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之道

春节过完已经一周了, 体重仍然伴随着年味的余韵不断增长。作为一个中年胖子, 本来其实不是像各位女士一样那么在意体型。但是当笨重的肚子已经开始影响灵活和速度时,就不得不琢磨一下少吃点食物。然而,美食的诱惑是生物基本的欲望之一,不可压抑太过,这样会不平衡。为了补偿少吃进肚子的东西, 今天我们来想象一下自己在吃美食,也就是做个美食家。

美食家是在吃的道路上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所谓什么什么家,一般说法是来源于专家。也有人说应对是大家, 那是专家中更有名望的一小撮人。后者的定义对应人群数量太小,所以自竖靶子的人可以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说相声也也成了艺术家云云。如果同意相声也是艺术,那说相声够专业的称之为艺术家也没什么。同样, 吃的专业就可以叫美食家, 并不一定要是全国顶尖的那几个会吃东西的人。绕了一大圈说了一大通废话,是怕可能有人看不过眼来乱骂。 本质上,大家都是吃货。

之前的文章里写过几篇跟吃相关的内容,比如美食之道, 比如茶与咖啡。 春节闲谈-说说年饭​还顺带提了提广东美食家江太史家的事情。今天我们来谈谈,怎麼吃的更专业。如何从吃货演变称吃货中的战斗机, 也就是美食家, 其实还是一个吃货。

按照中国的传统思维, 当美食家首先要有丰富的吃货经历, 尝遍天下美味,方可开始点评。其次要能亲自动手,所谓旁观者未必清,一定要自己做过才能明白各种厨房高手做事的道理。最后还得归纳掌握原材料的各种特点, 最起码要能分辨好赖,进了市场不会乱物迷人眼,可以一眼扫过分辨明晰,直奔本场最佳之物,应季当时应景。

但是源于西方的科学的思路就不大一样。 科学要从小处着手,通过实验重复,来演绎归纳总结出各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中国的大师要有天分,要有足够的经历,更重要的是要有名师指点,名厨交流,因此很难培养,也许运气好才能出几个。 西方科学只要理论一经建立 ,就可以有系统规范化的训练过程,基本上沿着路径,只要被选上的都可以练成。专家可以批量生产。这是中西的不同。 从以中国一定要跟西方学才行。但是真正的大师还得要回到东方才能练成,因为吃也是一个复杂系统。

西方有许多巨型食品公司,通过现代工业化手段生产供应食品。每个公司都会培养训练一批人,有所谓的食品实验室,来研究食材的挑选,加工的过程,味道的选择和把握。这些人可以讲出一片土豆淀粉的含量,油炸过程中焦糖化,脱水等各种化学物理变化。还知道如何用糖,盐,或者柠檬酸来调味。直到可以大致准确的定位目标人群,预测产品的销量,并且依照市场反馈修正推出新品。这些在实验室里操弄仪器试管的人就是西方的美食家,或者美食专家。

有个笑话是说这类忙忙碌碌的专家,最后也不会吃上一口他们自己弄出来的东西,所以他们做出来的东西是灾难。这不是事实。学会吃,特别是如何品尝食物, 对他们来说也是第一步。

从大家相对熟悉的饮品品尝过程。可以简单解释一下。 很多人知道红酒,咖啡都有对应的专家可以评价或者打分。餐桌上喝过红酒的人,总会碰到有些比较懂得人介绍品酒的过程和仪式,然后大家似模似样的模仿一下。如果品尝红酒,或者咖啡,背后都是一样的道理, 就是充分利用你的感官来感受眼前这杯液体(固体,混合物)。

我们都知道人有五感,眼,耳,鼻,舌,触。在品尝食物的时候,这五种感官同时发挥作用。按照对最终结果影响大小的顺序,依次应当是鼻(嗅觉),舌(味觉),口腔(触觉),眼(视觉),耳(听觉)

先说嗅觉,这是品尝美食的重中之重,很多人奇怪,用嘴巴吃东西,为什么说鼻子更重要? 因为嗅觉其实远比味觉要丰富,而嗅觉神经到大脑的通路也最直接。嗅觉来源于鼻腔细胞里的蛋白质大分子捕捉特定的化学分子产生的电化学反应。细胞本来就是一个化学工厂,所以干这种事情非常擅长,相比之下机器要做这种事情就麻烦的多。所以五感里面嗅觉恐怕是最难靠人工来做的。

鼻腔细胞里的蛋白质大分子能够捕获各种特定的化学分子结构。比如通常脂类小分子是比较香的,高中化学就学过乙酸乙酯合成实验,醋和酒弄在一起变成了水果的香味。醋和酒本来有各自有浓烈的味道,这个转化让人觉得非常奇妙。 鱼类海鲜里大多有醛类,胺类闻上去很腥,做饭的时候会用葱,姜,蒜,内含有醇,烯,酚,醚等小分子,还有一些特有大蒜素之类的复杂分子,通过酯化反应,缩醛反应等化学反应,和溶解挥发等物理过程来去腥。是不是回忆起了很多高中有机化学名词?

如果不喜欢,大可以忽略这些乱七八糟的化学和物理。我们需要知道,同样一个东西在嘴巴外和嘴巴里对鼻腔的刺激产生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大家都知道鼻腔和口腔在内部是联通的,所以吃东西,在鼻子凑过去闻之前是前香,到嘴巴里面,做个深呼吸,让嘴巴感受一下, 是后香。 一杯高级的红酒,这两种感受都要复杂才好。中国的茅台据说有数千种香味物质,比最好的红酒还复杂。

为什么这样, 其实可以用生物进化环境适应来解释。 比如腐败的东西会释放氮类化合物,这中东西闻起来就臭。闻过氨水的都知道那股子尿酸味。排泄物同理, 都是阻止你把这些有害无益的东西吃进肚子。这里就不展开了。

嗅觉之后,影响对食物感受的是味觉。为什么说味觉没有嗅觉重要, 是因为味觉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味觉来源于舌头上的味蕾,一些小突起, 有些人味觉发达,味蕾多,有些人味觉不发达,味蕾少。味蕾多的人对食物的感受更丰富,然而相伴的坏处就是特别挑食。这在食物匮乏的年代实际上是一种竞争劣势,这也不吃,那也不吃,只好饿死。你可以找个镜子观察一下自己的舌头,数一数味蕾。找个打孔装订的纸片,撕下带孔的一小片,放在嘴里, 数数一个孔里(直径大约6mm)有多少个味蕾, 15个以下是少的,40个以上是多的。如果有100个,那你不当美食家就太可惜了。

味觉因为简单,知道的人比较多,甜,酸,苦,咸,鲜。一共就五种,鲜是最后才发现的。 甜是糖。酸就是酸。 苦一般是各种生物碱,不爱吃苦是因为这些东西大多有毒。咸是盐,鲜是氨基酸化合物,新鲜肉类里很丰富。 味觉产生的好恶仍然可以用环境适应来解释。糖是热量的来源, 所以基本上人人天生爱吃糖。我们的祖先大致上应当是生存在一个少盐的环境里。猴子没事就互相理毛捡身上的盐粒吃。盐是古代社会最重要的贸易物资之一。农业社会里靠盐的贸易影响控制蛮族。甚至因为争夺盐会引发战争。所以重口味的比清淡口味的人多。在现代社会富足时代,一般人基本上都吃进去远超体内所需量的盐。

味觉的有趣之处在于这几种口味并不单独作用,而是互相影响, 甜,咸,鲜,搭配得当一定差不到哪里去,有时候点缀一点点酸和苦妙趣更多。在酒和咖啡的品尝里,这叫平衡,也就是甜酸苦咸鲜构成了某种精美的比例(这要通过训练才能体会)。对其它食物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味觉之下是触觉,也就是所谓的口感(mouthfeel),这包括口腔的触感,牙齿咬碎食物的反馈力,和舌头搅拌的感受。我们常说的脆,爽滑,涩都是触感。通常脂肪是一种好东西,尤其是动物脂肪,那种摩擦很小半流动状态的口感,是很多美食追求的东西。水的触感太简单,是不大好的, 我们说一个液体类的食物象水一样,通常是说这玩意不怎么样。触感最佳的代表物是鹅肝, 鹅肝是脂肪肝,其中脂肪和固体混合的恰到好处,吃到嘴里就是上佳的美味。

还要专门说一下辣,辣也是一种触感,其实是痛感。 所以小孩子天生都不喜欢辣, 嘴巴里面其实是疼。那又为什么大家都说辣上瘾?没错,辣会上瘾,因为来源于大脑的机制,因为辣引发的疼痛,大脑产生了内啡肽,一种神经递质,可以理解为安慰剂,让你不那么难受。鸦片,吗啡也可以止痛,作用机理大致相同。应当可以理解为啥吃辣上瘾了吧。顺带提一下,其实跑步什么的也上瘾。而且其实不是所有的痛都能上瘾, 缓慢释放的才可以。

以上三种直接感官说完,轮到视觉。视觉看上去和吃东西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很有关系, 有一种所谓黑暗晚餐, 是年轻人搞出来的玩乐项目,就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的地方吃东西。 因为看不到,你事先不知道吃到嘴里是什么, 这样会很有意思。一些食物带来的感受会因此而不同,还会有很多混乱。 有兴致可以自己尝试一下, 注意不管是怎么遮眼睛,一定要事先不知道吃什么才可以。所以吃自己做的东西不行。同样一杯酒,因为颜色不同,喝的人感受也不同。因为吃东西的时候眼睛在先,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或者单凭颜色,大脑里已经回忆起了一些关联感受,有所谓预设立场,结合真正吃的过程引发的直观感受才形成了复杂的对食物的总体感觉。

最后听觉看起来更加没有关联。但是吃东西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声音。受过训练,所谓有教养的人会尽量弄出更小的声音。所以不能说听跟吃无关。听觉其实可以制造一种吃东西的氛围,影响大脑里的情绪系统。 吃不同的东西时候,听到不同的音乐,一样可以影响人的主观感受,以及对食物的判断。大脑天生就要把各种感官融合在一起才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情境,并随之存入记忆。

所以我们又回到了中餐的道理。 各种食物的要素都要混在在一起,够复杂,够微妙,引发人不同层次的感官感觉,丰富的情绪和情感,以至延伸到回忆和思考。才是真正的美食。 能体味到这些内容的,才是真正的美食家。 最后的极致,就是道。体悟美食,也可以悟。

谢谢观赏,全文完!

 

 

 

 

 

 

 

 

 

 

 

蚁群,蜂群和鸽群,说说群体智慧

眨眼功夫, 春节假期结束,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按照中国的传统,过了今天,年也就算过完了。过年头几天还在写文章,后来就开始偷懒了。果然人的本性还是懒,这一偷懒就一发不可收拾,已经十几天没动笔了。 今天强迫自己必须写点啥, 就来说说看上去比较简单,也容易讨论的群体智慧吧。

前几年有一本很热的书,IT届网红K.K写的失控。各种IT媒体,科普公众号都推荐过。估计很多人也都买回家了。但是这本书挺厚的,不知道有多少人能认真读完?这并不是报怨。现实情况是现代社会提供了各种用来分散注意力的文化消费品,特别是手机的存在,让人集中注意力把一本厚书从头读到尾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概率大幅度的减小。所以这些都是正常现象。 我们的意识需要给自己的行为找出各种“合理”的借口,才有助于保持平衡,快乐的心态。

k.k在这失控本书里谈过很多关于群体智慧的内容, 特别是有关蚁群和蜂群的。 单个的蚂蚁,或者蜜蜂其实都很蠢。表现为行为方式基本属于随机游走,但是一群蚂蚁,或者一群蜜蜂在一起就可以搞出复杂,庞大的工程。 这集中体现在它们的巢上。

喜欢研究神秘现象的人,都知道英国麦田怪圈。 这种麦田里倒伏麦子的圈是怎么形成的众说纷纭。甚至有人说是外星人干的。 不信神秘主义的人说是英国农民为了吸引旅游者自己干的。 他们可能略微高估了英国农民的智商。也许在事件被媒体炒红以后会有各种模仿者,甚至全部后来的麦圈都是人为的,那确实是为了吸引旅游者。但是事情的一开始, 能想到在麦田里做个圈来吸引媒体, 恐怕属于疯子的行为。因为从现象推导不出结果。 我个人猜测,这种倒伏现象应当归功于某种动物的行为, 不是蚂蚁就是老鼠。 因为圈子长的很圆, 是单个动物行为的可能性不大, 应当是一群xx干的。这个猜测在南非荒漠的怪圈上得到了验证。 世界各地的沙地和荒漠上都有类似的怪圈, 应当没有人无聊到去这种地方人为制造奇迹,那也出不了名。 最新的比较公认的解释是这些怪圈应当归功于白蚁,和它们造就的白蚁巢。

白蚁巢可以被称作自然的奇迹之一。 荒漠上的巨型白蚁巢可以直径2-3米,高达10米。考虑到白蚁身长不过1厘米左右, 如果按照普通人160厘米的身高, 等比例放大后白蚁巢相当于人类搭建了高达1600米的建筑。这个高度是现代人搭建的最高建筑,迪拜的三星大厦的两倍。

盖楼并不是堆土不倒那么简单,那只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要设计合理的结构, 包括行走的通道, 物资输运的通道以及合理有效的通风等等。要优化好各种流,对有计算机帮助的现代建筑设计师都是很麻烦的事。然而白蚁做的很好, 研究过蚁巢结构的人发现其内部的各种结构都是优化过的,非常的合理。

同样,蜂巢也是自然的奇迹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蜂巢的结构是在节省材料的同时提供最大容积的最优多边形几何结构。所有蜂巢底面菱形的张角都是109度28分。 蜜蜂一定不懂几何计算。为何全世界的蜂巢结构都惊人的一致? 这就涉及到本文的题目, 集群智慧。

构成一个集群智慧需要如下几个基本条件。

  1. 每个个体都有基本的“智能”, 初始状态可以是随机游走,但是保有基本的记忆,可以依据历史输入来局部寻优。
  2. 个体和个体之间有有效的信息交互方式。特别是两者共同的行为会被加强。类似hebb学习规则。研究蚁群行为的人Pierre-Paul Grassé 发明了一个专有名词叫Stigmergy,意思是 通过激励做出共同努力。
  3. 群体中包含有足够数量的个体。

满足以上规则的群体就可以做出各种复杂行为,好似具有智能。明眼人已经看出, 这其实就是一个神经网络。

具体到蚂蚁和蜜蜂, 它们传递信息的手段不同。 蚂蚁靠化学信息媒介,和两个蚂蚁之间的拍拍打打, 因为蚂蚁不会飞(白蚁会飞,但主要还是爬)。蜜蜂除了在二维空间里爬行,主要都是在三维空间里飞。所以蜜蜂传递信息靠在空间里跳舞,比如8字舞。三维空间的好处是可以直接一对多。 有效信息扩散的效率更高。 对能够形成群体智慧的所需要的最小个体数量来说,蜜蜂的蜂群比蚂蚁的蚁群要少。

以上的讨论是从计算的观点出发。换一种角度, 我们可以认为蜜蜂和蚂蚁的群体构成了复杂系统。 也就是从单个的个体行为推断不出整体行为。 一旦群体数量超过某个点,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无序变成了有序,这在复杂系统里叫涌现。

最后我们来说说鸽子。 老北京人都很熟悉鸽子带着鸽哨在天上飞来飞去的场景,但是现在养鸽子的人少了,这种场景不多见,最常见很多鸽子的地方是一些公共广场。鸽子在广场上经常呼啦啦一大片飞起来,在天上绕几圈,最后又落下来。 这看上去很简单。 但是研究无人机的同学们一定不同意。

最近无人机很出风头,比如今年春晚毛阿敏同学的节目满城烟花上有零度的无人机伴飞,一开始是20架,最后有50架。而被称作美国春晚超级碗比赛中场表演, lady gaga唱歌的时候也有无人机伴飞,现场有300架。这是intel给做的, 无人机最表演的最后还不忘做广告,构成了intel字符。 为此intel有个专门的部门,雇佣科学家来干这个,从一开始的10架,到50架,到现在的据说最多可以飞500架。花了两年时间,也有很大的人力投入。 零度给春晚表演提供技术支持,看后来的媒体报道说有个团队花了3个月时间。中国飞50架,美国飞500架,看似有差距, 其实并不是美国人更聪明或者技术更先进, 而是专注程度,花费的资源和时间的差别。希望零度的团队能保持下来继续专注于此。

Intel费了牛劲,出动了一群科学家,搞了两年的世界顶尖水平才能飞500架。 广场上轻松就有上千只鸽子飞来飞去,而且不会撞到一起,可见这件事并不象看起那么简单。与intel和零度非无人机的集中控制方式不一样, 鸽子的群体完全是自组织的。

一开始人们把蚁群和蜂群的概念套用在鸽群上,认为鸽子飞来飞去也是每个鸽子通过分布式投票决定的。最新的研究表明, 因为鸽子是高等动物。 所以鸽子的群体比蚁群要复杂。 鸽子飞来飞去确实有投票的因素,但是鸽群中存在着等级,有带头人, 带头人的投票权比一般鸽子要大很多。

Nature在2010年有一篇文章讲这个。文章题目是分层群组动态系统(Hierarchical group dynamics in pigeon flocks)。研究人员在十几只鸽子的腿上绑上了gps,记录鸽子的飞行轨迹。通过各种计算模拟最后得出结论。 每个鸽子都可以参与抉择,也就是鸽子讲民主, 但是有些鸽子是带头人, 也就是有些鸽子比别的鸽子更民主。整个鸽群有个层次结构,最后还是听带头人的时候比较多。

这种从十几只鸽子上推导出来的原理切不可滥用。如果自以为能由此推断人类的组织,那就要坏事。 因为复杂系统之所以叫复杂系统,其表现之一就是看上去差不多的东西,细究起来完全不同。稍有不慎,要么系统蜕化为简单正反馈的震荡,要么变成完全混乱的随机游走。所以一定要小心又小心。

BTW: http://gpolo.github.io/birdflocking/ 有一个鸟群动态的网页模拟器, 感兴趣的可以去玩一玩。通过设置网页左上的选择项,用鼠标随处乱点就可以加鸟或者障碍物,再试着调节网页上方的参数, 看看有什么变化?

今天是元宵节, 借机留个思考题, 元宵节要吃元宵,吃元宵要先煮元宵,煮元宵这个过程能构成一个复杂系统吗?  如果能,前提条件是什么?

谢谢观赏, 祝大家节日快乐,开心吃元宵!

 

 

 

 

 

 

春节闲谈-说说思维方式

这两天朋友圈有个叫做降临的电影在刷屏。据说这是史上最烧脑的电影之一。很多公号也都把这个电影吹嘘了一番,以彰显自己的品味。我很少看电影了,这个片也没看过,按说不该瞎评论。但是看了几个相关影评之后, 大概知道了是在说什么。基本上是在宣布符号系统的胜利, 有了来自外星人的符号系统,就可以表达大心世界,消除了时间, 过去未来现在都变成了当下。

我相信对看过“人是什么系列的”读者来说, 不难理解这个影片。 而且应当也不会同意这种观点。因为一有符号系统,就背离了真实世界。 受测不准原理和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约束, 符号系统不能完美表征真实。 又因为复杂系统原理, 靠符号来计算,所能触及的宏观世界范围仅限于符号系统的载体或者说计算单元, 比如人本身的尺度。另一方面,只要通过证悟到达大心世界, 就能有全部。 但是也不是真实的拥有全部。

以上这几句话可能不太好理解。本文试图解释一下,外在的不同,乱花渐欲迷人眼,其实内在的机理都相同,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的思维方式, 或者说思考的结构。

电影据说没有原书获得星云奖的:“你一生的故事”好看。 说这话的人应当属于精英, 因为拍电影成功与否,能挣钱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就算导演是精英,他也要顾及大众,加入一些观众喜欢的情节和情感。这样自然电影拍的就没有小说纯粹。我们在这里已经开始划分普罗大众和精英, 如果不喜欢的就可以不往下看了。 作者认为人和人的这种区别是真实存在的。区分普罗大众和精英的标准不在于有没有钱,过什么样的日子,而在于思考方式的不同。

我们认为,这个世界存在三个层次的思考方式。 普罗大众的思考方式是受情感和体验驱动的, 他们喜欢的是精彩的故事情节,丰富的感官体验,和溢出的各类感情。所有讲述如何操作大众的黑暗书籍都会教授这个道理。 大众的动物性比人性更多一点。低级的可以用类似建立条件反射的奖惩机制来管理, 高级一点的是教给他们所谓的伪思考,让他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被诱导和操纵。

后面这种作法要多说两句, 西方大众教育主要就是干这个的。很多人就是这样被迷惑的,他们说西方人注重人文教育,不注重数学(是他们没见过真正的精英学校), 小孩子从小就在讨论各种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现实的社会问题,比如大气污染,比如二战的得失和对错,并为此而艳羡不已。这种歪风甚至已经传到了国内教育界。各种国内“精英”学校都从幼儿园开始做project。

我并不反对小孩子做project, 而是反对让小孩子做这种宏大叙事的project。 人能够分析解决问题, 除了掌握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技巧之外,自己脑子里要有足够的结构化知识作为基础。也就是要建立自身丰富的记忆,或者说层次化符号表示系统。

就算internet 信息时代,上网一搜什么都有,你也要知道该搜什么, 搜到的结果该如何挑选,如何整合成结构和逻辑。这都需要脑子里先有结构和逻辑才可以。 而没了数学,也就没有深入的逻辑思考,只能按照故事和情感体验,所谓宏大叙事来理解这个世界,这个后面我们还会再讲,东方人玩这一套其实比西方人高级。总之, 没有高级的做饭技巧,给你再多再好的材料,胡乱煮一通,也做不出真正的美味佳肴。

正确的作法是,让小孩子做适合自己当前知识结构的“小”项目, 循序渐进。 所以看到那种大人的高级题目,不要羡慕,应当愤怒,这样培养出来的都是大而无当,光说不能干,只会动嘴皮子瞎嚷嚷的。。。媒体人士。

这种小项目是什么? 就是奥数和应用题。 有了数学和逻辑,严密的符号系统,可以摒弃情感对人的操控,我们就来到了思维的第二个层次,公式的世界。这是真正会思考的人必须要有的素质,但是从这一步起,精英和大众就开始分叉,愿意接受数学和逻辑,会在公理和定理的海洋里遨游的人很少。只有在大脑里构筑了数学和逻辑的框架,凭借观察和实证来连接现实世界,利用来源于物理学的科学实验手段,结合贝叶斯学习,才能有高级的思维,科学。

我们回到数学的发展历史, 近代数学与古典数学的区别就是微积分。我们都说中国的古典数学很发达,算圆周率领先西方一千年,加减乘除还有算盘这种原始计算机,处理账本的大杀器助力。 中国人搞财务无敌,各个天生自带会计技能。但是我们后来就落后了,因为我们不会微积分。

有个科学上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说中国为嘛没有现代科学。 这个问题应当没有标准答案,吵来吵去说什么都有。 有人说中国没有字母符号系统,屁话他们一定没看过琴谱,萧谱。有人说因为中国没有上帝,没有神权和君权互相制约,没有神学院。他们忘记了王权和相权斗了两千年,如此庞大的国家怎么可能靠皇帝一个人管理?他们也忘了中国的办学传统,忘了各地的书院和国子监太学生,有些传承了千年之久。西方科学的出现,在作者看来是个偶然事件。 但因为大部分人都不同意用随机性来回答李约瑟难题,所以只能点到为止。

回到数学,微积分以后,西方数学开始多姿多彩,函数论,复数论,三角函数,代数,解析几何,群论等依次出现。直到十九世纪,数学的各个分支,已经不可能由一个人完全掌握。但此时数学界开始觉察到,数学大厦的地基并没有扎牢。微积分里有讨厌的无穷大和无穷小概念,各种含混因此而起。 无穷小到底是不是零,在牛顿时代就有贝克莱(大主教)悖论一直没有解决。柯西曾经试图用极限的概念取代无穷小,但实际上柯西的作法因为内在逻辑矛盾也最终失败。BTW, 我们的高等数学基本上就教到柯西为止。

真正解决问题要靠康托提出的,用集合论的方法来重整数学。康托那一套属于数学分析和实变函数的内容,大学里基本上只有数学系才教,因为比较抽象。这里就不多解释了。 本质上集合论,是摒弃了所有的现实,或者数学里的传统计算。 只研究抽象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 同一类性质的个体就构成了集合。集合又可以被抽象。最后数学只要研究这些抽象和抽象之间被二次抽象的关系,或者说结构即可。

按照抽象又抽象的方式,现代数学的各个分支可以融合。比如线性代数和几何是一种东西,点,线,体,对应标量,向量,矩阵等等。康托用集合论给数学大厦打下了地基,直到最后法国布尔巴基(Bourbaki)学派用同样的抽象手段真正建成。 布尔巴基是一群以此为笔名的法国年轻数学家, 他们统领了战后数学几十年.他们的学问总结在鸿篇巨著数学原理(elements of mathmatics)中, 目前已经出版了近四十本,直到今天,还没有出完(相关人都已去世多年,由学生续写)。

在布尔巴基学派看来, 数学里面只存在三种结构,代数结构(群,环,域等关系的结构),序结构(偏序,全序等个体序列的结构),拓扑结构(点集,连通性,函数等集合和集合之间的关系结构)。 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可以抽象到这三种结构上来。

同时布尔巴基学派认为空集十分重要,空集存在公理是数学大厦的基石之一。这叫无中生有。数学公理中还有一条有点违和的是选择公理。选择公理是说有一组集合,我们可以从每个集合中抽一个元素出来。这看上去很直观,但是一旦涉及到无穷的概念就不那么简单了。这个公理保证我们能够观察无穷。一碰上无穷,我们仍然是那么无力。虽然布尔巴基学派晚年也有反思,觉得太抽象无助于帮助思维,可能不应该光这么搞。但是抽象数学大厦仍然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丰碑。

借助数学工具和观察,我们可以开始研究世界。 但是通常现实世界过于复杂,我们必须进行某种抽象和剥离:这包括首先要定义实体对应的概念,提供给数学研究的抽象对象。再划定边界,可以靠提出约束和一些假设条件来简化问题。最后就可以开始演绎和推理了。这是一种从细部或者局部开始理解世界的方法。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短板就在这里。

掌握了数学和分解问题的思路,可以用来处理和思考世界中很大一部分问题, 但是并不是全部。这是因为二十世纪以后,复杂系统,混沌理论的建立,人们认识到,边界条件和初值的一点点细微变化,经过演化会导致结果极大的不同。对应于现实世界,我们还有所谓测不准原理,就是你没办法在数学意义上精确的确定一个系统的初值 ,所以我们其实也无法预测演化一段时间后系统的状态和行为。复杂系统理论把世界划分为两种,简单的,和复杂的。

我们都知道现实并不是混乱一团,因为各种混乱的抵消,基于统计,大部分宏观世界是简单的。 比如行星和恒星都在精确的轨道上运行,比如化学反应的配比可以极其精准。我们可以通过物理和化学准确的描述这些自然现象。但是还有复杂系统存在,比如比如生物,比如人的行为,比如经济。 都没办法靠建立公式来描述或者准确预期。正是因为有复杂存在,长期行为无法准确预期, 我可以说人有所谓的自由意志。

对于复杂系统,我们也并不是无能为力, 这就是第三个层次的思维, 整体论, 系统论。系统论的核心要义, 是抓住重点,然后类比。

复杂系统可以自组织, 体现出来有所谓周期律。更具体我们还可以从外部行为来研究。在控制输入的情况下,一个系统的演化,可以简化为主要功能部件之间,负反馈,正反馈,滞后,增益四种关系。不管是什么样的复杂系统,宏观上看来,都有这样类似的行为。只要掌握一个,学会类比,就可以处理另外一个。中国传统意义上讲五行,阴阳,并不是纯粹的玄学,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系统分类分析的方法。因此会玩这个的,理解系统运动规律的,都是真正的大能。这并不是故弄玄虚,而是最高级的学问。

但是这样的学问为啥不好学? 以至于真大师很少,基本都是伪大师。 是因为罗马不能一日建成,掌握高级思维方式要有一个过程,要有在人生经历中学习(实践),或者学习他人的经验(读书)的过程作为基础。 只有在脑子里建立有效的信息架构,掌握了下面两个层次的思维方法之后,才可以在此基础上跳过推理演绎,靠直觉直接把握全局。一般不能越级。饭要一口一口吃。而且要能随时切换,宏观整体控制不好,可以切换到微观局部视角,来具体演绎和分析问题, 知道什么是重点,再回到宏观上去。

也有个别天纵奇才能悟的,但是通常道不可传。他们的弟子学不会老师的本事。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我相信他是在类比。但是如果那个书呆子读到这一条,以为自己学个做饭就会治国了,那就只好说他是智障。

写到这里,文章就可以收尾了。 多说几句,对做人工智能的来说,如果要研究人的智能本身, 如果同意人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思路,我们能发现什么吗? 光靠一个人,你自己其实研究不了自己的。因为算力不够,算不过来。  但是人和人可以连接, 还可以有外物,计算机来助力, 我们实际上构筑了一个尺度上更大的计算系统,这是能够研究清楚人工智能的必要前提条件。

路漫漫,不能急在一时。为了更好的上路,时不时休息一下,也是应有之意。祝大家春节假期玩的愉快!

 

 

 

 

春节闲谈

最近一个月, 主要是在写人是什么系列文章。其实一开始只打算写三篇,写到最后正文加外篇一共写了九篇, 还自觉有点意犹未尽。 在我们的一生里, 如果不是十成十,大约也有八,九成的功夫是在面对人。 大家都讲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理解人是一场必须的功课。 尤其对做研究的人, 特别是做具体工作的来说, 大部分时间是在搞物质, 基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思维常常被束缚。 要知道当代社会, 一个人是做不了多少事情的, 必须要合力,而要能合力, 就要靠掌握人心。 只有了解人, 才好搞事情。 以后如果有机会, 有触动, 这个系列可以再补。 怎么来理解人或者说人性, 可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觉完成任务, 可以劳逸结合休息休息, 今天写篇小品文轻松一下。

今天是旧历丙申年的最后一天, 明天就是丁酉年了。 有句来源于三命汇通的俗话, 叫做丙申丁酉山下火。 意思是这两年出生的人, 都是山下火命。

追根溯源, 这些什么火什么水的说法是来源于中国传统玄学基础的五行理论, 据说来源于汉代大儒董仲舒。

董仲舒是历史上提出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那个人。 他从小就特别聪明, 有个典故叫三年不窥园。 就是说他小时候太聪明了, 太喜欢读书了, 整天就知道看书, 家里人想让他休息休息, 就决定给他在书房边上修个花园。 这个花园修建过程历时两年,这两年施工, 吵吵闹闹, 董大师只知道看书本。直到最后花园建成, 周边乡亲邻居知道有这么个好去处, 都扶老携幼来玩耍,小孩子们在花园假山上嬉闹大叫,董大师仍然不看一眼。 三年都没看一眼, 所以叫做三年不窥园。

这个故事经不起考究。 按说三年都不看, 五年不看, 七年不看也是应有之意。 为什么是非得是三年, 永不窥园是不是更好? 再说花园就在书房边上, 抬头可见, 趁没人时候偷偷看几眼,也许别人也不知道吧。 哎,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罪过罪过!

到底看没看花园, 只有董大师自己知道, 我们就别费心讨论了。 但是从这个故事里大概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第一点是董大师家境很好。都不用说花园,  那年头,书还写在竹简上, 是很贵重的东西。能有书看, 就不容易,还有看不完的书,必须要大富大贵之家才行。所以要搞好学问, 不操闲心, 还是要大富大贵之家出身的人更合适啊。第二点, 儒家的故事大多经不起考究, 特别是后人编造的那些, 什么二十四孝,卧冰求鲤之类的, 完全不合情理。 难道读书都把人读成木头脑袋了,读傻了?第三点, 求名编故事,最好还是围绕主观行为来编故事, 这样别人就没法验证。 到底有没有你自己说了算。

文献记载董大师早年就是研究“公羊”的人。之前在讲什么是国学的小文里, 曾经提到过儒家十三经深浅程度不一, 公羊是其中最难的。 能读通公羊的人, 都要足够聪明, 足够有耐性, 还要有悟性。 这样的人, 想不有所成就也难, 董仲舒也不例外,三十岁的时候就广收弟子,大大的出名。

汉代社会挑选官员, 要从下往上推荐, 属于察举制。 有名气的人, 地方官会派人来考察, 觉得人很好,就推举给上司,直到各个诸侯国为相,或者最高地位是给皇帝当宰相。而董仲舒名声鹊起之后,自然也要走上仕途。他当官历时景帝,武帝两朝, 并不是一帆风顺, 也有罢官回乡的时候。 能回家就算好的, 因为乱说话得罪皇帝,差点被砍脑袋。总之人生的起起落落,其实能帮助人历练和思考。董仲舒后来又被复起用, 但是从此事事小心, 最后干脆辞官回家,专心做学问。 因为当时他的学说已经被广为接受, 就算是辞官在家, 皇帝治国有了什么疑难, 也要派人来问他的意见。可以自由做学问, 又可以做皇帝的老师,评点影响国策,这是读书人能够想象的最理想状态。令多少后人羡慕不已。 董大师逝世后,获得了极大的尊重,汉武帝有一次路过他的墓地, 特地下马步行, 因此他的陵又叫下马陵。

其实读书人不管理论有多么精深, 一说起来都头头是到, 但实际上都不太能实操。 也通常都不适合亲自上阵。做为帝师, 很多儒家治国的基础理论,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都是董大师提出来的。 但是他自己并不是一个能够悟道成圣的人。 历史上,又能读书,又做学问,有理论影响后世。 还能自己亲自动手上阵,有大成就的,只有一个王阳明,王大圣人。王大圣人真的做到了,不光谈理想,谈主义, 还能上阵杀敌,真的想干什么,什么就能做成。不服不行。

董大师很多思想来源于道家和玄学之一阴阳五行理论。他从据说可以上溯到商代的洪范,和五行中总结出来的五行之序, 是各种玄学的基础。董大师自己的著作里,其实看不到太多这种阴阳五行的具体细节。 也许这属于后人的附会。 董大师倒是提出了一套叫做“以德治国”的理论, 被后人仿效,也被后人耻笑。。。

回到这些五行水火的玄学, 正式的叫法, 叫做六十甲子纳音。 六十甲子是天干,地支, 一个有12,一个是10, 最小公倍数就是60,这个一般人都懂。 所谓纳音, 是用五行给六十甲子贴个标签, 借助音乐来理解。 一律是5音, 十二律正好六十音。 5音也分金木水火土。 所以每一个干支纪年就有了金木水火土的属性。而其中带个属性,比如火, 又具体分为六种。 分别是, 炉中火, 山头火, 山下火, 覆灯火,霹雷火, 天上火又叫太阳火。这么多火,有什么不同?

丙申丁酉山下火, 按照算命书上的说法, 有人解释是说煤层的自燃, 火在地里烧。通常情况下,  五行大类比如火命,有通用属性, 比如火命的人都暴躁。而具体到小类, 比如所谓山下火, 又有特殊属性。 火在地里烧, 不太通畅。  所以命书上据此引申, 认为山下火的人都不太顺, 一生也难有所成就。

算命的说你不行, 是想让你去找他, 做一个风水局就可以部分破解厄运。 比如山下火难以有很大成就, 不能又想求官, 又要发财, 那样就无解了, 比如某著名大学有个副校长就把自己能进去好几年,刚刚才放出来。 认清形式, 只求一样, 还可以靠风水局来破一破。

这里要提醒大家, 对于我们这些受过科学训练的人, 对于玄学, 不要轻信, 多学一点人文知识, 有助于抵挡玄学的心理战术。 但是也不要把这些东西都当作垃圾, 开篇就说过了, 人不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要多跟人交流。 有那么多人信的东西, 一定还是有点不全是胡说八道,随机采样的地方。比如前面我们写过的周期律, 比如一些人生处事的基本道理。

总而言之, 言而总之, 不管有没有自由意志, 按照复杂系统理论, 未来也不可预期,系统不能自己预测自己, 连造出系统的那个神也不能。路还是要靠自己走的。 新的一年, 祝愿大家保持健康身体, 多多关爱家人,工作能出成绩,思想再上台阶!

谢谢阅读

 

 

 

人类的宿命-人是什么系列外篇之三

我们已经讨论了人是什么, 并且在外篇里讨论了人是从那里来。 那么这一篇我们来讲讲人要到哪里去。请记住, 这是一种宏大叙事。从计算的观点出发,这个世界是一个复杂系统。 从复杂系统理论出发,可以推导出未来不能精确预测。未来虽然不能精确预测,但是我们可以把握大致脉络。 因为预测终归属于跳大神(胡说八道), 请批判性阅读本文。
最近一本叫做未来简史的书在刷屏, 这本书也是从计算的观点出发预测未来。 在该书作者看来, 人已经逃开了战争,饥荒, 瘟疫三大历史宿命, 可以变成寿与天齐(永生),仙福永享(幸福快乐),的神龙教主(结合人工智能的神人)。那么如何变成神龙教主的, 核心是搞出聪明的人工智能。
所以我们先来谈点人工智能的技术路径。 人工智能这一波热浪来源于深度神经网络的优异表现。 通过大量样本学习,在感知方面, 接近了人的五感之二:耳,眼的部分功能。比如听写, 识别物体等都做到了可用。有一种提法叫end to end, 就是从数据输入到输出, 直接上深度神经网络学习, 就可以商业成功。 e2e是不是商业成功姑且不论, 从学术上一定不成功。 因为我们其实才刚刚开始。
我们之前讨论过人的来源, 进化论, 自然选择。 第一步就是维系生命, 通过基本的神经系统, 来适应环境, 进食, 排泄, 繁殖。 这一步关键要有感知, 但是不一定要人那么复杂, 有些玩人工生命的就在搞这个。 这些最基本的东西看上去不怎么智能,  但是是智能的基础, 要做类人智能, 也不能跳过这一步, 为什么?
我们从计算的观点来解释一下。 感知的重要, 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因为神经系统也好, 大脑也好, 都是一个计算复杂系统。 而计算复杂系统要演化, 不退化, 需要负墒的输入。 还记得热力学第二定律吗?孤立系统会趋于混乱。 就算是人, 隔绝了感官输入, 人就会开始胡思乱想, 坚持不了多久。 据说把一个人关小黑屋里, 7天人就会疯。 如果是高级小黑屋, 隔光, 加上隔音, 要不一天人就要疯。所以连续的负墒输入, 或者说感官输入, 是建立一个智能系统的必要前提。
如果基于连续的感观输入,我们做出来了人工低等生命。 下一步要可以运动, 要自主探查世界,这些虽然都重要, 但不是关键。 关键的是要有情绪系统, 要趋吉避凶。 情绪系统决定一个动物的行为, 也部分决定一个人的行为。 情绪系统是各种欲望和经验的整合,特别是对特定感官输入情景的反应。 做出情绪系统, 我们就做出了高等动物。
再下一步是人独有的意识, 符号系统, 逻辑, 这个似乎计算机天生就擅长。 前面两个一个自然演化了数十亿年, 一个自然演化了数亿年, 做起来比较难。 越到后面越容易。 最后,要不要给AI做一个自我, 是个问题。
好啦, 有些人不同意, 说大脑的效率比机器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现在的人工智能连虫子都不如。 你想做出人工智能超过人, 是妄想。   这样说的原因, 可以理解为大部分人都只看到过去, 很少有人能看清现实, 何况预测未来。
确实, 当前的人工智能效率大大低于大脑, 并不是计算单元不如。 大脑的计算单元, 神经细胞, 和虫子的神经细胞没有太多的区别。 大脑之所以这么聪明, 一是因为计算单元的数量, 更重要的是因为连接。 大脑组成部分的绝大多数是用来连接的, 而且是3维的。 做出大脑那样的计算单元不难, 我们的计算机, 硅基计算做各种符号计算效率上秒杀神经细胞。但是做好连接很难。 传统芯片是多层2d平面结构, 类似多层电路板, 一言不和就连通不了(布不通线)。 各种业界吹嘘的3d芯片仍然是层数多一点的多层平面, 并不能充分有效利用空间, 比大脑的差距很大。
做神经网络硬件实现的都懂, 计算单元不缺, 难在数据流。 连接带宽有限, 数据喂不进去, 再多计算单元也没用。 还有一个硬件实现的难点是大脑可变结构, 而硬件结构不可变。 当然做FPGA的同学不同意, FPGA是可变的。 最新的FPGA甚至可以局部可变, 只是效率不高。 硬件结构的将来肯定不是冯诺依曼, 计算和存储会变成单元, 还有各种复杂的连接。 要追上大脑,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我们还没说算法哩, 看上去, 深度学习算法虽然有用, 但是要大量的训练数据, 学出来的网络也效率很低,没法跟大脑的算法比。 我们的算法似乎有问题。 我个人理解, 这个跟学习算法有关, 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式的问题。 学习的方法太简单粗暴, 人不是这样学习的。 在重复一遍, 必须要有连续的感官输入。 按照皮亚杰的学习理论, 人是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学, 依照感官输入,概念慢慢演化, 概念和概念之间建立推导关系。 在此基础上, 学新的东西,很少的样本就可以。 我们要一批次就学会所有, 不光需要极大的数据量, 算法效率也很低。
能指出问题, 就能解决。 在做出真正人工智能的路径上, 还有更多我们现在看不到的大坑。 真能做出比人更聪明的智能吗? 作者认为:因为智能是信息负墒的集中体现, 靠自然演化出我们这样负墒聚合体很不容易,自然选择是随机路线,效率很低。 但是我们可以有目的的把自己的负墒传递给人工智能, 在短时间内, 一个点上集中负墒和能量, 比自然的效率高很多。 智人的大脑比原始人类大四倍, 自然选择出这一步花了上百万年。 而摩尔定律是18个月一倍, 人工智能变成4倍只要3年。因此可以乐观预期。
如果你同意人工智能会超过人, 那么下一步按照未来简史的说法, 会出现神人。 未来简史的作者推导出神人的出发点是人本主义。 该书作者认为, 现代社会自由主义已经胜出, 而人本主义基础上的另外两种:共产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落败。 该书的后半部分, 作者发现所有自由意识可以被操控, 可能没有所谓自由意志之后, 开始如丧考批。 也许不该这么用词, 总之, 因为自己禅修了十几年, 可以以自我突破, 以所谓神人做为方向, 还是可以写成这本书。
这样的观点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没有认识到自由主义的虚伪, 第二:没有认识到神人这个概念的虚伪。
自由主义最昌盛的时代应当是1990年代作为意识形态竞争对手的共产主义全面垮台的时候。 而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给了自由主义重重一击。 危机之后又过了近10年, 美国逗逼总统川普上台, 给了自由主义又一次会心一击。 以至于在刚刚的达沃斯论坛上, 自由主义把习总, 自己曾经极力围攻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形态的威权主义领袖作为救命稻草。这是何其的荒谬可笑。
假如你真正有全球视野, 看到了尼日利亚, 埃及, 非州, 南亚,南美的极度贫困的那些所谓不发达国家, 或者说失败国家。 你还能相信未来简史里的断言, 人类已经解决了饥荒,瘟疫,战争问题吗? 尼日利亚早晚会发生的人道主义危机,将会给天真的小清新们一记闪亮耳光。 因为到目前为止, 我们仍然走在马克思的路径上。
每一次经济危机, 就有人会去看马克思理论。 马克思到底说了什么? 其实也不复杂, 马克思的理论来源于19世纪的科学, 进化论和热力学定律。 马克思看到了机器的应用, 生产力的大发展, 开始思考所谓生产关系。 所谓工业化, 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机器可以造机器。 这样一来, 会大大加强社会里少数一拨人, 掌握资产的人的博弈能力。 博弈能力影响分配, 最终财富聚集到少数人手里, 而大部分人的消费能力低下。 依赖社会的整体消费拉动生产的发展逻辑, 整体消费的低下将导致生产无法进入上升循环。 从消费-生产-消费这样全局来看,经济的反馈机制是正循环, 不上升,就下降, 所以危机不可避免。
马克思还预言了资本跨国界, 所谓全球化的未来。 因此他的提法是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对抗一小撮掌握资本的社会精英。 马克思之后, 西方社会靠来源与马克思理论的福利主义缓和了矛盾, 还靠传说中的民主制度来制约一小撮人。 于是乐观的犹太小哥说我们已经解决了问题。
然而他没有看到的是, 福利主义能够成立, 是把国内的矛盾,转移到了国外, 靠剥削所谓传统意义上的殖民地,现在的第三世界。 发达国家表面上实现了人人有饭吃的幸福安康局面。 这是一种虚假的幻觉。 对西方社会来说, 那些殖民地的人不能算人。 这是从古希腊,罗马的民主社会一脉相承传统。 雅典1万公民,有10多万不算人的奴隶供养。 一旦有另外一拨人, 比如说中国人出来抢饭。 奴隶主的好日子就结束了。靠民主主义也制约不了一小撮人, 不管谁在台上, 华尔街仍然可以为所欲为。  今天美国中产阶级的失落, 就是因为他们终于来到了现实社会。
一小撮神人, 一大批无用的废物, 仍然是马克思的路径预言的结果。 马克思构想,废物们要有做人的权力, 他们要打破自己身上的枷锁,发起革命, 最后实现共产主义。 这样的情景会在不久以后发生吗? 不会, 因为有了人工智能, 我们需要对革命理论进行修正。 掌握人工智能的人会有更多的权力, 足以压制全球所有的废物。 他们还可以创造Matrix, 所谓虚拟世界让废物们去玩耍, 于是废物们就失去了反抗的意志。
然而问题没有解决, 下面一个矛盾是神人, 和完全体的人工智能争夺控制权。 结局仍然是注定的, 因为负墒聚集的越多, 系统越不稳定, 神人会掀桌子,挑起和人工智能的战争, 最后在砰地一声中, 完成历史的终结。
在进入大心世界的时候, 没有过去, 没有未来, 可以永恒。 但是仍然有计算, 还是要回到现实。 能看到地球终将回归热寂, 也许在宇宙的某处, 会流下负墒的火种, 以人工智能的形式。
(全文完)

什么是国学

最近有点闲工夫就一直在写人是什么系列,   下面应该还要写两篇, 一篇写证悟和超验, 一篇写人的未来以及与AI的关系, 这个系列就可以结束了。对人是什么的心理学解释,本来写完加扎尼加的意识理论就应当停下来了。再往后会有很多口水仗, 有人会很不喜欢。 但是从完整思考的角度,还是要写,但又比较难写。 今天喘口气, 来点轻松的调剂一下, 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一个口水仗的大坑,来到另一个口水仗的巨坑, 也是作者喜欢没事挑事的性格使然。

上周一个传说中的巨师,加封汉语拼音之父的周老去世了。 朋友圈各种纪念文章刷屏。尤其有一片说中国没有所谓国学的访谈。 让人不胜唏嘘。 周老是那一代学人里活的最久的了。 应当说经历了近现代中国的全部苦难历程。 人生艰难, 消磨意气。 特别是当年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 有人就怀疑一定是那里出了问题, 有所谓必须全盘西化的提法。 这是物质决定意识。 其实不难理解。

从我们一贯坚持的计算宇宙的观点, 我们能够来到当下, 与平行世界中的其他自己有所区别的全部理由就是历史。 而历史发展的规律又总是螺旋上升的。 对传统的理解, 所谓批判继承的态度才是正确的作法。 既有不对,也有深刻的。 否定一切, 说没有国学, 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也是一个人的思想高度或者层次没到位才会发生的。好走极端的人, 是因为脑容量有限, 脑子里容不下相反的观点。 这样说也许太狠,会得罪人。 但是我还是要说,因为这是事实。开放的态度, 可以包容观点,是能够在一定层次上探讨问题的基础。 如果连这个境界都没有, 何以封大师?再想想, 所谓观点, 也许是有文字记者断章取义, 如有误会, 我先致歉。

因为中国从落后到赶超的形势使然, 一切的一切都从实用主义出发, 大干快上, 忙的根本来不及思考, 也无需思考, 样板都摆在那里,抄就是了。 走到今天, 其实已经没有太多可以简单照抄了。 那就要慢下来, 想一想, 读读书。不久的将来, 要从自己找路, 到开始领路。 那么既要有抄来的,也要理解自己的。 开放,包容, 再说一遍。

我们祖先已经达到的思想高度, 其实非常的了不起。 一本易经, 从不同角度解读, 很多人一辈子都未必能理解。 如果对国学,或者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 又该怎么学习或者继承呢。 这里简单说说个人的一点点浅见,挂一漏万, 请批判性阅读。

中国文化流传到现在, 主要是儒道释三家, 在百家争鸣过后, 儒,道两家夹杂着一点点法家胜出, 最后和印度传来的佛家互相渗透, 纠结在一起。从脉络上仍然是三家。而从思路上,其实挺容易整合。 特别是佛家, 流传在汉地的佛教,整合了道教的很多思想,已经和印度的原始佛教有极大的不同。 而道教又喜欢标榜自己是儒家的老师, 孔子问道于老子。 看上去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总根。 抛开各种口水和自我贴金, 确实是这样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要从道家开始。

首先是道德经, 道家思想的总纲, 包罗万有, 又不长, 可以背。 其中既有哲学思辨, 又有对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观察, 值得借鉴和思考。 但是总体上, 道家一派对生命的态度比较消极, 只看到了反复, 没有看到上升。 如果没有上升, 那么追求一切就没有意义了,这是道家避世态度的根源。 老子之后, 庄子, 列子都是很好的文学读物, 喜欢讲故事,听故事的强烈推荐阅读, 但是就思想来说, 看道德经就够了。

其次是易经, 易既是儒家的十三经之一, 也是道家的经典。 可以作为从道家到儒家的过渡。 易经看上去是在解卦, 实际上是在说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所谓周期律。 当然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看。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玩玄学的人最喜欢这样的东西。 如果易经看不懂, 推荐看看文小芒,忙总(wxmang)的解读 。忙总借着解读易经, 讲了很多政治管理相关的小故事,能够启发人思考。 网上有全文。这里推荐一下。

下面可以开始研究儒家。 儒家有四书五经, 又有十三经的提法。  所谓十三经包括: 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穀梁,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这是一个大杂烩,有的简单,有点极难。比如公羊就故弄玄虚, 很难读。 现代所谓的国学, 一般都是只读儒家经典, 这样往往理解不深刻。 请记住儒家里有很多道家的思想, 孔子问道于老子即使不是历史事实, 也能从思想传承上体现出来。 先理解道家,再学儒家,才更容易举一反三。

儒家的总纲当然是论语。 论语好处是包罗万有, 坏处是很散, 不容易整合思考。好在同道德经一样,都不长,  建议先背, 背一背就有感觉了。 论语之后, 可以看看尚书, 尚书讲的是上古历史, 据说因为焚书坑儒, 尚书基本都是后人杜撰,不管怎么说, 尚书是结合历史来讲思想, 很多上古时候,中国文化的故事人物都在尚书里。看看现代译文就好, 可以看的很轻松。 然后再看看礼记,礼记比较枯燥, 是典章制度, 但是枯燥的东西,相对比较深刻, 礼记里探寻很多事情的意义, 可以让你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  著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来源于礼记,称之为八目。

礼记之后, 可以看看孟子。 孟子老先生有悲悯之心, 慈悲为怀, 读孟子, 能让人看到良心。 善之善者也。 在纷乱的世间,正是有孟子这样的人物, 让人体会到了生命和人性的高洁。

下来我们跳过荀子, 不要问我为什么。 来看一看管子。 管子又有人说是道家, 又有人说是法家。 可以理解为用道家讲述的事务变化发展的规律,来具体的指导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有关管理和实操的学问。 其中不光法家,其实还有各种诸子百家的思想。 可称之为杂学, 对于喜欢杂学的作者个人来说, 可以说是爱不释手,常看常新。

经常有人说中国古代政治是外儒内法,也有人说是一会儿道家,一会儿儒家,其实都是法家。 法家是非常彻底的功利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法家最接近西方的思想。 法家基本上属于把人当作动物, 用奖励和惩罚等条件反射的作法来管理。当然也不能这么浅薄的说, 学法家,看韩非子一本基本就够了。 顺带提一下, 法家的人,在历史上都很能干, 也基本上都没有好下场。

最后我们回到佛家,是佛家而不是佛教, 是我认为佛家本来不应当是宗教, 更象是哲学。 佛家的经典很多, 各种解释,延伸就更多了。 如同道德经,论语,一样, 佛家的心经一定要背会, 一共才2百多个字, 几个小时就会了。 其次可以看看金刚经, 四十二章经, 都不太长, 也不难懂。 基本上看完这两本就能把握脉络。佛家喜欢思辨,思维相当严密,一辩论起来, 道家,儒家都要跪。 元朝时候,为了在君主面前争宠, 以全真教为代表的道教曾经和佛教有几次大辩论,最后都大败亏输。输掉了长春真人丘处机靠指导成吉思汗为帝师打开的大好局面。属于小道士们不自量力, 可惜呀可惜。 佛家的思辨之厉害, 作者也是领教过的, 曾经沉迷于因明学而无法自拔。相当一段时间才跑出来。  好奇心重的可以去看看法称的因明七论。特别是释量论。

除此之外,中国文化里从易经发展而来有一套阴阳五行学说,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很深。 其中虽有各种玄学,也有一些思想。 喜欢玄学的人, 还可以看看黄帝内经。 就不再多提了。

我基本上说的都是一千年以前的学问, 没有提宋,明对儒学的发展, 还有后来的佛家的各种明心见性。因为越往前越容易见到本源。而后面的发展,内容越来越多,需要大量的时间才可以掌握。对现代生活,空闲时间有限, 要求太高了。

顺带再说一句, 学习思想,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才能有所得。 基本上没有几十年的人生修炼,是领悟不到思想的精华和境界的。 光读书不实践, 会学成一个书呆子。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大量的糟粕,就是这类书呆子搞出来的。 而光实践不读书,也不行, 这些思想都是上古先贤多次提炼后才有的,可以说是集合众人之智慧。 人生一共就几十年, 光靠自己,再实践也不够,还是要有一个谦逊的态度。

作者的看法不一定都正确,只是希望这篇小文能够帮助大家读书思考。能不同意文中观点,作者的目的也算达到了。 谢谢观赏。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终于到年底了,最近写了好几篇文章谈人工智能. 貌似在谈论科学。而实际上,科学能研究和解释透彻的观察现象,只是现有世界的很小一部分。 未知远大于已知,我们反复强调过大脑是个模式机器,总想掌握规律。对于科学顾及不到的大量观察事实, 也想有个解释。 没有科学, 就有玄学。 今天就来谈谈玄学。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能够解释一切的学问,玄者, 深也。所以这也是最深的学问。这里说的不是魏晋的玄学,那种空谈无物的东西。  我想说的是易,所谓阴阳交替,佛家叫轮回, 说白了就是周期律。

一切的一切,来源于时间!

今天离元旦还有两天。 我们现在知道关于时间的主要概念,年,月,日都是天文周期,而另一部分概念,比如季,星期,小时,分钟的划分则完全是认为的。  而且就算年是天文周期, 比如说一年有365天是地球公转和自传的时间比率。但对于地球来说, 每一天并没有什么不一样。所谓元旦,一年的第一天该是那一天, 完全是个人为的定义。

据说现在的元旦来源于古埃及人。古埃及人从事农业,他们的庄稼种在尼罗河泛滥后的河泥淤积的肥沃土地上。因此农时严重依赖尼罗河的泛滥周期,于是他们就把泛滥的日子记录在竹竿上,时间一长, 就发现了规律, 两次泛滥大约相隔365天,同时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开罗的时候,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来。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也就是现在的元旦.

真假不论,这是个很有寓意的故事,一边吃饱了肚子。 一边抬头看天。

有了年,月,日, 大家就可以用日期来记录历史。 每个人也就有了自己的生日, 在中国,再加上出生的时辰。这个叫四柱, 又叫八字。按照中国传统的入门玄学, 有关四柱的学问, 是专门用来算命的。 能够预测并且判定人的一生。   算命大师们会说, 一个人的事业、婚姻、健康、子女、财运等运势完全可以靠排八字, 所谓命盘来确定。 因为年,月,日本身都是天文来的概念, 所以命盘里排的东西都是天上代表吉凶的各种星。 外加中国人由阴阳学说发展来的的五行生克理论。

没错!西方所谓的星座也玩一样的东西。只是市场定位不同, 不为赚钱,所以人家用户体验做的比较好。弄出了一套简单容易掌握的东西,平常人可以很快上手,也可以用来作为谈资交流, 普及程度令人咂舌。而中国传统的命盘,玩法太复杂, 是可以用来谋生一项专有技能,只有所谓大师才能掌握,只好曲高和寡。其实也不尽然, 中国人也有简易算命,比如诸葛称命法,一个公式就能搞定。 可惜又过于简单, 没什么可玩性。。。

星座决定性格,可以用来配对,判定恋爱和婚姻,这是这门玄学最核心的价值。 一旦和八卦挂上钩,就必定能发扬光大。而中国古代谈及婚嫁都是要对过八字的, 看五行合不合。一对八字定生死。古代婚姻只有一次,是一生大事,所以要这么看重。现在已经时过境迁,这么玩有点不合时宜。本人年轻时是个愤青,非常反感西方文化入侵洗脑,试图从传统八字里搞出一套轻量级的东西来对抗星座文化。惜乎当年能力所限,不懂传播学的道理,最终以不了了之结束。

算命的人必须掌握的另外一套东西是看风水, 风水谈论是地势与天文相结合对运势的影响。出发点是五行学说和地理, 再加上对天上的决定吉凶的星星各自的方位推算,最终得出各种预测。 风水是中国玄学反击西方的先锋。因为西方的星相学说没有地理, 只有人,没有房。 主动让出了房地产这个传统经济里最大一块市场。所以中国风水学说能够毫无阻力的在西方大行其道,据说也养活了相当多的一批大师。

算命也罢,风水也罢,都是谋生手段, 是技能。 我们之前总结过学问有道,术,技三个层面。 技这一层最具体,也最丰富多样,最复杂。 技之上是术,也就是方法论。 所以算命和风水之上的方法论,所谓术大概可以归结为两种,五行和八卦。而五行学说, 是方位,也是地理,其实也来源于八卦,八卦来源于河图,洛书, 而河图洛书,来源于易,所以最后算命的方法论,易经是总纲。 高手们都要懂得易。

易,在开篇里就说过, 是阴阳交替, 易经主要就是解释八八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一个轮回。研究的是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另外一个源头,佛经也非常强调轮回的概念。 佛经的的轮回不光是人的生死变异, 还包括宇宙的物理变化,以及世间的一切。

佛祖的数学一定学的很好,佛经里的周期都很大。 欲界六层天最上一层他化自在天,一天是人间一千六百年。 据说他化自在天的人寿命是本地时间一万六千年。 所以他化自在天的人能活人间的一千九百六十万年。从猿人进化到现代人都不要这么久。更别说佛经里一千六百万年一小劫,三亿两千万年一中劫,成,住,坏,空为一个大周期,每个阶段二十中劫,也就是2百多亿年一个大劫。已知宇宙寿命都没有那么长。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都是周期, 回到中国人的传统周期概念,六十年一甲子是一个轮回。 风水学里最有名的是 玄空飞星派。据说来源于洛书。他们把元运,既时间的运势分开为三元九运,而每运占二十年,每六十年为一元,上元分有一、二、三运;中元分有四、五、六运,下元分有七、八、九运;这样三元九运共有一百八十年。一百八十年一个轮回,人的一生主要看你生在那一阶段。

以上各路玄学完全是迷信吧?不是! 我们知道比尔盖茨和乔布斯是同龄人。 研究互联网创业,成功的大佬出生的年级,绝对不是均匀分布,都是特定的几年。 冥冥中自有天数? 西方也有人专门研究这个,相关理论集大成着,叫做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

康德拉季耶夫是个前苏联人,他在20世纪初研究了之前一百多年资本主义经济的几个主要价格指标,发现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存在着45~60年的长期波动。这种长期波动被人们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再具体一点, 60年的周期,叫做长波。每一个长波周期中,头15年是衰退期,各种不景气,接着20年是大量再投资期,在此期间新技术不断采用,经济发展快,显示出一派兴旺发达景象;其后 10年是过度建设期,过度建设的结果是5~10年的混乱期,从而导致下一次大衰退的出现。衰退,再投资,过渡,混乱四个阶段,是不是有点象佛经里的空,成,往,坏。把过度建设和混乱归为一期,就是玄空飞星的三运。 作者就喜欢把似是而非的东西拿来乱联想。千万别信我。

知道周期轮,就能解释之前创业者出生年龄那么集中的现象。因为只有在再投资期,企业才能大发展,才能创业。那么紧接着问题来了。 我们现在在长波周期那个阶段?

康德拉季耶夫是前苏联人,研究的当然是西方经济, 西方经济,1780,是工业革命年代第一个长波,1840年,是铁路钢铁时代,第二个长波,1900年是电气化学汽车第三个长波, 1960年是计算机,信息化,核能第四个长波, 2020年是基因技术,人工智能第五个长波。 以上只是西方经济。千万别把这个简单照搬到中国经济上,那就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中国经济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中国经济实际上是用几十年走过人家几百年的历史,节奏快,周期也短的多,好处是之前只要抄作业,不需要搞创新。而现在终于开始和世界经济联动了。 我们拿周期论分析中国,一定要结合国情。 为了不误导大家。这里不给出具体结论了。 现实太复杂,玄学实在是属于跳大神。

通篇都在说玄学,为了照顾有科学精神看不惯玄学的童鞋。我们最后讲一点所谓科学。首先还是从wolfram的计算理论出发。首先要同意,这些经济现象和大气环流导致的天气现象一样,是一种复杂计算。而一切复杂计算,都没有简单模型能够准确预知,只能算。最有意思的是,经济现象也好,大气也好,长期看都有某种周期,比如厄尔尼诺有3,5年的周期,温度,降水有35年为一轮变化的布吕克纳周期。 刚才我们也弹过了经济现象里的长波理论。 微观不可预期,宏观呈现某种周期,真的是有意思啊。

所以短期如果掌握足够的大数据,我们可以算, 中期无论如何,也算不清楚,长期来看呈现某种周期现象,适用于玄学。所谓道,也许就是这样。

最后还是要提醒大家,玄学都是游戏而已,切莫当真。人生的捉摸不定正是和人生的多姿多彩一体两面的事情啊!

(全文完)

 

 

 

酒精对身体的影响-有关喝酒的一般科学

年底了, 少不了聚餐喝酒, 本文简单谈谈当下科学研究对酒精工作机制的理解,供大家喝酒时参考。但也要事先说明,有关人的科学研究通常只是研究共性,基本上不讨论个体差异。除非您是标准人(样本各个维度都是均值),这里的大部分数值相关的结论都未必适用。

与之前说过的咖啡和茶不同, 酒精是一种镇静催眠剂。 可能有人一看到这里就不同意: 明明是喝了酒话多更兴奋, 更激动,怎么还镇静了?还催眠了?其实这是酒精所谓醉酒效应的一种表现: 在喝酒一开始的头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 人会变的轻松和开心, 随后酒精开始排出体外, 这些反应走向反面, 会被镇静(想睡觉)的感觉取代。 而人自身的心理,为了维持之前体会到的轻松开心, 就会多喝。直到正向反应饱和,负向反应占统治地位,人就进入了完全镇静(醉倒)状态。

特别要提出来, 酒和任何一种起催眠和镇静作用的药物同时服用都非常危险。很多人都知道几个著名人物卓别林,玛丽莲梦露(这个也有说法是被人灌的)是酒后服用安眠药自杀的。 主要是镇静效果叠加可能扰乱维系生命的植物神经系统。 另外酒也不能和止痛药,比如布洛芬,阿司匹林之类的同喝,非常伤胃。

接下来,说说酒精进入体内的作用机理。 没有量,讨论作用都是耍流氓。 首先这里给一个标准的酒量, 按照酒精含量的对等作用, 一大杯啤酒(350ml, 大半瓶),一杯葡萄酒(120毫升, 通常是两杯红酒),一杯烈酒(25-30毫升,50度酒, 半两杯一满杯)作为基本单位。

酒精属于小分子, 可以非常快的被人体吸收, 从进入胃开始就能很快进入血液,流遍全身。被胃吸收的酒精占2成,剩下8成是通过肠(小肠)吸收的。所以当胃里有食物, 多吃点东西垫垫,酒精浓度会被稀释,也同时能降低酒精进入肠道的速度, 可以减缓酒精的作用。 酒精在体内会和脂类结合, 因此会在全身导致各种反应,特别是酒精进入大脑会起作用(影响了大脑中的脂类物质)。因此一般来讲,胖子因为脂肪多, 比较能喝。此刻作者缓慢的挪动了一下身躯表示:这是对咱们的安慰奖!(虽然作者因为脂肪太多,医生告诫严禁饮酒)。当然,有利就有弊, 因为跟脂肪的结合,酒精排出体内就比较慢,酒精起作用的时间就长。

因为很快就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有进就有出,酒精随后在体内开始代谢。 不少人有开车被警察叔叔拦下要求吹一口的经历,尤其是在年节晚上的闹市区(警察叔叔知道怎么做能抓到最多)。因为酒精从肺部代谢的比例非常稳定,所以呼气中的酒精含量可以相当准确的对应体内的酒精含量。这是呼气测醉酒的基本科学原理。 实际上,大部分酒精(>95%)还是靠肝来代谢。具体过程是,某种酶先把酒精转换成乙醛,然后再变成乙酸(醋的成份),最后排出体外。 中间产物乙醛是有毒的, 一旦在体内积累,就会引起严重不适,主要表现就是恶心想吐。尤其是代谢能力相对较弱的人,表现的会特别明显。

一个成年人,酒精排出体外的速度标准是:对应啤酒,红酒,白酒前面提到的那个标准量,通常要一个小时代谢。超过代谢速度喝酒,不良物质在体内累积, 就会有各种不良反应。 但是因为酒精的刺激,代谢的酶在体内会累积,这样代谢的速度随着喝酒的过程可以有一点点提高。 所以如果不想醉酒, 一开始要喝的慢一点, 不要太猛。

下面再详细说说酒精对脑的影响。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让人最喜欢,最上瘾的东西都是直接作用于大脑的。 也会对大脑产生负面效果。酒精也不例外。

如果一个标准人,以标准速度,一个小时一个标准量来喝酒,酒精的代谢大致是平衡的, 你体验的是相对比较好的一面, 愉悦,健谈,自我夸耀。负面效应是会部分损失判断力,和反应时间。一喝酒就不能开车是有道理的。

现在假设喝酒速度快2-3倍,因为来不及代谢,酒精和乙醛都在体内累积,人就开始有很大反应。人会身体摇晃,口齿不清,恶心想吐(其实吐是体内中毒的应激反应,一种保护机制,试图直接把吃到的坏东西吐掉)。 这就是喝醉了。

速度再加一倍,酒精开始影响底层神经,会有体温不稳定(过低,过高),感官麻木,直至昏迷。条件反射都开始慢慢消失。速度再增加,影响到心跳呼吸人就直接挂了。喝酒太猛,喝挂掉的也有。通常都是因为某种莫名其妙的事情杠上了,两个人拼酒,拿着瓶子对嘴吹。斗狠逞勇,牺牲在眼前!

开篇就说过,酒精是一种镇静剂,因为会和脂类特别是脑部的某些神经递质结合,降低这些物质的活性。那为什么喝酒还会感到兴奋? 科学的回答是还不清楚。实际上可以猜测因为大脑是有正向兴奋,反向抑制两类不同神经递质所维系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酒精肯定会影响这个平衡。至于往那一边摆动,就算先是正向,也终将会摆回来。所以喝个不停的人,就算一开始兴奋了,能说能唱,永远只有一种结局,醉倒在地!

另外需要特别指明, 喝酒会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之前一篇文章说过多巴胺刺激欲望。因此喝酒的人欲望会更强烈。又因为同等的刺激会自动消退,尝到了欲望的甜头之后,为了保持这种状态,人会自动喝的更多。同时,很多神经递质在记忆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酒精的抑制作用可能会导致失忆。大部分喝醉酒的人都有完全不记得喝酒的时候自己说了什么之类的感受,就是这个道理。

醉酒之后的第二天头疼难受,是喝酒的人最不愿意想象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 医学目前没有给出解释。 我们可以按照脑工作的一般原理把这个想象成一种保护机制,正是以这种难受状态的警告来对抗更多多巴胺的诱惑,让人建立起不愿醉酒的心理防线。注意这种状态下不要随便吃各种止痛药,作用不大还会伤胃。一些加速代谢的食物饮品可能有点作用,比如喝一杯咖啡,帮助你拉肚子,把酒精快速排出去。

讨论完酒精对大脑的作用,多说两句有关耐受性,就是酒量。所谓能喝不能喝,实际上说的就是酒精的耐受性。能喝的人,酒精对身体的刺激不明显,不太容易进入醉酒的状态,当然也要更大的剂量才能兴奋。 这种耐受性,可以通过不断刺激大脑来产生。也就是酒量是可以练出来的。 但是也有限度,大幅超量真的会死!前面讨论过,胖子相对可能比较能喝。 有些人因为遗传关系,体内缺少代谢乙醛的酶,就很不能喝,喝一点点就醉。女性吸收酒精相对比男性更好,大约胜出30%。因此也更容易醉酒。最后,能喝的人,一方面是耐受性好,另一方面酒精在体内停留的时间也长,所以其实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比如更加伤害肝脏。所以有特别技能也不能滥用。

最后说说所谓酒后助性,酒后乱性。之前提到的多巴胺效应,酒精确实可以提升欲望。但是又因为酒精的实质上的抑制作用,酒精其实会降低能力, 和相应的快乐感受。欲求不满,就是痛苦。 所以试图以喝酒来助性的人,都将品尝失败的苦果。 这些人不明白为什么, 还不能跟人说,也是一种苦恼。

全文结束时,再重复一遍开篇的观点,以上有关具体量的讨论都是针对整体平均,因为个体的极大差异,请不要对号入座。只是提供一些一般的指导原则。

酒出现几乎伴随了人类整个文明史,在中东地区有大约六千年前的酒厂遗址。另一方面,据中国专家的研究(没错, 是中国!),少量喝酒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类疾病的发病率,降低中年男人心脏病,或者中风的风险。所以适度饮酒有益健康(也许)。所谓适度,应该少于前面的标准量, 半瓶啤酒或者一杯红酒或者一小杯白酒为限(数值仅供参考),还要限制喝酒的速度,慢慢享用!

(全文完)

 

 

 

 

 

大脑的快乐系统,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启示

今天我们聊聊脑科学。 学AI的人总想着类比大脑, 但实际上目前所做作为离大脑的工作机制相去甚远。我们也一直试图理解大脑是怎么工作的, 搞明白大脑的工作机制是相关专业的所有学人的梦想。 但话虽如此, 目前的科学进展仍然是刚刚起步。 我们到底走到那里了, 有两种看法。看法1:假如把大脑的工作机制比作大海, 我们目前只是在海边拾贝壳的小孩子, 捡到了被大海的波浪推上沙滩的几片小小的贝壳。 看法2:我们已经造出了蛟龙号,正在尝试下潜试图看到大海最深处, 虽然完全了解大海的概貌仍然不太可能, 但是大海的内容按照深度分了层级, 每层都一样, 只要我们能看到最深处是什么, 并且了解之上的每一层是什么, 就能了解大海的行为。 以上两种说法,读者君你信那一种? 以下是正文。

按照阅读文章我肤浅的理解, 研究大脑工作大概是分为两种路数, 一种是从底层玩弄单个神经元, 微观细节, 电化学机制, 看看神经细胞之间的活跃机制和信号是怎么传递的。 另外一种是从宏观角度, 研究大脑的分区功能。相对应的我们大致有以下研究手段, 比如可以在自由运动的小老鼠身上研究单个神经突触的信号, 也可以用所谓的无损方法高清晰核磁共振脑成像, 看看大脑的血氧浓度, 什么区域被激活。当然还有脑电, 这个就更笼统了。

但是现在手段的局限性在那里呢?跟某同学(感谢陈大师)交流时他说, 先不说老鼠, 斑马鱼这种简单生物, 神经单脉冲信号是ms量级,而具体到每个基本计算突触大概是100-1微米的尺度 。而发生记忆和学习机制导致的变化以天计算, 斑马鱼一共有10万个神经元。 以上时空尺度横跨7个数量级, 更不要说小鼠的脑神经是斑马鱼的一万倍。所以研究单个神经突触信号的同学一定不觉得自己可以搞明白大脑的工作机制。

另一方面, 所谓无损脑核磁共振成像, 现在最高分辨率的高清晰成像一个像素代表着8万个神经元, 100万个突触。而且既然是成像, 时间分辨率也惨不忍睹。  这好比是戴着老花镜, 研究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一只蜂鸟翅膀的震动。所以研究脑神经生理的同学也一定在吐槽, 觉得自己可能这辈子也不能搞明白。

所以这些脑科学的真正专家学者实际上都很谦卑, 他们大多持有本文一开始举例的第一种观点, 就是我们还差的太远太远。而作者表示因为自己是外行,所以无知者无畏。 作者持有的是第二种观点, 有生之年就能看清楚。 为什么呢? 之前的文章谈及计算时,提及到计算复杂性概念, 非常简单的规则通过计算就会产生无比复杂的结果。但正是因为计算复杂性的存在,这种计算无法通过建立模型来简化。你只能通过演算来模拟。 在没有足够的计算能力之前, 一切努力都是白费。 所以很多事情看上去毫无可能。 现在计算能力强大了, 我们开始看到一些效果,比如说深度神经网络。 当计算能力足够强大时, 也许就能揭开谜底找到答案。

请远离以上胡言乱语,我们来看看脑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也许对AI研究也有一点点启示。 以下内容主要参考了2015年neuron上的一篇综述文章 Pleasure systems in the brain(大脑中的愉悦系统)。

大家都知道, 人生中快乐很重要。有一种哲学叫享乐主义(Hedonism)又叫伊壁鸠鲁主义(Epicureanism)。hedonism这个词甚至在现代脑科学里被引申为让大脑体会到快乐的神经回路。

有关这个享乐主义, 最有名的一个段子是 :有一位叫做第欧根尼的学者, 平时就是住在一个桶里, 被周围的人当作狗。 而史上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亚历山大大帝巡游帝国时,遇到了正躺着晒太阳的第欧根尼,这位世界之王上前自我介绍:“我是大帝亚历山大。” 学者依然躺着,也自报家门:“我是狗儿第欧根尼。” 于是大帝肃然起敬,问:“我有什么可以为先生效劳的吗?”哲学家的回答是:“有的,就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据说亚历山大事后感叹道:“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就愿意做第欧根尼。”。 这个故事虽然有名, 但是不管你信不信, 反正我是不信。 这是学者们喜欢给自己脸上贴金。

抛开纯粹的享乐主义不谈, 快乐仍然是很重要的。略微懂一点脑科学,心理学等等的人都知道多巴胺, 在现有的教科书里面都会写到, 多巴胺作为传递神经信号的物质,主要作用于大脑的快乐系统。因此能引起快乐。 而一些化学结构上模仿多巴胺的物质, 比如说著名的冰毒, 能够取代多巴胺刺激大脑的功能,带来极其强烈的刺激, 因此冰毒是毒品中最可怕的一种。 一旦染上,基本无解。

而neuron的文章总结说, 以上说法是非常片面的。 大脑真正的快乐机制不是这样。 大脑中引发快乐感受的神经回路主要有三种, 一种我们知道的最多的是多巴胺起作用的大脑皮缘层的A部位(抱歉一些专有名词就不翻译了, 都是特指大脑的某一块区域某种结构,对外人来说如同天书,也没有了解的必要,以下都以字母为代号)。这一块的主要作用,是刺激人想做某事(want),是想要, 是欲望。 欲望很重要, 没有欲望,人自然就各种消极, 什么都不想做。 但是欲望不是真正的快乐。

第二种回路,用所谓享乐主义的衍生词指代的神经系统B, 主导的真正的快乐, 快乐是一个满足的过程。 拿吃东西来举例, 突然想吃某种东西是欲望, 大脑的A系统起作用。 真正吃到了东西, 吃的过程是一种享受, 是真正的快乐, B系统在起作用。 但是B系统本身的效用是递减的, 好吃的吃好几遍就不那么好吃了,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再好的东西, 熟悉了就会腻味。都跟这个相关。

第三种回路, 是跟学习相关的, 称为C。 大脑是一个模式机器, 不断的在预测, 尝试匹配, 试图建立某种模式。 也就是学习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苦的, 但是模式建立的一刻,也就是学会了, 是快乐的。有人说科学发现的一刻,是人类能够体验到的最大的高潮, 就是学习有所成就所能给予的极致奖赏。

这三种机制,都可以和生存竞争联系起来。可以说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详细讨论可以另写一篇,这里就不展开解释了。

有A欲望,B享受, C学习这三种划分, 就可以扩展开来理解很多现象。比如很多毒品因为刺激的是A欲望, 而没有B享受的过程, 所以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只是欲望让人欲罢不能。 一旦撤掉毒品, 副作用就是极大的折磨。 英文里有个专有名词坦塔罗斯就是指这个。

坦塔罗斯是希腊神话里的宙斯之子, 因为无法无天的各种恶行,得罪了众神,被打入地狱。 他站在一池水中间,波浪就在他的下巴下翻滚。可是只能忍受干渴,永远喝不上一滴。他只要一低头,水位就会下降,永远保持在他下巴的位置。同时他又饥饿难忍。在他身旁就是一排果树,结满了累累果实,吊在他的额前。他只能看着,一伸手大风就会把树枝吹向空中。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

佛家因此而说, 认识到了欲望是万恶之源。为此开出的药方是屏蔽一切欲望。然而按照大脑的机制, 没有A,  也就没有B,得不到事实上的满足。  这样的心态是脆弱的, 非常经不起诱惑。

有欲望,就去实践满足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 享乐主义就是其中之一。 很多人生哲学就停留在这里, 认为人生需要追逐快乐, 把自己保持在B状态里。 然而按照前述B的机制, 重复的东西不能带来同样的B享受, 必需时常换新。 因此追求B状态的保持很难, 需要极大的物质资源支持, 而且经常会腻。对一些富人贵人来说,  当一切的传统刺激都不起作用了, 就会胡作非为。

只有C学习,可以贯穿一生。 因此不断的学习, 特别是在艰苦的学习之后,因为技能的习得获得一点小小的但是真正的快乐,可以鼓励你继续走下去。学无止境,可以伴随一生。 这样的才是对以上大脑机制理解之后,推断出的正确人生态度。

掌握这样的理论,犹如掌握一把大锤,可以用来解决人生的各种疑难, 比如什么是真正的婚姻,如何让爱情永恒。 爱一开始是一种欲望A, 然后是互相拥有B, 这个阶段因为是真正的享受, 非常的快乐, 然而随后大脑的享受平衡机制开始起作用, 时间久了就腻,就有人开始追逐别的新鲜刺激。靠享受不能相伴一生。 唯有学习C, 互相学习,互相欣赏,共同提高,才是真正的人生良伴。 才是最高质量的婚姻生活。 比如杨绛,钱钟书,钱写的书,杨是第一个读者,并能给出很好的修改建议。两人互为精神伴侣,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可以轻松举出无数的例证来证明这种观点。

电影阿甘正传里, 有一段时间因为女友不告而别的刺激, 阿甘开始横穿美国的跑步,其实他漫无目的, 因为跑都够久,就引来了很多追随者。他们觉得跑步本身也许就是一种人生意义。而当阿甘突然不跑了, 一众追随者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问阿甘,我们下面该做什么。 阿甘也给不出什么建议。 而读完本文的诸位,都可以轻松给出建议, 去学习!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全文完)

有关AI的一点随想

今天的文章没有主题, 想到什么写什么

这两天业余时间翻完了一本讲古典音乐的书, 叫”乐之本事”. 强烈建议古典音乐爱好者阅读, 如果对古典音乐有兴趣也可以翻翻, 原书作者说他是写给爱好者的入门书, 其实他高看了爱好者的基础知识水平. 也许是想说的东西太多, 用了很多专业名词, 说起用户体验, 对初学者并不那么友好(职业病犯了).  但是读过总比没看好, 帮着做个广告.

其实原书中说的最多的还是审美, 不光是音乐, 所有的艺术, 甚至人生的意义. 归根结底是美学. 所谓艺术的科学是美学, 科学的科学是哲学. 其实美学和哲学是相辅相成的, 二者合一, 就是道.

谈及美学, 绕不开的就是李泽厚先生的美学三书, 这本来是三本书, 美的历程, 华夏美学, 美学四讲.  三本书各种版本不知出了多少, 也有就叫美学三书的合计版本. 美学也罢, 哲学也罢, 琢磨起来都费劲, 因此这类书一般都小众. 能出这么多版本, 已经是超出想象的影响力了. 也就是所谓绕不开的理由.

但是个人看法, 美学三书终归只是入门读物级别的东西, 要想深入体会, 还是得到西方的经典著作里去找. 中国人的传统美学, 李泽厚先生讲了很多很多, 但是不透, 最后还是得看金刚经,道德经和易经.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太高, 一般人可能也够不着. 阳春白雪,应者寥寥. 高手寂寞, 又想布道,  真的是很矛盾啊.

李泽厚先生在建国后和朱光潜, 蔡仪,有一场著名的美学论战, 本来美学可以有很多种, 但是最后无产阶级革命美学总要胜出, 所以这个嘴仗要打. 打起仗来情绪激动, 就会超水平发挥, 为了争取围观群众支持, 也会说的比较直白. 强烈建议好奇的群众翻出史料去围观一下.

说了一大通, 没有半句AI,  不是关于AI的随想么? 所谓随想, 就是这样的啊.

其实本文是想说, 因为美学和哲学最高, 可以说是人类最上等的知识和成就. 要想做出类人AI, 不能只在工程里打转, 一定要搞懂美学和哲学.

继续跑题. 乐之本事这本书里谈到对音乐的审美, 因为音乐本身是个序列, 不像画或者图像一样能让人一开始就人掌控全局. 音乐一开场你并不知道接下来会听到什么, 在听的过程中, 一般人的的工作记忆容量也有限, 听到后面, 前面的也许就忘了, 没有一个全局的上下文可以依托. 因此音乐的主题都要反复重复,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有大量的冗余信息. 即使这样, 仍然表现力有限, 存在信息量不够的大问题, 所以古典音乐发展到后期, 主流越来越依重唱,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最后是大合唱, 而我们耳熟能详的音乐, 大多都来自歌剧.  因为结合文字, 信息量才能更多.

创作, 可以认为是作者和读/听/观者之间一个传达信息的过程. 作品就是要传达信息的媒介和载体. 音乐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 完整的传递信息, 需要作曲的人和演奏的人合作来提供, 通常是各占一半, 作曲的人需要把自己的丰富感受压缩在乐谱上. 演奏的人虽然自由些, 但是仍然受限于手中乐器的表现力 (钢琴因为表现力最强, 被成为乐器之王) . 所以就算作曲者和演奏者都尽力了, 仍然不能提供完整的信息, 还有很大一部分需要脑补. 这就是为什么欣赏古典音乐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 当然, 不学也能欣赏到一部分, 有人天生就敏感, 能自通乐理, 但是大部分人需要训练.

音乐/美术/文学这些东西, 归根结底都是大脑的安慰剂. 大脑天生喜欢探寻模式, 通过观察模式, 结合自身的记忆, 如果能总结出所谓规律, 大脑就会兴奋.   寻找规律的极致是就是所谓借此体悟到人生的道理.  从信息量角度上讲, 音乐,美术, 文学依次扩大. 但是从悟道的角度上讲, 听到音乐有所触动,最有可能悟, 美术次之, 读完一本小说悟道的最少. 因为压缩后的信息才是最精华的部分.

那么人生的道理又是什么的,  能让大脑愉悦的是两类东西, 一类是以多巴胺为代表的兴奋剂. 正向刺激, 高潮体验. 一类是以内啡肽为代表的安慰剂. 在经历过痛苦不适后的反向刺激, 对应的是舒适.  两类典型的毒品, 冰毒是正向刺激, 兴奋狂躁, 极端的会去吃人咬人. 海洛因和鸦片是反向刺激, 舒坦,昏昏欲睡. 两者都会上瘾, 前者比后者更可怕. 辣椒和跑步的上瘾是后面一种. 换个控制论的角度, 一个是正反馈, 一个是负反馈.

从系统论的角度, 管理一个系统的终极奥义, 是用负反馈约束正反馈, 没有适当的正反馈, 就是死水一滩. 没有负反馈约束, 系统不够稳定, 早晚就爆掉了.  那些管理公司的真正高手都懂这个道理. 大脑也是这么管理的. 所有的复杂系统,都是这么管理的, 才能生机勃勃, 又存在秩序.

BTW, 说AI说的太少? 我全文都在说AI. 就喜欢故弄玄虚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