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了自由主义读书笔记之后,这几天一直在想下面是读什么?是去读古代的奥义书,阿含经,还是从孔德开始先讲近现代哲学?哲学类还有本帕斯卡的思想录想一笔带过的。欢迎文后留言建议。
既然没想好,今天就跑个题。熟悉我的人知道我年前开始走路锻炼身体, 一个月就减肥成功。最近一个月又在唱卡拉ok, 偶尔用刺耳的噪音毒害各位的耳朵。不过厚着脸皮说,自我感觉唱歌的水平也见长。还可以发出很大的噪音吓唬小朋友。这些都是读书人一般不太关注的身体技能。 为什么我开始搞这些,锻炼身体,自娱自乐是主要理由。更重要的是,读书也罢, 锻炼身体也罢,唱歌也罢,万事同理, 道是通的。 每一样都归结为一些根本的道理,最后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明白这个,学起来就快。
所以今天我找了一篇拳经, 给大家白扯白扯中国传统武术的玄学。
这本小册子叫拳道集录,内功四经。 篇末一段文字,讲了来历:
此书得自清初,总宪王公得于水底石函之中,初无可解。百年之后,南溪子悟识参机,方知是仙传至宝,付于知已宗景房。学者用之,必须由内功入手学练,纳卦次之,神运又次之,地龙收功,大略不过如此也。尚望同志者详注参学是幸。
北平 宋约斋得于燕都,刘晓堂先生得于沈阳工部库中。
宋约斋是形意拳祖师李洛能的得意门徒宋世荣, 刘晓棠在沈阳故宫工部库里工作,看到了这篇文字,他应该自己不懂,转给了宋约斋,然后传了下来。 下面我直接贴原文,原文带注解, 我也照抄, 然后简单说说我的理解。 我自己写的用蓝字,转载的内容全用斜体。
卷一: 内功经
内功之传,脉络甚真
注:练内功之要,第一要知脉络,勉强用之,有损无益,慎之!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
注:任脉起于承浆,由下嘴唇承浆血下直直阴前高骨;督脉起于尻尾,直上由脊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
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注:【井者】足少阳胆经,肩上陷中之肩井穴也。【池者】手阳明大肠经,屈时横纹头陷中之曲池穴也。此乃全身发劲之所也。
武术里面最奇妙的大约就是所谓内功了。内功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但是大体上,练习内功,都是呼吸导引术。 要控制自己的呼吸,然后运气导引。所谓导引,就是用意念关注自己的身体某个部位,够专注,就能有所感,也就是所谓气感, 不同的内功,导引方法完全不同, 据说错了会走火入魔。但是不同的功夫导引方法可以完全相反的,似乎是怎么搞都可以,什么是对的?不知道。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注:本者,自然之气也,用功之久,方悟其妙,决不能以言传也。
尻尾升气,丹田炼神
注:尻尾,系尾骨之处也。用力向上翻起,真气自然上升也。脐下一寸二分为丹田穴,用功时存元气于此也。
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注: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气充于内,则形光于外也。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
注: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不明此,即脉络亦空谈耳。
练习内功,最关键的就是丹田,丹田里面最重要的是两个丹田,一个是上丹田,另一个是下丹田, 这都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部位。下丹田在人体的重心,肚脐后面人体内的中心部位(有不同说法,这里取得是主流)。上丹田在额上正中,也有说在两目之间,是松果体, 也是第三只眼,黄庭,祖窍。 这是练丹道,练瑜伽,最重要的关键部位。所谓开天眼,就是这里。 瑜伽,古印度的呼吸导引术, 说人体有七个光轮,由下至上, 下面的包括下丹田,上面的包括上丹田。 和中国道家的说法有相似,有不同。 哪个对? 不知道!总之练武术的人,练命功的,关注下丹田多一些。 练道术的, 练性功的,关注黄庭祖窍多一些。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函而闭,背平而正
注:正头起项虚领颈,壮面神顺颌微收,松肩垂肘肩自活,小腹放松胸须函。背平身微有收敛之形,此式中之真窍也。
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
注:足既动步,膝须曲而伸,伸而曲。膝用力内扣,前阴缩,故步能坚而稳,而裆亦开矣。肋开张,两侧肋骨由胆脏气脉带动之,而肋亦开矣。
气调而匀,劲松而紧
注: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盖息从心起,心静息调。又云:肺金不清,必先调息。呼则形松似落雁,吸则意紧随气行,此即内三合之形松意紧,进而心血调融,神态安静,固精健肾,祛病延年。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
注:呼吸出入,气交错也。调息匀细,真气也。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真气归纳于丹田也。升者,气随意上升也;伏者,觉周身之气渐坠于丹田,龙蛰虎卧潜伏之。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
注:收谷道者,谷道轻提,防气之泄也。提者,耳后高骨玉楼穴也。正头起项,使气往来无阻碍也。不拘坐立,气至喉者,以肺摄心透前胸也。气虽聚于丹田,存想沉至底,方为妙也。底者,涌泉穴也。
升有升路,肋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
注:气升于两肋,骨缝极力开展,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自俞口,以透入前心,方明真路。
既明气窍,再谈劲诀。
注:明气路之后,再详剖劲决。通,透,穿,贴,松,悍,坚,合。
曰通,劲之顺也。
曰透,骨之速也。通、透、往来无阻也。伸劲拨力以和缓,柔软之意也。
曰穿,劲之连也。
曰贴,劲之络也。穿、贴,横竖连络也。伸劲拨力以刚坚,凝结之意也。
曰松,劲之涣也。
曰悍,劲之萃专也。松涣者,柔之极也,养精蓄锐之意也。悍萃者,刚之极也。松如绳之系,悍如冰之清,气血结聚之谓也。
曰合,劲之一也。
曰坚,劲之专也。
合者,周身之一也。坚者,横竖斜缠之谓也。
这里说的就是具体的呼吸导引要诀了,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重点是身体放松,脑子放空,然后控制呼吸。这一点都差不多,具体怎么放松放空各有不同。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
注:按肩者,按肩井穴之劲沉至涌泉穴。逼臀者,两臀极力贴住。圆裆者,由内向外极力挣横也。提胸者,提前胸也腰即下塌也。
提骸以正项,贴背以转抖,松肩以出劲
注:提骸者,后脑骨虚灵上顶,骸自提也。贴背者,两背骨用力贴住,觉其劲自脐下而出,自六腑向外转,至抖骨而回也。松肩者,出劲之时,将肩井穴之劲,软意松开,自无阻碍矣。
折天柱以下气,瞻合谷以立门
注:天柱,此穴系项后高骨上,下气之时,极力贴住;合谷者,虎克穴也,遇敌时紧卷,以目视之。
横劲竖劲,变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
注:竖者,肩至足底;横者,两臂及手也。以身说则竖者,自腋至两肩穴也。横者,自六腑转于手骨背也。以腿而言之,自脑至足底为竖,自膝至臀为横。
五气转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注:吸气纳于丹田升真气于顶,复自俞口降于丹田。一运真气,自裆下于足底复上自外胯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骨,胳膊里出手,复自六腑转于丹田。一升一降,一上一下,一出一入,融洽不悖,周流不息,久久用之,好处参悟甚多。
炼神炼气,返本还原
注: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腾形随,意劲神同,神帅气,气帅形,形随气腾。
以上劲诀既详,下言调气之方
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经鼻孔,而气稍定,遂吸气一口,但吸气时须默想真气,自涌泉穴升至会阴,分向两肋,自两肋升于前胸,由前胸升于脑后,渐升入泥丸百会穴。降气时须默想真气由泥丸降至印堂,自鼻至喉,喉至脊背,脊背透至前心,前心沉至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从尾闾长强近于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纯乎天地循环之理也。(此既非小周天,也非大周天,望学者注意)
后面讨论具体的练习方法,包括运气的方法。这些导引的方法多有不同,但是总体上中国的内功运气分为大周天和小周天。小周天主要是围绕身体和头部,任督二脉来运气。大周天再包括全身的四肢,运气要通达到手指脚尖。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甚至可以只练习小周天的。
纳卦篇卷二
头项法乎乾,取其刚健纯粹。
足膝法乎坤,取其镇静厚载。
评曰:阴阳合德,气发四体,备乾健坤顺之德,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见,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刚柔互运,无端可寻。是谓阴阳合德,故取诸乾坤也。
注:凡一出手,先视虎口穴,前颌用力,正平提起,后脊背用力塌下,真气来时直冲尻尾长强穴,谷道着力提住,由脊背上升至顶,由百会转过昆仑下印堂,贯两目而至鼻,其气欲从鼻孔泄时,即便吸入丹田,两耳下各三寸六分之象眼穴用力向下截住,合周身全局之力守之,用之久久自知其妙也。
凡一用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委中大筋竭力要直,两盖骨复竭力要曲,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矣。
肩背宜于松活,乃巽顺之意。
裆胯宜于靠紧,须玩兑泽之情。
注:塌肩井穴,须将肩顶头正直落下,与此肩骨相合。曲池穴比肩顶骨略低半寸,手腕直与肩齐,背骨遂极力贴住,此是竖劲,不是横劲。以竖则实,以横则虚。下肩井穴,自背骨直至足底,故谓之竖。右臂则收左臂之劲,自骨底以意透于右臂,直达两扇门穴,故谓之横。两劲并用而不乱,元气方能升降自如,而巽顺之意明矣。
艮象曰: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其义深哉!胸欲竦起,艮山相似,肋有呼吸震动莫测。
评曰:震上艮下曰颐,为平为止。手止,人震动也;足止,中开胸自裆皆虚如四阴,则内刚外柔,如颐中有物能噬嗑,则物不能阻隔矣。取诸颐小过,艮下震上,雷在山上震惊百里,令人不及掩耳。足下屹立如山,震为足,为动也。
注:肋者,协也,鱼腮也。胸虽出而不高,虽闭而不束,虽张而不开,此中玄妙,难从口授。用力须以意出,以气腾,以神足,则为合式,非出骨肉之劲也。用肋一气之呼吸,为开闭。以手之出入为开闭,以身之纵横为开闭。高步劲在于足,中步劲在于肋,下步劲在于背,自然之理也。
坎离之卦,乃身内之义也。可以意会,不可言传。
注:心肾为水火之象,水宜升,火宜降,两相既济,水火相交,真气乃萃,精神渐长,聪明且开,岂但劲乎!
这一篇是用卦象来比喻练功的方法。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绕不开易经,易经到底是在说什么,怎么解释的都有, 但是不管怎么理解, 易经原文要知道,基本的卦是什么要知道,不然别人说什么你弄不懂。这段文字里面就是用卦象来比喻练功的意象。注解其实已经说了很多了, 我也不能说出更多。
神运篇卷三
总诀四章
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故形气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故形气胜能纵横,精神敛能飞腾。
第一章神运之体
先明进退之势,后究动静之根,进因伏而后起,退方合而即动,以静为本,以神为用,身虽疾而心自静,静之妙当明内外呼吸之间。纵横者,劲之横竖,飞腾者,气之深微。
第二章节神运之式
击敌者有用神、用气、用形之迟速不同,被击者有仆也、怯也、索也,怯也之深浅之异。
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先入。以气击气,手方动而不畏。以形击形,身到后乃胜。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
第三章神运之用
纵横者,肋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者,随手之出入;动静者,任气之来去自然。气欲露而神欲敛,身宜稳而步宜坚。既不失之于轻,复不失之于重。探如鹰隼之飞,疾如虎豹之强。
第四章神运体用之意
山有撼则崩,树无根必倒,水无源必涸,工夫亦然。欲明神运经,必须熟内功,纳卦,十二大劲。周身全局合一方可用,否则不惟无益,而且有损。练时必须骑马式、稳住周身全局,一呼则纵,一吸则敛,纵起两足亦起,敛时两足亦齐落,此法永不可易。然用劲又因敌布阵,当有高低、上下,远近、迟速、虚实、大小变化不一。刚柔动静之间,成败得失之际,纯在斯也。欲善用劲,须动步不动心,动身不动气。心静而步坚,气静而身稳,由静而精,自得飞腾变化矣。
盖知静之为静,静亦动也;知动之为动,动亦静也。是以善用于神运者,神缓而眼疾,心缓而手疾,气缓而步疾。
盖因外疾而内缓,外柔而内刚,知体用之妙也。是知所贵者,以柔用刚方是真刚;以柔用疾,方是真疾。此中动静奥妙之用,得之于象外,非可以形亦求之也。须要深究详参,久而久之,神运之法,妙理自然悟矣。
神动既明,可言十二大劲:
一曰、底练稳步如山
二曰、紧膝曲腿如柱
三曰、裆胯内外凑集
四曰、胸背刚柔相济
五曰、头颅正直撞敌
六曰、三门竖肩贴背
七曰、二门横竖用肘
八曰、穿骨破彼之劲
九曰、坚骨封彼之下
十曰、内掠敌彼之里
十一曰、外格敌彼之外
十二曰、撩攻上下内外如一
这一篇讨论精气神,中国人喜欢讲精气神。 从身体,到精神,到气和炁。了解自己身体的奥秘和根本都在这里。之前写过讲修炼的文章,道家修炼与万物理论,已经说过这个了,这里就不展开了。
地龙篇卷四
地龙真诀,利在底收,全身练地,强固精神。伸可成曲,住亦能能行,曲如伏虎,伸比腾龙,行亦无迹,伸曲潜踪。身坚如铁,法密如龙。翻猛虎豹,转疾隼鹰。倒分前后,左右分明,门有变化,法无定形。前攻用手,二三门间。后攻用足,撞膝逼攻。远则追击,近则接迎。大胯着地,侧身局成,仰倒若坐,尻尾学凭,高低任意,远近纵横。
最后一部分是一篇口诀。口诀通常是一门功夫的总纲,能放在口诀里的都是要义,口诀不可轻传。古时候,拿到口诀的,就是这一门的传人了。现代信息社会,信息泛滥,什么东西都能找到,学起来比古代容易多了。然而问题是,又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信息实在太多了,多到真正的信息淹没在大量虚假无用的信息之中。 这篇口诀,在我看来,是练武的要义,在别人看来,可能是胡说八道。 因为除了口诀,还有身上的功夫,要对照,口诀才有意义。否则光靠嘴说, 如龙是什么, 虎豹是什么, 扯不清。 必须得有架势对照着琢磨。反过来,光有架势,没有口诀, 没有心证, 功夫就流于表面练不到位,练不深。
转帖完,本文就结束了,能看到这里,说明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足够的兴趣。 最近几年,中国传统文化似乎有复兴的势头,当然伴随而生的怀疑否定也大起。后者以西方各种神教的信徒居多,特别是科学神教的信徒居多。
科学本质上是一种怀疑精神,这个姿势是没错的。但是怀疑是要在了解的基础上怀疑, 理解了别人在说什么, 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践,可以去伪存真。上来就否定一切,这是无知狂妄,不是科学精神。 古代人能够流传下来的东西,文化传承其实不多, 这也是个竞争淘汰的过程,能在文化竞争中流传下来的,总归是有一定意义的。
另一方面,也不要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古人最大,越古越伟大,只有上古时期是最高的,这样就固步自封了。
去伪存真,才是正确的对待方式!在此与诸位共勉。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