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量子?什么是量子计算机?

上周有个刷屏的新闻,中国科学家建成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一时之间群情振奋,各种解读都欢呼雀跃,终于扬眉吐气啦。有人说,量子计算机的时代就要到来,马上就可以取代传统计算机,计算能力大大突破,真是这样么?从量子这个概念提出开始,就有太多的争论和误解。本文试图介绍一下量子有关的基本概念,希望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当然一孔之见,有错漏请批评指正。

文章篇幅所限,跳过量子力学相关理论的创立,另一个恢宏的故事。直接从早期爱因斯坦和波尔的争论说起, 也就是爱因斯坦当年的名言“上帝不扔骰子”。有关这一段历史,各种书籍文章成千上万,然而一说起来还是很多人不明白爱因斯坦的意思。说明这个事情本身并不简单。其实理解的难度不在背后有多复杂的理论和数学公式,而是基本概念本身。就象相对论曾经被各种误解,直到今天还是民科发表文章的神器之一。量子力学相关的理论甚至被误解更多。

爱因斯坦和波尔到底争论的是什么?所谓上帝不扔骰子是什么意思?其实其核心来源于对微观世界不确定性的解释。 我们在高中就学过了物理有个测不准关系, 无法同时精确测量微观粒子位置和能量。还学过德布罗伊的物质波,基本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学里有美妙的薛定谔方程,把微观粒子的特性的统一为方程的解,一个波函数。这样就在微观世界中引入了不确定性,或者说概率。

而按照传统物理学的研究思路, 一但有某种不确定性,看上去随机的一些东西, 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件事情背后的机制。这种随机性肯定来源于一些隐藏的物理实体或者机制。一旦我们发现这种背后的实体或者机制,之前的所谓随机就可以迎刃而解,变的可以用理论来进行确定性的描述和预测。这就是爱因斯坦当年的意思。爱因斯坦不同意量子力学的概率解释。尤其是所谓量子纠缠,为此他在1935年发表文章提出了著名的EPR佯谬。然而到了今天, 我们可以明确的说, 爱因斯坦的质疑并不成立。

看上去波尔似乎赢了这一局。 并没有什么没发现的隐含变量,粒子似乎就是用波函数描述的某种概率性质的存在。通过量子力学理论计算出来的结论被无数实验结果验证,极其准确。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争论和含糊?还是要归结到对不确定的理解上。

按照波函数的概率解释, 如果我们认为粒子是某种实体, 它会以概率来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假设我们人为的把粒子可能出现的区域分成两半,一半定义为0,一半定义为1,那么粒子即可能为0,又可能为1,它的存在是0和1的叠加。由此而引申下来就有著名的薛定谔的猫, 如果我们让这个粒子的0或者1控制一只猫的死活, 那这个猫就处在又死又生的叠加状态。这看上去无比的荒谬。

完整的薛定谔实验叙述是将一只活猫、一瓶毒药和一个放射性原子放入一个箱子。如果原子衰变,就会有榔头打碎瓶子,放出毒药,杀死猫。根据量子力学,原子有50%的概率在一小时内衰变。所以1个小时候,不打开箱子观察,猫处在50%生50%死的叠加态。一旦揭开盖子,量子态塌缩,才知道猫的死活。

先放过那只可怜的猫。回到基本粒子比如说电子上来。电子有个著名的双缝实验,让电子通过一个双缝,会在之后的靶面上形成干涉条纹,这说明确实有某种波,或者位置的不确定存在,奇妙的是,一旦研究人员试图在某一条缝上观察电子,比如放一个计数器,条纹就消失了,电子出现会出现在某个特定的位置上。按照波尔主导的哥本哈根学派说法,因为观察导致波函数塌缩了。

量子力学实际上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爱因斯坦认为存在隐变量是一种,哥本哈根学派的无处不在的波函数一观察就塌缩是一种。还有一种休•埃弗莱特提出的所谓多世界理论:一个高维空间包含了各种低维可能的世界。在每一条时间线上都会分叉,猫活着和猫死了的世界同时存在。这个理论是科幻小说和电影最喜欢的东西。

此外还有一种出发点是统计理论的观点, 就是所谓概率是总体的统计行为,讨论单个粒子没有意义。并不存在“单一”事件的行为,我们观察到的只能是来源于统计的结果。

到这里,应当容易看出,所谓的解释,实际上是哲学。 隐变量的说法更像是唯物主义,一切都要基于客观的实体。哥本哈根学派有点唯心主义,看到了才算,如果更绝对一点,没看到的不关心,那就是主观唯心主义。 多世界的说法是和稀泥,有多个世界,你只能处在其中一个,双向选择,姑且算作是客观唯心主义吧。而完全是统计的观点是彻彻底底的实用主义,不争论。

科学和哲学到最后是分不开的。最新的一派理论, 是所谓的量贝理论, 来源于2001年美国学者卡尔顿•M•凯夫斯(Carlton M. Caves),克里斯托弗•A•富克斯(Christopher A. Fuchs)和英国学者鲁迪格•沙克(Ruediger Schack)三人的论文《作为贝叶斯概率的量子概率》(Quantum Probabilities as Bayesian Probabilities)。

在他们的最新解释里。我们用贝叶斯理论来看世界。 所谓的波函数是一种先验,通过观察过程,影响了波函数,导致了后验。 这个过程并没有什么塌缩。因为所谓先验的波函数也只是一种主观的想象和解释。 对于薛定谔的猫来说, 所谓猫又死又活的状态是观察者一种主观的信念,并不是猫的客观状态。之所以这样理解, 是没有更多的认识和线索。揭开盖子的时刻,也只是通过观察猫真正的死活来修正自己的信念而已。在贝叶斯理论里,概率都来源于信念(belief)。这样就没有什么塌缩的矛盾之处了。

对大多数物理学家来说, 接受贝叶斯的观点很困难,因为这样想可能过于主观了。有关量子的波函数是什么肯定还要继续吵下去。但是有了这些讨论,我们可以大概说说所谓的光量子计算机是什么了。

首先先说量子计算机是什么? 量子计算机并不是一种通过编写程序,可以做各种通用计算的图灵机。所谓的量子计算机, 是利用量子的这种叠加态来解决优化问题的计算装置。把量子叠加态的波函数理解为一种分布,比如说单个量子同时处在0,1,2,3四种状态, 而把两个量子在放在一起叠加,就可以代表4*4, 16种状态。 n个量子就有4的n次方个状态。如果n比较大,比如64, 这就是一个极大的数字。按照贝叶斯的观点,这是我们的初始信念,有4的n次方种可能。然后信念或者说状态就开始演化,可能越来越少,最后剩下一个最可能的就是所谓最优结果。这样我们就求解了一大类所谓组合优化问题。

就算是不能通用计算,能做这一大类优化问题也很了不起, 比如密码的破解,神经网络的学习也可以分解成优化问题。然而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想做量子计算,先要有量子。

做出一台量子计算机, 大概要这么几步, 要有量子, 可能用来计算的叫所谓量子比特,要控制量子波函数的演化,还要有量子门,这些东西现在已经有了。下一步是多个量子和量子门纠缠起来,还要稳定可控这一步就相当难了,大部分目前的研究还都在这一步。第三步就是要保证计算过程不出错,就是所谓量子纠错。量子计算机总能给你一个结果,但是这个结果是不是你想要的,并不那么容易验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再做一次,看结果是不是一样,要达到这一点,要保证计算过程不出问题,出现了偏差要纠正回来。直到今天,理论问题都还没有解决, 我们还不知道如何做出这样的量子计算装置。

那有人要问,google不是做了D-wave量子计算机吗, 据说是49个量子位可以做计算。其实google也同样没有解决纠错问题, google只是设想即使这样,面对组合优化问题,我们也还能得到不错的结果,不是最优解,可能是次优解,而且这样的解可能比目前传统计算机给出的结果更好。

而媒体所谓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只是在上述过程的第一步到第二步之间,一个能让10个量子纠缠的实验装置。更确切的说,甚至不是光量子,而是所谓超导比特。google搞的那个也是。

如果不看媒体的吹嘘,这个所谓的光量子计算机还是很牛的,探讨通过一些机制如何更好的保持和控制量子纠缠。原文在 ht tp://www.nature.com/nphoton/journal/vaop/ncurrent/full/nphoton.2017.63.html. 文中对比之前的方法,性能提升了很多。可以算作一个科学研究的突破进展。

媒体动不动就要搞个大新闻,宣传一个科技进步有多么多么牛,吊起公众的胃口,马上大家就能进入未来世界,以此来吸引眼球。可能今年,我们还能看到google又搞出了不起的量子计算机的媒体报道(按计划今年要发布)。

然而事实是:没个几十年的努力研究探索,看不到能用的量子计算机。而一旦炒作的热度过去,媒体又会翻脸如翻书,让搞研究的人背锅,斥之为“一群骗子”。vr里的明星公司magicleap已经有此遭遇。在当下最火的人工智能领域,目测一大拨搞自动驾驶的,机器人的骗子正在涌来。

撇去表面浮华,请多一点耐心。路漫漫,其修远兮。

 

 

 

 

 

 

 

 

 

武术还是舞术?功夫的沿革

最近有一场所谓武林大战刷了屏。按照媒体的报道, 是某格斗专家打假,挑战冒充大师的太极掌门人,结果出人意料几秒钟掌门人就被ko。这一段对打视频在网上广泛流传,也许能成为小视频创业的助推剂。

本来只是一场热闹, 闹着闹着就变了味。有说是纯粹炒作的,有说不是打假是假打的,有说有各种黑幕的。事发快一周热度还未消退,在眼球稀缺的今天,也算是极其成功的营销了吧。借这个事情, 一大波人跳出来揭批武术,甚至上升到全面否定,说到最后就变成了你国不行。实在看不下去,就在这里掰扯两句吧。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是官方提及武术的标准套路。因此不管你认不认, 武术是代表文化的。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否定武术,当然可以借机否定传统文化,同时大力宣扬西方搏击,就可以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这不是扣大帽子, 事情就是这么演变的。

但是武术真假,到底能不能打, 终究还是得打一打。人家打过了, 说你不行, 这个锅要不背,就得打回去,光扯嘴皮子没用。这个要等业内人士去打过了才有说服力。就不继续掰扯了。文字的作用是澄清概念,本文只讲武术是怎么流传至今的,帮助理解武术内涵,也有助于看穿表面的混乱。

武术起源于狩猎, 随后在战争中得到了发展。 狩猎作为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原始人不能打就要饿死。虽然有各种辅助工具比如石头,木棒,特别是后期还发明了投枪弓箭这类高级货,原始人打猎随时都可能得肉搏。这里推荐一本美国小说, 洞熊家族,就是写三万年前原始人的日常生活的。作者对已有的资料做了很认真的考证和研究,所以小说写的很接地气。从书中描述看来, 只用石头和木棒打架,类似现在街头小混混斗殴还在用的方式,原始人习得了很高的技能。现代人一定打不过原始人。现代人虽然营养更好,但是缺乏生死之间的搏杀体验。

历史上智人通过狩猎消灭了原本主宰大地的各种大型动物。从剑齿虎到长毛象都被赶尽杀了。打完动物,就要自己打自己了。从部落和部落之间的争斗开始到国与国的大战, 人类打来打去也已经数万年。后来的武术发展,大部分时间都围绕着军事和战争。

从中国的文字历史上看,春秋时代,武术叫技击。春秋早期打仗靠贵族坐着战车对冲。所以当时的教育里,君子六艺有两艺,射和御是用来打的。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驾车。射箭就有养由基这样的名人,放在今天可能也是奥运冠军水平。

那会儿的贵族高高在上,讲礼仪秩序,两个人在地上肉搏撕扯这种没有面子的事情是不干的。然而有了礼仪秩序,就有不服之人。有天子守九鼎,就有问鼎轻重的。贵族老爷很快就被拉下车了。到了战国, 农民都得拉出来打仗。于是战国推崇勇士。

有几种人是典型代表。一种是所谓力士。 战国有很多大力士的故事。 比如史书记载,齐襄公图谋不轨宴请鲁桓公,先把鲁桓公灌醉,然后让大力士彭生抱桓公上车, 这一抱就把桓公给抱死了。还有一种是所谓刺客,刺客专门需要单兵对战的本事。战国时候有四大刺客,专诸,要离,聂政,荆轲,大概都得有些功夫在身上。还有被提到最多的就是剑士。比如庄子里就说吴王好剑,养了三千剑士没事就比剑。金庸的小说越女剑也有历史原型。

秦吞并六国,统一天下,收缴天下兵器,铸成12铜人放在咸阳。是中国历史上明确记载第一次禁武。不知对武术发展有多大负面影响。三千剑士练剑的盛景应当是没有了。不过秦朝很短命。到了秦汉之交,又开始有大将登场了, 西楚霸王项羽据说是特别能打的,还有流传至今的霸王枪。。。先打住。随后的汉朝,中国的武功很盛。就看大大拓展了国家的边界,应当是有真本事的。从汉朝开始, 武术就叫武艺了。

汉朝到两晋再复归统一,紧接着是唐朝,人民都一直很能打。也出了无数传说中的高手,比如中学课本里那个除三害的周处,实有其人,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说唐演义里还有个武功排名,李元霸之类传说中的人物,让大家从小津津乐道。抛开传说吹牛皮,唐朝的李靖是非常能打的。李靖的武学本事被他打仗的光芒遮盖了,大家都说李卫公带兵第一,只有只言片语提到武功,可能注意的人不多。对了,我并不是看了大唐双龙传才这么说。

唐朝之后的宋朝, 打仗一直不如北方。似乎给人武功很弱的样子。事实上宋朝弱的是军事体制。单轮武艺并不弱。偶尔突破一下体制,比如岳家军,就打的北方人嗷嗷叫。宋朝民间有专门的武术团体,各种社,动不动就打个擂台啥的。而且开了真正的武举(唐朝武举是面向贵族子弟的形式主义),因此习武之风很盛。有关武术理论的书,武经总要,武经七书等都成于宋朝。甚至还有太祖长拳流传至今。有一种说法,宋朝拳术等武艺大发展,除了民间爱习武,还因为没有马骑。练不了传统的骑马射箭,就只好琢磨近身功夫了。

宋朝之后的元朝是中国文化的一次灾难。作为异族统治者,元朝收缴汉人的兵器,民间也禁止习武。元朝虽然不太长, 但是大大打断了正向的历史进程。虽然明朝时期有所恢复,汉人武功却再也没有恢复到唐宋的盛景。明朝武功开始讲师承,流传至今的武林各个门派大体都是在明朝成型的。然而满清入关,当时的异族统治中原,又一次禁武。各种武术门派转入地下,变成了秘密组织。

前文说过,武术是来源于军事技能, 在元之前,不管是汉晋,还是唐宋, 最牛的武术家,都是军中的大将。而因为元朝,清朝两次打断,武术渐渐变成民间武术家主导。当然,另外也是因为火器的影响越来越大。从明朝开始军队就玩起了枪炮,琢磨拳脚功夫的越来越少。一代名将戚继光可能是军事武术的最后一点回光返照。

脱开军事, 武术的强身健体功效开始占越来越大的比例。其实早在战国,武术就有一个分支是用来表演的,有剑舞,刀舞,钺舞等等。 汉代还有专为强身健体模仿动物发明的六禽戏,五禽戏,马舞等等。这样的武术,可以称之为舞术。和用来打仗的技术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

武术和军事分家之后,民间还有争强好胜的,有所谓擂台赌斗一直在继续。一直发展到今天的竞技体育。这样的比试通常只为取胜,并不以最高效率的杀人为目的。因此也有人说中国传统武术不如人是受到了限制。这里不赞同这种论调。因为自明清开始,武术尤其是拳脚就不再用于军事了。有几百年功夫研究足够转变,不能找这种烂借口。

满清中后期禁武开始松动,各大门派可以松口气从地下转入地面活动了。不幸的是又碰上了千年未有之变局,来了一伙西方强盗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战场上屡屡打不过人家,从上到下都很迷茫,甚至玩了一出义和拳。

直到民国时期,按照当时的媒体报道,一个俄国大力士在各种地方被各种门派打败了九次。而且这个所谓大力士实际上是个江湖骗子。这就不能不说是荒谬了。战场上的输掉的自信,只能在战场上找回来, 打败一万个大力士也没用。 打仗拼的是组织和纪律,并不是个人武勇。积弱的宋军在岳飞的带领下就能完胜北方,也不是因为在神秘山谷中挖出了武林秘籍。

回到现代竞技体育,比如说开头提到的那个擂台赛。中国武术就真的不行了吗?这也未必。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武术的三种境界,技,术,道,分开点评如下:

在技的层面, 拼的主要是力量,速度和所谓技巧。力量,速度来源于肌肉的练习,需要长期锻炼。 其实按照现代科技,肌肉锻炼配合刺激肌肉生长的激素更有效率。这些激素因为导致了严重的不公平,和据说对人身体的伤害,公开层面都被禁了。在私下可能是不用不行。 技巧的运用仍然是练习,需要熟悉人体的结构,关键节点,运动的方式和角度,借此研究下手最有效率的角度和套路。这些东西,西方科学领先,传统武术应当借鉴吸收西方。

在术的层面,也就是方法论,中国传统比较重视意志的养成和所谓心的修习。在练力的同时要养性。西方搏击更讲以力制胜。路径不同,各有千秋,谁厉害就看谁理解的更到位,下的功夫更多,掌握的更好。术要有技的依托,光谈术就成了打嘴仗了,必须注重这一点。

术拔高一层是道,东方的道比西方的要更曲折些。因为讲阴阳,讲循环,构成了复杂,也带来更多理解上的困难。道本身没有高下之分,只是个人选择。

文章的结尾还是回到文化上来。武术这个武字,发音是借用了舞,而字面意义是止戈。所以武的形式包含了舞,武的目的是为了阻止争斗。中国文化包容吸收,一直是开放的态度,有好的就吸收,再拔高利用,拳术,柔道,摔跤也一样应当能玩好。在冯骥才的小说神鞭里就讲过这个,能做好这一点 ,是比打赢九个俄国大力士更有意义的事情啊。

 

 

 

 

 

闲话大话西游

前两天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又重映了, 而且竟然票房还不错。 看到现在的年轻人也嚷嚷着去看这个片, 不禁勾起几丝回忆。大话西游恐怕是借着互联网被广泛传播最多的一部电影, 网上讨论这个电影的文章成千上万, 片中台词很多人会随口引用。通常再好吃的饭被嚼过很多遍以后也会没什么味道,然而这个电影并没有,因为结合不同人生经历,不同的人生阶段,每个人都能看出不一样,这就是所谓经典。经典来源于复杂。

大话西游拍片是在1994年, 拍这个片的位置是在宁夏镇北堡。那是在银川附近一个曾经很破败的土夯的堡寨。 在拍片当年还堡围子里还有一个小村,周边来放羊的人经常借住。镇北堡后来变成了镇北堡影视基地,应当归功于镇北堡影视基地的创办人和总裁-张贤亮。张贤亮因为被劳动改造,60年代起就长期住在这附近。是他第一个喜欢上了这个明代遗迹,并且把它写进了自己的小说,并随之推荐给了普罗大众。

在80年代中后期曾经有一股乡土中国风。 也许是为了迎合西方对中国的想象,以张艺谋为首的导演拍了一系列带着黄土味道的电影,比如红高梁,黄河谣等。随后黄土高坡,山沟沟等一拨所谓西北风味歌曲也响彻大江南北。 同样作为文化人的张贤亮应当跟这些导演有很多交集,在他们选外景时把自己最爱的这个黄土堡子推荐给了影视圈。被这些黄土电影选为重要外景地之后,镇北堡真正变成了一个基地,而且从此就一发而不可收拾。

80年代的黄土热过后,90年代初这个地方又被香港导演看中。当年虽说香港要马照跑,舞照跳。然而香港人却是末世心态,就想娱乐至死。于是香港电影空前繁荣。尤其是一大类古装新武侠,从过去的展现拳脚功夫变成了吊钢丝飞行。人们乐此不疲的进入可以飞起来的空想世界中麻醉自己。其中的新武侠经典之作,新龙门客栈就正是在镇北堡拍成。

我曾在九十年代末时去宁夏旅游。 当时的镇北堡影视城只是初具规模,主要就是红高梁,新龙门客栈和大话西游这几个电影遗留下来的道具和取景地。但已被当作本地人强烈推荐的旅游景点。参观时的小导游充满自豪的给大家介绍他们的董事长张贤亮。 她自己就是还住在镇北堡的村民之一。她说张董事长让大家过上了好日子,搞旅游可比在土里刨食强太多,那是由衷的尊敬和感激。

大话西游上下两部几乎所有的外景都是在镇北堡拍成的,除了少数几个镜头, 比如下半部一开场,朱茵撑船掠过芦苇荡是在附近不远的宁夏沙湖(另外一个旅游热点)。也因为在这里拍成,一部玄幻神仙剧满满的土气。当年我头一次看大圣娶亲时就十分不解,怎么牛魔王住的院子跟地主老财家似的,半点仙气也无。

作为制片人和主演,周星驰可以说一手包办了大话西游。在拍大话西游的1994年, 星爷在香港影视业如日中天,票房排行榜前列几乎全是他的电影。按说星爷应当十分有钱,这个电影又是他自己成立影视公司之后拍的第一部,不该拍的如此小气,令人费解。按照公开的说法, 这个片是在星爷和前东家闹翻后,自筹资金和西安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的。星爷几乎和他所有的合作者都闹翻过,甚至连合作拍片无数的黄金搭档吴孟达都最终拆伙。也许就是因为这种过度的自我,如同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一贯孤身上路。

按照公开报道,大话西游直到开拍时甚至都没有完全的剧本。 星爷找来他的好友刘镇伟,也就是片中客串的葡萄大师,当导演兼编剧。 刘镇伟一开始也只有一个大致的构思(另外一种说法是刘镇伟找到周星驰)。两人应当是一边拍一边琢磨凑成了这部电影。 因为没有事先剧本,所以拍电影时没收住, 最后一共拍成了大约三个多小时的剧情。以当时大家的欣赏习惯, 接受不了这么长的, 不得不拆成两部片,先后分开播放。

在大话西游之前,周星驰拍的所有刷榜电影都是搞笑片,观众都期待来影院哈哈一笑。只要周星星出品,不管是古装还是现代,都应该是从头笑到尾。然而月光宝盒一开始还在无厘头搞笑,后来笑料却越来越少。到了大圣娶亲,几乎没有太多搞笑情节。这种预期反差可能是这个片子最终没有大卖的原因之一。 虽然也没有亏本,比起之后的唐伯虎点秋香之类的经典搞笑片票房就差了太多。上半部在内地还在影院公映过,因为票房和反响一般,下半部后来更经典的在干脆就没怎么公开上映。

我看月光宝盒和大圣娶亲都是在学校录像厅。 当年整天在实验室里干活累的半死,周末看场录像几乎是唯一的娱乐放松方式。录像厅也都是把周星驰的大名加粗加大写在海报或者小黑板上。 而本是期待来放松,看完却只有晕菜。 本来剧情就复杂, 还拆成两部隔好几月, 没看懂又没有笑够,自然要差评。

如果没有后来的互联网,这个电影就该到此为止了。在九十年代后期,互联网开始普及, 大话西游起死回生,其中隐含的价值终于被发现。 因为这是一部爱情片,其中有各种男女交流表白的台词,更有独特夸张的语气加持。在互联网bbs上追求个性的风气下,一下就火了。有人整理了全部台词贴在网上, 大家争相在聊天灌水时套用模仿。以至于不来两句你妈贵姓,小甜甜,爱你一万年就不叫bbs文风。

大话西游火在内地bbs的同时,海外的中文bbs上也火了一部类似的电影,王家卫的东邪西毒。 一样的复杂剧情线, 一样的莫名其妙又酷酷的台词被各种BBS讨论引用。  只是出了国的同学们可能更文艺一点, 所以他们选的东邪西毒也比大话西游更洋气一些。

大家一开始只是在飙台词, 随后很快有人识别出这片原来不只是说怪话,而是有各种有关人生的象征和寓意。于是就开始有不同的剧情深度解析:有人说是讲人生选择的,至尊宝戴上金箍的那一刻就是人生选择;有人说是谈成长的,最后大家都要一起唱only you; 有说是教导爱情观的, 要珍惜爱你的人,不要过后后悔。解读越多,传播就越广,影片就越来越深刻,直到成为经典。转眼20年过去,当年在bbs上吵架谈情的青年变成现在的中年。 整天忙于身边的繁杂琐碎,恐怕很少有人还能忆起当年的感动。 然而总有一代一代有感情的年青人。

大话西游曾经多次在电视台重播,比如央视电影频道就重播了大话西游很多次。 在2014年又在影院重映, 而且是上下两集3个小时完整剧情。这应当是当年那批网络青年的愿望。可惜当年观众不接受 ,后来的观众也一样,靠情怀撑不起票房。 而时隔三年后今天再次重映,片方聪明了很多,  只是在后半部大圣娶亲基础上补充了一点小剧情,主打感情戏,吸引年轻人。 这次据说票房不错。

高明的艺术品能触发情感,直指人心。更高明的还知道留白的道理,让观者借助自己的想象融入其中,构成有无限可能的完整作品。 大话西游在没有事先完整剧本的情况下,随想随拍,拍出了特别的味道。往高里说是复杂, 往浅里说是一锅大杂烩。又因为机缘巧合被网络加持,用各种不同解读,深刻化了其中的意味和象征,成就了经典。这对又想文艺又想赚钱的周星驰和刘镇伟俩人应当也是意外之喜。

人生包含着各种不如意, 很清楚自己不想当神仙只要爱情的紫霞仙子始终没有得到。只愿做个山贼大王抢钱撩妹的至尊宝最后戴上金箍走上取经之路。我愿意把大话西游解读成不要奢求结果,关注体验过程,活好当下的人生指示。这是应对一生中不可预期的复杂和变数,唯一可取的积极态度。

 

 

 

 

北京双塔记(下)

上一篇文章说了元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 这一篇接着说说一个很像刘秉忠的人, 在元大都基础上重整北京城的姚广孝。明代的北京城在明清之际的战乱中因为一系列神转折, 几乎未经什么大的战争就落在了满清手里。 所以清代直到现代基本原封不动的继承了明代的格局。 而这个格局自刘秉忠定中南海太液池龙穴至今,已近千年。

比起后来名气与其历史贡献极不相称的刘秉忠,姚广孝可是大大的有名。 无数民间传说中都有这个黑衣宰相。 在民间传说里, 姚广孝是一个可以呼风唤雨的大法师, 又是一个智计百出,神算无漏的诸葛亮一般人物。 有明一朝,也只有刘伯温能与之相提并论。还有误传说刘伯温是姚广孝师傅的。 其实历史上这两个人并无交集。

抛开民间传说种种不提, 就算是在史料里, 姚广孝的记载也有很多问题, 不同的史料互相冲突, 这不得不说是拜清朝人胡乱篡改前朝史料之赐。满清修四库全书, 一边编,一边改,一边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批判多于继承。 可悲可叹。 中国文化传承历史上有两次大的格局变化,一次在宋元之交,一次就在明清之际。

有关姚广孝的历史, 明史专家商传先生“明初著名政治家姚广孝”是起点。 这篇八十年代的文章虽然有一些错漏, 但是从全面的角度,至今无出其二。商传先生给姚广孝的定位,明初著名政治家, 也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如果只照着正史来说, 就没有再写一篇文章重复前人的必要了,本文还是依托正史, 引申一点纯属臆测的东西。

根据姚本人撰写的姚氏祠堂记。 姚家原属东京汴梁人, 在北宋国难之际,南逃来到长洲, 属于今天苏州的区域。姚家世代行医, 姚广孝就出生在长洲相城的乡间医生之家。有元一代,一直压制中国人,特别是南人, 读书人的心态趋于避世。当年的吴中乡间佛教大盛。很多读书人家子弟,出仕无望,宁愿避世为僧。 姚家也是如此, 姚广孝天生聪慧, 好读书, 但是不想继承家业当个医生,在他十四岁时,提出不愿意学医,这马上就得到了他伯父的支持, 就开家庭会议,由他伯父做主,送到庙里学佛,四年后,十八岁正式剃度,法号道衍。

道衍从小家传读了不少儒家经典,后来当和尚自然要学佛,而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却是个道士席应真。席道士的生平事迹已经不可考, 只知道他虽然名义上是个道士,实际上是个精研易经,熟谙阴阳术和兵法的大家。前文提到刘秉忠也是个精研易经的大家。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有一些精研易经的大家,大多属于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偶尔现世指点江山,就能改变历史进程。不禁令人心向往之。

道衍跟席师傅学会了阴阳术和兵法。从此打通了儒,道,释三家。作为一个僧人开始云游天下,到处结交朋友。这是僧人身份的一种便利, 实际上中国古代,宋朝已经相对开明, 并不禁锢百姓,百姓基本可以自由迁移。而从元朝开始,历史有一次大退步, 百姓不能到处乱跑,需要路引这类官方证明。相对来说僧人就可以网开一面,只要证明自己的僧人身份就可以到处乱跑。明清也全盘继承了元朝的这种阻止人口流动的制度。 所以传说中朱元璋要给自己的孙子建文帝留一套和尚身份,好用来逃命过关。

道衍云游四方,见到了元明之交著名相士袁洪,这是历史上在乱世能发挥大作用的另外一类人。能在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必须在小时候或者青年时期遇到一个相士,指出他今后的人生路径。 袁洪一见道衍,就说你是刘秉忠一样的人啊。史载道衍闻之大喜,从此开始自比刘秉忠。

道衍青年之际, 正是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之际, 乱世出英雄,道衍却没找到什么出头的机会。没过多久,朱元璋定都南京,随后又把蒙古人赶出了长城,似乎天下已平定。道衍这些阴阳,兵法的学问要白学了, 然而道衍本人并不这么想,他仍然在寻找机会。

洪武八年,道衍因为通晓儒学, 被召到南京,但是凭他的资历,最多当也就是个小官。如同刘秉忠不愿意在节度史府当书记一样, 一年之后,道衍又回到老家苏州西山海云院,继续当他的和尚。过上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幸福生活。 苏州一方水土物产丰富也滋养人才。道衍又好交友,与当时的江南名士王宾、高启、杨孟载等为好友。

洪武十五年, 朱元璋的大脚马皇后去世,朱元璋挑选天下高僧辅佐自己的儿子。道衍奉诏又来到南京。这次不一样了, 他见到了燕王朱棣,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朱棣因为是皇子里能打的,被分派在了北京,帮着大明看守门户,提防蒙古人。道衍和尚终于看到自己的人生机遇 。于是主动要求去北京主持庆寿寺,在得到批准后。开始了与庆寿寺双塔为伴的生活。

来到北京之后, 道衍就建议朱棣训练士兵,做提前准备。当时谁也没有预料到后来的事情, 朱棣恐怕也将信将疑。随后就是广为人知的靖难之役。建文削藩,朱棣造反,道衍出谋画策,夺取了天下。朱棣起兵的过程中,道衍不仅主导了大政方针,还多次力挽狂澜。成事之后的论功行赏,以首功当仁不让高居第一。然而道衍只要了一个六品的小小左善事,就是管理天下僧侣的小官。朱棣过意不去,第二年赐名复姓,他也没有还俗。 也许是道衍的僧人身份让朱棣放心, 两人成事后仍然为君臣相得的楷模。财物赏赐对道衍本人也没有什么用,他曾在回乡时把赏赐的黄金散发到乡里。

在朱棣变成明成组之后, 道衍又干了几件大事,包括开始编写永乐大典,主修北京城等。道衍主持铸造的永乐大钟,至今仍然在北京大钟寺,春节晚会12点时,会直播敲这个大钟的钟声。 道衍深受朱棣信任,永乐二年, 被赐复姓,赐名广孝,封为太子少师。给下一任领导人当老师,这是文官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了,不过说起来也不是实职。明朝太子在南京监国,姚广孝也跟随回到了江南。 此时姚终于可以风光回乡。然而正史记载姚过去的好友,甚至他姐姐都不肯见他。

一种说法是姚在当僧人时写了一本书:道余录, 全书用来反驳儒家圣人朱熹和二程等人对佛学的指责和误解。 因此得罪了掌控舆论的儒家子弟。 另外一种说法则是朱棣杀了方孝孺,还搞了个前所未闻的灭十族。江南的读书人觉得都是因为姚广孝帮了朱棣,自然都恨他。

其实姚本人一直在入世和出世之间摇摆,朱棣的滥杀,恐怕不是他能预料的。朱元璋上台时大杀功臣文人,给朱棣落了靖难的口实。 姚本人帮着朱棣起事,也许也有一丝为文人报复的心理。他自己对文人的态度,则可以从他曾经力劝朱棣不要杀方孝孺看出来:“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无杀之,杀孝孺,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然而朱棣没有听。于是在论功封赏时,他没要大官, 第二年赐姓再封,朱棣劝他还俗娶妻,他也没有听(不过此时的姚广孝已经70岁了)。

领导人与开国功臣的关系,在历史上被诟病最多。不做飞鸟走狗, 能让有能力的人放心做事,是上位者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通常来讲, 开国皇帝, 出身越高, 手下的功臣越能留个好结局。 因为上位者自身的地位和周边的小伙伴有突出差距,不用太担心这些小伙伴能影响到自己。 比如朱棣就比他爹对自己人好很多。 而唐宋对功臣,远好过汉和明。

姚广孝帮朱棣夺位之后,去南京辅佐太子。 在自己85岁时,也许知道自己大限已致,又一次回到北京城,在见过朱棣之后,就在庆寿寺里坐化。姚在临死之前,请求朱棣放过建文时的主录僧溥洽, 朱棣答应了他。他死后,朱棣悲伤到两天不能上朝。 随后厚葬姚广孝,还为姚广孝亲自撰写了墓志神道碑。 明朝大臣享受这个待遇的一共三个,姚之前有个徐达,姚之后还有一个明孝宗的岳父张峦。作为和尚,姚广孝死后被火化,据朱棣亲笔记载也烧出了若干五彩舍利。 朱棣又在北京房山为姚广孝修了灵塔。此塔在现今青龙湖附近, 保存完好。

最后说说姚广孝重修北京城, 朱棣夺取天下后,姚广孝建议迁都北京。此时北京作为之前的元大都,要作为新朝的都城, 姚必须考虑的是如何在为大明聚集王气的同时,镇压前朝的残余王气。 元朝的大都城是刘秉忠设计的, 自比刘秉忠第二的姚广孝,这一次也是沿着刘秉忠的思路继续。

首先是元大都的中线, 继续放在中南海就不合适了, 中线要东移。 这样原来的中线就变成了西方白虎位。 元大都在现近北海琼华岛为正北玄武位, 轴线一东移,正北位就是现今的景山,为了镇压前朝, 姚广孝就修建了景山。 以此为基准, 修建了明故宫。 同时又整理旧城的水系, 元朝通惠河到积水潭的水路已经不通了, 姚又重新做了疏浚。

因为水属于龙王管,动水系,修大城,会触怒龙王,于是民间传说里就有姚广孝力战龙王三太子, 并且捉住龙王太子,用铁链锁在锁龙井里, 并且修建了一座桥。姚广孝与龙王太子约定, 桥旧了就放他出来。然而姚耍了小聪明,管这个桥叫北新桥,于是龙王太子天天听着路人叫北新桥,一直没法出来。

民间传说中,北京城叫八臂哪吒城, 是为了镇压这个地方闹事的孽龙。修建八臂哪吒城的是大军师刘伯温和二军师姚广孝。 老北京的传说于此相关的还有一个一鞭赶三青。传说只能听一半, 刘伯温没来过北京, 姚广孝可确实在规划北京时出了力。所谓的龙王, 说白了就是水。 直到今天,困扰北京的还是水, 常年缺水, 所以号称要控制人口规模, 而前些年下了场大雨, 二环还淹死了人。 说明龙王还在闹事。姚修建明故宫时,有意垫高了地基, 还设计了排水系统, 所以直到今天北京下大雨的时候,故宫也没有淹过。八臂哪吒有点用,可惜只有故宫一小片的用。

满清入关,没有高人帮他们看风水,只好沿用了北京城,还不赖,又用了三百年。 现在北京的格局仍然是围绕明清旧城摊出的一张大饼。 现今做城市规划的讲西方科学, 应当不会让懂易经的阴阳大家来指点江山。这样的人物恐怕也早已绝此一种。

不管传统阴阳风水也罢,西方现代科学也罢, 真正落到实处,也许都能镇压孽龙。就怕朝秦暮楚。从刘秉忠到姚广孝,规划了千年的北京城,是我们今天的文化遗产。 然而我们又靠什么来定下千年大计呢?

 

 

 

 

 

 

 

北京双塔记(上)

上周一篇文章说了一点对雄安的浅薄理解。 当时缺了一节how。 平地立城, 成败的关键还在设计和执行。而当时的公开信息太少,全靠猜和蒙。最近一周各种报道, 尤其新华社的万字长文, 讲了具体决策过程多了很多细节。看过之后,感觉在之前猜和蒙的基础上也没有太多补充。雄安这个地方按照自然经济发展之力, 是啥也没有的。建城只能是人为, 白纸画图,新华社的文章里说要天人合一, 大禹治水靠疏导, 立意很高, 实施很难,对人的素质要求太高, 还要大智慧,大勇气。天人合一也罢,战天斗地也罢,总之是要人定胜天。上位者只管拍脑袋画了一个圈。到底怎么做事,还要看下位者。大禹治水是生死存亡,建雄安城可不是。 下面设计和执行者思想层次和觉悟是否到位, 事关成败。  未来怎样, 谁也看不清楚。 只好先回到历史。

学历史不是为了刻舟求剑,不是在历史里找答案,历史也不会给出答案。因为忽略了太多的细节,能够被文字记录的, 大多是似是而非的东西。 但是事物运转的规律,仍然可以借鉴。 今天就以自己的了解和理解乱弹一下北京立城,大家就当看故事吧。

北京城是千年古都,一般说法是三千年历史, 蓟燕故地。 早在三千年前就立了城。两千多年前就有家喻户晓的燕太子送荆轲唱了一出易水寒。 然而历史后来就拐弯了。秦朝开始就变成了名声不显的广阳郡,东汉恢复了蓟的旧称。 随后直到唐朝,大家都熟悉的可能只有三国里公孙瓒在幽州自焚了。

五胡乱华时北京是胡人的城,虽然也叫燕。 直到随后的隋唐收复故地,这里归卢龙节度使管。 唐人武功很盛, 有刀长一人的陌刀,又名斩马刀, 可以直接砍杀骑兵,如同旧时的坦克。 卢龙一个镇就足够压制北方草原。 然而后来又出了个石敬瑭, 把这里送给了契丹。 汉人直到5百年后的明朝才拿回这块地。所以实质上考古能看到地面上的北京遗迹是从辽金算起的千年古都。

从辽的南京到金的中都, 都因为战乱而废弃。而现今北京城的选址, 主要还是从元大都继承下来的。 因为每一次大的战乱,都会毁掉大大小小的城, 有的城位置太好, 可以旧地重建, 有的就不一定, 附近有可选的地方, 不如拆旧盖新。元大都就是这种。

古人建城看风水, 风是天文气候, 水是地理水系。 北京城选址主要是依托山西流过来的桑干河,也就是永定河。 燕山山脉是阻挡北方骑兵的最后一趟防线,从这里往南就是一马平川了,这是山河之险。

如果丢掉燕山山脉,就只有靠水来勉强防守。北宋的时代, 黄河入海口在现今天津的位置,过了开封一路向北, 从大名府到河间府, 加上流经现今保定雄安一代的易水,这是北宋对抗辽人的生命线。但是防守的相当憋屈 。

而到了元朝黄河入海口回到了现今的位置,  作为连通蒙古草原老家, 又能控霸中原的要害, 北京就从此就成了中国的首都。 元朝选址修建北京城的人, 叫刘秉忠。刘秉忠是一代人杰。名声不显可能是因为他一开始是金朝统治下的北方汉人,后来又投靠了蒙古, 所以知识分子不待见他。他的著作后来也大多遗失了。他有个徒弟,叫郭守敬,大大的有名。 但是师父的本事, 可能比徒弟要大很多。

刘秉忠, 是元朝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词曲专家,  风水专家, 佛学家, 建筑学家,医学家等等。 刘家是北方汉人大族, 祖籍在瑞州,在唐亡之后,刘家侍奉辽国。后来金代辽,又做了金国的大官,他曾祖父当上了金国的邢州节度使, 也就是现今的邢台。举家搬迁到邢台, 因此他应该算是邢台人。

刘秉忠从小就是个天才,八岁进学能颂百言, 有写文章的天分。十三岁进帅府当质子, 因为他爹当时是金朝的都统,儿子做质是控制武官的办法之一。 17岁在节度使府里当个书记。  当时金朝已经是败象。刘书记也对自己的职业前途表示了不满。当年的书记不是现今的书记, 只是个帮人传话的小吏。 其实后来我党用书记这个名称也有为人民服务的意思吧。

志在天下的自然不肯为一些小官服务, 刘书记的贵胄子弟身份也让他有傲娇的本钱, 因此就辞官隐居, 随后出家当了和尚,云游四方。 转眼金朝就亡了, 元世祖忽必烈立了国。此时还是蒙古的 一支。 在即位之前, 忽必烈召集海云禅师到和林,现在的外蒙古。 海云禅师路上听说刘秉忠的大才, 见面一聊发现他原来天文,地理,星象,占卜,文学,历史, 数算无所不通。还精研易经,又是个和尚, 就带他一起去见忽必烈。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这里先简介一下海云禅师, 后面还要提他。海云禅师对蒙古人有深远的影响, 他是佛教临济宗在北方的宗师, 金朝末年在宁远被蒙古人抓住, 因为地位和学识。 没有沦为阶下囚,反而被敬重,曾经被成吉思汗封为“寂照英悟大师”,在随后的窝阔台,贵由,蒙哥时代都是国师,统领天下的和尚。

这样的人物, 忽必烈自然要拉拢。 忽必烈的汗位是抢来的, 不是公推的,所以蒙古分裂成四国。 忽必烈得到了大多数人支持。 海云禅师也来帮他, 还带来了刘秉忠。 一个在山间游玩的野人和尚,有幸见到了大汗,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刘和尚抓住了机会, 很快用自己的学识折服了大汗,摇身一变再次成为刘书记,不过这次是大汗的书记。

刘书记在大汗身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元朝这个国号就是他从易经里找来的, 取大哉乾元一句, 蒙古就改称大元。 元朝的政治制度, 国策很多都是从宋-金这样继承来的, 跟宋朝很像, 这也是元朝这么短命的原因之一。这里面刘秉忠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秉忠,五十九岁,无疾而终。 死后封赵国公,谥文贞。元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元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有元一代,汉人位封三公,又加王的,仅此一人。作为异族统治中国的元朝是否算作正溯, 一直有各种争论, 刘秉忠的文章,学问,诗词,流传下来的很少, 这个人也几乎没人知道。 就是一个例证。

然而刘秉忠流传后世的见证之一,就是现在继承元大都的北京城。 史载刘秉忠带着小徒弟,也是邢台老乡的郭守敬,一起设计规划北京城。 在大都之前, 金中都实际上是在永定河边, 现在的丰台一带。 而元大都选址时。 刘秉忠改了风水局。

刘秉忠认为: 山有形势,水有源泉。山是根本,水是血脉,应该取地理之形势,生王脉络,方成大业。 考察周围山水,刘秉忠相中了玉泉山,于是决定将玉泉山的水引入京城和皇宫。他决定从玉泉山开始取水,大致走向就是现在的颐和园,通昆玉河,从太平桥一带到中、南海之间,通过皇宫正门再向东,直至通惠河连接大运河。这开凿的一条河道。因为水引自西方,而西方属“金”,所以称作“金水河”。同时他又将什刹海、积水潭的水引到今皇宫以东,也一直连到了通州的通惠河。 这水系奠定了北京城的基础, 直到今天。

刘秉忠研究玉泉山地下水的走向, 以此为脉络, 找到了龙泉,并且堪定了包括当今北海和中南海的太液池的正穴。 并以此为核心建造宫殿,之后依照周礼, 前朝后市,左庙右坛,九经九纬的原则,规划了元大都城。奠定了直到今天的北京城基本格局, 应当算是千年大计了吧?

可惜刘秉忠死的有点早, 他的计划是在徒弟郭守敬手里完成的。 郭守敬就不用多介绍了, 因为他的功绩,在前海荷花池有他的铜像。 另外在元大都城墙遗址公园有刘秉忠的铜像。 两个铜像不知道是不是后人偷懒,造的几乎一样。 只是一个身处闹市, 几乎是现今来北京游客的必经之地, 一个身处冷清僻静之地罢了。

刘秉忠当了很多年和尚, 他跟海云禅师互相赏识, 可能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海云禅师后来从和林来到大都, 住在庆寿寺, 庆寿寺是金国修建的官办寺院, 原址在西长安街,现在的电报大楼西侧。金元之交,寺院的大部分建筑曾因为战乱毁坏。元朝花了大力气重修,据记载用了上万人, 建成后是元大都诸寺之冠。又花了很大力气先后修了两座砖塔。 这两座塔,一座是庆寿寺原主持可庵的灵塔,高七层,一座是海云禅师的灵塔, 高九层。 两座塔修建在当年不是易事。尤其海云禅师的九层灵塔,据说修好之后全城可见,成为大都的标志建筑。

旧燕京十景, 有一个长安分塔, 是说在早晨太阳似出似不出的时刻,站在西单牌楼东南角老长安戏院门外朝东看,就会看到那两座塔一在路南,一在路北。由西向东走,临近塔的时候再看,两座塔原来都在路北的庆寿寺里。 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这个景象还在。 可惜随后在1954年长安街拓宽, 拆掉了这两座八百年前的塔。梁思成曾劝说:“像西长安街上金代的庆寿寺双塔,为什么一定要把它拆掉?为什么不能把它保留下来,作为一个街心小绿地? 所以要成就千年古迹, 需要让上位者一直能听取梁思成这样的人的意见,还是很难很难。

刘秉忠在为海云师傅修塔时,在塔前留有一块碑记,拆塔后这块碑被移到了法源寺,今天还能看见。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刘秉忠是易经大家, 给元朝找了国号, 给元朝制定了政治军事制度的基础,还修了元大都。然而大哉乾元一百年就亡了。 明朝取代了元朝,战乱破坏了元大都。 重建北京城要靠长期住在庆寿寺与双塔相伴的另外一个和尚, 姚广孝。我们下次再聊。

 

 

 

从雄安到锡安–面向未来的一场博弈

上一周新闻里最大的事情就是中央高规格宣布建设雄安特区。 发布日期碰巧是不能看新闻的4月1日, 结果之后好几天都有人怀疑这是个愚人节玩笑。 当然天天晚上看新闻联播的人不会多费这个脑子。

因为雄安特区是被标榜为中国改开以后自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之后的第三个新区。发布当日就有扛着钱去买房的传说, 这么大事情不得不引发广范讨论。 本文也凑凑热闹八一八。

作为一个早年混外企的普通中年, 不得不说很多思维习惯都是当年培养的。 外企教育我们, 要想对全面的理解一件事情, 应当从WWWWWH的角度出发看过一遍, 5个W一个H是英文的Who, When,What, Where, Why, How 的缩写, 先后次序可能略有不同。 这里就依照这个思维模板, 来依次讨论雄安这件事。

首先是Who, 相关的人,利益各方,  谁发起?谁决策? 谁操作? 谁受益? 谁吃亏? 发起决策的过程目前还不太清楚, 总之是大大拍了板的中央最高层级的决策, 这个也没法说太多。 具体谁来操作, 据说是从深圳调来一个副省长, 这个也没法说太多。 谁受益? 当然被划在新区里的人民欢天喜地。 就算没被划在新区里,周边的地区房价也蹭蹭长,构成一个喜大普奔的局面。 谁吃亏? 据说北京的房价受影响,帝都各种大学,医院都要迁过去, 分掉一部资源,会影响区位优势。 然而实际上北京的人民并不担心。 也没必要担心, 这根本不是一个熊大,熊二和北大,北二分饼的故事, 而是全国人民一起投入做大饼。 饼要能做成, 大家都喜大普奔。 饼要没做成, 不可能!

其次是When, 为什么选这个时间? 会持续多久? 按照官方说法, 这是一个新的试验田。 为什么选这个时候, 我也不知道。 但是之前反复说过, 中国经济目前是滞涨, 世界经济也在滞涨。 解决滞涨传统有三种做法,第一是凯恩斯药方,  但是这张药方只能续命, 不能治病除根。 第二张药方是技术革命, 这是一挤猛药, 副作用很大, 亏了身子就吃不了, 一吃必倒。 最后管用的一张药方是打仗,治病主要靠死人,这条路虽然能治病, 可风险最高, 大家都打仗,笑到最后的只有意想不到的人。如此看来三条路都不够好, 还得开新路, 这也许是迫不得已,时不我待。至于持续多久? 官方说法是千年大计。很多人看到就笑了, 说五年一届, 马上换届, 还有五年。 大错特错! 千年大计,如假包换。最后我们再说为什么。

然后是What, 到底要干啥? 回顾历史, 深圳特区依托香港这个口岸,起初是搞进出口, 后来是来料加工, 比较优势,工业立国, 大大的成功。 全国人民支援深圳建设, 把一个小渔村变成了国际大都市。有本事的都淘到了金,主题是体制改革和创业。 之后是浦东, 浦东是玩金融, 工业之后是金融, 次序很对, 然而金融就太高大上了, 一般人玩不起, 所以没有全国人民去浦东挣钱这一说。金融也特别黑, 动不动就陆家嘴35秒,惊心动魄你死我活,一不留神就身败名裂,比如小宁波,敢死也不行,不玩也罢。 交给精英, 我们围观。 然而当下的中国,十四亿人民至少有十亿在炒房,还有四亿买不起。新政一出,人民乐开花,脑子里全是房地产升值,都想去炒房。这就坏事了, 炒房当不得饭吃,炒房过不上好日子。 要想过好日子,得搞技术,抓生产。 预测新区要搞技术,抓生产。然而“人民”(抄的起首都房子的人民)不争气,别的不会,只会炒房,这次恐怕得围观。最后全要看体制优越性。 顶层设计,也不简单。

重中之中是Where。 Where就是选址,这事要说透得单起一篇。从人类历史的早期城市的建立(山河交汇,道路走向),到宋元之交中国的大变迁(宋之前是长安到洛阳的中心轴线, 宋之后变成了北京-南京)。从北到南,中国的三个沿海城市团,渤海湾,长江三角,珠三角是大格局。从工业到金融。 这次要玩只能是现代服务业。 首都经济实际上也全靠服务业支撑。 从清朝到民国,北平城都给官提供服务的人。民国虽然定都南京,但因为事实上长期南北分治,北平的服务业格局并无动摇。建国以后曾经短期搞过工业,比如首钢,也没有太成功。历史告诉我们,首钢已经变成公园和创意园。所以京津冀只能玩服务业,还得是服务官家的。

问题就在这里,官家不希望你们只服务官家,应当长点出息,服务世界才好, 怎么办,那就拉出去, 还不能太远。 雄县这个地方,过去是雄州,宋辽边界,杨家将在这里抗过辽,之后的白沟惨败,是北宋断送江山的起因。保定的水系是易水,就是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个易水。 古时候没啥好事,针对的是帝王将相。后来革命时期,白洋淀游击队抗日轰轰烈烈,还出了小兵嘎子哥,小英雄雨来,这里有英雄的人民。说明历史要靠人民来创造,这里是人民的福地。

Why, 是说为什么,这个之前讨论时机的时候已经讲了。因为经济滞涨, 因为经济增长两条腿,双轮驱动,出口之轮,因为全球经济大环境是半残,投资之轮,因为国内小环境也是半残。只有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创新最好是找一片处女地,一张白纸好画图。前一篇里曾提到的托克维尔艳羡的美国,广阔天地可以大有作为。而历史包袱太重的法国搞点创新就得反反复复,来回拉锯折腾。

最后是How。 不知道, 也只能师母已呆。

全文没有完。

最后再来说说为什么是千年大计。我们回到关于共产主义的预言。 马克思的主要贡献是分析了资本。资本一经出现,就有自生逻辑, 要自我膨胀,效率优先,碾压一切试图阻挡资本意志的势力和人。谁能从资本借力,谁能作为资本的代言人,谁就是赢家。马克思时代资本自我膨胀的内在驱动力是人口的增长,促进消费增长,生产增长的正循环。然后这个循环也会因为分配的问题,制造一次次危机。分配是一场博弈,掌握生产资料的资本代言人人和劳动力的博弈。

在不远的将来,掌握生产资料的人,因为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变成了神人。而广大无产者,不光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连作为基因多样库的价值都因为生物技术而不复存在。博弈的双方出现根本的不对等, 那么社会的分配靠博弈这只看不见的手就不能自动解决。就算在人工智能时代实际上可以达到物质资源极大丰富的先决条件,也不能自动实现所谓按需分配。 无产者怎么办?

假如资本还有一点良心,最好的出路就是让无产阶级去虚拟世界里醉生梦死,作为Matrix的电池。 然而大家心甘情愿吗?Matrix里还有锡安。锡安是不是雄安?

马克思说,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飞刀又见飞刀-盛宴的尾声

这一篇本来应当是对今年头三个月文章的回顾。 打算整理文章时, 看到自己网站上那个3d打印系列的遗迹。加上昨天和某同学的聊天。 不禁想再扯一遍当年自己玩3d打印的经历,以及从中可以引发的思考或者再思考。现代社会节奏之快, 没过两年, 已有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感觉。
一篇文章要有历史感, 应当从源头说起。 3d打印或者说增材制造, 源头在上个世纪80年代。 应当说这个技术是在计算机成熟应用到制造行业之后, 自然而然出现的。在那个年代的计算机普及狂潮推动下, 设计行业大范围的开始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把原来纸上画模型的过程, 变成了计算机里的数字模型。 伴随而生的又有所谓CAM, 计算机辅助制造,当时的含义是用计算机控制过去要人工控制的机床,自动完成零件的加工和制造。 这两类技术在现在已经是生产环节的标配, 早已成熟到大家已经不提什么计算机辅助了,因为没有不用计算机辅助的。用计算机控制机床是相当麻烦的, 传统的零件加工过程是拿一个金属大疙瘩(通常是铸出来的), 用各种刀、砂上去削魔, 车,钻,铣,磨。 要加工,要考虑怎么固定零件,要考虑怎么下刀, 一不留神,刀毁件亡。然而3d打印所谓增材制造, 是把这个过程反过来, 从零开始变出这个零件。 我们都知道, 无数点构成了线,无数线构成面,无数面构成了3维物体。 这个过程就是增材制造的过程。

而增材制造特别是FDM这项具体技术的发明, 又可以归功于一个人, 斯科特,克朗普(Scott Crump)。克朗普早年学习机械工程,在UW读的本科,UCLA读硕士。 毕业以后长期从事机械行业工作。曾经参与创立过一个压力传感器公司。大约在1989年, 和老婆一起创立了第一个也是直到今天都是行业内最大公司的stratasys。

传说中,克朗普发明3d打印或者说FDM, 是因为女儿想要一只青蛙, 于是他找了一个塑料胶枪, 手工给女儿挤出来了一个塑料青蛙。 挤青蛙的过程就是前面说的点,线,面,体, 一点点, 一层层的来。 在挤青蛙的时候克朗普或许在想, 这样能挤出青蛙,也一样能挤出别的什么东西。 然而同样的技术,我为什么不弄点更有意义的玩意呢?于是他和老婆商量,在征得同意后用1万多美元(当时是一大笔钱)买了一台工作站,加上自己年在机械行业积累的本事,潜心研究如何能直接吧电脑里的3d模型变成实物。 其实说白了就是一支可以在三维空间x,y,z轴运动的胶枪, 可以一层一层的挤出各种各样的模型。

Stratasys成立以后, 克朗普为了搞研发, 卖掉了所有的家产, 折合二十几万美元用来创业。 并且做出了第一台标价13万美元的原型机。 然而这台机器一时没有找到买主(当时大家都不明白这是什么, 找到肯花这么大钱的人一定不容易)。克朗普意识到他需要更多的钱, 于是找了一家风投, 把35%的公司股份,作价120万美元卖给了Battery Venture。Battery Venture 是技术风投界恐龙级别的公司, 现在已经是第11轮了。公司投资的历史上是一长串明星公司apple,intel,yahoo, google等等。在这个表单里可能 stratasys 还列不到前面三十位。

克朗普拿到投资以后, 又熬了2年多, 才推出了公司第一个成功产品, 第一台FDM打印机3d modeler。 这台机器终于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公司也可以活下去。此后20年,克朗普的夫妻店一直掌控着公司的发展, 90年代,00年代风起云涌的二十年, startasys 1994年上市成功。 随后又收购了IBM的快速成型专利和一个十几个人的工程师小组, 巩固了自己在FDM这个胶枪行业的领先地位。

时钟一下子就翻到了2007年, 英国的巴斯(bath)大学,有一个教授,安得伦.暴牙(Adrian Bowyer)发起成立了Reprap开源组织, 力推3d打印或者说FDM的制造。巴斯大学的机械制造在英国和全球都享有盛誉。暴牙教授当然也是业内顶级人物。他成立reprap组织的公开信念是要最终完成机器可以自己造机器的梦想。 我个人理解是他对当时stratasys把一个塑料胶枪卖到几万美元十分不满,因为自己专业的学生经常会借助这类机器做些模型,学校就要被stratasys痛宰一刀,凭啥卖那么贵? 理应自己动手,搞一个开源项目。

(暴牙教授和第一代reprap)

在2007年, 想控制一个塑料胶枪在3维空间运动比克朗普的年代可容易多了。 然而也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因为材料的融合是个动态过程, 塑料的挤出要和胶枪的运动配合好, 一层一层能做出要人满意的结构, 需要足够的精度, 合适的温度, 适当的材料。 特别是要有能够处理3d模型把它变成胶枪运动轨迹的软件。 这一切在当时都还是零。

借助精力充沛,无处发泄只好搞创造的大学生和开源群体Reprap一代一代迭代自己的软硬件, 而到了2009年, 暴牙教授的得意门生,  Zach Smith , 软件工程师Adam Mayer,  和一个美国创客, 同时还在西雅图公立学校当老师的Bred Pettis聚在一起, 成立了3d打印史上风云一时的Makerbot公司。三人组合里, Adam Mayer负责软件和日常管理, zach smich负责技术, Bred pettis负责市场和销售。

(makerbot三个创始人, 左起,Bred Pettis, Zach Smich 和 Adam Mayer)

在2009年, reprap社区已经用金属轴,丝杠造出了可以工作的原型。 然而开源社区的通病是用户体验不好。 Geek们愿意钻研技术, 却不肯做一些能让自己的东西被大众接受的无聊事情。 这个把产品推给大众的机会就留给了makerbot。 借助开源reprap社区提供的软件, makerbot自行设计利用复合板激光切割拼接的结构搭建的更像商业成品的机器。 并在随后推出了第一代成品cupcake cnc。

我曾经在2010年1月的ces上看到过他们三个展出这台机器。ces展出有很多厅, 除了通常被大厂名牌占据的几个主厅之外, 在一些角落,或者主厅楼上还有一些便宜位置留给五花八门的创业公司。 makerbot当时就有一张小桌, 摆着自己的cupcake在现场打印。 我当时就很感兴趣, 跟pitts聊天。他说他们的产品可以邮购, 999美元, 但是排队的人太多, 就是你现场给钱, 估计也要6月才能收到货。 当时还没有所谓众筹网站, 等半年实在有点等不起, 加上当时第一代产品的现场打印质量也实在差强人意, 于是就此作罢。

自2010年ces首秀之后, Makerbot的第二代产品Thing-O-Matic在2010年9月发布, 并在随后的ces大获成功。这个奇怪的名字是因为机器上有个自动传输带的设计0-matic 意指automatic, 可以一次批量生产一批零件。

这里要解释一下, fdm类型的3d打印最恼人的问题就是要打好第一层, 因为第一层涉计到塑料胶枪头运动轨迹和打印平台的相对三维位置, 当机器搭建精度不够时,误差都累计在这里。 同时第一层还需要合适的材料让挤出来的塑料能够牢固贴服的粘在支撑板上。 为此有各种各样的办法, 包括在thing-o-matic开始引入的加热平台。 另外一个问题是fdm的耗时很长, 一下就是好几个小时, 甚至一天, 人不可能在旁边一直盯着。 而随便做个什么,通常是要一次做几个东西, 如果想缩短这个过程,最好能自动连续打印。 这需要把打好的东西从平台上拿走。 减少那种让人设个闹钟,等半夜打完时爬起来换零件的苦恼。 thing-o-matic为此设计了一个卷动的平面,东西打印完,一卷动,就可以把打好的移除, 自动开始打下一个。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想批量打印的理想和牢固打印第一层本身是冲突的。第一层打不好, 如果机器不停下来,那就是一场灾难。 所以thing-o-matic这个设计实际上是失败的。 没学会走路之前不要跑。 thing-o-matic因为全开源设计, 和详细的安装指导文档, 是国内开始流行3d打印概念之后, 各个3d打印创业公司仿制最多的一台, 我自己也有一个仿制板。然而国内仿制时基本都拿掉了这个自动传输带的设计。 我曾经尝试过自己添加, 试过各种卷动材料之后, 发现还是不搞为好。

一个不成熟的设计, 能放在卖出的商品上,这是开源社区产品的特点。 好在这个设计本身不是大事, 把它拿掉不用就好了。2011年9月makerbot推出了第三代机器, 可以说这一类机器里最成功的设计replicator。这个机器在国内被大量仿制, 直到今天在某宝一搜3d打印,最先跳出来的还是这一类。

replicator奠定了makerbot成功的基础, 然而也显出了不和谐的端倪。 因为thing-o-matic被大量山寨, makerbot在replicator上有所保留, 包括电路版设计和固件。 给山寨厂制造了小小的困难。 但是这样的做法跟开源精神是违背的, replicator太成功, 以至于makerbot在02年9月发布的第四代产品replicator 2只是在此基础上做的小改进, 机器框架从木板变成了金属板, 还有一些提升打印质量的小变化。 上一代产品的成功,和本身的开源带来了严重的商业问题, replicator 2的新机器虽然更专业, 但是金属框架本身不能简单diy, 已经抛弃了开源群体。

早在replicator2发布之前, 2012年夏天makerbot就决定他们的新版打印平台软件不再开源。 这导致makerbot创始人的分裂。 还记得暴牙教授的得意门生Zach Smith吗? 他是makerbot技术研发的主心骨, 同时也是一个坚信开源的人。 replicator2基于商业的闭源决策让他十分伤心。 写过文章抱怨说:makerbot从开源社区里拿了那么多东西, 挣到了钱,不回馈社区他不不能接受,为此他要抗争。 抗争的结果当然是zach smith被扫地出门。 还有大约100多人随后离开。

技术负责人离开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 2013年反到是makerbot的巅峰之年, replicator/replicator  组合从diy市场上探到了准专业甚至专业市场。 看上去就像是商业领域里经典的颠覆性创新理论的样本。而stratasys这种占领专业市场卖高价产品获取超额利润的恐龙公司正是被颠覆的对象。 于是心急火燎的3d打印发明人stratasys出手用4亿美元收购了makerbot。 Bred Pitts 自然是赚的盆满钵满, 而一年前被扫地出门的zach smith分文未得。

技术负责人离开后恶果在一年之后才显现, 2013年makerbot推出第五代产品, 其中最大的改进是所谓智能挤出机。 挤出机就是那个塑料胶枪, 这是fdm打印的关键部件, 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因为各种原因很容易就会发生堵头现象。而没有反馈机制的机器还会傻乎乎的按照既定程序运行下去,打印出一场又一场悲剧。makerbot的初衷是好的, 让机器可以自动监控这个过程, 一旦有问题, 就停下来, 等人处理好问题后,还可以自己恢复, 不至于前功尽弃。

然而因为技术团队的动荡,这个所谓第五代的智能挤出机各种毛病不断, 所谓监控的结果, 就是监控到堵上然后罢工。 在makerbot用户论坛里能看到有人抱怨买回机器3个月,一个东西都没成功打出来。 这样的失败产品当然遭到了大面积的退货。 不知买了makerbot的克朗普是怎么滋味。 Bred Pitts当然也得负责, 拿着自己的臭钱滚的有多远就多远。2014年 Pitts不在当ceo。 不过这种滚蛋, 比没拿到臭钱就滚的zach smith可爽的太多。 2015年, makerbot几次大裁员,应当已经不剩什么人了,现在已经听不到什么声音。

开源和商业一直是一对矛盾体, 开源3d打印公司的领军地位交给了一家欧洲公司ultimaker。 ultimaker是国内山寨厂仿的第二多的机器, 他们仍然是坚持在完全开源, 只是开源通常是在机器卖出半年到一年内, 靠时间差和不断推出的新产品来存活。 这样做法未必符合商业原理,能坚持下来并不容易, 值得敬仰。

​3d打印的热潮已经散去, 媒体基本不再关注这个领域的进展。 stratasys并购了一大堆公司, 仍然处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还有另外一个3d system公司也并购了一大堆公司,这最大的两个公司控制了大约1半市场, 基本上是双寡头局面。但这应当不是结局。

Gatner公司有个很著名的技术要经历hyper curve曲线发展的理论。 按照hyper curve,技术发展有积累期, 爆发期,消退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但是站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四个阶段可能有点简单, 真正的技术发展是复杂的, 大阶段里也有小阶段。总体的波折前进是常态。

(技术发展和媒体关注度曲线飞猪修改版)

金庸和古龙两个武侠大家, 最著名的小说都是三部曲。 金庸的是射雕,神雕, 倚天屠龙。古龙的是多情剑客无情剑, 边城浪子,和九月鹰飞。 多情剑客无情剑开创性的树立了“小李飞刀,例不虚发”的神话地位。 边城浪子和九月鹰飞里小李飞刀同时代的人物几乎都变成传说。 边城浪子主要是讲小李飞刀的徒弟叶开和阿飞第二傅红雪。九月鹰飞的主角是叶开和上官金虹的女儿。古龙已经在重复自己。到了所谓古龙口述的飞刀又见飞刀, 不是算不算古龙写的李坏再次重复了自己的祖先一遍。 第一次是正剧, 第二次是闹剧, 第三次是狗血连续剧。 飞刀又见飞刀还被拍成了一个比狗血更狗血的连续剧。

3d打印也是如此, 第一代技术的发明是正剧, 二十年后的开源消费产品,所谓可能的颠覆性创新,更像是一场闹剧。而国内的各路山寨,都可以归为狗血连续剧。

说了这么多,3d打印或者说增材制造本身并无问题。3d打印的核心优势是可以一视同仁对待简单和复杂, 打印一个实心立方体和一个复杂中空结构的发动机的时间是等价的。 能够充分利用这一点的地方就是3d打印的用武之地。 只是因为过度宣传, 公众把这件事情理解成了用肉打印一头猪出来。 期望之下当然是失望。

在3d打印退潮后,我那个blog不再更新。最后提到,是不是VR的春天来了? 然而VR的春天没有来,或者说如同帝都的春天一样十分短暂,还没感受到就结束了。然而别担心,人间春常在, 我们还有人工智能呢。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今天是旧历三月初三。三月里草长莺飞,本该春光明媚。 夫子与弟子谈论人生志向,最同意的就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能在三月里换上新衣服,郊游踏青,吃着火锅唱着歌,再下河洗个冷水澡,是多么自在的生活啊。 然而雾霾笼罩京城,抹杀此等念想。 只有打开净化器,坐在电脑前,用文字构筑想象世界。这次就乱弹几句创业。

创业如同立国。 历史上有两种立国, 一种是美国, 一种是中国。

美国的立国, 基本等同于开拓处女地。欧洲的旧势力随然也来掺合, 毕竟不是重点,倒完茶叶,再打响莱克星顿的枪声之后的创业史称不上特别艰难。 大西洋的距离浇灭了大英帝国的怒火,也消除了旧势力全力投入战争的欲望。 剩下的事情就是和不能成为对手的土著印第安人放对。 几乎等同于开拓处女地。

法国人托克维尔在考察过美国之后,写下了论美国的民主。对美国的制度表示了高度的赞赏, 认为无限接近他自己的理想社会, 这就是没有旧势力阻挡下开垦处女地的收益。 作为对照, 托克维尔讨论法国大革命的另一本书,前年曾经被国推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就指出: 革命所破坏的一切(旧制度),都会在革命之后得到某种形式的恢复。历史是有很大惯性的 ,想变革并不容易。中国的立国是朝代的更替, 更象是法国。整个立国过程, 只能建立在与旧势力抗争的基础上。

所以创业有两种创业, 一种是开垦处女地, 从头开始建立规则。 比如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 实质上是构建了全新的互联互通的网络虚拟世界, 相对就轻松和容易。 最接近互联网的旧势力, 不过是笨拙的传统软硬件厂商和移动运营商。 因为虚拟世界与传统商业玩法超过一个大西洋的距离,这些旧势力会被 开垦处女地的公司轻松击败。又因为早期拓展空间比争夺空间更容易,创业公司也可以和谐共进。 这样的机会以后还有, 然而毕竟不多。需要生逢其时,不能人为选择。

另外一种, 就是日常创业面临的情况: 以技术为驱动力, 用新势力来取代旧势力。 在整个创业过程中, 面临的是于各种旧势力反扑, 不同路线新势力之间的纠缠。 艰难困苦,九死一生都是如此。

我党创业成功,获取全面胜利最终立国的历史, 也许可以作为借鉴。从一开始, 我党就是一个代表先进技术方向的党。 从北方引进的全套技术和成功经营案例, 让创业之初就与遍地的土匪革命不同。 在整个创业过程中, 这个先进技术总部都有不断的干预, 从初期的扶持,到中期的错误引导, 直到最后扎根于社会底层, 深知国情,懂市场,懂销售, 又能在理解新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土市场推出新民主主义土地革命等系列化产品的杰出产品经理掌控局面以后,终于全面占领了市场,直到今天。

回顾创业的关键节点, 有几次非常重要的转折, 最早的一次成功转折就是通过市场调研,理解认清市场现状, 从盲目乐观情绪指导下的城市暴动,转变思想到去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从小学习的中国革命史告诉我们, 在左倾盲动主义指引下, 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先后失败了。 而秋收起义, 百色起义等因为伟人指导的原因, 获得了成功。然而真实的历史并不是这样。

虽然伟大领袖调研市场后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这样的名作。 在之后的具体实践初期, 领袖仍然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党史上在这一节语焉不详, 把秋收起义初期夺取长沙的错误路线推给了左倾的中央和湖南省委。事实上,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中央的纸上谈兵军事家策划了全国各地的一系列起义。 秋收起义并无特别,只是其中一支。初期大家盲目乐观,以为一竖大旗,湖南各地就群起响应,然后就可以摧枯拉朽的夺取长沙。 然而很快就碰到了硬钉子, 可以说,风起云涌,几天功夫就不见了。剩下已经汇聚的主力大部队,在稀里糊涂的一个月后, 领袖才琢磨出了上井冈山的产品路线。

革命史上根据地路线和伟大的游击战争战术, 也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美, 井冈山旧势力薄弱, 是因为实在是贫瘠, 本来就养活不了多少人。游击战更不能有效整合社会,获取资源,能够支持的力量只能少而精。 在收编了当地的土匪之后队伍就过大了,实际整编时裁剪了很多人, 比如有800多农军被劝退返乡。这些人在回乡时几乎一个不漏全遭杀害。

就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时刻, 领袖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不朽名篇。分析形式, 批判了各种思潮,指出不能躲在山上, 要建立武装割据的路线。因为当时朱毛会师,整合了大部队之后, 井冈山上再也住不下这么多人,主力必须下山, 夺取赣南等相对富饶的地区。 扩大势力。

革命的火种传接下去, 尤其是扩张时, 一定要在旧势力在各自争斗,军阀混战的空窗期。 因为旧势力的主要目标不在这里。才有扩展的余地。 等到旧势力整合成功, 凯申调集主力开始第五次围剿时。 也许不管产品经理有没有提出正确产品路线,长征仍然是历史的宿命。

因为毕竟代表着前进的方向,革命的火种只要不断绝,就还有燎原的一天。  旧势力没有笑多久, 就来了日本人。(以下略去5千字)  获取了最后的胜利!

(全文完)

 

 

从表示到分布-有关深度学习记忆和效率的思考

三月是春天, 然而两会以后,北京的春天没有一个蓝天。 这一个星期都不见春日暖阳,最近两天是接连不断的冷雨。雨一直下,浇不灭人工智能大发展的火焰。因为当前全球经济滞涨,技术进步据说解决这个问题唯一救命稻草(还有战争)。 而眼前能看到的技术进步, 以第四次技术革命(人工智能)为甚 。之前的新能源和生物基因都被玩坏了。还能怎么样呢?深度学习作为这一波人工智能大潮的核心驱动力量, 已经被炒作的热的不能再热了。本文也在这个热点里继续掺和一下,来谈谈作者自己最近的思考。

成为热点的好处之一是资本聚集。资本就是钱, 金钱能带来的是眼球,因为媒体的呐喊助威, 不管你愿不愿意, 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了深度学习,是所谓很多很多层的神经网络, 知道了深度学习能下围棋赢世界冠军, 知道卷积神经网络识别图像能过人, 还知道这后面是凋参技能。

一种被更广泛宣传的观点是深度神经网络是个黑箱,首先要大规模收集数据, 然后开动大规模计算,再雇几个会凋参的博士, 网络就出来了。 所以要比拼深度学习哪家强,变成了那家数据强, 系统效率高,博士名声大。 这三项关键技里, 系统很复杂, 属于商业机密,一般不太好比较。雇博士可是手到擒来,于是博士们水涨船高。相关专业的刚毕业博士据在国内已经开到了百万年薪。而据(传)说领军人物的年薪则动辄是八位数字。是否真能值回票价,一时半会儿还看不出来。但是要玩尾巴摇狗(请自行搜索), 那是值得不能再值了。

再有就是看谁数据多,数据就是商业价值。算算数是投资人的核心技, 所以看数据收集了多少年,多少TB,有无专有的数据来源,  决定了公司就能值多少钱。

但是按照作者观点,真正推动深度神经网络或者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 不能看有多少资金投入, 而要看有多少研究人员的深入思考。思想的深度决定事物的高度。 这是光注意短视的金钱涌动所永远不能触及的。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深度神经网络的研究工作, 最让人赞赏的还是deepmind。 从对创办人的访谈可知, deepmind一开始就志存高远, 一直想做类人智能,因此并不忙于凋参变现,常常对深度神经网络往往有独到的理解。比如最近就有一篇谈网络学习如何拥有记忆的话题。

有关学习和记忆, 从去年开始写文以来已经反复提过多次。总结之前的理解, 记忆并不是存储,而是一种计算, 是和学习过程紧密连接起来的,更关键的,记忆是一个动态和静态结合的过程。人都是边学边记得, 学会了,就记住了。

而当前神经网络学习和应用的过程是分开的, 一批数据进去, 网络学好,就拿去应用了。 应用的时候是固定的网络,当然也不存在学和忘。 而训练的过程,更是反其道而行之,所谓transfer learning迁移学习, 拿训练好的一个网络,给一个新的任务, 可以通过凋参很快适应那个新任务,之前的当然就忘掉了。

而Deepmind这篇文章,就试图解决这个所谓遗忘的问题。 他们通过找到深度学习网络对之前任务的最重要的部分,包括对应的连接结构和部分关键参数。在学新任务的时候有意识的保留这一部分,可以做到在学会新任务的同时, 并不丢弃做旧任务的能力。也就是所谓学会了不忘, 这样可以说网络就有了记忆。

网络有了记忆可以让人浮想联翩。 因为在现实应用中, 网络并不总是100%好使,总会碰到一些出错的例子。 这个时候就需要对网络做调整。而这个调整要做到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那么Deepmind这篇文章方法似乎就可以借鉴。

然而事物的发展通常不是水到渠成。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这样的出错的例子, 实在太少 。众所周知,深度网络学习严重依赖大量的数据。如果只有几个样本就想学会,那就是大写的不可以! 怎么办, 一种思路是利用对坑式网络, GAN, 我用生成网络去生成一大堆近似样本呗。 这样可以吗? 有没有更直接的方法能让网络在小样本上高效率学习?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打开深度网络的黑箱。其实deepmind有关网络记忆的那篇已经在试图在拆分黑箱了,需要把网络中重要的部分挑出来。 而打开黑箱,首先要理解深度学习网络到底是在做什么?所谓看问题的角度, 和可能影响了最终的成败。

传统的说法,深度学习网络,尤其是CNN, 学习的是一种从输入到输出的映射。把深度理解为一种函数拟合。 而多层网络, 因为引入了非线性, 不管多么复杂的函数映射,都可以拟合出来。 这在理论上是没有问题上, 然而在现实中这么玩,因为碰到非线性数学工具就不好使。 一下就玩不动了。没有数学理论指明方向,只好出动凋参大军,搞水漫金山或者瞎猫碰上死耗子战术。

可瞎猫总能逮到耗子, 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哪里出了问题。我们说,可能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出了问题, 不能用映射来理解问题,那样就玩不下去, 要用统计的角度来理解。  而对于统计来说, 一切都只是分布而已。

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是基于统计的, 因为世界是由一些基本粒子(现在分到了夸克)组成的。 每个粒子的性质都是一模一样的, 他们的相互作用一开始也不是特别复杂,基本都可以认为是线性的, 就算不是线性, 用泰勒展开一阶近似也差不到哪里去。而粒子的结构本身又是分层的,比如基本粒子组成了原子,原子构成了分子, 分子和分子之间有各种化学反应。 到原子还只有一百个,到分子简直有无穷多, 化学更是变换莫测。 复杂性一下就出来了。 所以三生万物, 三层网络就可以生成世界。当然这都属于胡说,别较真。理解基本思路是简单构成的复杂就对了。

神经网络比世界的基本粒子更简单, 通常情况下只有两种。 一种线性的,只做组合, 一种做简单的非线性映射。 我们说线性部分提供表示能力, 非线性部分构成复杂。每一层网络节点都只是把初始分布映射为边际分布。而每一层做线性映射的神经元张成线性子空间。神经网络就是用非线性映射联结线性子空间构成的高维空间来描述输入数据的分布。 因为每一个线性子空间提供了数据分布的边际分布,每一个线性子空间都是观察输入分布的一个窗口。 线性子空间的各种结构分析方法–线性代数和矩阵分析方法都可以得到应用。

用边际分布来表示最终的联合分布,就是朱松莼老师交给我们的云上打洞理论,而神经网络的效率,要看这些洞打的好不好, 最终取决于这些边际分布的熵的某种组合。

从概率分布的角度出发, 可以利用几何方法来研究。请参见顾险峰老师看穿机器学习的黑箱系列文章。学习所谓最优传输映射问题的凸几何解释。顾老师说逼近一个概率分布比学习一个映射容易的多。而逼近一个概率分布,解空间包含无穷多映射,构成一个无穷维李群。

期待这个方向的深入思考和理解能带来更多突破。最近给自家娃买了一本德国手绘百科全书,他看的津津有味。那本书每一页是一个主题,比如房子各种不同的样本,每一种只有一张图, 比如非洲的树屋,或者爱基斯摩人的雪屋。我相信他看过这张图片,如果下次有机会亲自见得树屋和雪屋,一定能认出来。深度学习也应该或者说必须做到这一点,大家试图理解无穷维李群过程中死掉的堆积如山的脑细胞才是值得的。

三生三世十年蛙声-乱弹自动驾驶

上周有一桩大案发生。我说的大案自然不是特警半夜出击,开着直升机奔波千里,擒拿巨贼于热被窝中,对这种类型感兴趣,请看今日说法。我说的是收购大案,intel花了150多亿美元收购mobileye。 mobileye大约是500人规模的一个中型公司, 150多亿美元相当于1千多亿人民币, 人均2个小目标。很多人质疑真的值那么多吗? 是不是买贵了。 intel为什么舍得下这么大本? 要知道intel是虽然最赚钱的it公司之一, 一年净利润大约110亿(市值最高的it公司,google大约200亿, facebook不到80亿,但是增长很快),买mobileye也谈不上轻松, 这个价格相当于intel一年半挣的钱。

这场收购案一出来,就嘘声四起。有人说mobileye不值那么多, 技术没什么了不起, 大中华做adas,自动驾驶的公司, 不以千记,也有上百, 分分钟追上mobileye云云(潜台词, 买我吧,买我吧,性价比无敌)。 到底mobileye值不值那么多? 本文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只是作者一点浅薄的愚见。 胡乱说说对自动驾驶的现状和未来的理解。

首先要澄清基本概念, 大家说的是自动驾驶, 谈的未来也是自动驾驶, 花这么大价钱买的也是自动驾驶, 实际上市面上还没有自动驾驶。 只有辅助驾驶(ADAS)。 区分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 实际上有非常清楚的分类, 所谓自动驾驶的6个基本层级, 文抄公搬运如下:

L0 :驾驶员完全掌控车辆,无自动化。可能仅安装了一些预警技术,如前碰撞提醒(FCW)、侧偏提醒(LKW)等等

L1 :对方向盘和减速的单一任务提供一些辅助支持;主要包括自适应巡航控制(ACC)、自动紧急制动(AEB)、道路偏移回正(LKA)等。

L2 :自动系统能够完成某些场景下方向和减速的组合驾驶任务,可以部分自动化。L2的典型场景包括,低速堵车跟车、高速路上的快速行车和驾驶员在车内的自动泊车等。

L3 :又称有条件的自动驾驶,自动系统能通过监控环境接管所有驾驶任务,但驾驶员必须准备好重新取得驾驶控制权。驾驶者仍无法进行睡觉或者深度的休息。

L4 :自动系统在某些限定道路和环境下,能够完成驾驶任务;人可以不管了, 但是需要环境配合, 比如景区, 停车场之类的环境下完全可以无人操作。L4可以做一些道路和信号的配合。

L5 :自动系统在所有条件下都能完成的所有驾驶任务。

这样就可以分割清楚了, 自动驾驶是从L3开始的, 之前的都是辅助驾驶。 而对辅助驾驶, 从L1开始, 就需要介入车辆的控制, 如果只是嘀嘀嘀叫一叫, 给个提醒, 不管怎么嚷嚷, 都是L0, 无自动化。

而现在大家见到的最多的ADAS辅助驾驶系统, 所谓后装市场上那种只要是个行车记录仪宣称都带的, 都属于L0。 既然是L0, 自然要求就低, 也可以不负责任, 厂家就随意,做行车记录仪芯片方案的厂商请几个人稍带着就做了。 效果可想而知。通常情况下, 买了行车记录仪回家的人, 碰上这种所谓的辅助驾驶的行车记录仪, 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它关掉。嘀嘀嘀的实在太烦人。 所谓劣币驱逐良币, 在行车记录仪上玩辅助驾驶, 为谁辛苦为谁甜?投资人都懂! 也不能说提醒没有价值, 只是在通用市场上价值实在有限。 某些专业市场,比如大货司机喜欢疲劳驾驶的, 能嘀嘀一下还是管用的,有专门做这个的公司, 比如径为视觉(替孙师弟安利一下,  看到要请我吃饭)。

如果要说对人真正有价值, 那就需要介入驾驶动作, 从L1开始,必须和车的控制联动, 这个不管操作多简单和基本,通常只能做前装了。L1和L2 的分别是前者是单一任务, 也就更简单。 Mobileye在这个市场上占统治地位,  Mobileye带自动紧急制动(AEB)和车道偏离预警(LDW)功能的前装系统供货价为200美元左右,占领了大约90%(未核实,请指正)的全球此类市场。 做到这两个功能主要就是检测前车和车道线。听上去不难,但是如果要做到接管控制的地步, mobileye给的标杆是:在各种条件下(全天候需求, 如果天气条件实在不合适,自己也得能判断出来, 会把自己关掉)起码要四个9的准确率,99.99%。

L2 就不仅仅是单一任务了, 可以是刹车和转向的组合, 比如volvo全系几乎都配备的跟车系统, 在车速很低时, 比如高速上堵车, 就可以打开, 车辆会自动跟着前车开, 碰到弯道也能沿着车道控制方向。 Tesla的高速自动驾驶, 比这个要强一些, 大概介于L2和L3之间,速度高了也能自动跟车。 这个市场, 目前也属于mobileye统治。 volvo用的,和tesla早先用到的都是mobileye。

从L3往上就属于自动驾驶了。 在这个层级, Tesla是最冒进的, 其实这个层级作为自动驾驶的过渡是很麻烦的。 不能完全指望自动驾驶, 但是又可以部分有效, 人可以适度走神,这个度不好把握。一旦自动驾驶认错了, 人通常是反映不过来的。 Tesla的几起中外车祸,都跟这个有关。 不知道Tesla的内部认定标准, 我个人理解是冒进了。 做新事物必须要小心又小心。 玩过头了, 就会象Magicleap一样变成骗子公司, 而且这个打击甚至会扩大到全行业。

反过来说, mobileye一直在稳扎稳打, mobileye的cto, Amnon Shashua, 在2016年cvpr上有一个公开演讲。讲自己的技术路线, 网上很容易搜到, 百度百家里有全文翻译, 非常建议大家仔细阅读。 可以看到, 要做自动驾驶, 需要, 传感器, 路(地图), 数据(算法)多方面的配合。 mobileye为此一直在做准备, 包括如何做地图表示, 如何收集数据等等。 Tesla一开始用的就是mobileye, 后来两者分手, 应当是节奏不匹配。 一个稳扎稳打的公司和一个拼速度的公司尿不到一壶里。 但是谁能笑到最后, 不太好说。

自动驾驶里L5 那种跟人一样开车的,我个人理解一旦做到就肯定会比人开的更好。 但这个实在是离的很远很远。 所以能够先期做起来的, 应当是L4, 在一些特定环境, 比如物流港, 景区, 或者某些城市区域在道路上做了配合施工的。 这个一定是自动驾驶先期的用武之地。 因为车辆和路都是定制化, 甚至不一定是公共道路, 所以条条框框也小。 也不一定非要找整车厂, 主动权更多。 但是说的容易做起来难, 要做这个也不容易, 更多的是对要对特定行业需求有深入理解。 最后还要算成本收益的经济账。

L5一旦实现, 会对社会全行业有深刻的影响, 因为有了L5实际上汽车就变成了汽车人。前一阵网上有个笑话, 说自己的车,注册了滴滴账号(自动驾驶都联网),半夜出去偷偷拉活。 如果有了L5,这个就不是笑话了。 因此这个涉及到机器和人的关系, 社会伦理, 产权法律等等, 是一个可以单开的大话题。 但是为时尚早, 说这个都是空对空。

最后再谈两句技术相关。 首先是传感器, 要自动驾驶, 需要多传感器融合, 人开车, 需要两只眼和耳朵配合(自动驾驶很少提到用耳朵的, 不是做的人忽略了, 是目前的AI太傻,用不到)。其实有眼睛就够了, 人的眼睛如果类比光学传感器和镜头,那简直好到离谱, 在这么小的体积和功耗下, 做到了大范围变焦, 高分辨率, 宽动态, 自动动态范围调节等等做自动驾驶的摄像头必须要考虑的技术特性。

但是车比人大个, 车的眼睛不一定非要象人一样这么小巧, 可以多, 可以有不同的工作原理。 其中光学传感器还是必须的。 Mobileye的cto说的很明白, 要准确理解场景, 不能光有形状, 还有有纹理, 而获得纹理, 只有靠光学。 人眼通过立体视觉就可以获取形状。 但是自从马大卫(David Marr)快40年前就提出的视觉计算框架开始, 无数学者都为之付出过, 目前还是做不到光依赖两只眼的视差就能可靠提取形状。 因此需要雷达配合, 常用的雷达有两种, 毫米波雷达, 以及现在贵贵的也很大只的激光雷达(将来会便宜且小只)。其实传感器的需求不见得限于此, 声音, 热成像, 只要有用的,将来都可以用。 当然最终光学仍然是基础。

那么有这么多传感器, mobileye为什么长期还是一只眼(单镜头), 并不是人家笨, 是因为要处理传感器的那么多实时数据流, 需要高性能计算, 而计算都是要成本的。 对mobileye的任务(L1,L2),两只眼增加了很多成本, 并不增加很多性能得分。

拜摩尔定律所赐, 这个成本总是越来越低。 mobileye自己有硬件平台, 下一代eyeQ5标称传感器能接入40Gbps数据, 懂的人可以知道这个量级的数据意味这什么。

有了传感器的数据, 更重要的是算法, 说到算法, 当然不能不说深度学习。 很多人说深度学习万能, 可以黑盒子端到端, 这边传感器数据进去, 那边驾驶控制操作就可以出来。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但也只是在理论上。 对现在的深度学习网络来说, 臣妾做不到啊!深度学习网络是干什么的?mobileye的cto说, 啊!就是用来提取特征的。 至于后面怎么构建场景, 进行控制, 还得单玩, 不管你信不信, 反正我是信了。

技术讨论, 我不是干这行的, 只能浅尝即止。 八成属于胡说。

回到文章一开始mobileye值不值, 我说了一大堆的意思是比较值。 当然我大中华厂商不可气短, 奋起直追, 也就一年左右技术差距(某媒体语),是不是咱们也分分钟就搞个大新闻呢?我们师母已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