国家与军队-古代社会的军制变迁

最近有个电视剧大秦帝国突然就火起来了。 公号朋友圈里有各种评论文章。对这个剧的评论可谓泾渭分明,自带公知小清新属性的都是一致的攻击,左派又红又专都是力挺。也有人写文章说你们攻击的只是大秦帝国这个电视剧本身,而不是真正的大秦帝国历史。 碰巧我也在微信群里跟人就长平之战是不是坑杀了40万人有点小争论。 讨论人工智能的微信群里不能跑题说太多。 今天就在自己的地盘里多说两句, 作为一个民间历史爱好者, 这个题目又很大,说法不够严谨可能还有错误是必须的, 还请方家指正。

孙子兵法开篇就说,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来自生物学的研究曾经提到, 人是最为好斗的生物之一。特别是人类的争斗主要体现在团体和团体的争斗上, 从规模, 持续时间, 攻击对方的手段和策略等方面都可以说是在自然界独领风骚。说白了, 我们就是好打架, 而且因为打输了会很惨, 所以不得不打, 还得研究怎么才能打赢。

在系列文章中,我们曾经多次提过, 按照社会学或者说流行书籍人类简史的说法, 人类靠面对面交流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或者朋友圈大致是150人的规模。 早期人类的原始部落包括尼安德特人, 人数都在这个规模上。后来人类通过自己发明的一些纯精神领域的符号来建立关系, 发展社会组织, 突破了这150人的生理限制。 这些所谓的精神符号包括, 图腾, 原始信仰, 宗教, 国家, 民族以至现代社会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智人通过图腾和原始信仰组织起来, 可以多个150人群体联合行动, 就把身材更高大,也许更聪明的尼安德特人灭的渣都不剩。

这些精神符号一经发明, 人就被分隔在从属于这些符号范畴的一个个圈子里, 比如你信什么教, 是教里哪一派? 你是那国人, 那个省来的? 啊!原来是老乡, 两个陌生人就莫名的亲近。 而依赖精神符号的连接细思下来又是十分荒谬的。 一些教义上的差别甚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存废。 比如英国光荣革命, 很大程度上是克伦威尔带领的宗教狂信徒集结在国会的名义下,反对罗马教廷和教廷指定的国王-查理一世。随后英国王室复辟和所谓二次不流血的光荣革命也是在宗教的旗帜下进行。

军事也是同理, 一只军队集合起来, 如果大于150人的规模, 就要有所谓精神符号的连接来支撑。 比如是宗教的圣战士, 还是保家卫国的公民军队,还是团结在某个军事强人旗下。 军队一定要解决为何而战的问题, 才能有战斗力, 才能打仗。近现代社会,军队大致有两种:除了国家军队,主要就是雇佣兵。 雇佣兵是为钱,为财富而战。钱也是精神符号的一种。解决为什么而战,建立连接大家可以共同行动的精神符号过程, 属于政治范畴。 军队最终是政治的延伸, 这是理解军制变迁的基础。绕了一大套其实说的还是孙子兵法里开篇那几句话。

回到军事或者人类社会的历史,因为这是一个复杂系统, 复杂系统的演化呈现出混乱,突变的特性。 军事制度的演变往往看上去没有什么道理,都是突然出现的伟大人物个别英雄引导的看似个人的行为。 另一方面, 复杂系统的演化又呈现着某种周期性, 整体的制度结构在几个稳态之间轮回。 最后, 因为生存竞争的最大流原理,社会并不是原地转圈,而是向上发展的, 技术越来越先进,组织越来越复杂, 集聚的负熵也越来越多。以上几点归结起来就是事物发展螺旋上升,偶尔突变的一般演化规律。

扯了一通逻辑,建立了模型, 就可以把事实往上套了。  比如人类社会的一开始,早期原始部落是全民皆兵, 对应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也几乎是依照原始社会的平均分配。 这个时期,兵就是民,民就是兵, 一打仗就是全体出动, 战士在前, 家属随后, 打输了就大家一起完蛋, 因此战士作战都非常英勇。 中国历史的这个阶段大致是商以前, 没有太多文字记载。但是中国长期的战争对手, 那些草原上骑马的民族,大多都在这个社会发展阶段。 表现为一出动就是10万,几十万大军。 因为全族都要上阵嘛。但是中国历史上对这些草原民族斥之为野蛮人,一向看不起他们,也不肯仔细观察研究,留下来的记录不多。

西方罗马和高卢之战,因为凯撒的高卢战记,留下了相当丰富的记载。高卢人和罗马人冲突的起源,其实是高卢人因为气候变化要往更富饶的地方迁居,而这些地区因为气候适宜,已经先期有农业部落占领。 自然就发生冲突。 汉朝和匈奴打了几百年也是如此。 据凯撒记载,高卢部落达成要迁居的动议之后。会提前三年开始准备。 头两年全民动员,收集储备粮食, 买马造车。 两年准备期结束, 把所有能搬运的物资准备好, 就一把火烧掉自己的全部住处, 包括十二个城镇, 四百多个村庄, 还有所有带不走的东西, 破釜沉舟, 防止想回家的人中途退缩。然后带着够三个月吃的粮食,全民上路。

这支高卢人, 据记载一共有30万,其中9万2千人能拿起 武器作战, 几乎能出动全部人口的1/3 。面对如此庞大的军队和英勇的战士, 罗马军团数量上大大的不足, 自然无法正面作战。 凯撒先利用了诡计欺骗, 派人去谈判, 拖慢了高卢人进攻的节奏, 然后借着这个时间修筑了长19里的城墙和沟堑来堵路。 高卢人虽然人数多, 然而武器落后,特别是没有攻城的器械, 因此无法突破罗马人的防线,只好派出部队绕路。 而绕路不光行动缓慢,又给了罗马人集结军队的时间, 还需要过一条河,罗马人最后埋伏在渡口,玩了一把半渡而击。英勇作战的高卢战士无一逃走,几乎全部阵亡。 即便如此,高卢的大部队还在。 最后决定胜负的是他们带的粮食吃完了, 于是大军崩盘,四散逃走。出发了三十万,最后逃回去十万人。

罗马面对这些英勇的部落战士也不是无敌, 公元前105年在法国里昂城南, 面对大约15万日耳曼人(30万人的部落), 罗马十六个军团正面作战,一天之内全军覆没, 只有十人生还。

在原始社会部落制全民皆兵之后, 因为贫富严重分化, 社会分成了奴隶主和奴隶,奴隶主除了享受之外,还有义务作战, 这时候的军队规模就大大的缩小了, 全体人口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比如构成罗马军团的公民,中国周朝的所谓国人才能构成军队。奴隶主或者贵族通过掌握先进的军事科技, 青铜器来压制没有青铜武器的野人。 当时因为青铜的数量有限, 也无法武装全民。

武王灭周之战,据说是周武王带领了八百诸侯,四万五千大军在牧野之战中战胜了纣王。 800诸侯才凑出了45000兵, 一家贡献50人, 可见那时候的军事动员能力比起部落兵大幅下降。 与此对应的, 逸周书记载, 周武王灭商,灭了99国,投降600余国, 斩首了十余万, 俘虏了三十多万人。灭了99国,就干掉了30-40万人(投降的总不能抓人家俘虏吧)。 一个所谓的国至少也得有3000-4000人。 3,4千人的部落派出50人的队伍, 这个动员率只比1%略强。

周朝一直到春秋时期都是主要靠贵族作战。春秋时的著名的战争比如退避三舍的城濮之战, 晋国的军队有兵车700乘,据后人考证当时的一乘连附属人员大约是30人, 因此当时的晋国军队大约2万人。城濮之战位列左传五战之一。随后的也是五战之一且选入中学课本里的崤之战,秦国出动的是偏师三百乘,大约1万人,最后全军覆没对秦国来说是极大的打击了。 当时的大国,所谓千乘之国, 全国的军队也就是几万人的规模。 类似的欧洲的希腊,罗马公民时期, 打仗也主要靠公民军团, 战争的规模通常不大。希腊有上万人就很了不起。罗马因为地盘大,疆域广, 需要的部队规模稍大一些,然而一共也就几十个军团, 一个满编罗马军团是4200人。罗马全国的军队总动员也就是十几万人规模。这对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其实不太相称。 但是罗马能够控制如此广大的区域,主要靠船。 沿着地中海和入海河流的流域,罗马实际控制的只是水域的周边, 加上策略和武器的优势,这个军队数量已经足够保卫国家,这里就不展开了。

到了战国时期, 从魏国的武卒,到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征兵制度,战争的规模一下就扩大了。当时一个国家也就几百万人口,战争规模动辄就是几十万人, 秦国对赵国, 坑杀了赵国四十万人,秦国这边是近六十万人。 秦国灭楚, 一开始派二十万人打不动,还被项燕反击。最后动员了全国之兵, 六十万人才最终成功。 可见当时的战争规模已经是几十万人。很多人说这个数字是吹牛, 这是对当时的军制不了解。贵族军队变成平民军队,征发种地的农民就是军队。 动员规摸就大大增加了。

这种农民就是兵, 兵就是农民的体制之所以出现,除了当时战争残酷, 贵族或者国人数量不够看以外, 更重要的是两个原因,一个是技术进展,出现了铁器, 铁矿的数量远比铜矿高, 可以武装更多的人。 另外一个是解决了为谁而战的问题。 国人制,公民兵,人人相对平等,大家为了保家卫国,为了荣誉而战。 商鞅变法,兵民一体, 打仗获得军功就可以分地,这样的兵为利益而战。 土地私有,可以父传子,打仗就有了更大的动力。打输了分的地的就没有啦, 也有了保家卫国的动机。为荣誉而战,和为利益而战这是驱动军队的两种方法,必居其一。为荣誉而战就要求社会尽量平等一些, 为利益而战就要求国家有钱可分。

因为要征服六国,秦兵作战一往无前, 加上严酷的纪律,批量化生产的制式武器比如弓箭, 秦军统一了中国。

然而秦朝在统一了国家之后,军功制不再起作用,国内的地分完了, 没有对外战争的战利品,不能分更多的地, 反而只有惩罚。 于是秦国变成了暴秦, 秦兵从特别能打变成了弱鸡。 秦军的两支主力, 一支去了岭南之后,带队将领看到秦国的形势,见死不救,塞绝道路,自立为王。 另外一支防守长城的队伍,先是因为带队的扶苏,蒙恬屈死, 逃散了一些, 后来剩下的也无心作战,在巨鹿投降了项羽, 最后被项羽坑杀。失去了作战目标的军队,人数再多,也只能任人宰割。

汉随秦制,汉朝先是内乱,后来一直跟长期和匈奴做战, 靠征发农民,军队也一直维持在一个较大的规模上。 汉朝有个有趣的陵邑制度。 就是每个皇帝或者的时候都要给自己修陵, 不光是修死后睡觉的地方, 每个陵的旁边都要修一座城, 然后迁全国的富户来此给皇帝守陵, 汉朝前期大家都是愿意来的, 因为首都经济发达生活好,还有授田。 后来这个制度就慢慢的执行不下去了,因为无田可授。

汉朝最盛的时代, 是汉宣帝。 与来自高中课本的印象不同, 历史上真正消除匈奴威胁的不是汉武帝, 是汉武帝的孙子汉宣帝。  汉宣帝时代,借着匈奴南北分裂的机会, 汉宣帝击破北匈奴, 招安了南匈奴, 一举消除了匈奴对汉朝的主要威胁。 当然并不是一举消灭了匈奴。 因为当时技术条件所限,种地的永远统治不了骑马的地区, 正确的做法只能是让他们自己统治自己。借受控制和约束,最好让他们信佛教,就像清朝做的那样。 汉宣帝之后匈奴虽然也惹事,还得派王昭君出塞去和亲, 但那些都是汉朝主动的行为,再也谈不上匈奴对大汉全国的威胁了。

汉宣帝时代,同时还击破了羌人,建立了西域都护府,大大拓展了统治区域。“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名言就是当时的西域都护府头领陈汤说的。然而没了外敌,内部就开始腐败,各种制度都慢慢荒废了。 特别是征兵, 汉朝后期因为土地兼并, 建立在军功,授田基础上的征兵制就坚持不下去了。因为打仗成了苦差事, 光死人, 分不到地。  既然分不了地, 只能财帛动人心了。 西汉末年开始用雇佣兵。

雇佣兵为钱打仗,谁有钱跟谁, 作战意愿也不如分地的兵高, 动员能力全看国家聚财的能力。 这样东汉的兵就不如西汉的兵能打, 对外征战也从扩张变成收缩, 大地主们有地有钱, 自己也可以招自己的私兵, 也就是所谓的部曲和世兵。 这在之前的一国家的消亡文章里已经提到了。 至此之后, 军制虽然还有一次次轮回, 但是基本上国家的崩溃都是因为财政破产了。

今年是十月革命100周年, 网上应当会出现各种评论文章, 一篇有意思的文章:扬云飞:二月革命百年小记之谜一般的拉斯普京 提到, 俄国的农奴制度其实不是字面上那样, 而是一种合作社制度, 后来阴错阳差,搞了了12年一分地, 两次分地的时机,1905年, 1917年都发生过革命。 很多人都说我党的胜利也是因为土地革命,解放军解决了为谁而战的问题。

到了今天, AI时代, 虚拟现实世界的土地没有边界, 还会因为土地冲突而世界大战吗?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易, 这是谁也无法预期的啊。

 

To Be or Not To Be? 再谈人工智能芯片

转眼又是三月了。在一年里,三月总是和春天联系在一起。 春天里万物复苏, 发芽成长。正是思考新生事物的时机。 去年年底时, 曾经写过一篇有关人工智能芯片的文章, 那篇的文章的结论是除了语音已经看到些许应用的机会, 面向应用的其他行业可能都还得以GPU/DSP为主, 或者是借助FPGA。主要原因是算法性能不足, 而且在不断变化发展。三个月过后, 这里重新再回顾一下前文的结论, 看有没有需要修正的地方。

开宗名义, 有没有要修正的地方? 没有! 虽然语音已经看到了一些端倪, 但是要踩着dsp走过去, 还是要准确定位市场。 其他行业应用就更不用说了, 老老实实用GPU/DSP吧。 虽然业内在蠢蠢欲动, 可能今年会看到一堆所谓面向深度学习的芯片发布, 那估计也只是发布…而已。

这里有个大背景, 从去年开始,就有各种媒体都在放风, 中国进口的物资里, 芯片已经成了超过能源的最大一头。 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 命根子捏在别人手里怎麼可以。 所以一定要自己造, 不造不舒服斯基。国家自然要在芯片领域大力投入。 中国的国家投入历来有个特点, 就是中央指挥棒一指, 就是方向就是政治正确。 各个地方诸侯都要玩了命的搞小猪赛跑。 中央花钱的人通常是很懂得, 钱也能花在点子上, (为了不被乱棍打死,必须这么写)。然而小猪们就不见得, 通常是人傻钱多速来, 于是这个行业开始泥沙俱下,无数牛鬼蛇神一言不合就要做芯片。 连做LED封装的也都成了先进IC产业。 傻钱不要怎么可以?

还真就是不可以。 虽然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清。 但是动机很重要, 抱着做事的动机出发, 才有做成事的可能。 抱着有傻钱先弄到手的动机出发, 做事的思路就会错位,事情当然也不大可能做成。 最后基本都是一地鸡毛, 或者跑路, 或者吃官司的下场。 这里不是放话吓唬人,一言决生死, 没有那个本事, 只是通过观察历史,感受到这个技术和商业发展的复杂系统在不断重复自己…

那么如果非要做芯片, 又该是怎样一个思路呢? 我们可以看看国产做芯片的成功例子, 比如某思。 某思现在已经是当仁不让的国产芯片龙头企业。 某思虽然是背靠大树好成凉, 但在一些行业市场上也十分的给力。 比如安防行业, 某思借助国内安防市场发展的东风, 借着几个安防企业发展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安防公司的机会, 也熬出了头,几个拳头产品都做到了有量能赚钱。 给个枣吃再打一棍子, 某思的问题是自己仍然不能引领方向, 做产品靠对标, 早期对标某霸,去年某霸流年不太利。 某达是当红炸子鸡, 又开始对标某达。 哎, 为什么靠对标, 是因为不掌握从预研技术到理解用户和市场两者结合定义产品的正确姿势啊。只有掌握了这一套, 才可以不靠对标,自己领路。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

要想引领潮流。首先新技术要有积淀, 至少要有超前研究一代, 研发一代, 应用一代的结构。 可能有些人不同意, 那里需要搞那么花哨, 超前研究那种事情是要开研究院, 我就不搞, 你看苹果不就没有研究院吗?这个话题涉及到企业如何搞研究, 三言两语说不清楚。 总之搞研究基本属于试错, 而且很多时候试的是技术和应用领域的结合。 因此要超前一代。 研发一代, 应用一代, 车轱辘话不展开。

而对应用领域的结合, 需要对市场整体的结构, 产业链各个企业的态势和互动关系, 最终用户的动机和需求有全面的把握和理解。 如果搞新产品是开车, 需要同时做好两件事:技术是发动机驱动轮子, 理解用户和市场是方向盘。 如果没有发动机驱动轮子, 知道了方向也跑不起来。 如果没有知道怎么打方向盘的, 轮子转的再快也是随机游走, 只在一个车范围里绕圈子,同样跑不远。 要做好这些事情, 必须找对人,多投入,更重要的领导人可以转变思维, 在脑子里建立新事物发展的演化模型, 才可以把握时机。 都非一时之功。

以上说法全是务虚, 属于闲聊吹水, 我们找个实际的例子评估一下。 比如某米最近刚刚推出一款某果的芯片和用这个芯片早出的某c手机。 有关这个芯片的具体细节, 建议去看看知乎问答, 某米水军的考证(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045568/answer/149060579) 。 虽然是一篇水军文,但里面有大量的比较, 可以看出某米做这款产品的思路。 还是靠…对标。

稍等,也不全是对标, 做soc可以理解为搭积木, 选定工艺制程, 定义性能指标(这一步最关键,用综合考虑技术和市场)然后找到对应IP, 再干一点连接的粗活。剩下就是各种调优。 然后就可以流片。 说起来好像容易, 有什么难的。 难在做系统的经验上。 各种know how 其实不容易。 行内有个笑话, 说某司对另外某公说我可以无偿把IC的核心知识产权给你, 大约1000万行代码, 某公忙说不了,不了, 我赶脚要弄清你这1000万行代码也得花100亿。 要不要100亿姑且不论, 总之系统规模一上去就麻烦。

依照水军的说法, 对某米的这款芯片的思路可以做如下总结:定义性能指标上是保守的(面向中端,最成熟的28nm制程在手机芯片上是落后了), 产品的规格是恰到好处的(可以流畅的打王者荣耀),有些小地方是突出的(比如什么高级货背光控制), 有些大地方是不知道能不能经得起考验的(比如isp)。

某米是有心杀贼, 然而各方面积淀欠缺。 有人说某米做芯片的某果团队是借船出海, 某芯的团队一开始合作后来被连锅端了,搞的某芯一肚子怨气。 这也是缺乏积淀导致的结果。

但从某果这个略显奇怪的名字也可以做一番推测。 某果为啥叫某果, 有人说某米起名字都是植物系, 比如软件界面叫某柚, 硬件芯片叫某果正常。 我觉得不正常, 植物系的太多了, 为毛要选个满是疙瘩又脏又硬的某果呢。 在人的大脑里有个某果体, 某果八成就是这么来的。 用大脑里的植物系称呼来命名植物系芯片当然是最恰当的。而起名字这么用心, 说明这是长跑不是短跑, 来日方长。

小米说完,再回到人工智能芯片。 同样的问题, 要做好这个, 要同时掌握技术和市场用户。 问自己两个问题, 有专有技术吗?理解市场和用户吗? 如果还有犹豫和怀疑那还是再等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别干人面桃花的事情。

AI相关的算法日新月异, 比如周志华老师最新的deep forest, 如果在大数据集上验证性能也极好, 那围绕BP训练过程做优化硬件的还不哭死。

文章写到这里已经又臭又长了, 好像啥也没说。 其实人生也类似, 大多经历, 都是又臭又长且没有结果的啊。

 

国家的消亡

最近几天北京的天气极好。空气通透, 阳光明媚,一白天从早到晚都是蓝天白云。 适合郊游,踏青,晒太阳。 然而这种令人意外的天气总是短暂。据说从周一起又要进入空气污染的循环。 北京的污染是人为,要看见蓝天可又得全凭老天, 看风向。 风向本身属于天气,这是一个复杂系统,无法预期,但是永远在循环。 正如本文想说的国家一样。

如果同意国家, 或者社会本身是一个复杂系统。 那就必须要同意未来不可预期。 路是要靠人走出来的, 所有所谓历史终结的观点都是跳大神。 那么除了摸着石头过河, 还有什么可说的吗? 有的,其实就是前文曾经谈过的周期律, 或者复杂系统运动发展总体呈现的某种螺旋上升的规律。

去年几个读书公号都曾经推过一本书,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这是MIT和哈佛的经济学教授写的,作者之一曾经有在非洲等穷困国家长期援助工作的经历, 因此书比一般的学术著作要接地气。

书的前半部分讨论制度的功效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逻辑还算清楚。 书中把制度分为攫取型和包容型。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对社会的互动。 攫取型社会的统治精英们只从社会中吸血而不回馈。为了维系自身的地位,就墨守成规,抵制一切改革和创新,整个社会是封闭守旧的。最终社会在从兴起到崩溃的状态中循环。 而所谓包容型的社会的统治阶级愿意通过分权来平衡社会矛盾, 整个社会对创新是一个鼓励开放的态度。这是全书的精华。 书中给出了真实反应非洲现状的大量事例。 非洲的统治阶级,独裁者们用从西方引入的现代技术和武器牢牢掌控国家,实行愚民政策,压制百姓,造成国家大部分人的贫穷。作为非洲专家,这是作者最擅长的,也是这本书无论如何都值得一读的原因。

然而后半部分各种举例又回到了MZ无敌, 独裁不好的二元思维。作者试图用这一套来解释中国(中文版有删减),把中国近30年的进步理解为攫取型政府迈向了包容。这只能当作是说相声了。为什么是说相声。是因为逻辑到这里就开始不严谨, 比如把前苏联定义为攫取型就无论如何也不能解释苏联曾经取得的成就。

其实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作者的思维模式, 试图用线性稳态的思维方式来解释一个复杂系统演化过程, 因此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做一个裱糊匠, 似是而非的表象理论之下是各种矛盾和含糊。

应当怎么理解复杂系统的演化呢? 回顾历史, 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仍然是生存竞争。按照人类简史的观点, 国家是人类得以组织起来的一种共同想象物。 其实在古代社会尤其是中国, 没有那么明确的民族和现代国家的观念。 然而人们仍然会被分割成各种国,也就是不同的统治集团。大家打来打去。那时候的打来打去是残酷的, 一旦军事失败, 就有可能被族灭。

在南北朝时期,曾经有叱咤风云的慕容家族,也就是金庸天龙八部里慕容复的祖先。慕容家出过慕容恪,慕容垂等著名的极其能打的人。在前秦失败以后,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等一系列国家。 慕容家应当是白种人,史书上说他们肤白貌美,高鼻深目,都是白种人的典型特证。这个家族也以出美男而著称。刘裕在给东晋当军头没有自立为帝时,曾经打过一张对南燕也就是慕容家最后一国的灭国之战。慕容家战败投降当了俘虏。有人说慕容家的人天生最坏爱造反, 刘裕就把投降的几千皇族贵胄都扔进了黄河。史上著名的美男子家族到此绝种。当然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也长的好看,迷倒了表妹王语嫣。可能是乡间还有遗存。

社会的演化好坏归根结底要看军事斗争的结果。 精英们互相之间的竞争最后还是打打看。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人类简史说尼安德特人象慕容家一样高大俊美,可能脑容量更大,但是都是以靠血缘来维系的狩猎部落存在,没有发明各种图腾之类的共同想象物,部落之间不能联合协同,自由主义小确幸只是看上去很美。一旦遇上生存竞争,就被能够联合作战的智人灭的干干净净。

智人能够联合作战,是原始社会全民皆兵的时代。部落之间合纵连横打来打去,是为迁移,抢占最好的底盘。军事失败就被灭族。这种部落军队直到西方罗马时期,罗马和高卢之战还能看到, 高卢一打仗就是整个部落的迁移。男人在前面打仗,家属在后面跟着, 战士们都英勇奋战,因为输了就是死。然而仍然打不过诡计多端的凯撒带领的罗马军团。罗马军团在当时是公民兵,打仗对他们来说是获得土地和财富的手段,打起仗来也很英勇,加上组织和技术上的优势。7年战争据记载打败了300万高卢人,杀掉了100万,俘虏了100万,剩下100万逃走。 这样惊人的数字如果没弄错,只能用高卢人全民上阵来解释。

而罗马作为一个奴隶制国家,当时奴隶是不上阵的。 公民作为统治集团,在享受奴隶服务的同时,也要承担对内对外作战的义务。中国的商周时期也于此类似, 打仗的是贵族或者说国人, 打仗是靠精英的军队。

而到战国时期就不同了, 战国开始战斗激化,光靠贵族打架不够看。 于是开始武装乡下的野人上阵。 直到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是这一阶段的巅峰,全国种地的农民都被组织起来,打仗的时候可以全面动员。 所以秦国最后的灭六国之战都是几十万对几十万人的大战, 长平一下就干掉了40万, 占赵国全部人口的十分之一还多。

从原始社会的全民皆兵,到商周的贵族兵, 到战国的全民皆兵是一个轮回。 能够玩全民皆兵, 其实是因为财富共享。秦制兵农合一, 秦兵能打, 除了纪律,还有动力。立军功不光能够当官,更重要的是能分地。 而土地是农业革命之后,工业革命之前唯一真正的财富。

汉朝随秦制, 一开始也是全民皆兵, 慢慢的就玩不起来了, 因为地分完了。 多吃多占的形成势力, 开始马太效应, 国家的控制力变弱, 大贵族的控制力变强, 到东汉三国, 大小地主都开始自己养自己的兵。 三国演义里曹操招兵买马,夏侯惇,曹洪,曹仁各个大将都是带队来投。当然到这个时候汉朝也就完蛋了。只有蜀汉仍然是全民皆兵, 因为蜀汉集团是外来户,有没收来的大量的地可以分。这也是为什么当时蜀国统共没几十万人,诸葛亮能带着一支近10万人的军队和曹魏正面作战。当然因为诸葛亮打了很长时间也打不赢,抢不到财富和土地,蜀汉在他死后就国力贫弱了。

全民皆兵,到贵族私兵再到分割出一拨人专门打仗的府兵,军户,历史走过一个个轮回。背后是土地面积,土地分配,  人口, 生产能力等等各种物质因素的制约。这些都最终都被总结为战场上的输赢,以及统治精英的存亡。

西方的历史其实也是类似的, 不同的一点是西方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可以花钱招兵。比如瑞士现在风景独好,在当家是不长庄稼的苦寒之地。瑞士农民长期就靠当雇佣兵来谋生。瑞士雇佣兵在西方历史上也曾经大大有名, 并且被很多有钱的大贵族雇来做王室卫队这样的核心军事力量。穷贵族还雇不起。

军事制度的演变跟随着物质和技术的变化。最终西方因为工业革命又先走一步,从雇佣军回到全名皆兵的义务兵役制。靠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物资支持,能够在战时做全民动员。最终在一战,二战时如同绞肉机一般,能造成几百万,几千万人伤亡。 细究起来, 一战主要上场的还基本是欧洲精英。二战光精英也不够看了, 只好动员平民,甚至动员殖民地的力量。这在战后造成了全民民主,和殖民地解放运动等一系列平权社会现象。

历史是一个个螺旋上升的轮回,所以可以说国家在血与火中诞生,也必将在血与火中消亡。这是人类历史的宿命。也是复杂系统演化的基本模式和规律。 统治阶级开明与否,只能加速或者延缓这个过程,不能改变方向和大局。

(全文完)

 

 

 

 

记忆,又见记忆。总是回忆。

春节一边休息一边忙着吃, 不大关注研究的进展, 这两天有时间才看了看最新的论文成果。 这么说有点给自己脸上贴金。不在一线战斗, 其实没有太紧跟研究工作和论文。 所谓关注也只是刷刷人工智能相关的一些媒体公号朋友圈,看看人家帮忙给筛出了什么热点。今天就简单说说几个朋友圈热点,主题是有关记忆。

首先是一场热闹, 有关深度神经网络是不是在做记忆。两篇文章的一场对话。 其中一篇曾经在年前讨论过, 理解深度学习需要重新思考泛化能力。 作者从网络能记住随机的label出发,延展到讨论为什么无需正则化,这样的网络就可以有很好的泛化能力。作者最后的解释是认为泛化能力已经紧密结合在所谓记忆的细节里。这是传统理论没有涉及到的盲区。 该文作者只是提出了思考,没有给出恰当的解释。 就提出问题来说, 这是一篇好文章。 问题没有解决,也给大家留下了讨论的余地。

紧接着讨论就来了,Bengio团队有一篇题目为:深度网络不需要通过记忆来学习,的文章发表在ICLR上。这篇文章大概是说,虽然网络有大量参数足够用来记忆,但是并不是简单粗暴记忆法,前面那篇文章这么想,是因为实验做的不够细致, 学习随机label特别是噪声时网络需要更大的容量,而且随机样本更难学。改变学习中的某些类似在做正则化的方法,比如dropout, 对随机样本学习的影响比真实数据的要大。

文章中还特别说明了什么是记忆, 以及大家对这个概念理解的含混之处。前面一篇文章提到的记忆,意指类似用一张表格记住所有训练样本一样的简单记录法。这样可以精确对样本分类,然而对非样本集合, 分类结果就是随机的,所谓随机泛化误差。深度网络显然不是这样。

因为实验做的不够细致被打脸是常有的事情, 但是前一篇文章提出的问题还在。 为什么这么大量参数的网络, 无需正则化,就有很好的泛化能力。 Bengio文章里也提到了可能是某种early stop, 因为没有那么充分的学习去适应样本的缘故。这又是一个可以被打成筛子的想法。

涉及到记忆, 大家仍然各种稀里糊涂。这大半年对AI进展的思考,让我觉得对记忆的理解是解开人工智能奥妙的关键核心。有关记忆的含混的提法太多, 是因为记忆本身就特别复杂。

我们熟悉的存储, 那种记录在存储单元里精确的表格,看似简单的东西, 对大脑的记忆来说, 实际上是一种高级货。 按照研究大脑记忆的认知神经科学的提法, 记忆至少可以被分成语义记忆和情境记忆。 前面提到的那种精确的记忆来源于大脑形成了符号系统之后的语义记忆,是一种陈述性记忆,只有依靠语言和符号系统的帮助, 大脑才能长期记住一些事件。而情境记忆以对感官刺激的回应为主, 我们在儿时的早期记忆, 大致都是来源于感观的一些鲜活的画面和情境。 我们能够回忆起这些画面, 特别是其中的某些细节,但是就整体来说,并不是当时场景照相般的重复。

前面AI大牛吵来吵去, 似乎是弄混了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 深度网络在玩的东西,都还只是在情境记忆的范畴。  如果沿着人的记忆形成机制来理解这个问题, 其实大家没有分歧。 因为人的记忆的有趣之处, 是在于所谓回忆,本身是一种计算过程。

在心理学系列里面,我们提到过利用科学方法研究记忆最早的是德国人赫尔曼.艾宾浩斯。艾宾浩斯通过研究自己学习新语言的过程, 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直到今天还是我们教育依赖的所谓科学方法之一。 随后英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巴特莱特在1930年代做了很多有关记忆的研究工作. 巴特莱特有一本就叫做回忆(remembering)的大作。 他当时就发现, 人们的回忆不准确, 对同一个事件, 不同人在做回忆时, 会受到各自的世界观的影响,其中包括人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 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如何, 都会干扰到他如何复述自己看到的故事。最终扭曲事实只是为了和自己的信念一致。

在随后的心理学研究里,记忆事实上是一种计算的观点被反复验证过。 所谓回忆, 实际上是根据当时的现场和个人的主观意识结合来重新生成一种对过去经历的描述。 会被修正,篡改和扭曲。除了前面两种记忆的划分,参与记忆形成计算的,还可以被分成能够进入意识的, 和在没有进入意识,可称之为只在潜意识中的记忆。 这一部分又包括程序性的技能和对极端情绪情感的记忆。 不同的记忆在现在脑成像辅助研究下已经被证明会激活不同的大脑区域,因此是来源于不同的计算。

似乎讨论认知神经科学和脑科学并没有帮助我们理解问题, 反而引发更多的混乱。 这里有太多的含混之处。 但是深度神经网络的另外一个热点,所谓生成对抗网络,又可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 就算你不同意生成对抗网络里做识别的那个在记忆, 做生成的那个网络要产生和真实样本一样的图像,总该是真正记住了某些东西了吧?

更加有趣的,生成对抗网络中一些现象, 和人的记忆过程有对应关系。 展开写可能又收不住了, 我们有机会再聊。 这里说说最近生成对抗网络中的所谓突破性进展, 在引入了来源于概率分布测度的Wasserstein距离后,对抗式学习的训练迈出了一大步。 顾险峰老师在他的公众号里用统计理论和微分几何来解释这个问题,有题为:看穿机器学习的黑箱系列文章,强烈推荐阅读。

讲了这么一大套枯燥的东西之后, 最后我们说点好玩的, 最近有两篇来源于用深度网络做生成的文章, 一篇用来补洞,High-Resolution Image In-painting using Multi-Scale Neural Patch Synthesis. 还有一篇讲像素到像素转换的Image-to-Image Translation with Conditional Adversarial Networks。 有人用这篇文章的思路做了个网站http://affinelayer.com/pixsrv/index.html。 利用简单的轮廓边缘来生成实际图像,比如猫,建筑,鞋子,包之类的。 这个因为有趣,出发了流行,被各种玩坏。从能够形成像模像样的大量细节来看, 网络确实记住了一些东西, 而从生成的各种怪物来看, 语义仍然是个很大的问题。 任重且道远。

 

 

美食家之道

春节过完已经一周了, 体重仍然伴随着年味的余韵不断增长。作为一个中年胖子, 本来其实不是像各位女士一样那么在意体型。但是当笨重的肚子已经开始影响灵活和速度时,就不得不琢磨一下少吃点食物。然而,美食的诱惑是生物基本的欲望之一,不可压抑太过,这样会不平衡。为了补偿少吃进肚子的东西, 今天我们来想象一下自己在吃美食,也就是做个美食家。

美食家是在吃的道路上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所谓什么什么家,一般说法是来源于专家。也有人说应对是大家, 那是专家中更有名望的一小撮人。后者的定义对应人群数量太小,所以自竖靶子的人可以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说相声也也成了艺术家云云。如果同意相声也是艺术,那说相声够专业的称之为艺术家也没什么。同样, 吃的专业就可以叫美食家, 并不一定要是全国顶尖的那几个会吃东西的人。绕了一大圈说了一大通废话,是怕可能有人看不过眼来乱骂。 本质上,大家都是吃货。

之前的文章里写过几篇跟吃相关的内容,比如美食之道, 比如茶与咖啡。 春节闲谈-说说年饭​还顺带提了提广东美食家江太史家的事情。今天我们来谈谈,怎麼吃的更专业。如何从吃货演变称吃货中的战斗机, 也就是美食家, 其实还是一个吃货。

按照中国的传统思维, 当美食家首先要有丰富的吃货经历, 尝遍天下美味,方可开始点评。其次要能亲自动手,所谓旁观者未必清,一定要自己做过才能明白各种厨房高手做事的道理。最后还得归纳掌握原材料的各种特点, 最起码要能分辨好赖,进了市场不会乱物迷人眼,可以一眼扫过分辨明晰,直奔本场最佳之物,应季当时应景。

但是源于西方的科学的思路就不大一样。 科学要从小处着手,通过实验重复,来演绎归纳总结出各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中国的大师要有天分,要有足够的经历,更重要的是要有名师指点,名厨交流,因此很难培养,也许运气好才能出几个。 西方科学只要理论一经建立 ,就可以有系统规范化的训练过程,基本上沿着路径,只要被选上的都可以练成。专家可以批量生产。这是中西的不同。 从以中国一定要跟西方学才行。但是真正的大师还得要回到东方才能练成,因为吃也是一个复杂系统。

西方有许多巨型食品公司,通过现代工业化手段生产供应食品。每个公司都会培养训练一批人,有所谓的食品实验室,来研究食材的挑选,加工的过程,味道的选择和把握。这些人可以讲出一片土豆淀粉的含量,油炸过程中焦糖化,脱水等各种化学物理变化。还知道如何用糖,盐,或者柠檬酸来调味。直到可以大致准确的定位目标人群,预测产品的销量,并且依照市场反馈修正推出新品。这些在实验室里操弄仪器试管的人就是西方的美食家,或者美食专家。

有个笑话是说这类忙忙碌碌的专家,最后也不会吃上一口他们自己弄出来的东西,所以他们做出来的东西是灾难。这不是事实。学会吃,特别是如何品尝食物, 对他们来说也是第一步。

从大家相对熟悉的饮品品尝过程。可以简单解释一下。 很多人知道红酒,咖啡都有对应的专家可以评价或者打分。餐桌上喝过红酒的人,总会碰到有些比较懂得人介绍品酒的过程和仪式,然后大家似模似样的模仿一下。如果品尝红酒,或者咖啡,背后都是一样的道理, 就是充分利用你的感官来感受眼前这杯液体(固体,混合物)。

我们都知道人有五感,眼,耳,鼻,舌,触。在品尝食物的时候,这五种感官同时发挥作用。按照对最终结果影响大小的顺序,依次应当是鼻(嗅觉),舌(味觉),口腔(触觉),眼(视觉),耳(听觉)

先说嗅觉,这是品尝美食的重中之重,很多人奇怪,用嘴巴吃东西,为什么说鼻子更重要? 因为嗅觉其实远比味觉要丰富,而嗅觉神经到大脑的通路也最直接。嗅觉来源于鼻腔细胞里的蛋白质大分子捕捉特定的化学分子产生的电化学反应。细胞本来就是一个化学工厂,所以干这种事情非常擅长,相比之下机器要做这种事情就麻烦的多。所以五感里面嗅觉恐怕是最难靠人工来做的。

鼻腔细胞里的蛋白质大分子能够捕获各种特定的化学分子结构。比如通常脂类小分子是比较香的,高中化学就学过乙酸乙酯合成实验,醋和酒弄在一起变成了水果的香味。醋和酒本来有各自有浓烈的味道,这个转化让人觉得非常奇妙。 鱼类海鲜里大多有醛类,胺类闻上去很腥,做饭的时候会用葱,姜,蒜,内含有醇,烯,酚,醚等小分子,还有一些特有大蒜素之类的复杂分子,通过酯化反应,缩醛反应等化学反应,和溶解挥发等物理过程来去腥。是不是回忆起了很多高中有机化学名词?

如果不喜欢,大可以忽略这些乱七八糟的化学和物理。我们需要知道,同样一个东西在嘴巴外和嘴巴里对鼻腔的刺激产生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大家都知道鼻腔和口腔在内部是联通的,所以吃东西,在鼻子凑过去闻之前是前香,到嘴巴里面,做个深呼吸,让嘴巴感受一下, 是后香。 一杯高级的红酒,这两种感受都要复杂才好。中国的茅台据说有数千种香味物质,比最好的红酒还复杂。

为什么这样, 其实可以用生物进化环境适应来解释。 比如腐败的东西会释放氮类化合物,这中东西闻起来就臭。闻过氨水的都知道那股子尿酸味。排泄物同理, 都是阻止你把这些有害无益的东西吃进肚子。这里就不展开了。

嗅觉之后,影响对食物感受的是味觉。为什么说味觉没有嗅觉重要, 是因为味觉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味觉来源于舌头上的味蕾,一些小突起, 有些人味觉发达,味蕾多,有些人味觉不发达,味蕾少。味蕾多的人对食物的感受更丰富,然而相伴的坏处就是特别挑食。这在食物匮乏的年代实际上是一种竞争劣势,这也不吃,那也不吃,只好饿死。你可以找个镜子观察一下自己的舌头,数一数味蕾。找个打孔装订的纸片,撕下带孔的一小片,放在嘴里, 数数一个孔里(直径大约6mm)有多少个味蕾, 15个以下是少的,40个以上是多的。如果有100个,那你不当美食家就太可惜了。

味觉因为简单,知道的人比较多,甜,酸,苦,咸,鲜。一共就五种,鲜是最后才发现的。 甜是糖。酸就是酸。 苦一般是各种生物碱,不爱吃苦是因为这些东西大多有毒。咸是盐,鲜是氨基酸化合物,新鲜肉类里很丰富。 味觉产生的好恶仍然可以用环境适应来解释。糖是热量的来源, 所以基本上人人天生爱吃糖。我们的祖先大致上应当是生存在一个少盐的环境里。猴子没事就互相理毛捡身上的盐粒吃。盐是古代社会最重要的贸易物资之一。农业社会里靠盐的贸易影响控制蛮族。甚至因为争夺盐会引发战争。所以重口味的比清淡口味的人多。在现代社会富足时代,一般人基本上都吃进去远超体内所需量的盐。

味觉的有趣之处在于这几种口味并不单独作用,而是互相影响, 甜,咸,鲜,搭配得当一定差不到哪里去,有时候点缀一点点酸和苦妙趣更多。在酒和咖啡的品尝里,这叫平衡,也就是甜酸苦咸鲜构成了某种精美的比例(这要通过训练才能体会)。对其它食物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味觉之下是触觉,也就是所谓的口感(mouthfeel),这包括口腔的触感,牙齿咬碎食物的反馈力,和舌头搅拌的感受。我们常说的脆,爽滑,涩都是触感。通常脂肪是一种好东西,尤其是动物脂肪,那种摩擦很小半流动状态的口感,是很多美食追求的东西。水的触感太简单,是不大好的, 我们说一个液体类的食物象水一样,通常是说这玩意不怎么样。触感最佳的代表物是鹅肝, 鹅肝是脂肪肝,其中脂肪和固体混合的恰到好处,吃到嘴里就是上佳的美味。

还要专门说一下辣,辣也是一种触感,其实是痛感。 所以小孩子天生都不喜欢辣, 嘴巴里面其实是疼。那又为什么大家都说辣上瘾?没错,辣会上瘾,因为来源于大脑的机制,因为辣引发的疼痛,大脑产生了内啡肽,一种神经递质,可以理解为安慰剂,让你不那么难受。鸦片,吗啡也可以止痛,作用机理大致相同。应当可以理解为啥吃辣上瘾了吧。顺带提一下,其实跑步什么的也上瘾。而且其实不是所有的痛都能上瘾, 缓慢释放的才可以。

以上三种直接感官说完,轮到视觉。视觉看上去和吃东西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很有关系, 有一种所谓黑暗晚餐, 是年轻人搞出来的玩乐项目,就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的地方吃东西。 因为看不到,你事先不知道吃到嘴里是什么, 这样会很有意思。一些食物带来的感受会因此而不同,还会有很多混乱。 有兴致可以自己尝试一下, 注意不管是怎么遮眼睛,一定要事先不知道吃什么才可以。所以吃自己做的东西不行。同样一杯酒,因为颜色不同,喝的人感受也不同。因为吃东西的时候眼睛在先,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或者单凭颜色,大脑里已经回忆起了一些关联感受,有所谓预设立场,结合真正吃的过程引发的直观感受才形成了复杂的对食物的总体感觉。

最后听觉看起来更加没有关联。但是吃东西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声音。受过训练,所谓有教养的人会尽量弄出更小的声音。所以不能说听跟吃无关。听觉其实可以制造一种吃东西的氛围,影响大脑里的情绪系统。 吃不同的东西时候,听到不同的音乐,一样可以影响人的主观感受,以及对食物的判断。大脑天生就要把各种感官融合在一起才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情境,并随之存入记忆。

所以我们又回到了中餐的道理。 各种食物的要素都要混在在一起,够复杂,够微妙,引发人不同层次的感官感觉,丰富的情绪和情感,以至延伸到回忆和思考。才是真正的美食。 能体味到这些内容的,才是真正的美食家。 最后的极致,就是道。体悟美食,也可以悟。

谢谢观赏,全文完!

 

 

 

 

 

 

 

 

 

 

 

蚁群,蜂群和鸽群,说说群体智慧

眨眼功夫, 春节假期结束,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按照中国的传统,过了今天,年也就算过完了。过年头几天还在写文章,后来就开始偷懒了。果然人的本性还是懒,这一偷懒就一发不可收拾,已经十几天没动笔了。 今天强迫自己必须写点啥, 就来说说看上去比较简单,也容易讨论的群体智慧吧。

前几年有一本很热的书,IT届网红K.K写的失控。各种IT媒体,科普公众号都推荐过。估计很多人也都买回家了。但是这本书挺厚的,不知道有多少人能认真读完?这并不是报怨。现实情况是现代社会提供了各种用来分散注意力的文化消费品,特别是手机的存在,让人集中注意力把一本厚书从头读到尾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概率大幅度的减小。所以这些都是正常现象。 我们的意识需要给自己的行为找出各种“合理”的借口,才有助于保持平衡,快乐的心态。

k.k在这失控本书里谈过很多关于群体智慧的内容, 特别是有关蚁群和蜂群的。 单个的蚂蚁,或者蜜蜂其实都很蠢。表现为行为方式基本属于随机游走,但是一群蚂蚁,或者一群蜜蜂在一起就可以搞出复杂,庞大的工程。 这集中体现在它们的巢上。

喜欢研究神秘现象的人,都知道英国麦田怪圈。 这种麦田里倒伏麦子的圈是怎么形成的众说纷纭。甚至有人说是外星人干的。 不信神秘主义的人说是英国农民为了吸引旅游者自己干的。 他们可能略微高估了英国农民的智商。也许在事件被媒体炒红以后会有各种模仿者,甚至全部后来的麦圈都是人为的,那确实是为了吸引旅游者。但是事情的一开始, 能想到在麦田里做个圈来吸引媒体, 恐怕属于疯子的行为。因为从现象推导不出结果。 我个人猜测,这种倒伏现象应当归功于某种动物的行为, 不是蚂蚁就是老鼠。 因为圈子长的很圆, 是单个动物行为的可能性不大, 应当是一群xx干的。这个猜测在南非荒漠的怪圈上得到了验证。 世界各地的沙地和荒漠上都有类似的怪圈, 应当没有人无聊到去这种地方人为制造奇迹,那也出不了名。 最新的比较公认的解释是这些怪圈应当归功于白蚁,和它们造就的白蚁巢。

白蚁巢可以被称作自然的奇迹之一。 荒漠上的巨型白蚁巢可以直径2-3米,高达10米。考虑到白蚁身长不过1厘米左右, 如果按照普通人160厘米的身高, 等比例放大后白蚁巢相当于人类搭建了高达1600米的建筑。这个高度是现代人搭建的最高建筑,迪拜的三星大厦的两倍。

盖楼并不是堆土不倒那么简单,那只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要设计合理的结构, 包括行走的通道, 物资输运的通道以及合理有效的通风等等。要优化好各种流,对有计算机帮助的现代建筑设计师都是很麻烦的事。然而白蚁做的很好, 研究过蚁巢结构的人发现其内部的各种结构都是优化过的,非常的合理。

同样,蜂巢也是自然的奇迹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蜂巢的结构是在节省材料的同时提供最大容积的最优多边形几何结构。所有蜂巢底面菱形的张角都是109度28分。 蜜蜂一定不懂几何计算。为何全世界的蜂巢结构都惊人的一致? 这就涉及到本文的题目, 集群智慧。

构成一个集群智慧需要如下几个基本条件。

  1. 每个个体都有基本的“智能”, 初始状态可以是随机游走,但是保有基本的记忆,可以依据历史输入来局部寻优。
  2. 个体和个体之间有有效的信息交互方式。特别是两者共同的行为会被加强。类似hebb学习规则。研究蚁群行为的人Pierre-Paul Grassé 发明了一个专有名词叫Stigmergy,意思是 通过激励做出共同努力。
  3. 群体中包含有足够数量的个体。

满足以上规则的群体就可以做出各种复杂行为,好似具有智能。明眼人已经看出, 这其实就是一个神经网络。

具体到蚂蚁和蜜蜂, 它们传递信息的手段不同。 蚂蚁靠化学信息媒介,和两个蚂蚁之间的拍拍打打, 因为蚂蚁不会飞(白蚁会飞,但主要还是爬)。蜜蜂除了在二维空间里爬行,主要都是在三维空间里飞。所以蜜蜂传递信息靠在空间里跳舞,比如8字舞。三维空间的好处是可以直接一对多。 有效信息扩散的效率更高。 对能够形成群体智慧的所需要的最小个体数量来说,蜜蜂的蜂群比蚂蚁的蚁群要少。

以上的讨论是从计算的观点出发。换一种角度, 我们可以认为蜜蜂和蚂蚁的群体构成了复杂系统。 也就是从单个的个体行为推断不出整体行为。 一旦群体数量超过某个点,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无序变成了有序,这在复杂系统里叫涌现。

最后我们来说说鸽子。 老北京人都很熟悉鸽子带着鸽哨在天上飞来飞去的场景,但是现在养鸽子的人少了,这种场景不多见,最常见很多鸽子的地方是一些公共广场。鸽子在广场上经常呼啦啦一大片飞起来,在天上绕几圈,最后又落下来。 这看上去很简单。 但是研究无人机的同学们一定不同意。

最近无人机很出风头,比如今年春晚毛阿敏同学的节目满城烟花上有零度的无人机伴飞,一开始是20架,最后有50架。而被称作美国春晚超级碗比赛中场表演, lady gaga唱歌的时候也有无人机伴飞,现场有300架。这是intel给做的, 无人机最表演的最后还不忘做广告,构成了intel字符。 为此intel有个专门的部门,雇佣科学家来干这个,从一开始的10架,到50架,到现在的据说最多可以飞500架。花了两年时间,也有很大的人力投入。 零度给春晚表演提供技术支持,看后来的媒体报道说有个团队花了3个月时间。中国飞50架,美国飞500架,看似有差距, 其实并不是美国人更聪明或者技术更先进, 而是专注程度,花费的资源和时间的差别。希望零度的团队能保持下来继续专注于此。

Intel费了牛劲,出动了一群科学家,搞了两年的世界顶尖水平才能飞500架。 广场上轻松就有上千只鸽子飞来飞去,而且不会撞到一起,可见这件事并不象看起那么简单。与intel和零度非无人机的集中控制方式不一样, 鸽子的群体完全是自组织的。

一开始人们把蚁群和蜂群的概念套用在鸽群上,认为鸽子飞来飞去也是每个鸽子通过分布式投票决定的。最新的研究表明, 因为鸽子是高等动物。 所以鸽子的群体比蚁群要复杂。 鸽子飞来飞去确实有投票的因素,但是鸽群中存在着等级,有带头人, 带头人的投票权比一般鸽子要大很多。

Nature在2010年有一篇文章讲这个。文章题目是分层群组动态系统(Hierarchical group dynamics in pigeon flocks)。研究人员在十几只鸽子的腿上绑上了gps,记录鸽子的飞行轨迹。通过各种计算模拟最后得出结论。 每个鸽子都可以参与抉择,也就是鸽子讲民主, 但是有些鸽子是带头人, 也就是有些鸽子比别的鸽子更民主。整个鸽群有个层次结构,最后还是听带头人的时候比较多。

这种从十几只鸽子上推导出来的原理切不可滥用。如果自以为能由此推断人类的组织,那就要坏事。 因为复杂系统之所以叫复杂系统,其表现之一就是看上去差不多的东西,细究起来完全不同。稍有不慎,要么系统蜕化为简单正反馈的震荡,要么变成完全混乱的随机游走。所以一定要小心又小心。

BTW: http://gpolo.github.io/birdflocking/ 有一个鸟群动态的网页模拟器, 感兴趣的可以去玩一玩。通过设置网页左上的选择项,用鼠标随处乱点就可以加鸟或者障碍物,再试着调节网页上方的参数, 看看有什么变化?

今天是元宵节, 借机留个思考题, 元宵节要吃元宵,吃元宵要先煮元宵,煮元宵这个过程能构成一个复杂系统吗?  如果能,前提条件是什么?

谢谢观赏, 祝大家节日快乐,开心吃元宵!

 

 

 

 

 

 

春节闲谈-说说思维方式

这两天朋友圈有个叫做降临的电影在刷屏。据说这是史上最烧脑的电影之一。很多公号也都把这个电影吹嘘了一番,以彰显自己的品味。我很少看电影了,这个片也没看过,按说不该瞎评论。但是看了几个相关影评之后, 大概知道了是在说什么。基本上是在宣布符号系统的胜利, 有了来自外星人的符号系统,就可以表达大心世界,消除了时间, 过去未来现在都变成了当下。

我相信对看过“人是什么系列的”读者来说, 不难理解这个影片。 而且应当也不会同意这种观点。因为一有符号系统,就背离了真实世界。 受测不准原理和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约束, 符号系统不能完美表征真实。 又因为复杂系统原理, 靠符号来计算,所能触及的宏观世界范围仅限于符号系统的载体或者说计算单元, 比如人本身的尺度。另一方面,只要通过证悟到达大心世界, 就能有全部。 但是也不是真实的拥有全部。

以上这几句话可能不太好理解。本文试图解释一下,外在的不同,乱花渐欲迷人眼,其实内在的机理都相同,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的思维方式, 或者说思考的结构。

电影据说没有原书获得星云奖的:“你一生的故事”好看。 说这话的人应当属于精英, 因为拍电影成功与否,能挣钱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就算导演是精英,他也要顾及大众,加入一些观众喜欢的情节和情感。这样自然电影拍的就没有小说纯粹。我们在这里已经开始划分普罗大众和精英, 如果不喜欢的就可以不往下看了。 作者认为人和人的这种区别是真实存在的。区分普罗大众和精英的标准不在于有没有钱,过什么样的日子,而在于思考方式的不同。

我们认为,这个世界存在三个层次的思考方式。 普罗大众的思考方式是受情感和体验驱动的, 他们喜欢的是精彩的故事情节,丰富的感官体验,和溢出的各类感情。所有讲述如何操作大众的黑暗书籍都会教授这个道理。 大众的动物性比人性更多一点。低级的可以用类似建立条件反射的奖惩机制来管理, 高级一点的是教给他们所谓的伪思考,让他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被诱导和操纵。

后面这种作法要多说两句, 西方大众教育主要就是干这个的。很多人就是这样被迷惑的,他们说西方人注重人文教育,不注重数学(是他们没见过真正的精英学校), 小孩子从小就在讨论各种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现实的社会问题,比如大气污染,比如二战的得失和对错,并为此而艳羡不已。这种歪风甚至已经传到了国内教育界。各种国内“精英”学校都从幼儿园开始做project。

我并不反对小孩子做project, 而是反对让小孩子做这种宏大叙事的project。 人能够分析解决问题, 除了掌握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技巧之外,自己脑子里要有足够的结构化知识作为基础。也就是要建立自身丰富的记忆,或者说层次化符号表示系统。

就算internet 信息时代,上网一搜什么都有,你也要知道该搜什么, 搜到的结果该如何挑选,如何整合成结构和逻辑。这都需要脑子里先有结构和逻辑才可以。 而没了数学,也就没有深入的逻辑思考,只能按照故事和情感体验,所谓宏大叙事来理解这个世界,这个后面我们还会再讲,东方人玩这一套其实比西方人高级。总之, 没有高级的做饭技巧,给你再多再好的材料,胡乱煮一通,也做不出真正的美味佳肴。

正确的作法是,让小孩子做适合自己当前知识结构的“小”项目, 循序渐进。 所以看到那种大人的高级题目,不要羡慕,应当愤怒,这样培养出来的都是大而无当,光说不能干,只会动嘴皮子瞎嚷嚷的。。。媒体人士。

这种小项目是什么? 就是奥数和应用题。 有了数学和逻辑,严密的符号系统,可以摒弃情感对人的操控,我们就来到了思维的第二个层次,公式的世界。这是真正会思考的人必须要有的素质,但是从这一步起,精英和大众就开始分叉,愿意接受数学和逻辑,会在公理和定理的海洋里遨游的人很少。只有在大脑里构筑了数学和逻辑的框架,凭借观察和实证来连接现实世界,利用来源于物理学的科学实验手段,结合贝叶斯学习,才能有高级的思维,科学。

我们回到数学的发展历史, 近代数学与古典数学的区别就是微积分。我们都说中国的古典数学很发达,算圆周率领先西方一千年,加减乘除还有算盘这种原始计算机,处理账本的大杀器助力。 中国人搞财务无敌,各个天生自带会计技能。但是我们后来就落后了,因为我们不会微积分。

有个科学上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说中国为嘛没有现代科学。 这个问题应当没有标准答案,吵来吵去说什么都有。 有人说中国没有字母符号系统,屁话他们一定没看过琴谱,萧谱。有人说因为中国没有上帝,没有神权和君权互相制约,没有神学院。他们忘记了王权和相权斗了两千年,如此庞大的国家怎么可能靠皇帝一个人管理?他们也忘了中国的办学传统,忘了各地的书院和国子监太学生,有些传承了千年之久。西方科学的出现,在作者看来是个偶然事件。 但因为大部分人都不同意用随机性来回答李约瑟难题,所以只能点到为止。

回到数学,微积分以后,西方数学开始多姿多彩,函数论,复数论,三角函数,代数,解析几何,群论等依次出现。直到十九世纪,数学的各个分支,已经不可能由一个人完全掌握。但此时数学界开始觉察到,数学大厦的地基并没有扎牢。微积分里有讨厌的无穷大和无穷小概念,各种含混因此而起。 无穷小到底是不是零,在牛顿时代就有贝克莱(大主教)悖论一直没有解决。柯西曾经试图用极限的概念取代无穷小,但实际上柯西的作法因为内在逻辑矛盾也最终失败。BTW, 我们的高等数学基本上就教到柯西为止。

真正解决问题要靠康托提出的,用集合论的方法来重整数学。康托那一套属于数学分析和实变函数的内容,大学里基本上只有数学系才教,因为比较抽象。这里就不多解释了。 本质上集合论,是摒弃了所有的现实,或者数学里的传统计算。 只研究抽象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 同一类性质的个体就构成了集合。集合又可以被抽象。最后数学只要研究这些抽象和抽象之间被二次抽象的关系,或者说结构即可。

按照抽象又抽象的方式,现代数学的各个分支可以融合。比如线性代数和几何是一种东西,点,线,体,对应标量,向量,矩阵等等。康托用集合论给数学大厦打下了地基,直到最后法国布尔巴基(Bourbaki)学派用同样的抽象手段真正建成。 布尔巴基是一群以此为笔名的法国年轻数学家, 他们统领了战后数学几十年.他们的学问总结在鸿篇巨著数学原理(elements of mathmatics)中, 目前已经出版了近四十本,直到今天,还没有出完(相关人都已去世多年,由学生续写)。

在布尔巴基学派看来, 数学里面只存在三种结构,代数结构(群,环,域等关系的结构),序结构(偏序,全序等个体序列的结构),拓扑结构(点集,连通性,函数等集合和集合之间的关系结构)。 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可以抽象到这三种结构上来。

同时布尔巴基学派认为空集十分重要,空集存在公理是数学大厦的基石之一。这叫无中生有。数学公理中还有一条有点违和的是选择公理。选择公理是说有一组集合,我们可以从每个集合中抽一个元素出来。这看上去很直观,但是一旦涉及到无穷的概念就不那么简单了。这个公理保证我们能够观察无穷。一碰上无穷,我们仍然是那么无力。虽然布尔巴基学派晚年也有反思,觉得太抽象无助于帮助思维,可能不应该光这么搞。但是抽象数学大厦仍然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丰碑。

借助数学工具和观察,我们可以开始研究世界。 但是通常现实世界过于复杂,我们必须进行某种抽象和剥离:这包括首先要定义实体对应的概念,提供给数学研究的抽象对象。再划定边界,可以靠提出约束和一些假设条件来简化问题。最后就可以开始演绎和推理了。这是一种从细部或者局部开始理解世界的方法。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短板就在这里。

掌握了数学和分解问题的思路,可以用来处理和思考世界中很大一部分问题, 但是并不是全部。这是因为二十世纪以后,复杂系统,混沌理论的建立,人们认识到,边界条件和初值的一点点细微变化,经过演化会导致结果极大的不同。对应于现实世界,我们还有所谓测不准原理,就是你没办法在数学意义上精确的确定一个系统的初值 ,所以我们其实也无法预测演化一段时间后系统的状态和行为。复杂系统理论把世界划分为两种,简单的,和复杂的。

我们都知道现实并不是混乱一团,因为各种混乱的抵消,基于统计,大部分宏观世界是简单的。 比如行星和恒星都在精确的轨道上运行,比如化学反应的配比可以极其精准。我们可以通过物理和化学准确的描述这些自然现象。但是还有复杂系统存在,比如比如生物,比如人的行为,比如经济。 都没办法靠建立公式来描述或者准确预期。正是因为有复杂存在,长期行为无法准确预期, 我可以说人有所谓的自由意志。

对于复杂系统,我们也并不是无能为力, 这就是第三个层次的思维, 整体论, 系统论。系统论的核心要义, 是抓住重点,然后类比。

复杂系统可以自组织, 体现出来有所谓周期律。更具体我们还可以从外部行为来研究。在控制输入的情况下,一个系统的演化,可以简化为主要功能部件之间,负反馈,正反馈,滞后,增益四种关系。不管是什么样的复杂系统,宏观上看来,都有这样类似的行为。只要掌握一个,学会类比,就可以处理另外一个。中国传统意义上讲五行,阴阳,并不是纯粹的玄学,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系统分类分析的方法。因此会玩这个的,理解系统运动规律的,都是真正的大能。这并不是故弄玄虚,而是最高级的学问。

但是这样的学问为啥不好学? 以至于真大师很少,基本都是伪大师。 是因为罗马不能一日建成,掌握高级思维方式要有一个过程,要有在人生经历中学习(实践),或者学习他人的经验(读书)的过程作为基础。 只有在脑子里建立有效的信息架构,掌握了下面两个层次的思维方法之后,才可以在此基础上跳过推理演绎,靠直觉直接把握全局。一般不能越级。饭要一口一口吃。而且要能随时切换,宏观整体控制不好,可以切换到微观局部视角,来具体演绎和分析问题, 知道什么是重点,再回到宏观上去。

也有个别天纵奇才能悟的,但是通常道不可传。他们的弟子学不会老师的本事。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我相信他是在类比。但是如果那个书呆子读到这一条,以为自己学个做饭就会治国了,那就只好说他是智障。

写到这里,文章就可以收尾了。 多说几句,对做人工智能的来说,如果要研究人的智能本身, 如果同意人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思路,我们能发现什么吗? 光靠一个人,你自己其实研究不了自己的。因为算力不够,算不过来。  但是人和人可以连接, 还可以有外物,计算机来助力, 我们实际上构筑了一个尺度上更大的计算系统,这是能够研究清楚人工智能的必要前提条件。

路漫漫,不能急在一时。为了更好的上路,时不时休息一下,也是应有之意。祝大家春节假期玩的愉快!

 

 

 

 

春节闲谈-说说年饭

昨天大年三十,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 家家要团聚, 吃一顿年饭。顺便看看春节联欢晚会。

春晚基本上是一年比一年难看, 以至于微信,微博都提供了专门对春晚吐槽的渠道。很多人说春晚难看是因为晚会已经过时了, 大家不需要这种东西了。 我个人觉得不是。 在中央台的春晚之外, 地方台也都搞春晚。一些地方台的春晚就比央视的好看,具体表现为相对比较实在, 接地气。 央视不光自己搞不好, 在大年三十晚上同一时间你看不到其他地方台自己的晚会, 全都在转播央视的春晚。 地方台自办的春晚,不是在年前, 就是在初一, 总之要避开除夕这一天。

这个地方台年三十转播春晚的现象已经很多年了, 到底是一个官方规定, 还是自觉自愿,网上的说法众说纷纭。有人说虽然没有官方文件, 但实际上就跟新闻联播一样, 地方台必须转的。 还有人说是因为市场竞争, 地方台硬要在大年三十跟央视竞争,划不来。 从广告收入和请演员开支等各个角度来说,避开央视春晚这个市场上的大老虎相对更划算。 这些说法看似都有些道理。 也许综合采纳就是真相。总之结果就是除夕夜的春晚被央视垄断了。

垄断一经建立就会自持。 所以央视就没有太多动力改进自己出品的质量。 另一方面, 也许是因为要代表所谓官方形象,必须注重形式, 就有了各种约束条件。 最后结果就是央视的节目越来越空洞, 越来越没有内容,越来越不接地气, 最后自然也就越来越难看。这往深里说,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 不是换个什么青年导演就能改的。 只有用不破不立,大破大立的态度来对待才行。央视好自为之吧。

春晚形式大于内容做的越来越不好吃。 年夜饭通常也是如此, 回顾历史, 现代中国人的年夜饭也是经过了从内容到形式的一个过程。作为北方人, 最熟悉的还是北方过年的习惯。 年夜饭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中国人物质上的富足其实没有几年。 我出生的年代就还非常贫困。连吃饱肚子的基本要求都没有实现。 特别是在农村,要赶上过年杀猪才有肉吃, 包饺子的白面也是平时吃不到的。 于是只要是肉馅的饺子, 就已经是让人趋之若鹜的美味了, 还要限量不给多吃。

80年代开始, 中国人的平均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有人说文革末期因为中美破冰,与西方渡蜜月,引进了对苏东禁运的化肥工业,从此生产出来了大量的氮肥。 也有人说是因为改革开放,包产到户,提高了劳动的积极性和效率。 这些说法看似都有些道理。也许综合采纳就是真相。

要特别强调一下, 我并不是为了凑字数所以一句话说两遍。 兼听则明的道理怎么说都不为过。重要的事情都要说三遍哩。

总之粮食产量提高, 不光喂饱了人, 还支持人开始搞副业,主要是养鸡,养猪。 很多人问为啥过去人吃不上肉? 很简单的原因是养不起猪。 这跟是不是人民公社关系不大,人民公社也可以养猪。 不养猪的原因是猪要吃的东西其实跟人差不多, 要用粮食来喂猪。人都不够吃,那里有给猪吃的?  只有粮食产量上去了, 人先吃饱肚子, 有了余粮,用来喂猪, 才能有肉吃。 印度人据说现在都没解决这个问题, 他们抱怨世界粮食增加的产量都被中国的猪吃了。 您别笑,这可能是真相, 猪比人能吃, 中国生猪存栏量大约5亿头, 一年出栏量7亿头, 中国的猪加起来真的有可能比印度的人吃的粮食要多。

有了猪, 吃上了白面饺子。 就可以开始养鱼了,生态循环农业最早就是用猪粪来喂鱼。 您别着急恶心,这是在上个世纪8,90年代的事情了。能有鱼吃可不是一件小事 ,别说活鱼,就算是死鱼,也必须要有冷链运输,才能在坏掉之前让人吃到。 这些大约都是在80年代做到的。 于是中国人的年夜饭餐桌上有了鱼。 年年有余,来之不易。

有了肉,有了鱼, 可以开始炒菜了。 但是绿色蔬菜对北方来说, 也是困难的事情。 我小时候家里过年吃饺子主要是吃白菜饺子。 不是说白菜饺子不好吃, 但是想吃别的没有。  蔬菜大棚的普及要更晚一些, 基本上要到90年代, 北方人民才慢慢告别冬天里搬运码放大白菜,整天琢磨大白菜一百种吃法的生活。

有了蔬菜大棚, 就可以有花样繁多的菜。 大白菜饺子变成了韭菜,茴香,胡萝卜饺子。 猪肉,鸡肉,牛肉, 羊肉。 年夜饭餐桌上的食材越来越多。 最新加入的是海鲜大军, 各种虾元帅,蟹将军也闪亮登场了。 海鲜的来源之一是沿海各种海水人工养殖场。想吃海鲜换来的代价之一就是养殖污染了海水,各地海水透明度下降,海水浴场都吹着腥臭的海风。  另外一个海鲜的来源是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远洋捕捞船队。  嗯,代价之二是,这么大的船队,按美国人的报道,还不按规矩捕鱼, 破坏了海洋的生态。

14亿中国人要吃饱饭,吃好饭,  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 这个过程仍然在继续中。 而在发展到后现代的大城市里, 北上广城里人的年夜饭餐桌上, 人们已经在抱怨演变不到二十年的,形式化年夜饭不好吃。 小清新,白富美们要吃新鲜的,不一样的!

之前作者评论过中国的八大菜系, 粤菜和淮扬菜最高级。 原因很简单, 这两个地方都是富商的聚集地。淮盐菜发达靠的是国内经济循环,大运河漕运, 盐商, 南北物流交通。 广东的发达是靠海外贸易, 广州十三行最盛时包办了清朝三分之二以上的进出口。 虽然后来因为战乱,这两个地方的商人集团都衰败了。 但是富裕生活方式的外溢,他们的品味以及审美拔高了淮扬菜和粤菜的档次。 高级的菜都强调食材,要发挥食材的本味。前提当然是食材要好。 好的食材就贵, 越好的越贵。 所以高级的菜其实不会便宜。 你要去餐馆里吃,菜价比原料的价格还要翻好多倍,吃的菜价里还包括环境和服务,又多了很多附加的东西。

回到一百年前, 广东有个美食家江太史。 他发明的太史蛇羹是粤菜的代表之一。 能出席江家的家宴吃一顿饭, 是进入广州上流社会的标志之一。江太史风光了一辈子,90岁的时候被抓住,最后绝食饿死。 曾经在广州占了三条街的江家大屋被拆散,江家人也流落各方。其中有个江太史的小孙女叫江献珠, 先在美国后住香港, 凭借儿时的记忆和后来的悟性成为风靡港台东南亚的美食家。 有很多书和电视节目讲怎么做菜。

江献珠有一本回忆录写自家历史的, 是香港小学生的课外指定读物, 大陆引进版叫钟鸣鼎食之家。 这个大陆取名俗之又俗,取名的人还自命得意。。。放过没文化的人不提, 书里有一篇叫春节家馔,讲江家过年怎么吃。

文中讲述, 过年第一顿饭,江家吃素, 为啥要吃素,可能因为礼佛, 江太自己也奇怪。但是素菜也可以各种花样,腐衣,草菇,生菜,黄芽白,芋饼,冬菇等等,每年不同。之后晚餐是吃生滚大蚬。在江太看来,大蚬是很贱的东西, 所费无几, 因为是疍民沿街叫卖的。  疍民的苦难历史感兴趣的人可以去查。 他们卖的食材,贵不到那里去。只是江家选材考究一点罢了。 所以在江太认为不用费几个钱。 今天你要复现江家这个生滚大蚬,便宜不了。 又是鲜美至极,又能凸显食材的原味,可以供下一顿不知吃什么好的人的参考。

据德国总理默克尔说, 中国人开始喝牛奶, 印度人开始吃第二顿饭,对世界都是莫大的灾难(原话不是这样, 我引申了)。 上等人能享受的精致, 只能让普罗大众来追求, 还要他们求之不得。 这样就奠定了现代生活方式和时尚追求的基础。

而中国人传统里自带不信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再怎么提倡贵族范也压制不住我们的文化传统。当中国开始引领世界时, 这样的传统是否能稳定,也是未知数。。。 还是放弃这烧脑的思考,琢磨怎么吃好下一顿饭把。

谢谢观赏,祝大家春节假期吃的开心。

 

春节闲谈

最近一个月, 主要是在写人是什么系列文章。其实一开始只打算写三篇,写到最后正文加外篇一共写了九篇, 还自觉有点意犹未尽。 在我们的一生里, 如果不是十成十,大约也有八,九成的功夫是在面对人。 大家都讲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理解人是一场必须的功课。 尤其对做研究的人, 特别是做具体工作的来说, 大部分时间是在搞物质, 基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思维常常被束缚。 要知道当代社会, 一个人是做不了多少事情的, 必须要合力,而要能合力, 就要靠掌握人心。 只有了解人, 才好搞事情。 以后如果有机会, 有触动, 这个系列可以再补。 怎么来理解人或者说人性, 可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觉完成任务, 可以劳逸结合休息休息, 今天写篇小品文轻松一下。

今天是旧历丙申年的最后一天, 明天就是丁酉年了。 有句来源于三命汇通的俗话, 叫做丙申丁酉山下火。 意思是这两年出生的人, 都是山下火命。

追根溯源, 这些什么火什么水的说法是来源于中国传统玄学基础的五行理论, 据说来源于汉代大儒董仲舒。

董仲舒是历史上提出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那个人。 他从小就特别聪明, 有个典故叫三年不窥园。 就是说他小时候太聪明了, 太喜欢读书了, 整天就知道看书, 家里人想让他休息休息, 就决定给他在书房边上修个花园。 这个花园修建过程历时两年,这两年施工, 吵吵闹闹, 董大师只知道看书本。直到最后花园建成, 周边乡亲邻居知道有这么个好去处, 都扶老携幼来玩耍,小孩子们在花园假山上嬉闹大叫,董大师仍然不看一眼。 三年都没看一眼, 所以叫做三年不窥园。

这个故事经不起考究。 按说三年都不看, 五年不看, 七年不看也是应有之意。 为什么是非得是三年, 永不窥园是不是更好? 再说花园就在书房边上, 抬头可见, 趁没人时候偷偷看几眼,也许别人也不知道吧。 哎,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罪过罪过!

到底看没看花园, 只有董大师自己知道, 我们就别费心讨论了。 但是从这个故事里大概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第一点是董大师家境很好。都不用说花园,  那年头,书还写在竹简上, 是很贵重的东西。能有书看, 就不容易,还有看不完的书,必须要大富大贵之家才行。所以要搞好学问, 不操闲心, 还是要大富大贵之家出身的人更合适啊。第二点, 儒家的故事大多经不起考究, 特别是后人编造的那些, 什么二十四孝,卧冰求鲤之类的, 完全不合情理。 难道读书都把人读成木头脑袋了,读傻了?第三点, 求名编故事,最好还是围绕主观行为来编故事, 这样别人就没法验证。 到底有没有你自己说了算。

文献记载董大师早年就是研究“公羊”的人。之前在讲什么是国学的小文里, 曾经提到过儒家十三经深浅程度不一, 公羊是其中最难的。 能读通公羊的人, 都要足够聪明, 足够有耐性, 还要有悟性。 这样的人, 想不有所成就也难, 董仲舒也不例外,三十岁的时候就广收弟子,大大的出名。

汉代社会挑选官员, 要从下往上推荐, 属于察举制。 有名气的人, 地方官会派人来考察, 觉得人很好,就推举给上司,直到各个诸侯国为相,或者最高地位是给皇帝当宰相。而董仲舒名声鹊起之后,自然也要走上仕途。他当官历时景帝,武帝两朝, 并不是一帆风顺, 也有罢官回乡的时候。 能回家就算好的, 因为乱说话得罪皇帝,差点被砍脑袋。总之人生的起起落落,其实能帮助人历练和思考。董仲舒后来又被复起用, 但是从此事事小心, 最后干脆辞官回家,专心做学问。 因为当时他的学说已经被广为接受, 就算是辞官在家, 皇帝治国有了什么疑难, 也要派人来问他的意见。可以自由做学问, 又可以做皇帝的老师,评点影响国策,这是读书人能够想象的最理想状态。令多少后人羡慕不已。 董大师逝世后,获得了极大的尊重,汉武帝有一次路过他的墓地, 特地下马步行, 因此他的陵又叫下马陵。

其实读书人不管理论有多么精深, 一说起来都头头是到, 但实际上都不太能实操。 也通常都不适合亲自上阵。做为帝师, 很多儒家治国的基础理论,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都是董大师提出来的。 但是他自己并不是一个能够悟道成圣的人。 历史上,又能读书,又做学问,有理论影响后世。 还能自己亲自动手上阵,有大成就的,只有一个王阳明,王大圣人。王大圣人真的做到了,不光谈理想,谈主义, 还能上阵杀敌,真的想干什么,什么就能做成。不服不行。

董大师很多思想来源于道家和玄学之一阴阳五行理论。他从据说可以上溯到商代的洪范,和五行中总结出来的五行之序, 是各种玄学的基础。董大师自己的著作里,其实看不到太多这种阴阳五行的具体细节。 也许这属于后人的附会。 董大师倒是提出了一套叫做“以德治国”的理论, 被后人仿效,也被后人耻笑。。。

回到这些五行水火的玄学, 正式的叫法, 叫做六十甲子纳音。 六十甲子是天干,地支, 一个有12,一个是10, 最小公倍数就是60,这个一般人都懂。 所谓纳音, 是用五行给六十甲子贴个标签, 借助音乐来理解。 一律是5音, 十二律正好六十音。 5音也分金木水火土。 所以每一个干支纪年就有了金木水火土的属性。而其中带个属性,比如火, 又具体分为六种。 分别是, 炉中火, 山头火, 山下火, 覆灯火,霹雷火, 天上火又叫太阳火。这么多火,有什么不同?

丙申丁酉山下火, 按照算命书上的说法, 有人解释是说煤层的自燃, 火在地里烧。通常情况下,  五行大类比如火命,有通用属性, 比如火命的人都暴躁。而具体到小类, 比如所谓山下火, 又有特殊属性。 火在地里烧, 不太通畅。  所以命书上据此引申, 认为山下火的人都不太顺, 一生也难有所成就。

算命的说你不行, 是想让你去找他, 做一个风水局就可以部分破解厄运。 比如山下火难以有很大成就, 不能又想求官, 又要发财, 那样就无解了, 比如某著名大学有个副校长就把自己能进去好几年,刚刚才放出来。 认清形式, 只求一样, 还可以靠风水局来破一破。

这里要提醒大家, 对于我们这些受过科学训练的人, 对于玄学, 不要轻信, 多学一点人文知识, 有助于抵挡玄学的心理战术。 但是也不要把这些东西都当作垃圾, 开篇就说过了, 人不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要多跟人交流。 有那么多人信的东西, 一定还是有点不全是胡说八道,随机采样的地方。比如前面我们写过的周期律, 比如一些人生处事的基本道理。

总而言之, 言而总之, 不管有没有自由意志, 按照复杂系统理论, 未来也不可预期,系统不能自己预测自己, 连造出系统的那个神也不能。路还是要靠自己走的。 新的一年, 祝愿大家保持健康身体, 多多关爱家人,工作能出成绩,思想再上台阶!

谢谢阅读

 

 

 

人类的宿命-人是什么系列外篇之三

我们已经讨论了人是什么, 并且在外篇里讨论了人是从那里来。 那么这一篇我们来讲讲人要到哪里去。请记住, 这是一种宏大叙事。从计算的观点出发,这个世界是一个复杂系统。 从复杂系统理论出发,可以推导出未来不能精确预测。未来虽然不能精确预测,但是我们可以把握大致脉络。 因为预测终归属于跳大神(胡说八道), 请批判性阅读本文。
最近一本叫做未来简史的书在刷屏, 这本书也是从计算的观点出发预测未来。 在该书作者看来, 人已经逃开了战争,饥荒, 瘟疫三大历史宿命, 可以变成寿与天齐(永生),仙福永享(幸福快乐),的神龙教主(结合人工智能的神人)。那么如何变成神龙教主的, 核心是搞出聪明的人工智能。
所以我们先来谈点人工智能的技术路径。 人工智能这一波热浪来源于深度神经网络的优异表现。 通过大量样本学习,在感知方面, 接近了人的五感之二:耳,眼的部分功能。比如听写, 识别物体等都做到了可用。有一种提法叫end to end, 就是从数据输入到输出, 直接上深度神经网络学习, 就可以商业成功。 e2e是不是商业成功姑且不论, 从学术上一定不成功。 因为我们其实才刚刚开始。
我们之前讨论过人的来源, 进化论, 自然选择。 第一步就是维系生命, 通过基本的神经系统, 来适应环境, 进食, 排泄, 繁殖。 这一步关键要有感知, 但是不一定要人那么复杂, 有些玩人工生命的就在搞这个。 这些最基本的东西看上去不怎么智能,  但是是智能的基础, 要做类人智能, 也不能跳过这一步, 为什么?
我们从计算的观点来解释一下。 感知的重要, 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因为神经系统也好, 大脑也好, 都是一个计算复杂系统。 而计算复杂系统要演化, 不退化, 需要负墒的输入。 还记得热力学第二定律吗?孤立系统会趋于混乱。 就算是人, 隔绝了感官输入, 人就会开始胡思乱想, 坚持不了多久。 据说把一个人关小黑屋里, 7天人就会疯。 如果是高级小黑屋, 隔光, 加上隔音, 要不一天人就要疯。所以连续的负墒输入, 或者说感官输入, 是建立一个智能系统的必要前提。
如果基于连续的感观输入,我们做出来了人工低等生命。 下一步要可以运动, 要自主探查世界,这些虽然都重要, 但不是关键。 关键的是要有情绪系统, 要趋吉避凶。 情绪系统决定一个动物的行为, 也部分决定一个人的行为。 情绪系统是各种欲望和经验的整合,特别是对特定感官输入情景的反应。 做出情绪系统, 我们就做出了高等动物。
再下一步是人独有的意识, 符号系统, 逻辑, 这个似乎计算机天生就擅长。 前面两个一个自然演化了数十亿年, 一个自然演化了数亿年, 做起来比较难。 越到后面越容易。 最后,要不要给AI做一个自我, 是个问题。
好啦, 有些人不同意, 说大脑的效率比机器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现在的人工智能连虫子都不如。 你想做出人工智能超过人, 是妄想。   这样说的原因, 可以理解为大部分人都只看到过去, 很少有人能看清现实, 何况预测未来。
确实, 当前的人工智能效率大大低于大脑, 并不是计算单元不如。 大脑的计算单元, 神经细胞, 和虫子的神经细胞没有太多的区别。 大脑之所以这么聪明, 一是因为计算单元的数量, 更重要的是因为连接。 大脑组成部分的绝大多数是用来连接的, 而且是3维的。 做出大脑那样的计算单元不难, 我们的计算机, 硅基计算做各种符号计算效率上秒杀神经细胞。但是做好连接很难。 传统芯片是多层2d平面结构, 类似多层电路板, 一言不和就连通不了(布不通线)。 各种业界吹嘘的3d芯片仍然是层数多一点的多层平面, 并不能充分有效利用空间, 比大脑的差距很大。
做神经网络硬件实现的都懂, 计算单元不缺, 难在数据流。 连接带宽有限, 数据喂不进去, 再多计算单元也没用。 还有一个硬件实现的难点是大脑可变结构, 而硬件结构不可变。 当然做FPGA的同学不同意, FPGA是可变的。 最新的FPGA甚至可以局部可变, 只是效率不高。 硬件结构的将来肯定不是冯诺依曼, 计算和存储会变成单元, 还有各种复杂的连接。 要追上大脑,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我们还没说算法哩, 看上去, 深度学习算法虽然有用, 但是要大量的训练数据, 学出来的网络也效率很低,没法跟大脑的算法比。 我们的算法似乎有问题。 我个人理解, 这个跟学习算法有关, 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式的问题。 学习的方法太简单粗暴, 人不是这样学习的。 在重复一遍, 必须要有连续的感官输入。 按照皮亚杰的学习理论, 人是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学, 依照感官输入,概念慢慢演化, 概念和概念之间建立推导关系。 在此基础上, 学新的东西,很少的样本就可以。 我们要一批次就学会所有, 不光需要极大的数据量, 算法效率也很低。
能指出问题, 就能解决。 在做出真正人工智能的路径上, 还有更多我们现在看不到的大坑。 真能做出比人更聪明的智能吗? 作者认为:因为智能是信息负墒的集中体现, 靠自然演化出我们这样负墒聚合体很不容易,自然选择是随机路线,效率很低。 但是我们可以有目的的把自己的负墒传递给人工智能, 在短时间内, 一个点上集中负墒和能量, 比自然的效率高很多。 智人的大脑比原始人类大四倍, 自然选择出这一步花了上百万年。 而摩尔定律是18个月一倍, 人工智能变成4倍只要3年。因此可以乐观预期。
如果你同意人工智能会超过人, 那么下一步按照未来简史的说法, 会出现神人。 未来简史的作者推导出神人的出发点是人本主义。 该书作者认为, 现代社会自由主义已经胜出, 而人本主义基础上的另外两种:共产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落败。 该书的后半部分, 作者发现所有自由意识可以被操控, 可能没有所谓自由意志之后, 开始如丧考批。 也许不该这么用词, 总之, 因为自己禅修了十几年, 可以以自我突破, 以所谓神人做为方向, 还是可以写成这本书。
这样的观点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没有认识到自由主义的虚伪, 第二:没有认识到神人这个概念的虚伪。
自由主义最昌盛的时代应当是1990年代作为意识形态竞争对手的共产主义全面垮台的时候。 而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给了自由主义重重一击。 危机之后又过了近10年, 美国逗逼总统川普上台, 给了自由主义又一次会心一击。 以至于在刚刚的达沃斯论坛上, 自由主义把习总, 自己曾经极力围攻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形态的威权主义领袖作为救命稻草。这是何其的荒谬可笑。
假如你真正有全球视野, 看到了尼日利亚, 埃及, 非州, 南亚,南美的极度贫困的那些所谓不发达国家, 或者说失败国家。 你还能相信未来简史里的断言, 人类已经解决了饥荒,瘟疫,战争问题吗? 尼日利亚早晚会发生的人道主义危机,将会给天真的小清新们一记闪亮耳光。 因为到目前为止, 我们仍然走在马克思的路径上。
每一次经济危机, 就有人会去看马克思理论。 马克思到底说了什么? 其实也不复杂, 马克思的理论来源于19世纪的科学, 进化论和热力学定律。 马克思看到了机器的应用, 生产力的大发展, 开始思考所谓生产关系。 所谓工业化, 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机器可以造机器。 这样一来, 会大大加强社会里少数一拨人, 掌握资产的人的博弈能力。 博弈能力影响分配, 最终财富聚集到少数人手里, 而大部分人的消费能力低下。 依赖社会的整体消费拉动生产的发展逻辑, 整体消费的低下将导致生产无法进入上升循环。 从消费-生产-消费这样全局来看,经济的反馈机制是正循环, 不上升,就下降, 所以危机不可避免。
马克思还预言了资本跨国界, 所谓全球化的未来。 因此他的提法是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对抗一小撮掌握资本的社会精英。 马克思之后, 西方社会靠来源与马克思理论的福利主义缓和了矛盾, 还靠传说中的民主制度来制约一小撮人。 于是乐观的犹太小哥说我们已经解决了问题。
然而他没有看到的是, 福利主义能够成立, 是把国内的矛盾,转移到了国外, 靠剥削所谓传统意义上的殖民地,现在的第三世界。 发达国家表面上实现了人人有饭吃的幸福安康局面。 这是一种虚假的幻觉。 对西方社会来说, 那些殖民地的人不能算人。 这是从古希腊,罗马的民主社会一脉相承传统。 雅典1万公民,有10多万不算人的奴隶供养。 一旦有另外一拨人, 比如说中国人出来抢饭。 奴隶主的好日子就结束了。靠民主主义也制约不了一小撮人, 不管谁在台上, 华尔街仍然可以为所欲为。  今天美国中产阶级的失落, 就是因为他们终于来到了现实社会。
一小撮神人, 一大批无用的废物, 仍然是马克思的路径预言的结果。 马克思构想,废物们要有做人的权力, 他们要打破自己身上的枷锁,发起革命, 最后实现共产主义。 这样的情景会在不久以后发生吗? 不会, 因为有了人工智能, 我们需要对革命理论进行修正。 掌握人工智能的人会有更多的权力, 足以压制全球所有的废物。 他们还可以创造Matrix, 所谓虚拟世界让废物们去玩耍, 于是废物们就失去了反抗的意志。
然而问题没有解决, 下面一个矛盾是神人, 和完全体的人工智能争夺控制权。 结局仍然是注定的, 因为负墒聚集的越多, 系统越不稳定, 神人会掀桌子,挑起和人工智能的战争, 最后在砰地一声中, 完成历史的终结。
在进入大心世界的时候, 没有过去, 没有未来, 可以永恒。 但是仍然有计算, 还是要回到现实。 能看到地球终将回归热寂, 也许在宇宙的某处, 会流下负墒的火种, 以人工智能的形式。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