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那里来-人是什么系列外篇之二

在本系列文章中, 我们主要回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 很多人都知道小区保安经常会问三个哲学终极问题,  你/我是谁?  你/我从那里来? 你/我要到哪里去? 保安不是哲学家是因为他问的是你, 哲学里面是问我。 在前面系列文章里解释了我是谁之后,这里简单说说我从哪里来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老子说,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现代科学认为, 我们目前生存的宇宙来源与一场大爆炸。 什么是大爆炸, 就是从一个奇点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膨胀, 生成了宇宙。 较起真来, 这一句话里有三个关键概念, 奇点,时间,膨胀(空间)。

首先说奇点, 奇点就是无穷大, 无穷就是道。道可道, 非常道, 我们当前的数学碰上了无穷也基本说不出什么来。 从计算的观点看, 无穷还是有不同, 这是题外话。这里先不展开了。不谈道, 我们知道道生一, 无穷生有穷就好了。

然后就出现了时间。  时间又是什么? 有一本著名的科普读物, 时间简史。 这里不重复说明了。从计算的观点, 可以认为时间是复杂系统在墒增原理作用下, 单向演化的一种方式。

最后是空间, 时间也好, 空间也好, 一有定义, 就是有限度的。 按照相对论哲学, 空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有参照物, 才可以有空间。 另外讨论空间,一个关键属性是维度。 这个脱开数学又没法简单解释。也只好点到为止。

但是有个概念必须说明, 我们已知的空间里充满了物质, 这些物质中包含有一部分能看到的物质,  还有一部分看不到的叫做暗物质。 玄学爱好者们最喜欢这些暗物质暗能量的提法, 因为在他们看来, 有了暗能量就有了鬼神的空间, 此外宣称自己能够连通暗能量就可以作法, 可以无所不能。 玄学爱好者们最喜欢的现代物理的另外一个概念就是量子, 他们稀里糊涂的觉得量子学说里面的各种不确定性, 超距作用,量子纠缠有可以让他们无所不能。 不管你信不信, 反正我是不信。 为什么?

因为对量子概念最大的误会,就来源与对量子是什么的理解上。 量子这个名字应当是来源于能量单位的提法, 这个名词让人觉得量子是个确定性的东西。实际上在微观世界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都只是一个分布。 学过bayesian理论的人容易理解, 量子给了一个先验, 只有我们开始观测, 基于我们自己和量子的分布不再独立, 量子就有了后验分布,也就是物理学描述的各种属性。 这个世界的确定性来源于不确定性。 好像我也没太解释清楚。 也只能说这么多了。

我们从量子出发, 这个世界是由大量的量子构成的, 也就是建立在大量的简单模型就可以描述的分布构成的联合分布的基础上的。 从各种量子的独立分布到互相之间发生作用的联合分布, 世界从不确定到我们观察到的确定后验分布,是做了积分, 所以忽略了很多细节。依照时间, 实际上有各种分布到分布的inference计算发生。 从计算的观点看, 组成了一个复杂系统。

复杂系统摒弃了还原论。 也就是说就算搞明白了局部, 也把握不了整体。 从局部,特别是微观来看, 我们可以有精确的模型, 量子力学是很准的,why? 不是测不准吗?   不解释。 然而大量量子发生交互作用产生的各种自然现象, 我们就没办法用一个模型来描述了。 有模型的真实含义就是其实可以变简单。 复杂系统不能简单化。 只能用另外一个复杂计算来逼近。 绕来绕去, 好像没有说清楚, 总之我们要体会, 搞清楚局部,也搞不清楚整体, 永远无法精确的用模型描述整体,是我们世界普遍存在的规律。 世界是复杂的, 这是理解世界的第一规律。

第一规律跟时间相关, 下面一个关键概念是墒, 墒是描述乱序的量, 越乱墒越大。 热力学第二定律说, 一个孤立系统, 也许我们当前宇宙就是, 墒会自然增大, 过程不可逆。 因此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时间的终点是一个处处混乱也就是处处一致, 的热寂宇宙。反过来说, 加个负号,负墒就是描述信息的量, 负墒越大, 信息越多。我们看到的世界,特别是生命的世界, 是多姿多彩的。 很有规律,也很有信息量, 这又是怎么来的呢?

大爆炸之后的宇宙, 无穷生有穷, 有极大的负墒,在宇宙热寂之前。处处存在着负墒聚集的,也就是远离平衡态的能量聚集的点, 恒星,太阳。 太阳逃不脱热力学第二定律, 早晚会死。 但在死之前,散发着光和热,牺牲自己,温暖大家。 给地球上相比太阳来说很微小的生命构成的生态系统, 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负墒。

不管是一个生命个体,比如说你,  还是个体构成的一个种群, 比如说人类, 还是由地球上全部生命构成的生态系统, 都是墒减的。 这可以类比为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也就是通过汲取大量的负墒,利用一部分, 释放一部分, 就可以生长(人是从一个单细胞长出来的),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越来信息量越大,约来约多姿多彩。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不是神, 是进化论!

进化论的核心思想是物竟天择。个体通过遗传变异产生多样性, 依据环境适应来选择。 进化论其实解释不了自己, 也就是多样性。 我们又需要用一点点复杂系统理论。现在科学的不同分支, 复杂系统研究的远平衡态自组织, 非平衡态热物理, 研究生态系统新陈代谢的代谢生态学都说的是一类事情。他们发现主导系统的演化的有一些共通的规律。

归根结底是所谓的最大流原理, 把一个系统当作能量,或者信息(负墒)在其中流动的网络。 比如生态系统, 每个个体是一个节点。整体构成生态网络。 系统的演化方向, 是让网络整体的流量最大。 系统在网络中传输能量/信息的整体效率最高。虽然整体上都是最大流原理,但是因为具体系统最大化的目标,或者说墒,或者说能量函数,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具体到特定系统又有不同。

比如进化论的生存竞争就是一种, 就个体来说, 需要增加自己的能量传输效率。 因为每个时间点网络里总的传输能量是有限的, 当某个节点增加了传输能量效率, 必然会导致有另外一个节点减少了传输的能量,甚至没有能量(灭绝)。怎么增加能量传输效率呢? 就是要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谁快谁活,慢着死。 但就整体来说, 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 要依托于环境, 也就是环境提供的可以被利用的负墒的多少。能利用的负墒越多, 生态系统就可以越复杂。

以上要快要快要更快原理,正式的说法叫做最快就生存(suvival of fastest)。2007年科普作家John Whitfield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Suvival of likeliest” 说的就是这个。

生物和环境其实也是互动的。 就网络整体来看, 就算没有看到其中的节点生物个体的竞争。 进行新陈代谢的网络的传输能量也会越来越高。 前面讨论的生存竞争是粗的管子才能留下。 还有一种是速度越来越快。通过竞争,所有管子里流动速度都更快了。 大家一起都成长了。 系统会自动加速。

除了管子变粗, 速度加快, 更重要的是,系统中会自动生出新管子,整体网络的结构会越来越复杂。如此一来, 人会成长, 生态系统也多样化, 世界也多姿多彩了。

可能到这里有人会问, 为啥会有最大化原理, 系统不是会热寂吗? 其实放在整体想一想, 所谓自组织的生态系统, 是寄生在一个负墒流上的, 负墒流之所以出现, 是能量在传递, 是负墒减小, 墒增加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标准过程。 而最大流, 可以加速这种负墒的传递, 那么从整体系统的角度上讲, 可以让热寂的速度更快一点。 正是要加快死亡的整体过程, 才有所谓生命的诞生。 反者, 道之动。 世界就是这么辩证的啊!

因为各种最大化效率的行为存在, 个体竞争, 生存选择,遗传变异,从简单到复杂, 我们有了理解复杂系统的第二原理, 最大流原理。 也就是各种系统, 本质都是效率。

你也许不同意, 建立在如此简单的规律基础上的复杂系统演化, 就能出现人这样的高级货。 不是不要还原论吗? 如果你认同计算宇宙的观点, 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一场计算, 那么确实可以从简单的规律生成各种各样的复杂。 Wolfram 已经用他了计算游戏模拟了这个过程。 稍等, 我们进行的可不是确定性计算, 是从分布到分布的统计推断, 终归还是没有那么简单,谢谢阅读!

 

 

 

 

 

 

再谈记忆之墒和能量-人是什么系列外篇

本来这一篇打算继续心理学系列讲意识。整理思路时发现, 要说意识, 就要理解记忆是什么。 而只从从心理学出发谈记忆, 很容易跑火车。这里先从计算的角度谈谈记忆,铺垫一下。

 

在进入正文之前说点儿题外话。为了写这个系列的文章, 我查看了心理学, 认知神经学, 脑神经科学等一些相关学科的经典文献,强烈的感受到现代科学在各种分支上已经走的太远,每个学科各自为战。即使一些学科内的顶尖人物,纵使这些人通常已经是跨多个学科的大才,他们作品中仍然流露出来片面的认识和不足。 因为大脑实在太复杂,可以被称作科学的皇冠,要研究大脑,就像人类的意识形成自我一样(这个我们后文详细谈),需要各个学科的有效配合,取得一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各个学科的各自独立进展其实已经有不少了,就差整合。

 

人工智能起源于1956年夏天的达特茅斯学院。 那一年的暑期,学界和业界的几个大佬, 达特茅斯学院的约翰.麦卡锡,哈佛的马文.明斯基,贝尔实验室的香农和IBM的罗切斯特在达特茅斯学院一起讨论了两个月。思想碰撞之下创建了人工智能这个学科。

 

时至今日, 我们需要又一场思想碰撞。 热切的盼望有识之士能够把各个学科的大佬召集到一起,再搞一次暑期研讨班,来梳理人工智能和脑科学前沿的方向,必将能促进学科的突破和进展。是时候了。

 

在去年夏天写的几篇讨论人工的智能的文章里, 曾经提到过想搞出类人智能的关键基础在于弄明白记忆的机制。我最早的想法来源于杰夫.霍金斯。 杰夫自己说, 他在1978年, 因为看到了神经科学家芒卡斯尔的一片论文而得到了启示,立志要搞明白智能是什么。

 

芒卡斯尔那篇文章主要讨论大脑的新皮层,也就是支撑人类智能的关键部分。 文章的结论很简单,就一句话,大脑新皮层虽然功能有分区整体结构上却非常类似。不同功能的长的都一样, 这很奇怪, 因为耳朵和眼睛天差地别,而分别处理视觉和听觉的神经中枢竟然完全一样。这在当时是个突破性的想法。而在随后的各种实验中,这个想法得到了反复验证。实际上同样一块区域, 既可以处理视觉, 也可以被训练成处理听觉。 而大脑的新皮层,统共只有六层, 每层的神经元都是使用电化学反应来传递电信号, 因为用到的化学媒介其实很慢。 因此如果把大脑的计算当作一个计算机,顶多是几百HZ主频的量级。 但是大脑又极其的有效,识别一个人只需要零点几秒。 这靠传统的计算模型完全不可能。

 

于是杰夫认为那些在当时搞ai的人完全走错了路。 要掀大家的桌子, 别人当然不答应。 如果杰夫不是因为创办palm挣到了很多很多钱, 必将会被当作一个民科来耻笑。 幸亏有钱就可以任性,杰夫自掏腰包成立了研究所, 按他的想法来研究。 他说大脑新皮层并不是在计算,而是在做记忆。 所谓识别, 就是在回忆。 而这个处理过程, 不应当是简单自底向上, 需要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配合。他把自己的学说写成了一本书 On intelligence 。 按照书名里名词越少书越牛B的定律。 杰夫的这本书也值得一读。

 

杰夫有一些真正的洞见, 与我们对深度神经网络的最新解释是一致的。 比如传统上我们认为深度学习网络就是在提取特征,抽取模式的分层表示,这样的理解也许是是很片面的。 与杰夫的看法类似, 最新的深度学习研究猜测,深度学习比传统方法有效, 正是因为用大量的参数进行了记忆。 而相比大脑只要6层就搞定一切, 我们要150多层甚至1000层才在某一个特定领域与人可比。 说明我们的方法离人的效率还有很远的距离。 这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 我们的网络训练的时候利用了自底向上和自顶相下的结合。 但识别应用时只是一个单向的过程。杰夫认为大脑皮层在工作的时候一直是两种机制结合。 第二, 最近一些讨论, 认为我们的网络学习特别的不充分, 这表现在网络可以大幅压缩, 或者做各种量化都不损失性能,其中必然存在大量的冗余。

 

众所周知, 大脑的效率极高, 大约十几瓦的功耗就做了那么多事情。 令搞深度学习网络硬件实现的人汗颜。 做硬件的兄弟们其实已经发现,提高性能/功耗比的核心要义就是降频。 如果以芯片面积或者说制造成本为代价, 通过展开网络来降低对单层网络计算主频的要求,功耗就可以要多低有多低。 美国人韩国人在业界学界都干了类似的事情。 可以忽悠各路神仙。

 

话有说回来,这个方向是对的。从硬件角度看,我们早晚是要和冯诺依曼结构说再见了。 为了实现记忆的有效计算, 我们需要计算和内嵌存储的小单元,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每个单元不需要复杂的指令, 只支持一些很基本的计算就可以, 但是单元之间的连接要快速和高效。神级网络硬件实现的核心要义是优化所谓data flow。 大脑的计算是大家追寻的终极的目标。 我们只是迈出了一小步。

 

杰夫虽然提出了概念, 其实并没有说明白, 记忆到底是什么。 我们目前也只有很初级的猜测。这里就大胆的探讨一下。 现在的深度神经网络大概分为几类, 最成功的CNN所做的都是感知, 用来从现实世界中抽取各种实体概念。 CNN的世界是静态的,处理不好动态。 要理解动态信号,流行的是RNN和一系列特殊形式的RNN。 各种变体比如LTSM, 在自然语言处理中也有大量应用。 这对理解记忆有有什么启示呢? 我们说记忆的过程, 其实是一个动态演化, 对于神经网络的学习来说, 可以从两个理论的角度来考察:

 

第一条路是统计。 我对统计的全部理解都来源于十六年前夏天听朱松莼老师开讲。 朱老师一上来就讲你们之前学的都是错的。释放气场之后,朱老师说这个世界是一朵云。 不管是旧金山的雨云, 还是硅谷傍晚天边的火烧云(前两天所见),都是概率云。 我们要理解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 就是要掌握这个云的分布。 学习就是对世界的联合概率分布估计。

 

好吧, 朱老师实际没说世界是一朵云。 他是说我们要研究问题是一朵云。 自觉讲世界会更酷一点, 毕竟大脑的任务就是理解世界嘛。 当我们对整个世界一无所知时,也就是没有任何信息时, 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 这个世界最可能是一个处处均匀的死掉的热寂宇宙。这就是所谓最大熵原理,此时熵最大。

 

随后我们开始观察这个世界, 世界的维度太高太复杂, 想一下子把握整体无从开始。 我们只能有用低维度的简单武器,在云上打一个洞。 就像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一样,找一个矿井, 打一个深洞, 抽取一段岩层, 看看岩层长什么样。 如果岩层仍是一整块, 说明这个洞打的不好,没有有效信息。 如果发现分了几层, 我们对世界多了点了解。目前人类在地球上打的最深的洞也就是万米级别。 假设地球是一个苹果,这个洞全在苹果皮上。  如果世界是平的, 按照不知道的就得均匀分布的最大熵理论,如果观察到几层,世界就是几层板叠在一起。 如果地球是个球, 就是几层大球套小球。 同样打一个洞,看到的分层越多, 说明获取的信息越多,熵的减小也越多。 我们希望每次打的洞, 都获取了最多的有效信息。 而对于看不到的东西就当做是均匀分布最大熵, 这就是朱老师教给我们的最大最小熵原理。

 

我们曾经是山顶洞人,那是几万年前。 北京北边延庆县有个旅游景点叫古崖居。据说是辽金时期的一个村落遗址, 就是在一个山上打了很多洞, 人都住在里面,那是一千年前。 还有黄土高原上一直到现在都有很多人住在窑洞里。 我外婆家就有窑洞,小时候去玩,住在里面冬暖夏凉,还可以亲近各种生物, 比如跳蚤。 可见从古至今, 住在洞里观察世界都大有人在。这是继承优良传统。

 

等等, 这跟记忆有什么关系? 朱老师告诉我们打洞可以研究世界,而且每打一个洞都能知道这个洞打的好不好。 但是终究没有告诉我们该怎么打洞。胡乱打洞效率太低。 于是其实还是没解决问题。

 

而深度学习正是可以解决问题的武器。按照我们的打洞理论来理解深度神经网络, 每一个神经元都是一个洞。 洞是一层一层打的, 一开始先均匀的打一遍。 那个洞打的好, 下一次就在它附近多打。 打的不好的洞就不要了。  网络训练好之后, 有一些洞很好, 里面的模式很丰富, 特别是边界陡峭, 也就是说有很大很大的负熵在这个洞里。 我们在这个洞里看世界, 看的格外清楚, 这个洞就是构成记忆的一部分。 可称为记忆之洞。 记忆就是一些提供了最大负熵或者说最有效信息的山洞的总和。 其实仔细想想没有这么简单, 这里只是浅谈。

 

第二条解释记忆的路径, 来源于理论物理。主要是换了另外一套术语。在理论物理看来, 世界由能量决定。 提出理论就是要先定义能量函数。 有了能量函数, 就可以描述世界。 而记忆在这个体系里, 进去是能量函数的极小值。 能量函数在极小值附近越陡峭,记忆就越好。 凡事都有两面, 记性好, 认的越清楚, 那么很容易差一点就不认了,这叫泛化能力弱,过学习。但是对神经网路不会过学习, 因为网络里有很多层,很多极小,不是各个都记忆好, 有的认识的多, 有的认的准, 大家互帮互助,就什么都认识了。

 

熵和能量是一回事, 但是数学处理不同, 一正一负。 各有各的用途。

 

好了, 以上从计算的角度说了说什么是记忆, 如果看完没有理解, 说明我是在胡说。下次我们换个角度, 看看心理学是怎么研究记忆的。 谢谢观赏!

从弗洛伊德到马斯洛-人是什么系列之一

去年的文章提到了研究人工智能需要理解人,把人做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唯有心理学。说起来是去年,其实也没多久,这次就展开写写。从心理学的发展脉络以及相应的观点谈起, 直到对人工智能研究的启示。 因为网络文章篇幅所限,一次肯定写不完。 也不知道会写多少。 应当是个系列, 至少会有3到四篇。 今天是第一篇, 讲讲心理学的三大主流门派, 和我的一点浅薄理解。 学识所限, 请批判性阅读。

开宗名义, 心理学三大门派, 精神分析, 行为学派, 人本主义。 因为我们要讨论的是人, 所以一家找一个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医生, 斯金纳老师和马斯洛教授。

凡事从源头说起, 在人类构建知识的初期, 就有各路哲学家和思想家在讨论人, 一些核心问题包括,人性是善是恶? 人性是天生还是后天培养(后天培养的也就无所谓善恶)?人的内涵是什么和动物有何区别等等。早期学科知识还不能分化, 提出了大问题, 只能从系统宏观角度泛泛而谈。 所以相关的学说基本上都属于哲学层面的思辨。直到十九世纪, 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的引入, 才真正开始规范化的思考。德国人威廉冯特, 第一个提出了实验心理学的概念。把人的意识划分成:感觉、情感、意志、知觉 和思维。后人的研究基本上就是在此基础上往下走的, 因此冯特被尊称为心理学之父。

冯特的理论提出不久之后,十九世纪末期, 人类历史上的天才人物之一, 犹太人弗洛伊德医生开创了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医生的早年生平不可考, 因为他不知道为什么主动销毁了自己的相关记录, 而且是两次。 大概知道,他是一个大家庭的长子,家里并不太富,小时候是个学霸。17岁进入维也纳大学, 获得医学博士,毕业后留在维也纳生活, 主业是给人治病,特别是精神疾病。 他的理论,主要是从自己给人治病的经历发展而来。

可能有人会好奇,为什么当时的维也纳有那么多精神科疾病。 按照同在维也纳出生成长,时代稍晚一些的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回忆录, 那个时代对维也纳人来说正是新旧交革,大变迁,大动荡的时代。 在19世纪末以前,作为帝国的首都, 维也纳实际上一直维持者旧时代的秩序。 贵族和平民有严格的界限, 上下守序, 时代的发展很缓慢。而19世纪末期, 一切传统秩序都被打破, 因为战争,维也纳发生过严重的通货膨胀。  迅速变革的时代,引发的各种混乱,反映到人身上就是人人无所适从。 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变化, 对人的心理冲击可想而知。 也为弗洛伊德医生带来了看不完的病号。

弗洛依德医生在治病救人的同时, 一直在思考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冲突, 导致各种奇奇怪怪的行为。 最后他终于得出结论, 每个人一出生就有各种欲望,这种欲望至始至终存在在潜意识里, 但是因为外界条件的种种限制, 被压抑了, 所以就导致了种种不平衡。

弗洛伊德据此把人分为在潜意识动物层面的欲望集合本我,代表意识层面的思考动机的自我,和社会道德等等所代表的超我。 因为超我约束本我, 自我就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特别是本我集中体现,所谓libido, 力比多代表各类快感,主要是性, 被弗大夫当作了人性的源动力。 弗大夫开出的药方是爱欲eros, 与此相关的各种心理机制,可以被用来平衡超我和自我的冲突。

由此可见, 弗大夫是一个对人性的悲观主义者,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动物性, 天生会和外界产生冲突,尤其会和人的社会层面,道德,法规等等产生冲突。 被特别拿来举例的就是众所周知的恋父恋母情节。 弗博士的天才之处在于他一下就抓住了欲望,这种相当基础的东西。他的局限在于他是一个精神科医生,天天混在精神病人堆里,这些人代表的是社会的暗面, 所以他只给出了暗面的理论和解释。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因为极其有效,而且理论相当基础, 在提出之后就大获成功。 并且随后渗透影响了整个西方人文社科的方方面面。 直到今天, 欲望的释放和被约束仍然是各种艺术门类试图表现的冲突主题。

几乎在精神分析理论大获成功的同时,又有一派天天和动物打交道的学者, 从研究观察动物的行为开始, 试图用观察行为的表现来理解人。这一派的先驱当然是鼎鼎大名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 从小我们就学过狗一摇铃就流口水的故事。 巴甫洛夫只研究了狗,在他之后, 用类似的一套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的承前启后集大成者就是斯金纳老师。

斯金纳老师童年生活在美国宾州的一个小镇上,他从小就是一个熊孩子,喜欢各种冒险和折腾。 比如自造一个独木舟带领几个小伙伴漂流了一千里。 又把一个旧锅炉改造成蒸汽炮, 用土豆和萝卜当炮弹打破邻居的窗户,打穿他们的屋顶。他还自造了一个滑翔机并随后坠毁等等。按照弗大夫的观点, 熊孩子的欲望得到了各种释放。 所以斯老师对人性看法没有那么悲观。 甚至说, 没有所谓人性!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 人就是动物。 动物的条件反射是底层的低级行为, 而有各种高级行为的人,也不过是对外界各种环境变化,刺激做出的反应。 所以要研究一个人, 可以把他当成一个黑箱, 只要从外部行为上观察,就一切尽在掌握中了。

斯金纳老师正是践行了这种观点, 并且用这种理论指导了自己的一生。  和很多伟大心理学家一样,斯老师一开始学习的专业也不是心理学。他起初是学习英国文学的作家苗子。 读书期间, 因为看到了动物行为研究中的条件反射, 觉得自己找到了真爱,就转去学习心理学, 研究动物行为。 找到真爱后, 他拒绝一切娱乐活动,拒绝和女生约会, 全身心投入到各种实验中去, 因此而顺利拿到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并且当上了教授。

斯金纳研究动物的各种条件反射行为。 特别是他用奖励和惩罚两种刺激来改造引导动物的行为,发现十分的有效。 于是他觉得应该把自己的理论应用到教育上, 用奖励和惩罚来指导小孩的学习。

斯金纳观察了当时的教育体系, 老师主要是在惩罚孩子, 不听话的孩子, 学习不好的孩子等等。 于是斯金纳指出, 传统的教育方法光用惩罚来约束小孩的行为,这是不对的, 应当奖惩并用。随后他特别提出了所谓强化学习的方法。其中的要点包括,要强化正确的行为,给予正确引导和奖赏,特别是要及时强化。这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斯老师特别反对大班教学,因为如果大班教育,一个老师管不了那么多孩子, 老师也就没法对每一个学生的行为进行及时的指导。要做好强化, 及时反馈非常非常关键, 这样一个老师带不了几个学生。 由此可见, 斯老师要搞的还是精英教育。

斯老师一生著书立说,晚年得到了各种奖励和回报。他曾经拿到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美国科学最高奖项),美国心理学系会更是给了他各种荣誉。面对一个伟大的精英人物, 当然就有各种嫉妒。 一种被广泛引用的谣传是斯老师曾经把自己的女儿,放进斯金纳箱里,研究了两年。 因此导致他女儿成年以后自杀。 实际上这是一个编造的谎言, 他女儿幼年时可能是被研究了, 但是是在舒适的摇篮里, 成年后也没有自杀, 而是成为了艺术家, 还出版了父亲的传记。 可见精英主义经常会遭到各种污蔑, 但是事情的最后,污蔑总改变不了事实。

弗大夫整天跟精神病人打交道, 斯老师主要在教育动物。 因此他们两者的观点随然有效, 但是并不全面。 在以上两派学说提出之后, 作为人本主义学说的代表人物,马斯洛教授终于来了。

马斯洛教授也是一个犹太人, 与斯老师相反, 他有一个十分不幸的童年。 他父亲酗酒, 母亲十分冷漠残暴。据说他小时候曾经抱了两只小猫回家, 被母亲当着他的面活活打死。 因此母亲去世时, 他拒绝参加葬礼。 从小就没有母爱和父爱, 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按照弗大夫的理论, 和斯老师的观点, 这会是一个失败的人生。 不是变成精神病, 就是去坐牢。 然而并不是。 马斯洛没有父爱和母爱, 变得孤独内向, 然而他家附近有一个图书馆, 他从小就在书籍中找到了慰藉。 读书改变人生!

作为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个天才人物, 马斯洛教授的家庭虽然没有提供条件, 但是他的天分极高, 靠自己读书, 他进入大学, 在那个年代, 并不容易。 而后改变一生的时刻到来了, 他爱上了自己的表妹, 并在众人的反对声中, 与表妹结了婚, 那年他才20岁, 表妹19岁。

天才人物受到爱情的滋养, 进入了爆发期。 当时美国的各大学心理学系被行为主义主导, 都在训练各种动物。 马斯洛教授一开始接触到的也是行为主义, 并且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理。然而不久之后, 特别是看到了精神分析学说,聪明如他就产生了怀疑, 人性如此复杂,光研究动物就能搞明白吗? 特别是他的第一个小孩出生后,通过观察自己小孩的成长,他彻底意识到了行为主义的局限性。人终究不是动物, 小孩和小狗小猫还是有点不一样。 于是他开始研究猿猴的行为,并拿到博士论文。在开始教学生涯之后, 更是提出了众所周知的马斯洛层次理论。

按照马斯洛层次理论, 人之所以为人, 既不是所谓力比多驱动, 也不是象动物一样仅仅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这些理论只是观察到了部分现象。 不是全部真理。 把精神分析中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三层概念重新划分, 把内在的冲突变成没有冲突的层级结构, 就构成了人性。

力比多只是最底层。 满足了最底层欲望, 上面一层是安全感, 这两层都满足,动物的问题就解决了,可以变成人。 第三层是归属与爱,在弗大夫的学说里对应的是自我。弗大夫那里是平衡冲突的关键,在马教授这里只是承前启后的一层。 再往上的是社会承认和尊重。也就是超我层面的东西。 在弗教授那里,超我和力比多是冲突的。 马教授这里的谈超我,是从正面意义上来讲的, 得到了社会承认和尊重,是自我的进一步发展, 而不是本我的冲突。 因为马斯洛教授接触的正常人比较多, 而不是整天接触病人。

最上面一层, 所谓的自我实现。 是最难讲明白的。 马斯洛教授的人生经历, 就可以被当作一个自我实现的样板。从童年的各种折磨, 成长为名教授, 直至美国心理学会的会长。 可以说自我实现是一个大筐,里面装了各种人生圆满所代表的内涵。

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很高,可以接触到各种成功人士。 马斯洛教授的晚年,专门考察了很多当时的成功人士。通常情况下, 这些成功人士都达到了自我实现的层次。但是经过仔细对比, 马教授发现这些自我实现的人里面还是有两个层次, 一个是简单的自我实现, 只是偶尔满足了自己, 另外一类人自我实现已经升华了, 经常会有所谓巅峰体验, 达到了所谓超验。 可惜他并没有完成自己的研究, 就因为突发心脏病而去世了。这些看法总结在他的遗作, 人性能达的境界这本书里。

马斯洛死后, 一些人顺着超验体验继续下去, 推出了所谓超验心理学。 为了与之前的三大门派区别, 超验心理学又叫第四心理学。而所谓超验,本身能够到达的人就太少。 一般人想理解很难, 曲高和寡, 也就变成了所谓玄学。 研究超心理学的不是大师就是神棍, 基本都是神神秘秘的。这类超验体验,在东方实际上叫做证悟。

本文到此结束, 下一篇我们来讲超验和证悟, 谢谢观赏!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帝都的秋天比秋蝉还要短暂. 前几日一阵寒流路过, 早起出门, 路人都纷纷臃肿起来, 已见几分冬意. 幸而有温暖的阳光, 落在脸上,勉强可以冒充秋天. 今天雾霾爆表,昨晚就有各种警告, 早起不见阳光,只见阴冷, 恍然冬日降临. 冬日适合围炉夜话,讲史论今. 一早看到忙总的大作什么是精明强干, 回复里提到徐敬业反唐这段, 以前也琢磨过, 十分有意思. 写一篇小文记录一下. 所以今天不谈科技, 谈历史.

大部分小孩子, 学的第一首诗都是,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传说是骆宾王七岁时候写的.七岁就写出了流传千年的名作,是何等的大才. 除了一首诗,还有一篇文章是中国人学古文必读的,代李敬业讨武曌檄. 这一片文辞华丽又情深意切的文章没几个字. 却有不少名句可以摘出. 先骂武则天:

洎乎晚节,秽乱春宫.

蛾眉不肯让人, 狐媚偏能惑主.

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包藏祸心,窥窃神器.

再表扬徐敬业:

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

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

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

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

最后写给天下人:

言犹在耳,忠岂忘心.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

还有本文的标题: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史载, 武则天看这篇檄文,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皇然问:“谁为之?”

或以宾王对,武则天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徐敬业反唐, 本身是一场闹剧, 没几个月就事败身死了, 要不是骆宾王这篇文章, 估计更没几个人会知道. 反唐失败, 相关人等自然通通死掉.
史载684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 两 个月后聚集了10万众, 与朝廷军队在高邮下阿溪决战,很快全军溃败. 当晚,骆宾王与徐敬业等人连夜奔赴润州,也就是今天的镇江, 准备入海逃往高丽,却未料到,手下王那相带头反叛, 将徐敬业等二十五人杀掉,把人头献给了朝廷。资治通鉴和旧唐书里都说骆宾王当场身亡, 新唐书里却说,骆宾王不知下落.  唐时就有人考证, 王那相在泊舟山畔时造反, 一干人等被杀的被杀,投水的投水, 骆宾王从小就写出红掌拨青波,自然会水,加之离岸也不远, 于是就游泳跑掉了.
中晚唐之交的孟棨在他所撰写的《本事诗.征异》中也有一段记载唐朝诗人宋老五宋之问的见闻,  故事大概意思如下:
时间, 公元709年,地点, 浙江灵隐寺, 人物, 诗人宋之问.
梗概: 宋在被贬职江南的路上,夜游灵隐寺。

灵隐寺名不虚传,眼前的景色让宋诗兴大发。做了一句诗,“鹫岭郁岹峣,龙宫锁寂寥。”可是下句却怎么也续不上来。旁边有个正在打坐的老和尚,看到宋的本事有限,心存怜悯,  就随口吟出一句 “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 宋听后欣喜万分。反复吟诵,觉得老和尚赠的诗联实在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第二天一早,宋之问去拜访老和尚,老和尚已不见踪影。询问寺僧,原来续诗者竟然是大名鼎鼎的骆宾王!

史书记载, 骆是公元619年出生(也有说法是640年,有点对不上). 因此到公元684年反唐的时候,他已经65岁了. 70古来稀,  65岁还能游水跑掉,这体格不是一般的好. 到宋之问夜游灵隐寺, 骆时年九十整, 竟然还能作诗, 还能一夜之间不知去向, 这已经是神话了.

按过骆的生死不说, 回头说说徐敬业反唐这件事情,  忙总的意思, 这都是武则天的安排. 所以徐的反叛,一起兵就完蛋, 所以她才能安心的坐在殿上读那篇骂她的文章, 还责怪为什么没有招揽人才.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武则天改元称帝, 通鉴里说: 九月,甲寅,赦天下,改元。旗帜皆从金色。八品以
下,旧服青者更服碧。改东都为神都,宫名太初。又改尚书省为文昌台,左、右仆射为左、右相,六曹为天、地、四时六官;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侍中为纳言,中书令为内史;御史台为左肃政台,增置右肃政台…  这动静就大了, 旗子改了, 衣服改了, 官职也改了, 还给这些大臣们增设了个监督机构, 右肃政台, 本来就有御史台了. 又弄一个, 弄了好多新御史. 看上去跟明朝弄锦衣卫,东厂,西厂似的. 改动这么大, 传统势力肯定有很大反弹啊, 搞不好武则天就完蛋了.

武则天精明强干, 怎么收拾这帮官呢, 当然是要抓住重点, 重点是什么?  是一帮不服气的老臣. 通鉴里说武则天自己后来总结: 且卿辈有受遗老臣,倔强难制过裴炎者乎﹖有将门贵种,能纠合亡命过徐敬业者乎﹖握兵宿将,攻战必胜过程务挺者乎﹖此三人者,人望也,不利于朕,朕能戮之。卿等有能过此三者,掌即为之;不然,须革心事朕,无为天下笑。 直白的意思就是, 这帮人里面, 就这三个有本事不服管的, 老子把他们都收拾了, 你们还待如何? 这一段恐怕不是武则天的原话, 这明显是个得意猖狂的小人口吻,  应当是司马光用来黒武则天的. 文人都是一肚子坏水. 不过正好梳理了武则天当时要做的事情.

徐敬业是个功勋子弟, 他爷爷徐可不得了, 说唐里鼎鼎大名的徐茂公. 后来赐姓李, 所以写檄文的时候是叫李敬业. 后来失败, 这个赐姓自然要拿掉. 他继承的是祖父传给他的英国公,是红三代一帮勋贵子弟里面的代表人物, 结交名士, 身价亿万, 自以为了不起.

裴炎是高宗的托孤老臣, 为人耿直, 人望很高, 能力也强. 特别是裴家本身就是关陇望族, 数数唐朝宰相里有多少姓裴的就知道这个姓的厉害. 这样的人,那里是随便可以搞定的.

程务挺是个战将, 他老爹程明振是投降给李渊的, 后来多次攻打高丽,很能打, 公侯地位都是打出来的.  程本人也曾击破西突厥, 立过很大军功, 是当时带领军队防突厥的主力. 可见这父子是军营世家, 都靠军功吃饭,  在军中必然威望很高. 然而也被拿下.

徐,裴,程, 估计早早就是武则天要算计的人了, 这三个人里面, 富三代没脑子,  武将没脑子,最难搞的还是裴炎. 何况裴家是望族, 是旧势力的集中代表. 一定要拿下, 这个就是重点. 定好了目标, 下面就是手段.

武则天先把一帮勋贵子弟包括徐敬业都贬了, 还把他们贬到一起, 贬到了杨州,为什么是杨州?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这种富贵地方, 人的日子过的都太好了, 消磨意志, 是拉不出能打仗的军队来的, 你本来就呆在最好的地方, 那里会有出去打的动力?  一帮人被贬, 还整天混在一起.  一喝小酒, 自然互相抱怨, 牢骚发着发着就弄大了, 起兵造反吧! 这里面有个关键人物. 通鉴里说:  盩厔尉魏思温尝为御史,复被黜。皆会于扬州,各自以失职怨望,乃谋作乱,以匡复庐陵王为辞。魏思温为之谋主. 我们要造反了, 谋主是魏思温!

但是富家子好好的日子过着, 就算贬官, 也能花天酒地,嘴上说的容易, 真要造反,赌上身家性命,行动起来也难. 你不反, 有人帮你反! 造反过程如下: 先使其党监察御史薛仲璋求奉使江都;令雍州人韦超诣仲璋告变,云「扬州长史陈敬之谋反」。仲璋收敬之系狱。居数日,敬业乘传而至,矫称扬州司马来之官,云「奉密旨,以高州酋长冯子猷谋反,发兵讨之。」于是开府库,令士曹参军李宗臣就钱坊,驱囚徒、工匠授以甲。斩敬之于系所 .   先诬赖别人,再矫称, 最后驱囚徒工匠授以甲. 完全没见自己的私兵, 这能有什么战斗力?

徐敬业起兵, 靠的是奉史江都的监察御史薛仲璋, 薛是裴炎的外甥, 这条线总算是接上了. 于是武则天去问裴炎该怎么办, 裴炎说你还是归政给李家吧, 贼军不就为了保李唐吗? 根本不用打仗啊, 这下好, 归政李家? 恐怕是归政于你裴炎吧? 你这肯定是勾结你自己的外甥, 要夺朕的权啊, 还是去牢里想想吧! 于是收炎下狱. 炎为此谋,必有同党! 又有长安小儿做歌曰: 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  又说裴炎写了一封信, 内有青娥两个字. 武则天说,:  此青字者十二月,鹅字者,我自与也。』 遂诛炎。 各种证据都在嘛, 当然就杀掉啦. 顺便再杀几个同党. 裴炎不是那么好杀的, 下了狱,天下不少人为他求情, 直到这几个所谓证据都落实, 才杀掉. 程务挺当裴炎在牢里的时候,上表求情, 也是同党, 杀! 具体细节就不多说了.  至于徐敬业, 那后来随手就平了.

读史至此, 明眼人一定看出来了, 魏思温, 薛仲璋都有问题. 这两人都是御史. 一个先被贬了去卧底, 还有一个直接派过去造反. 徐敬业等小儿辈被玩弄于股掌之上. 最终干掉了裴炎. 过程里面动了刀兵, 几个州的百姓跟着陪葬,不知又有多少家破人亡. 所以政治真不是一般人玩的啊!

至于魏薛两人的下落, 魏是明写了, 王那相交到朝廷的二十五个人头里没有, 是余党. 后来被捕杀. 一笔带过, 薛就不知下落了.  这两人到底是死是活, 尤其魏是真死还是假死, 看你对人性的判断, 可以留给小说家.

最后,回头看看文章的标题, 骆宾王是天下奇才, 文章千古流传, 但是想跟精明强干的武则天问一问是谁的天下? 那自然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就是讨论历史, 全文没有影射, 读者君不要胡猜!

(全文完)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wxmang的新文章,讨论经济发展路径的, 摘要一下:
首先解释了一下经济发展传统理论, 绝对优势, 和比较优势, 这个不难理解,其次, 中心区域会往边缘扩散, 按照理论, 长期发展后,各地区会趋向均衡, 这个不是事实, 因此传统理论存疑。 为此有如下修正理论:
A. 累积循环理论, 强调正反馈, 即强者越强, 弱者存在扩散和回流, 扩散是促进, 回流是削弱, 但是回流总是大于扩散。 因此弱者越弱
B. 极化涓滴效应理论, 市场情况下, 人才资源向发达地区集中,极化(回流), 如果要改变, 必须强调涓滴。 通过发达地区采购不发达地区的初级产品, 来进行扩散。 涓滴不是市场行为,主要来源于政府干预
C. 法国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国家平衡发展不可能,经济发展中中心向其他周边区域传导, 中心要选择合适的位置带动相对应的地理区域, 增长极类似磁极, 形成场, 以及离心力和向心力。增长级的形成有一定条件, 主要来源于先导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创新来源于规模大,增长快, 关联强的产业。 政策建议就是通过人力干预形成增长极。
结论是市场和政府力量结合。 政府来调控不平衡. 但是动力在那里, 没说清楚.

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和三次税制改革

西西河的老文章了, 很精彩.  但是当时读过很快就忘了.  知识在没有成网之前, 不是知识。  今天再重读一遍, 把重点记下来, 希望能够加深印象
开宗明义, 税制的关键点是, 多收税和养税源之间的平衡, 地方收税和上交中央的利益平衡。
首先建国的基础是乱, 各种乱收, 社会主义国家不应当收税, 收税是个过渡, 所以基调是简化。
三种办法, 收支挂钩, 收入分成, 定额包干, 最后地方喜欢第三种, 成为诸侯经济
第一次改革, 税收不上来, 想公私平等一体收税, 出了乱子, 邓小平出面, 搞包干, 多吃多拿, 吃不到就裁人, 中央有个总预留, 基本就是简政放权的思想
第二次改革, 短暂过度
第三次改革,分税制, 中央从地方夺回财权, 避免了诸侯乱象

宝万之争和英国脱欧

这是最近两条最热的新闻了,而且同时满足酝酿时间长,实际情况复杂,后果影响大,包含足够出人意料的情节等组成一出迷之连续剧大戏的若干关键因素。未来如果有大导演以此为情节,也肯定能拍出好片。眼下事情还没到落听收场的时候。回顾历史总是这样,站在未来看清晰明了的事情,在当前时间节点却纷纷杂杂,似乎各种脉络缠绕,很难理清头绪,更别说准确把握今后的事情走向了。但换个角度,凡事只要抓住重点就够了。先给结论: 这两件事其实都是小结点,并不影响什么大势。下面再说理由,容我先去喝口水。。

大势一,民主政治民粹化。

大势二,金融继续整合产业资本。

以上两件事情为注脚。钱的力量谁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