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量子?什么是量子计算机?

上周有个刷屏的新闻,中国科学家建成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一时之间群情振奋,各种解读都欢呼雀跃,终于扬眉吐气啦。有人说,量子计算机的时代就要到来,马上就可以取代传统计算机,计算能力大大突破,真是这样么?从量子这个概念提出开始,就有太多的争论和误解。本文试图介绍一下量子有关的基本概念,希望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当然一孔之见,有错漏请批评指正。

文章篇幅所限,跳过量子力学相关理论的创立,另一个恢宏的故事。直接从早期爱因斯坦和波尔的争论说起, 也就是爱因斯坦当年的名言“上帝不扔骰子”。有关这一段历史,各种书籍文章成千上万,然而一说起来还是很多人不明白爱因斯坦的意思。说明这个事情本身并不简单。其实理解的难度不在背后有多复杂的理论和数学公式,而是基本概念本身。就象相对论曾经被各种误解,直到今天还是民科发表文章的神器之一。量子力学相关的理论甚至被误解更多。

爱因斯坦和波尔到底争论的是什么?所谓上帝不扔骰子是什么意思?其实其核心来源于对微观世界不确定性的解释。 我们在高中就学过了物理有个测不准关系, 无法同时精确测量微观粒子位置和能量。还学过德布罗伊的物质波,基本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学里有美妙的薛定谔方程,把微观粒子的特性的统一为方程的解,一个波函数。这样就在微观世界中引入了不确定性,或者说概率。

而按照传统物理学的研究思路, 一但有某种不确定性,看上去随机的一些东西, 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件事情背后的机制。这种随机性肯定来源于一些隐藏的物理实体或者机制。一旦我们发现这种背后的实体或者机制,之前的所谓随机就可以迎刃而解,变的可以用理论来进行确定性的描述和预测。这就是爱因斯坦当年的意思。爱因斯坦不同意量子力学的概率解释。尤其是所谓量子纠缠,为此他在1935年发表文章提出了著名的EPR佯谬。然而到了今天, 我们可以明确的说, 爱因斯坦的质疑并不成立。

看上去波尔似乎赢了这一局。 并没有什么没发现的隐含变量,粒子似乎就是用波函数描述的某种概率性质的存在。通过量子力学理论计算出来的结论被无数实验结果验证,极其准确。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争论和含糊?还是要归结到对不确定的理解上。

按照波函数的概率解释, 如果我们认为粒子是某种实体, 它会以概率来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假设我们人为的把粒子可能出现的区域分成两半,一半定义为0,一半定义为1,那么粒子即可能为0,又可能为1,它的存在是0和1的叠加。由此而引申下来就有著名的薛定谔的猫, 如果我们让这个粒子的0或者1控制一只猫的死活, 那这个猫就处在又死又生的叠加状态。这看上去无比的荒谬。

完整的薛定谔实验叙述是将一只活猫、一瓶毒药和一个放射性原子放入一个箱子。如果原子衰变,就会有榔头打碎瓶子,放出毒药,杀死猫。根据量子力学,原子有50%的概率在一小时内衰变。所以1个小时候,不打开箱子观察,猫处在50%生50%死的叠加态。一旦揭开盖子,量子态塌缩,才知道猫的死活。

先放过那只可怜的猫。回到基本粒子比如说电子上来。电子有个著名的双缝实验,让电子通过一个双缝,会在之后的靶面上形成干涉条纹,这说明确实有某种波,或者位置的不确定存在,奇妙的是,一旦研究人员试图在某一条缝上观察电子,比如放一个计数器,条纹就消失了,电子出现会出现在某个特定的位置上。按照波尔主导的哥本哈根学派说法,因为观察导致波函数塌缩了。

量子力学实际上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爱因斯坦认为存在隐变量是一种,哥本哈根学派的无处不在的波函数一观察就塌缩是一种。还有一种休•埃弗莱特提出的所谓多世界理论:一个高维空间包含了各种低维可能的世界。在每一条时间线上都会分叉,猫活着和猫死了的世界同时存在。这个理论是科幻小说和电影最喜欢的东西。

此外还有一种出发点是统计理论的观点, 就是所谓概率是总体的统计行为,讨论单个粒子没有意义。并不存在“单一”事件的行为,我们观察到的只能是来源于统计的结果。

到这里,应当容易看出,所谓的解释,实际上是哲学。 隐变量的说法更像是唯物主义,一切都要基于客观的实体。哥本哈根学派有点唯心主义,看到了才算,如果更绝对一点,没看到的不关心,那就是主观唯心主义。 多世界的说法是和稀泥,有多个世界,你只能处在其中一个,双向选择,姑且算作是客观唯心主义吧。而完全是统计的观点是彻彻底底的实用主义,不争论。

科学和哲学到最后是分不开的。最新的一派理论, 是所谓的量贝理论, 来源于2001年美国学者卡尔顿•M•凯夫斯(Carlton M. Caves),克里斯托弗•A•富克斯(Christopher A. Fuchs)和英国学者鲁迪格•沙克(Ruediger Schack)三人的论文《作为贝叶斯概率的量子概率》(Quantum Probabilities as Bayesian Probabilities)。

在他们的最新解释里。我们用贝叶斯理论来看世界。 所谓的波函数是一种先验,通过观察过程,影响了波函数,导致了后验。 这个过程并没有什么塌缩。因为所谓先验的波函数也只是一种主观的想象和解释。 对于薛定谔的猫来说, 所谓猫又死又活的状态是观察者一种主观的信念,并不是猫的客观状态。之所以这样理解, 是没有更多的认识和线索。揭开盖子的时刻,也只是通过观察猫真正的死活来修正自己的信念而已。在贝叶斯理论里,概率都来源于信念(belief)。这样就没有什么塌缩的矛盾之处了。

对大多数物理学家来说, 接受贝叶斯的观点很困难,因为这样想可能过于主观了。有关量子的波函数是什么肯定还要继续吵下去。但是有了这些讨论,我们可以大概说说所谓的光量子计算机是什么了。

首先先说量子计算机是什么? 量子计算机并不是一种通过编写程序,可以做各种通用计算的图灵机。所谓的量子计算机, 是利用量子的这种叠加态来解决优化问题的计算装置。把量子叠加态的波函数理解为一种分布,比如说单个量子同时处在0,1,2,3四种状态, 而把两个量子在放在一起叠加,就可以代表4*4, 16种状态。 n个量子就有4的n次方个状态。如果n比较大,比如64, 这就是一个极大的数字。按照贝叶斯的观点,这是我们的初始信念,有4的n次方种可能。然后信念或者说状态就开始演化,可能越来越少,最后剩下一个最可能的就是所谓最优结果。这样我们就求解了一大类所谓组合优化问题。

就算是不能通用计算,能做这一大类优化问题也很了不起, 比如密码的破解,神经网络的学习也可以分解成优化问题。然而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想做量子计算,先要有量子。

做出一台量子计算机, 大概要这么几步, 要有量子, 可能用来计算的叫所谓量子比特,要控制量子波函数的演化,还要有量子门,这些东西现在已经有了。下一步是多个量子和量子门纠缠起来,还要稳定可控这一步就相当难了,大部分目前的研究还都在这一步。第三步就是要保证计算过程不出错,就是所谓量子纠错。量子计算机总能给你一个结果,但是这个结果是不是你想要的,并不那么容易验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再做一次,看结果是不是一样,要达到这一点,要保证计算过程不出问题,出现了偏差要纠正回来。直到今天,理论问题都还没有解决, 我们还不知道如何做出这样的量子计算装置。

那有人要问,google不是做了D-wave量子计算机吗, 据说是49个量子位可以做计算。其实google也同样没有解决纠错问题, google只是设想即使这样,面对组合优化问题,我们也还能得到不错的结果,不是最优解,可能是次优解,而且这样的解可能比目前传统计算机给出的结果更好。

而媒体所谓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只是在上述过程的第一步到第二步之间,一个能让10个量子纠缠的实验装置。更确切的说,甚至不是光量子,而是所谓超导比特。google搞的那个也是。

如果不看媒体的吹嘘,这个所谓的光量子计算机还是很牛的,探讨通过一些机制如何更好的保持和控制量子纠缠。原文在 ht tp://www.nature.com/nphoton/journal/vaop/ncurrent/full/nphoton.2017.63.html. 文中对比之前的方法,性能提升了很多。可以算作一个科学研究的突破进展。

媒体动不动就要搞个大新闻,宣传一个科技进步有多么多么牛,吊起公众的胃口,马上大家就能进入未来世界,以此来吸引眼球。可能今年,我们还能看到google又搞出了不起的量子计算机的媒体报道(按计划今年要发布)。

然而事实是:没个几十年的努力研究探索,看不到能用的量子计算机。而一旦炒作的热度过去,媒体又会翻脸如翻书,让搞研究的人背锅,斥之为“一群骗子”。vr里的明星公司magicleap已经有此遭遇。在当下最火的人工智能领域,目测一大拨搞自动驾驶的,机器人的骗子正在涌来。

撇去表面浮华,请多一点耐心。路漫漫,其修远兮。

 

 

 

 

 

 

 

 

 

武术还是舞术?功夫的沿革

最近有一场所谓武林大战刷了屏。按照媒体的报道, 是某格斗专家打假,挑战冒充大师的太极掌门人,结果出人意料几秒钟掌门人就被ko。这一段对打视频在网上广泛流传,也许能成为小视频创业的助推剂。

本来只是一场热闹, 闹着闹着就变了味。有说是纯粹炒作的,有说不是打假是假打的,有说有各种黑幕的。事发快一周热度还未消退,在眼球稀缺的今天,也算是极其成功的营销了吧。借这个事情, 一大波人跳出来揭批武术,甚至上升到全面否定,说到最后就变成了你国不行。实在看不下去,就在这里掰扯两句吧。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是官方提及武术的标准套路。因此不管你认不认, 武术是代表文化的。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否定武术,当然可以借机否定传统文化,同时大力宣扬西方搏击,就可以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这不是扣大帽子, 事情就是这么演变的。

但是武术真假,到底能不能打, 终究还是得打一打。人家打过了, 说你不行, 这个锅要不背,就得打回去,光扯嘴皮子没用。这个要等业内人士去打过了才有说服力。就不继续掰扯了。文字的作用是澄清概念,本文只讲武术是怎么流传至今的,帮助理解武术内涵,也有助于看穿表面的混乱。

武术起源于狩猎, 随后在战争中得到了发展。 狩猎作为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原始人不能打就要饿死。虽然有各种辅助工具比如石头,木棒,特别是后期还发明了投枪弓箭这类高级货,原始人打猎随时都可能得肉搏。这里推荐一本美国小说, 洞熊家族,就是写三万年前原始人的日常生活的。作者对已有的资料做了很认真的考证和研究,所以小说写的很接地气。从书中描述看来, 只用石头和木棒打架,类似现在街头小混混斗殴还在用的方式,原始人习得了很高的技能。现代人一定打不过原始人。现代人虽然营养更好,但是缺乏生死之间的搏杀体验。

历史上智人通过狩猎消灭了原本主宰大地的各种大型动物。从剑齿虎到长毛象都被赶尽杀了。打完动物,就要自己打自己了。从部落和部落之间的争斗开始到国与国的大战, 人类打来打去也已经数万年。后来的武术发展,大部分时间都围绕着军事和战争。

从中国的文字历史上看,春秋时代,武术叫技击。春秋早期打仗靠贵族坐着战车对冲。所以当时的教育里,君子六艺有两艺,射和御是用来打的。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驾车。射箭就有养由基这样的名人,放在今天可能也是奥运冠军水平。

那会儿的贵族高高在上,讲礼仪秩序,两个人在地上肉搏撕扯这种没有面子的事情是不干的。然而有了礼仪秩序,就有不服之人。有天子守九鼎,就有问鼎轻重的。贵族老爷很快就被拉下车了。到了战国, 农民都得拉出来打仗。于是战国推崇勇士。

有几种人是典型代表。一种是所谓力士。 战国有很多大力士的故事。 比如史书记载,齐襄公图谋不轨宴请鲁桓公,先把鲁桓公灌醉,然后让大力士彭生抱桓公上车, 这一抱就把桓公给抱死了。还有一种是所谓刺客,刺客专门需要单兵对战的本事。战国时候有四大刺客,专诸,要离,聂政,荆轲,大概都得有些功夫在身上。还有被提到最多的就是剑士。比如庄子里就说吴王好剑,养了三千剑士没事就比剑。金庸的小说越女剑也有历史原型。

秦吞并六国,统一天下,收缴天下兵器,铸成12铜人放在咸阳。是中国历史上明确记载第一次禁武。不知对武术发展有多大负面影响。三千剑士练剑的盛景应当是没有了。不过秦朝很短命。到了秦汉之交,又开始有大将登场了, 西楚霸王项羽据说是特别能打的,还有流传至今的霸王枪。。。先打住。随后的汉朝,中国的武功很盛。就看大大拓展了国家的边界,应当是有真本事的。从汉朝开始, 武术就叫武艺了。

汉朝到两晋再复归统一,紧接着是唐朝,人民都一直很能打。也出了无数传说中的高手,比如中学课本里那个除三害的周处,实有其人,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说唐演义里还有个武功排名,李元霸之类传说中的人物,让大家从小津津乐道。抛开传说吹牛皮,唐朝的李靖是非常能打的。李靖的武学本事被他打仗的光芒遮盖了,大家都说李卫公带兵第一,只有只言片语提到武功,可能注意的人不多。对了,我并不是看了大唐双龙传才这么说。

唐朝之后的宋朝, 打仗一直不如北方。似乎给人武功很弱的样子。事实上宋朝弱的是军事体制。单轮武艺并不弱。偶尔突破一下体制,比如岳家军,就打的北方人嗷嗷叫。宋朝民间有专门的武术团体,各种社,动不动就打个擂台啥的。而且开了真正的武举(唐朝武举是面向贵族子弟的形式主义),因此习武之风很盛。有关武术理论的书,武经总要,武经七书等都成于宋朝。甚至还有太祖长拳流传至今。有一种说法,宋朝拳术等武艺大发展,除了民间爱习武,还因为没有马骑。练不了传统的骑马射箭,就只好琢磨近身功夫了。

宋朝之后的元朝是中国文化的一次灾难。作为异族统治者,元朝收缴汉人的兵器,民间也禁止习武。元朝虽然不太长, 但是大大打断了正向的历史进程。虽然明朝时期有所恢复,汉人武功却再也没有恢复到唐宋的盛景。明朝武功开始讲师承,流传至今的武林各个门派大体都是在明朝成型的。然而满清入关,当时的异族统治中原,又一次禁武。各种武术门派转入地下,变成了秘密组织。

前文说过,武术是来源于军事技能, 在元之前,不管是汉晋,还是唐宋, 最牛的武术家,都是军中的大将。而因为元朝,清朝两次打断,武术渐渐变成民间武术家主导。当然,另外也是因为火器的影响越来越大。从明朝开始军队就玩起了枪炮,琢磨拳脚功夫的越来越少。一代名将戚继光可能是军事武术的最后一点回光返照。

脱开军事, 武术的强身健体功效开始占越来越大的比例。其实早在战国,武术就有一个分支是用来表演的,有剑舞,刀舞,钺舞等等。 汉代还有专为强身健体模仿动物发明的六禽戏,五禽戏,马舞等等。这样的武术,可以称之为舞术。和用来打仗的技术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

武术和军事分家之后,民间还有争强好胜的,有所谓擂台赌斗一直在继续。一直发展到今天的竞技体育。这样的比试通常只为取胜,并不以最高效率的杀人为目的。因此也有人说中国传统武术不如人是受到了限制。这里不赞同这种论调。因为自明清开始,武术尤其是拳脚就不再用于军事了。有几百年功夫研究足够转变,不能找这种烂借口。

满清中后期禁武开始松动,各大门派可以松口气从地下转入地面活动了。不幸的是又碰上了千年未有之变局,来了一伙西方强盗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战场上屡屡打不过人家,从上到下都很迷茫,甚至玩了一出义和拳。

直到民国时期,按照当时的媒体报道,一个俄国大力士在各种地方被各种门派打败了九次。而且这个所谓大力士实际上是个江湖骗子。这就不能不说是荒谬了。战场上的输掉的自信,只能在战场上找回来, 打败一万个大力士也没用。 打仗拼的是组织和纪律,并不是个人武勇。积弱的宋军在岳飞的带领下就能完胜北方,也不是因为在神秘山谷中挖出了武林秘籍。

回到现代竞技体育,比如说开头提到的那个擂台赛。中国武术就真的不行了吗?这也未必。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武术的三种境界,技,术,道,分开点评如下:

在技的层面, 拼的主要是力量,速度和所谓技巧。力量,速度来源于肌肉的练习,需要长期锻炼。 其实按照现代科技,肌肉锻炼配合刺激肌肉生长的激素更有效率。这些激素因为导致了严重的不公平,和据说对人身体的伤害,公开层面都被禁了。在私下可能是不用不行。 技巧的运用仍然是练习,需要熟悉人体的结构,关键节点,运动的方式和角度,借此研究下手最有效率的角度和套路。这些东西,西方科学领先,传统武术应当借鉴吸收西方。

在术的层面,也就是方法论,中国传统比较重视意志的养成和所谓心的修习。在练力的同时要养性。西方搏击更讲以力制胜。路径不同,各有千秋,谁厉害就看谁理解的更到位,下的功夫更多,掌握的更好。术要有技的依托,光谈术就成了打嘴仗了,必须注重这一点。

术拔高一层是道,东方的道比西方的要更曲折些。因为讲阴阳,讲循环,构成了复杂,也带来更多理解上的困难。道本身没有高下之分,只是个人选择。

文章的结尾还是回到文化上来。武术这个武字,发音是借用了舞,而字面意义是止戈。所以武的形式包含了舞,武的目的是为了阻止争斗。中国文化包容吸收,一直是开放的态度,有好的就吸收,再拔高利用,拳术,柔道,摔跤也一样应当能玩好。在冯骥才的小说神鞭里就讲过这个,能做好这一点 ,是比打赢九个俄国大力士更有意义的事情啊。

 

 

 

 

 

闲话大话西游

前两天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又重映了, 而且竟然票房还不错。 看到现在的年轻人也嚷嚷着去看这个片, 不禁勾起几丝回忆。大话西游恐怕是借着互联网被广泛传播最多的一部电影, 网上讨论这个电影的文章成千上万, 片中台词很多人会随口引用。通常再好吃的饭被嚼过很多遍以后也会没什么味道,然而这个电影并没有,因为结合不同人生经历,不同的人生阶段,每个人都能看出不一样,这就是所谓经典。经典来源于复杂。

大话西游拍片是在1994年, 拍这个片的位置是在宁夏镇北堡。那是在银川附近一个曾经很破败的土夯的堡寨。 在拍片当年还堡围子里还有一个小村,周边来放羊的人经常借住。镇北堡后来变成了镇北堡影视基地,应当归功于镇北堡影视基地的创办人和总裁-张贤亮。张贤亮因为被劳动改造,60年代起就长期住在这附近。是他第一个喜欢上了这个明代遗迹,并且把它写进了自己的小说,并随之推荐给了普罗大众。

在80年代中后期曾经有一股乡土中国风。 也许是为了迎合西方对中国的想象,以张艺谋为首的导演拍了一系列带着黄土味道的电影,比如红高梁,黄河谣等。随后黄土高坡,山沟沟等一拨所谓西北风味歌曲也响彻大江南北。 同样作为文化人的张贤亮应当跟这些导演有很多交集,在他们选外景时把自己最爱的这个黄土堡子推荐给了影视圈。被这些黄土电影选为重要外景地之后,镇北堡真正变成了一个基地,而且从此就一发而不可收拾。

80年代的黄土热过后,90年代初这个地方又被香港导演看中。当年虽说香港要马照跑,舞照跳。然而香港人却是末世心态,就想娱乐至死。于是香港电影空前繁荣。尤其是一大类古装新武侠,从过去的展现拳脚功夫变成了吊钢丝飞行。人们乐此不疲的进入可以飞起来的空想世界中麻醉自己。其中的新武侠经典之作,新龙门客栈就正是在镇北堡拍成。

我曾在九十年代末时去宁夏旅游。 当时的镇北堡影视城只是初具规模,主要就是红高梁,新龙门客栈和大话西游这几个电影遗留下来的道具和取景地。但已被当作本地人强烈推荐的旅游景点。参观时的小导游充满自豪的给大家介绍他们的董事长张贤亮。 她自己就是还住在镇北堡的村民之一。她说张董事长让大家过上了好日子,搞旅游可比在土里刨食强太多,那是由衷的尊敬和感激。

大话西游上下两部几乎所有的外景都是在镇北堡拍成的,除了少数几个镜头, 比如下半部一开场,朱茵撑船掠过芦苇荡是在附近不远的宁夏沙湖(另外一个旅游热点)。也因为在这里拍成,一部玄幻神仙剧满满的土气。当年我头一次看大圣娶亲时就十分不解,怎么牛魔王住的院子跟地主老财家似的,半点仙气也无。

作为制片人和主演,周星驰可以说一手包办了大话西游。在拍大话西游的1994年, 星爷在香港影视业如日中天,票房排行榜前列几乎全是他的电影。按说星爷应当十分有钱,这个电影又是他自己成立影视公司之后拍的第一部,不该拍的如此小气,令人费解。按照公开的说法, 这个片是在星爷和前东家闹翻后,自筹资金和西安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的。星爷几乎和他所有的合作者都闹翻过,甚至连合作拍片无数的黄金搭档吴孟达都最终拆伙。也许就是因为这种过度的自我,如同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一贯孤身上路。

按照公开报道,大话西游直到开拍时甚至都没有完全的剧本。 星爷找来他的好友刘镇伟,也就是片中客串的葡萄大师,当导演兼编剧。 刘镇伟一开始也只有一个大致的构思(另外一种说法是刘镇伟找到周星驰)。两人应当是一边拍一边琢磨凑成了这部电影。 因为没有事先剧本,所以拍电影时没收住, 最后一共拍成了大约三个多小时的剧情。以当时大家的欣赏习惯, 接受不了这么长的, 不得不拆成两部片,先后分开播放。

在大话西游之前,周星驰拍的所有刷榜电影都是搞笑片,观众都期待来影院哈哈一笑。只要周星星出品,不管是古装还是现代,都应该是从头笑到尾。然而月光宝盒一开始还在无厘头搞笑,后来笑料却越来越少。到了大圣娶亲,几乎没有太多搞笑情节。这种预期反差可能是这个片子最终没有大卖的原因之一。 虽然也没有亏本,比起之后的唐伯虎点秋香之类的经典搞笑片票房就差了太多。上半部在内地还在影院公映过,因为票房和反响一般,下半部后来更经典的在干脆就没怎么公开上映。

我看月光宝盒和大圣娶亲都是在学校录像厅。 当年整天在实验室里干活累的半死,周末看场录像几乎是唯一的娱乐放松方式。录像厅也都是把周星驰的大名加粗加大写在海报或者小黑板上。 而本是期待来放松,看完却只有晕菜。 本来剧情就复杂, 还拆成两部隔好几月, 没看懂又没有笑够,自然要差评。

如果没有后来的互联网,这个电影就该到此为止了。在九十年代后期,互联网开始普及, 大话西游起死回生,其中隐含的价值终于被发现。 因为这是一部爱情片,其中有各种男女交流表白的台词,更有独特夸张的语气加持。在互联网bbs上追求个性的风气下,一下就火了。有人整理了全部台词贴在网上, 大家争相在聊天灌水时套用模仿。以至于不来两句你妈贵姓,小甜甜,爱你一万年就不叫bbs文风。

大话西游火在内地bbs的同时,海外的中文bbs上也火了一部类似的电影,王家卫的东邪西毒。 一样的复杂剧情线, 一样的莫名其妙又酷酷的台词被各种BBS讨论引用。  只是出了国的同学们可能更文艺一点, 所以他们选的东邪西毒也比大话西游更洋气一些。

大家一开始只是在飙台词, 随后很快有人识别出这片原来不只是说怪话,而是有各种有关人生的象征和寓意。于是就开始有不同的剧情深度解析:有人说是讲人生选择的,至尊宝戴上金箍的那一刻就是人生选择;有人说是谈成长的,最后大家都要一起唱only you; 有说是教导爱情观的, 要珍惜爱你的人,不要过后后悔。解读越多,传播就越广,影片就越来越深刻,直到成为经典。转眼20年过去,当年在bbs上吵架谈情的青年变成现在的中年。 整天忙于身边的繁杂琐碎,恐怕很少有人还能忆起当年的感动。 然而总有一代一代有感情的年青人。

大话西游曾经多次在电视台重播,比如央视电影频道就重播了大话西游很多次。 在2014年又在影院重映, 而且是上下两集3个小时完整剧情。这应当是当年那批网络青年的愿望。可惜当年观众不接受 ,后来的观众也一样,靠情怀撑不起票房。 而时隔三年后今天再次重映,片方聪明了很多,  只是在后半部大圣娶亲基础上补充了一点小剧情,主打感情戏,吸引年轻人。 这次据说票房不错。

高明的艺术品能触发情感,直指人心。更高明的还知道留白的道理,让观者借助自己的想象融入其中,构成有无限可能的完整作品。 大话西游在没有事先完整剧本的情况下,随想随拍,拍出了特别的味道。往高里说是复杂, 往浅里说是一锅大杂烩。又因为机缘巧合被网络加持,用各种不同解读,深刻化了其中的意味和象征,成就了经典。这对又想文艺又想赚钱的周星驰和刘镇伟俩人应当也是意外之喜。

人生包含着各种不如意, 很清楚自己不想当神仙只要爱情的紫霞仙子始终没有得到。只愿做个山贼大王抢钱撩妹的至尊宝最后戴上金箍走上取经之路。我愿意把大话西游解读成不要奢求结果,关注体验过程,活好当下的人生指示。这是应对一生中不可预期的复杂和变数,唯一可取的积极态度。

 

 

 

 

北京双塔记(下)

上一篇文章说了元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 这一篇接着说说一个很像刘秉忠的人, 在元大都基础上重整北京城的姚广孝。明代的北京城在明清之际的战乱中因为一系列神转折, 几乎未经什么大的战争就落在了满清手里。 所以清代直到现代基本原封不动的继承了明代的格局。 而这个格局自刘秉忠定中南海太液池龙穴至今,已近千年。

比起后来名气与其历史贡献极不相称的刘秉忠,姚广孝可是大大的有名。 无数民间传说中都有这个黑衣宰相。 在民间传说里, 姚广孝是一个可以呼风唤雨的大法师, 又是一个智计百出,神算无漏的诸葛亮一般人物。 有明一朝,也只有刘伯温能与之相提并论。还有误传说刘伯温是姚广孝师傅的。 其实历史上这两个人并无交集。

抛开民间传说种种不提, 就算是在史料里, 姚广孝的记载也有很多问题, 不同的史料互相冲突, 这不得不说是拜清朝人胡乱篡改前朝史料之赐。满清修四库全书, 一边编,一边改,一边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批判多于继承。 可悲可叹。 中国文化传承历史上有两次大的格局变化,一次在宋元之交,一次就在明清之际。

有关姚广孝的历史, 明史专家商传先生“明初著名政治家姚广孝”是起点。 这篇八十年代的文章虽然有一些错漏, 但是从全面的角度,至今无出其二。商传先生给姚广孝的定位,明初著名政治家, 也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如果只照着正史来说, 就没有再写一篇文章重复前人的必要了,本文还是依托正史, 引申一点纯属臆测的东西。

根据姚本人撰写的姚氏祠堂记。 姚家原属东京汴梁人, 在北宋国难之际,南逃来到长洲, 属于今天苏州的区域。姚家世代行医, 姚广孝就出生在长洲相城的乡间医生之家。有元一代,一直压制中国人,特别是南人, 读书人的心态趋于避世。当年的吴中乡间佛教大盛。很多读书人家子弟,出仕无望,宁愿避世为僧。 姚家也是如此, 姚广孝天生聪慧, 好读书, 但是不想继承家业当个医生,在他十四岁时,提出不愿意学医,这马上就得到了他伯父的支持, 就开家庭会议,由他伯父做主,送到庙里学佛,四年后,十八岁正式剃度,法号道衍。

道衍从小家传读了不少儒家经典,后来当和尚自然要学佛,而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却是个道士席应真。席道士的生平事迹已经不可考, 只知道他虽然名义上是个道士,实际上是个精研易经,熟谙阴阳术和兵法的大家。前文提到刘秉忠也是个精研易经的大家。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有一些精研易经的大家,大多属于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偶尔现世指点江山,就能改变历史进程。不禁令人心向往之。

道衍跟席师傅学会了阴阳术和兵法。从此打通了儒,道,释三家。作为一个僧人开始云游天下,到处结交朋友。这是僧人身份的一种便利, 实际上中国古代,宋朝已经相对开明, 并不禁锢百姓,百姓基本可以自由迁移。而从元朝开始,历史有一次大退步, 百姓不能到处乱跑,需要路引这类官方证明。相对来说僧人就可以网开一面,只要证明自己的僧人身份就可以到处乱跑。明清也全盘继承了元朝的这种阻止人口流动的制度。 所以传说中朱元璋要给自己的孙子建文帝留一套和尚身份,好用来逃命过关。

道衍云游四方,见到了元明之交著名相士袁洪,这是历史上在乱世能发挥大作用的另外一类人。能在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必须在小时候或者青年时期遇到一个相士,指出他今后的人生路径。 袁洪一见道衍,就说你是刘秉忠一样的人啊。史载道衍闻之大喜,从此开始自比刘秉忠。

道衍青年之际, 正是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之际, 乱世出英雄,道衍却没找到什么出头的机会。没过多久,朱元璋定都南京,随后又把蒙古人赶出了长城,似乎天下已平定。道衍这些阴阳,兵法的学问要白学了, 然而道衍本人并不这么想,他仍然在寻找机会。

洪武八年,道衍因为通晓儒学, 被召到南京,但是凭他的资历,最多当也就是个小官。如同刘秉忠不愿意在节度史府当书记一样, 一年之后,道衍又回到老家苏州西山海云院,继续当他的和尚。过上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幸福生活。 苏州一方水土物产丰富也滋养人才。道衍又好交友,与当时的江南名士王宾、高启、杨孟载等为好友。

洪武十五年, 朱元璋的大脚马皇后去世,朱元璋挑选天下高僧辅佐自己的儿子。道衍奉诏又来到南京。这次不一样了, 他见到了燕王朱棣,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朱棣因为是皇子里能打的,被分派在了北京,帮着大明看守门户,提防蒙古人。道衍和尚终于看到自己的人生机遇 。于是主动要求去北京主持庆寿寺,在得到批准后。开始了与庆寿寺双塔为伴的生活。

来到北京之后, 道衍就建议朱棣训练士兵,做提前准备。当时谁也没有预料到后来的事情, 朱棣恐怕也将信将疑。随后就是广为人知的靖难之役。建文削藩,朱棣造反,道衍出谋画策,夺取了天下。朱棣起兵的过程中,道衍不仅主导了大政方针,还多次力挽狂澜。成事之后的论功行赏,以首功当仁不让高居第一。然而道衍只要了一个六品的小小左善事,就是管理天下僧侣的小官。朱棣过意不去,第二年赐名复姓,他也没有还俗。 也许是道衍的僧人身份让朱棣放心, 两人成事后仍然为君臣相得的楷模。财物赏赐对道衍本人也没有什么用,他曾在回乡时把赏赐的黄金散发到乡里。

在朱棣变成明成组之后, 道衍又干了几件大事,包括开始编写永乐大典,主修北京城等。道衍主持铸造的永乐大钟,至今仍然在北京大钟寺,春节晚会12点时,会直播敲这个大钟的钟声。 道衍深受朱棣信任,永乐二年, 被赐复姓,赐名广孝,封为太子少师。给下一任领导人当老师,这是文官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了,不过说起来也不是实职。明朝太子在南京监国,姚广孝也跟随回到了江南。 此时姚终于可以风光回乡。然而正史记载姚过去的好友,甚至他姐姐都不肯见他。

一种说法是姚在当僧人时写了一本书:道余录, 全书用来反驳儒家圣人朱熹和二程等人对佛学的指责和误解。 因此得罪了掌控舆论的儒家子弟。 另外一种说法则是朱棣杀了方孝孺,还搞了个前所未闻的灭十族。江南的读书人觉得都是因为姚广孝帮了朱棣,自然都恨他。

其实姚本人一直在入世和出世之间摇摆,朱棣的滥杀,恐怕不是他能预料的。朱元璋上台时大杀功臣文人,给朱棣落了靖难的口实。 姚本人帮着朱棣起事,也许也有一丝为文人报复的心理。他自己对文人的态度,则可以从他曾经力劝朱棣不要杀方孝孺看出来:“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无杀之,杀孝孺,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然而朱棣没有听。于是在论功封赏时,他没要大官, 第二年赐姓再封,朱棣劝他还俗娶妻,他也没有听(不过此时的姚广孝已经70岁了)。

领导人与开国功臣的关系,在历史上被诟病最多。不做飞鸟走狗, 能让有能力的人放心做事,是上位者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通常来讲, 开国皇帝, 出身越高, 手下的功臣越能留个好结局。 因为上位者自身的地位和周边的小伙伴有突出差距,不用太担心这些小伙伴能影响到自己。 比如朱棣就比他爹对自己人好很多。 而唐宋对功臣,远好过汉和明。

姚广孝帮朱棣夺位之后,去南京辅佐太子。 在自己85岁时,也许知道自己大限已致,又一次回到北京城,在见过朱棣之后,就在庆寿寺里坐化。姚在临死之前,请求朱棣放过建文时的主录僧溥洽, 朱棣答应了他。他死后,朱棣悲伤到两天不能上朝。 随后厚葬姚广孝,还为姚广孝亲自撰写了墓志神道碑。 明朝大臣享受这个待遇的一共三个,姚之前有个徐达,姚之后还有一个明孝宗的岳父张峦。作为和尚,姚广孝死后被火化,据朱棣亲笔记载也烧出了若干五彩舍利。 朱棣又在北京房山为姚广孝修了灵塔。此塔在现今青龙湖附近, 保存完好。

最后说说姚广孝重修北京城, 朱棣夺取天下后,姚广孝建议迁都北京。此时北京作为之前的元大都,要作为新朝的都城, 姚必须考虑的是如何在为大明聚集王气的同时,镇压前朝的残余王气。 元朝的大都城是刘秉忠设计的, 自比刘秉忠第二的姚广孝,这一次也是沿着刘秉忠的思路继续。

首先是元大都的中线, 继续放在中南海就不合适了, 中线要东移。 这样原来的中线就变成了西方白虎位。 元大都在现近北海琼华岛为正北玄武位, 轴线一东移,正北位就是现今的景山,为了镇压前朝, 姚广孝就修建了景山。 以此为基准, 修建了明故宫。 同时又整理旧城的水系, 元朝通惠河到积水潭的水路已经不通了, 姚又重新做了疏浚。

因为水属于龙王管,动水系,修大城,会触怒龙王,于是民间传说里就有姚广孝力战龙王三太子, 并且捉住龙王太子,用铁链锁在锁龙井里, 并且修建了一座桥。姚广孝与龙王太子约定, 桥旧了就放他出来。然而姚耍了小聪明,管这个桥叫北新桥,于是龙王太子天天听着路人叫北新桥,一直没法出来。

民间传说中,北京城叫八臂哪吒城, 是为了镇压这个地方闹事的孽龙。修建八臂哪吒城的是大军师刘伯温和二军师姚广孝。 老北京的传说于此相关的还有一个一鞭赶三青。传说只能听一半, 刘伯温没来过北京, 姚广孝可确实在规划北京时出了力。所谓的龙王, 说白了就是水。 直到今天,困扰北京的还是水, 常年缺水, 所以号称要控制人口规模, 而前些年下了场大雨, 二环还淹死了人。 说明龙王还在闹事。姚修建明故宫时,有意垫高了地基, 还设计了排水系统, 所以直到今天北京下大雨的时候,故宫也没有淹过。八臂哪吒有点用,可惜只有故宫一小片的用。

满清入关,没有高人帮他们看风水,只好沿用了北京城,还不赖,又用了三百年。 现在北京的格局仍然是围绕明清旧城摊出的一张大饼。 现今做城市规划的讲西方科学, 应当不会让懂易经的阴阳大家来指点江山。这样的人物恐怕也早已绝此一种。

不管传统阴阳风水也罢,西方现代科学也罢, 真正落到实处,也许都能镇压孽龙。就怕朝秦暮楚。从刘秉忠到姚广孝,规划了千年的北京城,是我们今天的文化遗产。 然而我们又靠什么来定下千年大计呢?

 

 

 

 

 

 

 

从雄安到锡安–面向未来的一场博弈

上一周新闻里最大的事情就是中央高规格宣布建设雄安特区。 发布日期碰巧是不能看新闻的4月1日, 结果之后好几天都有人怀疑这是个愚人节玩笑。 当然天天晚上看新闻联播的人不会多费这个脑子。

因为雄安特区是被标榜为中国改开以后自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之后的第三个新区。发布当日就有扛着钱去买房的传说, 这么大事情不得不引发广范讨论。 本文也凑凑热闹八一八。

作为一个早年混外企的普通中年, 不得不说很多思维习惯都是当年培养的。 外企教育我们, 要想对全面的理解一件事情, 应当从WWWWWH的角度出发看过一遍, 5个W一个H是英文的Who, When,What, Where, Why, How 的缩写, 先后次序可能略有不同。 这里就依照这个思维模板, 来依次讨论雄安这件事。

首先是Who, 相关的人,利益各方,  谁发起?谁决策? 谁操作? 谁受益? 谁吃亏? 发起决策的过程目前还不太清楚, 总之是大大拍了板的中央最高层级的决策, 这个也没法说太多。 具体谁来操作, 据说是从深圳调来一个副省长, 这个也没法说太多。 谁受益? 当然被划在新区里的人民欢天喜地。 就算没被划在新区里,周边的地区房价也蹭蹭长,构成一个喜大普奔的局面。 谁吃亏? 据说北京的房价受影响,帝都各种大学,医院都要迁过去, 分掉一部资源,会影响区位优势。 然而实际上北京的人民并不担心。 也没必要担心, 这根本不是一个熊大,熊二和北大,北二分饼的故事, 而是全国人民一起投入做大饼。 饼要能做成, 大家都喜大普奔。 饼要没做成, 不可能!

其次是When, 为什么选这个时间? 会持续多久? 按照官方说法, 这是一个新的试验田。 为什么选这个时候, 我也不知道。 但是之前反复说过, 中国经济目前是滞涨, 世界经济也在滞涨。 解决滞涨传统有三种做法,第一是凯恩斯药方,  但是这张药方只能续命, 不能治病除根。 第二张药方是技术革命, 这是一挤猛药, 副作用很大, 亏了身子就吃不了, 一吃必倒。 最后管用的一张药方是打仗,治病主要靠死人,这条路虽然能治病, 可风险最高, 大家都打仗,笑到最后的只有意想不到的人。如此看来三条路都不够好, 还得开新路, 这也许是迫不得已,时不我待。至于持续多久? 官方说法是千年大计。很多人看到就笑了, 说五年一届, 马上换届, 还有五年。 大错特错! 千年大计,如假包换。最后我们再说为什么。

然后是What, 到底要干啥? 回顾历史, 深圳特区依托香港这个口岸,起初是搞进出口, 后来是来料加工, 比较优势,工业立国, 大大的成功。 全国人民支援深圳建设, 把一个小渔村变成了国际大都市。有本事的都淘到了金,主题是体制改革和创业。 之后是浦东, 浦东是玩金融, 工业之后是金融, 次序很对, 然而金融就太高大上了, 一般人玩不起, 所以没有全国人民去浦东挣钱这一说。金融也特别黑, 动不动就陆家嘴35秒,惊心动魄你死我活,一不留神就身败名裂,比如小宁波,敢死也不行,不玩也罢。 交给精英, 我们围观。 然而当下的中国,十四亿人民至少有十亿在炒房,还有四亿买不起。新政一出,人民乐开花,脑子里全是房地产升值,都想去炒房。这就坏事了, 炒房当不得饭吃,炒房过不上好日子。 要想过好日子,得搞技术,抓生产。 预测新区要搞技术,抓生产。然而“人民”(抄的起首都房子的人民)不争气,别的不会,只会炒房,这次恐怕得围观。最后全要看体制优越性。 顶层设计,也不简单。

重中之中是Where。 Where就是选址,这事要说透得单起一篇。从人类历史的早期城市的建立(山河交汇,道路走向),到宋元之交中国的大变迁(宋之前是长安到洛阳的中心轴线, 宋之后变成了北京-南京)。从北到南,中国的三个沿海城市团,渤海湾,长江三角,珠三角是大格局。从工业到金融。 这次要玩只能是现代服务业。 首都经济实际上也全靠服务业支撑。 从清朝到民国,北平城都给官提供服务的人。民国虽然定都南京,但因为事实上长期南北分治,北平的服务业格局并无动摇。建国以后曾经短期搞过工业,比如首钢,也没有太成功。历史告诉我们,首钢已经变成公园和创意园。所以京津冀只能玩服务业,还得是服务官家的。

问题就在这里,官家不希望你们只服务官家,应当长点出息,服务世界才好, 怎么办,那就拉出去, 还不能太远。 雄县这个地方,过去是雄州,宋辽边界,杨家将在这里抗过辽,之后的白沟惨败,是北宋断送江山的起因。保定的水系是易水,就是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个易水。 古时候没啥好事,针对的是帝王将相。后来革命时期,白洋淀游击队抗日轰轰烈烈,还出了小兵嘎子哥,小英雄雨来,这里有英雄的人民。说明历史要靠人民来创造,这里是人民的福地。

Why, 是说为什么,这个之前讨论时机的时候已经讲了。因为经济滞涨, 因为经济增长两条腿,双轮驱动,出口之轮,因为全球经济大环境是半残,投资之轮,因为国内小环境也是半残。只有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创新最好是找一片处女地,一张白纸好画图。前一篇里曾提到的托克维尔艳羡的美国,广阔天地可以大有作为。而历史包袱太重的法国搞点创新就得反反复复,来回拉锯折腾。

最后是How。 不知道, 也只能师母已呆。

全文没有完。

最后再来说说为什么是千年大计。我们回到关于共产主义的预言。 马克思的主要贡献是分析了资本。资本一经出现,就有自生逻辑, 要自我膨胀,效率优先,碾压一切试图阻挡资本意志的势力和人。谁能从资本借力,谁能作为资本的代言人,谁就是赢家。马克思时代资本自我膨胀的内在驱动力是人口的增长,促进消费增长,生产增长的正循环。然后这个循环也会因为分配的问题,制造一次次危机。分配是一场博弈,掌握生产资料的资本代言人人和劳动力的博弈。

在不远的将来,掌握生产资料的人,因为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变成了神人。而广大无产者,不光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连作为基因多样库的价值都因为生物技术而不复存在。博弈的双方出现根本的不对等, 那么社会的分配靠博弈这只看不见的手就不能自动解决。就算在人工智能时代实际上可以达到物质资源极大丰富的先决条件,也不能自动实现所谓按需分配。 无产者怎么办?

假如资本还有一点良心,最好的出路就是让无产阶级去虚拟世界里醉生梦死,作为Matrix的电池。 然而大家心甘情愿吗?Matrix里还有锡安。锡安是不是雄安?

马克思说,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三生三世十年蛙声-乱弹自动驾驶

上周有一桩大案发生。我说的大案自然不是特警半夜出击,开着直升机奔波千里,擒拿巨贼于热被窝中,对这种类型感兴趣,请看今日说法。我说的是收购大案,intel花了150多亿美元收购mobileye。 mobileye大约是500人规模的一个中型公司, 150多亿美元相当于1千多亿人民币, 人均2个小目标。很多人质疑真的值那么多吗? 是不是买贵了。 intel为什么舍得下这么大本? 要知道intel是虽然最赚钱的it公司之一, 一年净利润大约110亿(市值最高的it公司,google大约200亿, facebook不到80亿,但是增长很快),买mobileye也谈不上轻松, 这个价格相当于intel一年半挣的钱。

这场收购案一出来,就嘘声四起。有人说mobileye不值那么多, 技术没什么了不起, 大中华做adas,自动驾驶的公司, 不以千记,也有上百, 分分钟追上mobileye云云(潜台词, 买我吧,买我吧,性价比无敌)。 到底mobileye值不值那么多? 本文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只是作者一点浅薄的愚见。 胡乱说说对自动驾驶的现状和未来的理解。

首先要澄清基本概念, 大家说的是自动驾驶, 谈的未来也是自动驾驶, 花这么大价钱买的也是自动驾驶, 实际上市面上还没有自动驾驶。 只有辅助驾驶(ADAS)。 区分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 实际上有非常清楚的分类, 所谓自动驾驶的6个基本层级, 文抄公搬运如下:

L0 :驾驶员完全掌控车辆,无自动化。可能仅安装了一些预警技术,如前碰撞提醒(FCW)、侧偏提醒(LKW)等等

L1 :对方向盘和减速的单一任务提供一些辅助支持;主要包括自适应巡航控制(ACC)、自动紧急制动(AEB)、道路偏移回正(LKA)等。

L2 :自动系统能够完成某些场景下方向和减速的组合驾驶任务,可以部分自动化。L2的典型场景包括,低速堵车跟车、高速路上的快速行车和驾驶员在车内的自动泊车等。

L3 :又称有条件的自动驾驶,自动系统能通过监控环境接管所有驾驶任务,但驾驶员必须准备好重新取得驾驶控制权。驾驶者仍无法进行睡觉或者深度的休息。

L4 :自动系统在某些限定道路和环境下,能够完成驾驶任务;人可以不管了, 但是需要环境配合, 比如景区, 停车场之类的环境下完全可以无人操作。L4可以做一些道路和信号的配合。

L5 :自动系统在所有条件下都能完成的所有驾驶任务。

这样就可以分割清楚了, 自动驾驶是从L3开始的, 之前的都是辅助驾驶。 而对辅助驾驶, 从L1开始, 就需要介入车辆的控制, 如果只是嘀嘀嘀叫一叫, 给个提醒, 不管怎么嚷嚷, 都是L0, 无自动化。

而现在大家见到的最多的ADAS辅助驾驶系统, 所谓后装市场上那种只要是个行车记录仪宣称都带的, 都属于L0。 既然是L0, 自然要求就低, 也可以不负责任, 厂家就随意,做行车记录仪芯片方案的厂商请几个人稍带着就做了。 效果可想而知。通常情况下, 买了行车记录仪回家的人, 碰上这种所谓的辅助驾驶的行车记录仪, 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它关掉。嘀嘀嘀的实在太烦人。 所谓劣币驱逐良币, 在行车记录仪上玩辅助驾驶, 为谁辛苦为谁甜?投资人都懂! 也不能说提醒没有价值, 只是在通用市场上价值实在有限。 某些专业市场,比如大货司机喜欢疲劳驾驶的, 能嘀嘀一下还是管用的,有专门做这个的公司, 比如径为视觉(替孙师弟安利一下,  看到要请我吃饭)。

如果要说对人真正有价值, 那就需要介入驾驶动作, 从L1开始,必须和车的控制联动, 这个不管操作多简单和基本,通常只能做前装了。L1和L2 的分别是前者是单一任务, 也就更简单。 Mobileye在这个市场上占统治地位,  Mobileye带自动紧急制动(AEB)和车道偏离预警(LDW)功能的前装系统供货价为200美元左右,占领了大约90%(未核实,请指正)的全球此类市场。 做到这两个功能主要就是检测前车和车道线。听上去不难,但是如果要做到接管控制的地步, mobileye给的标杆是:在各种条件下(全天候需求, 如果天气条件实在不合适,自己也得能判断出来, 会把自己关掉)起码要四个9的准确率,99.99%。

L2 就不仅仅是单一任务了, 可以是刹车和转向的组合, 比如volvo全系几乎都配备的跟车系统, 在车速很低时, 比如高速上堵车, 就可以打开, 车辆会自动跟着前车开, 碰到弯道也能沿着车道控制方向。 Tesla的高速自动驾驶, 比这个要强一些, 大概介于L2和L3之间,速度高了也能自动跟车。 这个市场, 目前也属于mobileye统治。 volvo用的,和tesla早先用到的都是mobileye。

从L3往上就属于自动驾驶了。 在这个层级, Tesla是最冒进的, 其实这个层级作为自动驾驶的过渡是很麻烦的。 不能完全指望自动驾驶, 但是又可以部分有效, 人可以适度走神,这个度不好把握。一旦自动驾驶认错了, 人通常是反映不过来的。 Tesla的几起中外车祸,都跟这个有关。 不知道Tesla的内部认定标准, 我个人理解是冒进了。 做新事物必须要小心又小心。 玩过头了, 就会象Magicleap一样变成骗子公司, 而且这个打击甚至会扩大到全行业。

反过来说, mobileye一直在稳扎稳打, mobileye的cto, Amnon Shashua, 在2016年cvpr上有一个公开演讲。讲自己的技术路线, 网上很容易搜到, 百度百家里有全文翻译, 非常建议大家仔细阅读。 可以看到, 要做自动驾驶, 需要, 传感器, 路(地图), 数据(算法)多方面的配合。 mobileye为此一直在做准备, 包括如何做地图表示, 如何收集数据等等。 Tesla一开始用的就是mobileye, 后来两者分手, 应当是节奏不匹配。 一个稳扎稳打的公司和一个拼速度的公司尿不到一壶里。 但是谁能笑到最后, 不太好说。

自动驾驶里L5 那种跟人一样开车的,我个人理解一旦做到就肯定会比人开的更好。 但这个实在是离的很远很远。 所以能够先期做起来的, 应当是L4, 在一些特定环境, 比如物流港, 景区, 或者某些城市区域在道路上做了配合施工的。 这个一定是自动驾驶先期的用武之地。 因为车辆和路都是定制化, 甚至不一定是公共道路, 所以条条框框也小。 也不一定非要找整车厂, 主动权更多。 但是说的容易做起来难, 要做这个也不容易, 更多的是对要对特定行业需求有深入理解。 最后还要算成本收益的经济账。

L5一旦实现, 会对社会全行业有深刻的影响, 因为有了L5实际上汽车就变成了汽车人。前一阵网上有个笑话, 说自己的车,注册了滴滴账号(自动驾驶都联网),半夜出去偷偷拉活。 如果有了L5,这个就不是笑话了。 因此这个涉及到机器和人的关系, 社会伦理, 产权法律等等, 是一个可以单开的大话题。 但是为时尚早, 说这个都是空对空。

最后再谈两句技术相关。 首先是传感器, 要自动驾驶, 需要多传感器融合, 人开车, 需要两只眼和耳朵配合(自动驾驶很少提到用耳朵的, 不是做的人忽略了, 是目前的AI太傻,用不到)。其实有眼睛就够了, 人的眼睛如果类比光学传感器和镜头,那简直好到离谱, 在这么小的体积和功耗下, 做到了大范围变焦, 高分辨率, 宽动态, 自动动态范围调节等等做自动驾驶的摄像头必须要考虑的技术特性。

但是车比人大个, 车的眼睛不一定非要象人一样这么小巧, 可以多, 可以有不同的工作原理。 其中光学传感器还是必须的。 Mobileye的cto说的很明白, 要准确理解场景, 不能光有形状, 还有有纹理, 而获得纹理, 只有靠光学。 人眼通过立体视觉就可以获取形状。 但是自从马大卫(David Marr)快40年前就提出的视觉计算框架开始, 无数学者都为之付出过, 目前还是做不到光依赖两只眼的视差就能可靠提取形状。 因此需要雷达配合, 常用的雷达有两种, 毫米波雷达, 以及现在贵贵的也很大只的激光雷达(将来会便宜且小只)。其实传感器的需求不见得限于此, 声音, 热成像, 只要有用的,将来都可以用。 当然最终光学仍然是基础。

那么有这么多传感器, mobileye为什么长期还是一只眼(单镜头), 并不是人家笨, 是因为要处理传感器的那么多实时数据流, 需要高性能计算, 而计算都是要成本的。 对mobileye的任务(L1,L2),两只眼增加了很多成本, 并不增加很多性能得分。

拜摩尔定律所赐, 这个成本总是越来越低。 mobileye自己有硬件平台, 下一代eyeQ5标称传感器能接入40Gbps数据, 懂的人可以知道这个量级的数据意味这什么。

有了传感器的数据, 更重要的是算法, 说到算法, 当然不能不说深度学习。 很多人说深度学习万能, 可以黑盒子端到端, 这边传感器数据进去, 那边驾驶控制操作就可以出来。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但也只是在理论上。 对现在的深度学习网络来说, 臣妾做不到啊!深度学习网络是干什么的?mobileye的cto说, 啊!就是用来提取特征的。 至于后面怎么构建场景, 进行控制, 还得单玩, 不管你信不信, 反正我是信了。

技术讨论, 我不是干这行的, 只能浅尝即止。 八成属于胡说。

回到文章一开始mobileye值不值, 我说了一大堆的意思是比较值。 当然我大中华厂商不可气短, 奋起直追, 也就一年左右技术差距(某媒体语),是不是咱们也分分钟就搞个大新闻呢?我们师母已呆!

 

 

 

 

 

To Be or Not To Be? 再谈人工智能芯片

转眼又是三月了。在一年里,三月总是和春天联系在一起。 春天里万物复苏, 发芽成长。正是思考新生事物的时机。 去年年底时, 曾经写过一篇有关人工智能芯片的文章, 那篇的文章的结论是除了语音已经看到些许应用的机会, 面向应用的其他行业可能都还得以GPU/DSP为主, 或者是借助FPGA。主要原因是算法性能不足, 而且在不断变化发展。三个月过后, 这里重新再回顾一下前文的结论, 看有没有需要修正的地方。

开宗名义, 有没有要修正的地方? 没有! 虽然语音已经看到了一些端倪, 但是要踩着dsp走过去, 还是要准确定位市场。 其他行业应用就更不用说了, 老老实实用GPU/DSP吧。 虽然业内在蠢蠢欲动, 可能今年会看到一堆所谓面向深度学习的芯片发布, 那估计也只是发布…而已。

这里有个大背景, 从去年开始,就有各种媒体都在放风, 中国进口的物资里, 芯片已经成了超过能源的最大一头。 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 命根子捏在别人手里怎麼可以。 所以一定要自己造, 不造不舒服斯基。国家自然要在芯片领域大力投入。 中国的国家投入历来有个特点, 就是中央指挥棒一指, 就是方向就是政治正确。 各个地方诸侯都要玩了命的搞小猪赛跑。 中央花钱的人通常是很懂得, 钱也能花在点子上, (为了不被乱棍打死,必须这么写)。然而小猪们就不见得, 通常是人傻钱多速来, 于是这个行业开始泥沙俱下,无数牛鬼蛇神一言不合就要做芯片。 连做LED封装的也都成了先进IC产业。 傻钱不要怎么可以?

还真就是不可以。 虽然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清。 但是动机很重要, 抱着做事的动机出发, 才有做成事的可能。 抱着有傻钱先弄到手的动机出发, 做事的思路就会错位,事情当然也不大可能做成。 最后基本都是一地鸡毛, 或者跑路, 或者吃官司的下场。 这里不是放话吓唬人,一言决生死, 没有那个本事, 只是通过观察历史,感受到这个技术和商业发展的复杂系统在不断重复自己…

那么如果非要做芯片, 又该是怎样一个思路呢? 我们可以看看国产做芯片的成功例子, 比如某思。 某思现在已经是当仁不让的国产芯片龙头企业。 某思虽然是背靠大树好成凉, 但在一些行业市场上也十分的给力。 比如安防行业, 某思借助国内安防市场发展的东风, 借着几个安防企业发展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安防公司的机会, 也熬出了头,几个拳头产品都做到了有量能赚钱。 给个枣吃再打一棍子, 某思的问题是自己仍然不能引领方向, 做产品靠对标, 早期对标某霸,去年某霸流年不太利。 某达是当红炸子鸡, 又开始对标某达。 哎, 为什么靠对标, 是因为不掌握从预研技术到理解用户和市场两者结合定义产品的正确姿势啊。只有掌握了这一套, 才可以不靠对标,自己领路。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

要想引领潮流。首先新技术要有积淀, 至少要有超前研究一代, 研发一代, 应用一代的结构。 可能有些人不同意, 那里需要搞那么花哨, 超前研究那种事情是要开研究院, 我就不搞, 你看苹果不就没有研究院吗?这个话题涉及到企业如何搞研究, 三言两语说不清楚。 总之搞研究基本属于试错, 而且很多时候试的是技术和应用领域的结合。 因此要超前一代。 研发一代, 应用一代, 车轱辘话不展开。

而对应用领域的结合, 需要对市场整体的结构, 产业链各个企业的态势和互动关系, 最终用户的动机和需求有全面的把握和理解。 如果搞新产品是开车, 需要同时做好两件事:技术是发动机驱动轮子, 理解用户和市场是方向盘。 如果没有发动机驱动轮子, 知道了方向也跑不起来。 如果没有知道怎么打方向盘的, 轮子转的再快也是随机游走, 只在一个车范围里绕圈子,同样跑不远。 要做好这些事情, 必须找对人,多投入,更重要的领导人可以转变思维, 在脑子里建立新事物发展的演化模型, 才可以把握时机。 都非一时之功。

以上说法全是务虚, 属于闲聊吹水, 我们找个实际的例子评估一下。 比如某米最近刚刚推出一款某果的芯片和用这个芯片早出的某c手机。 有关这个芯片的具体细节, 建议去看看知乎问答, 某米水军的考证(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045568/answer/149060579) 。 虽然是一篇水军文,但里面有大量的比较, 可以看出某米做这款产品的思路。 还是靠…对标。

稍等,也不全是对标, 做soc可以理解为搭积木, 选定工艺制程, 定义性能指标(这一步最关键,用综合考虑技术和市场)然后找到对应IP, 再干一点连接的粗活。剩下就是各种调优。 然后就可以流片。 说起来好像容易, 有什么难的。 难在做系统的经验上。 各种know how 其实不容易。 行内有个笑话, 说某司对另外某公说我可以无偿把IC的核心知识产权给你, 大约1000万行代码, 某公忙说不了,不了, 我赶脚要弄清你这1000万行代码也得花100亿。 要不要100亿姑且不论, 总之系统规模一上去就麻烦。

依照水军的说法, 对某米的这款芯片的思路可以做如下总结:定义性能指标上是保守的(面向中端,最成熟的28nm制程在手机芯片上是落后了), 产品的规格是恰到好处的(可以流畅的打王者荣耀),有些小地方是突出的(比如什么高级货背光控制), 有些大地方是不知道能不能经得起考验的(比如isp)。

某米是有心杀贼, 然而各方面积淀欠缺。 有人说某米做芯片的某果团队是借船出海, 某芯的团队一开始合作后来被连锅端了,搞的某芯一肚子怨气。 这也是缺乏积淀导致的结果。

但从某果这个略显奇怪的名字也可以做一番推测。 某果为啥叫某果, 有人说某米起名字都是植物系, 比如软件界面叫某柚, 硬件芯片叫某果正常。 我觉得不正常, 植物系的太多了, 为毛要选个满是疙瘩又脏又硬的某果呢。 在人的大脑里有个某果体, 某果八成就是这么来的。 用大脑里的植物系称呼来命名植物系芯片当然是最恰当的。而起名字这么用心, 说明这是长跑不是短跑, 来日方长。

小米说完,再回到人工智能芯片。 同样的问题, 要做好这个, 要同时掌握技术和市场用户。 问自己两个问题, 有专有技术吗?理解市场和用户吗? 如果还有犹豫和怀疑那还是再等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别干人面桃花的事情。

AI相关的算法日新月异, 比如周志华老师最新的deep forest, 如果在大数据集上验证性能也极好, 那围绕BP训练过程做优化硬件的还不哭死。

文章写到这里已经又臭又长了, 好像啥也没说。 其实人生也类似, 大多经历, 都是又臭又长且没有结果的啊。

 

国家的消亡

最近几天北京的天气极好。空气通透, 阳光明媚,一白天从早到晚都是蓝天白云。 适合郊游,踏青,晒太阳。 然而这种令人意外的天气总是短暂。据说从周一起又要进入空气污染的循环。 北京的污染是人为,要看见蓝天可又得全凭老天, 看风向。 风向本身属于天气,这是一个复杂系统,无法预期,但是永远在循环。 正如本文想说的国家一样。

如果同意国家, 或者社会本身是一个复杂系统。 那就必须要同意未来不可预期。 路是要靠人走出来的, 所有所谓历史终结的观点都是跳大神。 那么除了摸着石头过河, 还有什么可说的吗? 有的,其实就是前文曾经谈过的周期律, 或者复杂系统运动发展总体呈现的某种螺旋上升的规律。

去年几个读书公号都曾经推过一本书,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这是MIT和哈佛的经济学教授写的,作者之一曾经有在非洲等穷困国家长期援助工作的经历, 因此书比一般的学术著作要接地气。

书的前半部分讨论制度的功效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逻辑还算清楚。 书中把制度分为攫取型和包容型。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对社会的互动。 攫取型社会的统治精英们只从社会中吸血而不回馈。为了维系自身的地位,就墨守成规,抵制一切改革和创新,整个社会是封闭守旧的。最终社会在从兴起到崩溃的状态中循环。 而所谓包容型的社会的统治阶级愿意通过分权来平衡社会矛盾, 整个社会对创新是一个鼓励开放的态度。这是全书的精华。 书中给出了真实反应非洲现状的大量事例。 非洲的统治阶级,独裁者们用从西方引入的现代技术和武器牢牢掌控国家,实行愚民政策,压制百姓,造成国家大部分人的贫穷。作为非洲专家,这是作者最擅长的,也是这本书无论如何都值得一读的原因。

然而后半部分各种举例又回到了MZ无敌, 独裁不好的二元思维。作者试图用这一套来解释中国(中文版有删减),把中国近30年的进步理解为攫取型政府迈向了包容。这只能当作是说相声了。为什么是说相声。是因为逻辑到这里就开始不严谨, 比如把前苏联定义为攫取型就无论如何也不能解释苏联曾经取得的成就。

其实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作者的思维模式, 试图用线性稳态的思维方式来解释一个复杂系统演化过程, 因此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做一个裱糊匠, 似是而非的表象理论之下是各种矛盾和含糊。

应当怎么理解复杂系统的演化呢? 回顾历史, 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仍然是生存竞争。按照人类简史的观点, 国家是人类得以组织起来的一种共同想象物。 其实在古代社会尤其是中国, 没有那么明确的民族和现代国家的观念。 然而人们仍然会被分割成各种国,也就是不同的统治集团。大家打来打去。那时候的打来打去是残酷的, 一旦军事失败, 就有可能被族灭。

在南北朝时期,曾经有叱咤风云的慕容家族,也就是金庸天龙八部里慕容复的祖先。慕容家出过慕容恪,慕容垂等著名的极其能打的人。在前秦失败以后,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等一系列国家。 慕容家应当是白种人,史书上说他们肤白貌美,高鼻深目,都是白种人的典型特证。这个家族也以出美男而著称。刘裕在给东晋当军头没有自立为帝时,曾经打过一张对南燕也就是慕容家最后一国的灭国之战。慕容家战败投降当了俘虏。有人说慕容家的人天生最坏爱造反, 刘裕就把投降的几千皇族贵胄都扔进了黄河。史上著名的美男子家族到此绝种。当然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也长的好看,迷倒了表妹王语嫣。可能是乡间还有遗存。

社会的演化好坏归根结底要看军事斗争的结果。 精英们互相之间的竞争最后还是打打看。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人类简史说尼安德特人象慕容家一样高大俊美,可能脑容量更大,但是都是以靠血缘来维系的狩猎部落存在,没有发明各种图腾之类的共同想象物,部落之间不能联合协同,自由主义小确幸只是看上去很美。一旦遇上生存竞争,就被能够联合作战的智人灭的干干净净。

智人能够联合作战,是原始社会全民皆兵的时代。部落之间合纵连横打来打去,是为迁移,抢占最好的底盘。军事失败就被灭族。这种部落军队直到西方罗马时期,罗马和高卢之战还能看到, 高卢一打仗就是整个部落的迁移。男人在前面打仗,家属在后面跟着, 战士们都英勇奋战,因为输了就是死。然而仍然打不过诡计多端的凯撒带领的罗马军团。罗马军团在当时是公民兵,打仗对他们来说是获得土地和财富的手段,打起仗来也很英勇,加上组织和技术上的优势。7年战争据记载打败了300万高卢人,杀掉了100万,俘虏了100万,剩下100万逃走。 这样惊人的数字如果没弄错,只能用高卢人全民上阵来解释。

而罗马作为一个奴隶制国家,当时奴隶是不上阵的。 公民作为统治集团,在享受奴隶服务的同时,也要承担对内对外作战的义务。中国的商周时期也于此类似, 打仗的是贵族或者说国人, 打仗是靠精英的军队。

而到战国时期就不同了, 战国开始战斗激化,光靠贵族打架不够看。 于是开始武装乡下的野人上阵。 直到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是这一阶段的巅峰,全国种地的农民都被组织起来,打仗的时候可以全面动员。 所以秦国最后的灭六国之战都是几十万对几十万人的大战, 长平一下就干掉了40万, 占赵国全部人口的十分之一还多。

从原始社会的全民皆兵,到商周的贵族兵, 到战国的全民皆兵是一个轮回。 能够玩全民皆兵, 其实是因为财富共享。秦制兵农合一, 秦兵能打, 除了纪律,还有动力。立军功不光能够当官,更重要的是能分地。 而土地是农业革命之后,工业革命之前唯一真正的财富。

汉朝随秦制, 一开始也是全民皆兵, 慢慢的就玩不起来了, 因为地分完了。 多吃多占的形成势力, 开始马太效应, 国家的控制力变弱, 大贵族的控制力变强, 到东汉三国, 大小地主都开始自己养自己的兵。 三国演义里曹操招兵买马,夏侯惇,曹洪,曹仁各个大将都是带队来投。当然到这个时候汉朝也就完蛋了。只有蜀汉仍然是全民皆兵, 因为蜀汉集团是外来户,有没收来的大量的地可以分。这也是为什么当时蜀国统共没几十万人,诸葛亮能带着一支近10万人的军队和曹魏正面作战。当然因为诸葛亮打了很长时间也打不赢,抢不到财富和土地,蜀汉在他死后就国力贫弱了。

全民皆兵,到贵族私兵再到分割出一拨人专门打仗的府兵,军户,历史走过一个个轮回。背后是土地面积,土地分配,  人口, 生产能力等等各种物质因素的制约。这些都最终都被总结为战场上的输赢,以及统治精英的存亡。

西方的历史其实也是类似的, 不同的一点是西方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可以花钱招兵。比如瑞士现在风景独好,在当家是不长庄稼的苦寒之地。瑞士农民长期就靠当雇佣兵来谋生。瑞士雇佣兵在西方历史上也曾经大大有名, 并且被很多有钱的大贵族雇来做王室卫队这样的核心军事力量。穷贵族还雇不起。

军事制度的演变跟随着物质和技术的变化。最终西方因为工业革命又先走一步,从雇佣军回到全名皆兵的义务兵役制。靠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物资支持,能够在战时做全民动员。最终在一战,二战时如同绞肉机一般,能造成几百万,几千万人伤亡。 细究起来, 一战主要上场的还基本是欧洲精英。二战光精英也不够看了, 只好动员平民,甚至动员殖民地的力量。这在战后造成了全民民主,和殖民地解放运动等一系列平权社会现象。

历史是一个个螺旋上升的轮回,所以可以说国家在血与火中诞生,也必将在血与火中消亡。这是人类历史的宿命。也是复杂系统演化的基本模式和规律。 统治阶级开明与否,只能加速或者延缓这个过程,不能改变方向和大局。

(全文完)

 

 

 

 

记忆,又见记忆。总是回忆。

春节一边休息一边忙着吃, 不大关注研究的进展, 这两天有时间才看了看最新的论文成果。 这么说有点给自己脸上贴金。不在一线战斗, 其实没有太紧跟研究工作和论文。 所谓关注也只是刷刷人工智能相关的一些媒体公号朋友圈,看看人家帮忙给筛出了什么热点。今天就简单说说几个朋友圈热点,主题是有关记忆。

首先是一场热闹, 有关深度神经网络是不是在做记忆。两篇文章的一场对话。 其中一篇曾经在年前讨论过, 理解深度学习需要重新思考泛化能力。 作者从网络能记住随机的label出发,延展到讨论为什么无需正则化,这样的网络就可以有很好的泛化能力。作者最后的解释是认为泛化能力已经紧密结合在所谓记忆的细节里。这是传统理论没有涉及到的盲区。 该文作者只是提出了思考,没有给出恰当的解释。 就提出问题来说, 这是一篇好文章。 问题没有解决,也给大家留下了讨论的余地。

紧接着讨论就来了,Bengio团队有一篇题目为:深度网络不需要通过记忆来学习,的文章发表在ICLR上。这篇文章大概是说,虽然网络有大量参数足够用来记忆,但是并不是简单粗暴记忆法,前面那篇文章这么想,是因为实验做的不够细致, 学习随机label特别是噪声时网络需要更大的容量,而且随机样本更难学。改变学习中的某些类似在做正则化的方法,比如dropout, 对随机样本学习的影响比真实数据的要大。

文章中还特别说明了什么是记忆, 以及大家对这个概念理解的含混之处。前面一篇文章提到的记忆,意指类似用一张表格记住所有训练样本一样的简单记录法。这样可以精确对样本分类,然而对非样本集合, 分类结果就是随机的,所谓随机泛化误差。深度网络显然不是这样。

因为实验做的不够细致被打脸是常有的事情, 但是前一篇文章提出的问题还在。 为什么这么大量参数的网络, 无需正则化,就有很好的泛化能力。 Bengio文章里也提到了可能是某种early stop, 因为没有那么充分的学习去适应样本的缘故。这又是一个可以被打成筛子的想法。

涉及到记忆, 大家仍然各种稀里糊涂。这大半年对AI进展的思考,让我觉得对记忆的理解是解开人工智能奥妙的关键核心。有关记忆的含混的提法太多, 是因为记忆本身就特别复杂。

我们熟悉的存储, 那种记录在存储单元里精确的表格,看似简单的东西, 对大脑的记忆来说, 实际上是一种高级货。 按照研究大脑记忆的认知神经科学的提法, 记忆至少可以被分成语义记忆和情境记忆。 前面提到的那种精确的记忆来源于大脑形成了符号系统之后的语义记忆,是一种陈述性记忆,只有依靠语言和符号系统的帮助, 大脑才能长期记住一些事件。而情境记忆以对感官刺激的回应为主, 我们在儿时的早期记忆, 大致都是来源于感观的一些鲜活的画面和情境。 我们能够回忆起这些画面, 特别是其中的某些细节,但是就整体来说,并不是当时场景照相般的重复。

前面AI大牛吵来吵去, 似乎是弄混了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 深度网络在玩的东西,都还只是在情境记忆的范畴。  如果沿着人的记忆形成机制来理解这个问题, 其实大家没有分歧。 因为人的记忆的有趣之处, 是在于所谓回忆,本身是一种计算过程。

在心理学系列里面,我们提到过利用科学方法研究记忆最早的是德国人赫尔曼.艾宾浩斯。艾宾浩斯通过研究自己学习新语言的过程, 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直到今天还是我们教育依赖的所谓科学方法之一。 随后英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巴特莱特在1930年代做了很多有关记忆的研究工作. 巴特莱特有一本就叫做回忆(remembering)的大作。 他当时就发现, 人们的回忆不准确, 对同一个事件, 不同人在做回忆时, 会受到各自的世界观的影响,其中包括人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 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如何, 都会干扰到他如何复述自己看到的故事。最终扭曲事实只是为了和自己的信念一致。

在随后的心理学研究里,记忆事实上是一种计算的观点被反复验证过。 所谓回忆, 实际上是根据当时的现场和个人的主观意识结合来重新生成一种对过去经历的描述。 会被修正,篡改和扭曲。除了前面两种记忆的划分,参与记忆形成计算的,还可以被分成能够进入意识的, 和在没有进入意识,可称之为只在潜意识中的记忆。 这一部分又包括程序性的技能和对极端情绪情感的记忆。 不同的记忆在现在脑成像辅助研究下已经被证明会激活不同的大脑区域,因此是来源于不同的计算。

似乎讨论认知神经科学和脑科学并没有帮助我们理解问题, 反而引发更多的混乱。 这里有太多的含混之处。 但是深度神经网络的另外一个热点,所谓生成对抗网络,又可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 就算你不同意生成对抗网络里做识别的那个在记忆, 做生成的那个网络要产生和真实样本一样的图像,总该是真正记住了某些东西了吧?

更加有趣的,生成对抗网络中一些现象, 和人的记忆过程有对应关系。 展开写可能又收不住了, 我们有机会再聊。 这里说说最近生成对抗网络中的所谓突破性进展, 在引入了来源于概率分布测度的Wasserstein距离后,对抗式学习的训练迈出了一大步。 顾险峰老师在他的公众号里用统计理论和微分几何来解释这个问题,有题为:看穿机器学习的黑箱系列文章,强烈推荐阅读。

讲了这么一大套枯燥的东西之后, 最后我们说点好玩的, 最近有两篇来源于用深度网络做生成的文章, 一篇用来补洞,High-Resolution Image In-painting using Multi-Scale Neural Patch Synthesis. 还有一篇讲像素到像素转换的Image-to-Image Translation with Conditional Adversarial Networks。 有人用这篇文章的思路做了个网站http://affinelayer.com/pixsrv/index.html。 利用简单的轮廓边缘来生成实际图像,比如猫,建筑,鞋子,包之类的。 这个因为有趣,出发了流行,被各种玩坏。从能够形成像模像样的大量细节来看, 网络确实记住了一些东西, 而从生成的各种怪物来看, 语义仍然是个很大的问题。 任重且道远。

 

 

春节闲谈-说说年饭

昨天大年三十,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 家家要团聚, 吃一顿年饭。顺便看看春节联欢晚会。

春晚基本上是一年比一年难看, 以至于微信,微博都提供了专门对春晚吐槽的渠道。很多人说春晚难看是因为晚会已经过时了, 大家不需要这种东西了。 我个人觉得不是。 在中央台的春晚之外, 地方台也都搞春晚。一些地方台的春晚就比央视的好看,具体表现为相对比较实在, 接地气。 央视不光自己搞不好, 在大年三十晚上同一时间你看不到其他地方台自己的晚会, 全都在转播央视的春晚。 地方台自办的春晚,不是在年前, 就是在初一, 总之要避开除夕这一天。

这个地方台年三十转播春晚的现象已经很多年了, 到底是一个官方规定, 还是自觉自愿,网上的说法众说纷纭。有人说虽然没有官方文件, 但实际上就跟新闻联播一样, 地方台必须转的。 还有人说是因为市场竞争, 地方台硬要在大年三十跟央视竞争,划不来。 从广告收入和请演员开支等各个角度来说,避开央视春晚这个市场上的大老虎相对更划算。 这些说法看似都有些道理。 也许综合采纳就是真相。总之结果就是除夕夜的春晚被央视垄断了。

垄断一经建立就会自持。 所以央视就没有太多动力改进自己出品的质量。 另一方面, 也许是因为要代表所谓官方形象,必须注重形式, 就有了各种约束条件。 最后结果就是央视的节目越来越空洞, 越来越没有内容,越来越不接地气, 最后自然也就越来越难看。这往深里说,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 不是换个什么青年导演就能改的。 只有用不破不立,大破大立的态度来对待才行。央视好自为之吧。

春晚形式大于内容做的越来越不好吃。 年夜饭通常也是如此, 回顾历史, 现代中国人的年夜饭也是经过了从内容到形式的一个过程。作为北方人, 最熟悉的还是北方过年的习惯。 年夜饭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中国人物质上的富足其实没有几年。 我出生的年代就还非常贫困。连吃饱肚子的基本要求都没有实现。 特别是在农村,要赶上过年杀猪才有肉吃, 包饺子的白面也是平时吃不到的。 于是只要是肉馅的饺子, 就已经是让人趋之若鹜的美味了, 还要限量不给多吃。

80年代开始, 中国人的平均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有人说文革末期因为中美破冰,与西方渡蜜月,引进了对苏东禁运的化肥工业,从此生产出来了大量的氮肥。 也有人说是因为改革开放,包产到户,提高了劳动的积极性和效率。 这些说法看似都有些道理。也许综合采纳就是真相。

要特别强调一下, 我并不是为了凑字数所以一句话说两遍。 兼听则明的道理怎么说都不为过。重要的事情都要说三遍哩。

总之粮食产量提高, 不光喂饱了人, 还支持人开始搞副业,主要是养鸡,养猪。 很多人问为啥过去人吃不上肉? 很简单的原因是养不起猪。 这跟是不是人民公社关系不大,人民公社也可以养猪。 不养猪的原因是猪要吃的东西其实跟人差不多, 要用粮食来喂猪。人都不够吃,那里有给猪吃的?  只有粮食产量上去了, 人先吃饱肚子, 有了余粮,用来喂猪, 才能有肉吃。 印度人据说现在都没解决这个问题, 他们抱怨世界粮食增加的产量都被中国的猪吃了。 您别笑,这可能是真相, 猪比人能吃, 中国生猪存栏量大约5亿头, 一年出栏量7亿头, 中国的猪加起来真的有可能比印度的人吃的粮食要多。

有了猪, 吃上了白面饺子。 就可以开始养鱼了,生态循环农业最早就是用猪粪来喂鱼。 您别着急恶心,这是在上个世纪8,90年代的事情了。能有鱼吃可不是一件小事 ,别说活鱼,就算是死鱼,也必须要有冷链运输,才能在坏掉之前让人吃到。 这些大约都是在80年代做到的。 于是中国人的年夜饭餐桌上有了鱼。 年年有余,来之不易。

有了肉,有了鱼, 可以开始炒菜了。 但是绿色蔬菜对北方来说, 也是困难的事情。 我小时候家里过年吃饺子主要是吃白菜饺子。 不是说白菜饺子不好吃, 但是想吃别的没有。  蔬菜大棚的普及要更晚一些, 基本上要到90年代, 北方人民才慢慢告别冬天里搬运码放大白菜,整天琢磨大白菜一百种吃法的生活。

有了蔬菜大棚, 就可以有花样繁多的菜。 大白菜饺子变成了韭菜,茴香,胡萝卜饺子。 猪肉,鸡肉,牛肉, 羊肉。 年夜饭餐桌上的食材越来越多。 最新加入的是海鲜大军, 各种虾元帅,蟹将军也闪亮登场了。 海鲜的来源之一是沿海各种海水人工养殖场。想吃海鲜换来的代价之一就是养殖污染了海水,各地海水透明度下降,海水浴场都吹着腥臭的海风。  另外一个海鲜的来源是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远洋捕捞船队。  嗯,代价之二是,这么大的船队,按美国人的报道,还不按规矩捕鱼, 破坏了海洋的生态。

14亿中国人要吃饱饭,吃好饭,  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 这个过程仍然在继续中。 而在发展到后现代的大城市里, 北上广城里人的年夜饭餐桌上, 人们已经在抱怨演变不到二十年的,形式化年夜饭不好吃。 小清新,白富美们要吃新鲜的,不一样的!

之前作者评论过中国的八大菜系, 粤菜和淮扬菜最高级。 原因很简单, 这两个地方都是富商的聚集地。淮盐菜发达靠的是国内经济循环,大运河漕运, 盐商, 南北物流交通。 广东的发达是靠海外贸易, 广州十三行最盛时包办了清朝三分之二以上的进出口。 虽然后来因为战乱,这两个地方的商人集团都衰败了。 但是富裕生活方式的外溢,他们的品味以及审美拔高了淮扬菜和粤菜的档次。 高级的菜都强调食材,要发挥食材的本味。前提当然是食材要好。 好的食材就贵, 越好的越贵。 所以高级的菜其实不会便宜。 你要去餐馆里吃,菜价比原料的价格还要翻好多倍,吃的菜价里还包括环境和服务,又多了很多附加的东西。

回到一百年前, 广东有个美食家江太史。 他发明的太史蛇羹是粤菜的代表之一。 能出席江家的家宴吃一顿饭, 是进入广州上流社会的标志之一。江太史风光了一辈子,90岁的时候被抓住,最后绝食饿死。 曾经在广州占了三条街的江家大屋被拆散,江家人也流落各方。其中有个江太史的小孙女叫江献珠, 先在美国后住香港, 凭借儿时的记忆和后来的悟性成为风靡港台东南亚的美食家。 有很多书和电视节目讲怎么做菜。

江献珠有一本回忆录写自家历史的, 是香港小学生的课外指定读物, 大陆引进版叫钟鸣鼎食之家。 这个大陆取名俗之又俗,取名的人还自命得意。。。放过没文化的人不提, 书里有一篇叫春节家馔,讲江家过年怎么吃。

文中讲述, 过年第一顿饭,江家吃素, 为啥要吃素,可能因为礼佛, 江太自己也奇怪。但是素菜也可以各种花样,腐衣,草菇,生菜,黄芽白,芋饼,冬菇等等,每年不同。之后晚餐是吃生滚大蚬。在江太看来,大蚬是很贱的东西, 所费无几, 因为是疍民沿街叫卖的。  疍民的苦难历史感兴趣的人可以去查。 他们卖的食材,贵不到那里去。只是江家选材考究一点罢了。 所以在江太认为不用费几个钱。 今天你要复现江家这个生滚大蚬,便宜不了。 又是鲜美至极,又能凸显食材的原味,可以供下一顿不知吃什么好的人的参考。

据德国总理默克尔说, 中国人开始喝牛奶, 印度人开始吃第二顿饭,对世界都是莫大的灾难(原话不是这样, 我引申了)。 上等人能享受的精致, 只能让普罗大众来追求, 还要他们求之不得。 这样就奠定了现代生活方式和时尚追求的基础。

而中国人传统里自带不信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再怎么提倡贵族范也压制不住我们的文化传统。当中国开始引领世界时, 这样的传统是否能稳定,也是未知数。。。 还是放弃这烧脑的思考,琢磨怎么吃好下一顿饭把。

谢谢观赏,祝大家春节假期吃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