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从历史学到什么?

好几个月没更新文章了。已经到了年底,年初读书与书单里想读的所谓全球领袖读物,还没读过三分之一,今年肯定读不完,慢慢来。

其实上半年,读书更文还很积极。等读完了哲学和科学哲学(哲学类小结)相关的一系列书, 到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就有点卡壳。原因有两个,一是历史研究是是一套巨著,短时间内看不完;二是。。。好吧,坦诚的讲,我是不会去把汤因比的巨著翻一遍的,他的书虽然是个标杆,但是已经略显过时。大家说起历史研究,通常说的都是汤因比本人认可的一个缩略本。这个缩略本的篇幅不能当做拖更的理由,真正的原因是,读历史读到废。。。 

看历史书越多,越觉得历史并不能告诉我们什么。特别是对历史的细节了解多了,这种虚无的感觉就特别明显。会觉得历史就是一团乱麻,乱麻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历史书里写的经验教训,所谓人为总结出来的原因结果论调,大多数都是不靠谱的,如果不是全部的话。

为什么会这么想?因为历史世界太复杂! 能够变成文字记录下来的,只能是人的简化,提炼,抽象和总结,也就是写书的那个人想让你看到的东西。读书的人再结合自己的个人理解和人生经历,感受作者想传达给自己的观点。大家把这个感受过程叫做从“历史中学习得到了教训”,其实学的是历史书作者的主观看法。 

主观与客观, 思想和现实,什么是真实?怎么获得真实?有没有真实? 读了大半年哲学书,就不进一步展开了,大家自行思考。

断更前一篇谈科学是什么?科学面对的自然世界,也很复杂, 但是为什么科学相对靠谱? 因为科学可以控制约束条件,选择环境,把现实世界变成实验室,然后通过测量和实验得到可重复验证的观测结果、再基于这些可控的重复结果追问其中内在的概念和概念之间逻辑联系,也就是所谓第一性原理。 对于历史,即不可控,又不重复,没法像科学那样。

那我们从历史什么也学不到了吗?也不尽然, 都是复杂系统,去看细节千差万别,总体上还是能总结出一些规律。 但这不是历史书里的那些帝王将相的得失成败。而是复杂系统的共有特征,比如熵, 自由能量,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环境适应性。 系统的演化趋势等等。

这些也许听上去太虚。其实人类社会演化的主要脉络,信仰和文化,民族和国家认同,到一国内的商业和财政, 官员的选拔和考核,军事的人员和布置等等都可以从复杂系统的角度去梳理。这一次就不展开了。

下面举个具体的例子:


最近闹的沸沸洋洋的某想事件,攻击的一方用所谓内幕解密的方式来吸睛,试图证明某想选择了错误的路线,也就是所谓“贸工技”,而唯一正确的路线只能从技术研发开始。某想为什么选择这种错误的路线,是因为某家买办贪官要为自己谋私。这种非黑即白的儿童思维方式,本来不值一驳,没想到当前的大环境下竟然很有市场。 这里谈谈真正的历史:

中国IT的发展史,其实是一部中国革命史。 面对强大的欧美技术公司,弱小的中国公司如何起步? 最早的商业机会,革命的火种出现在哪里?历史给出了答案:首先是军阀混战带来了机会,火种必然出现在敌人的薄弱环节:中文处理相关的领域。中文和西方文字有极大的不同, 用计算机来处理中文,技术上会有很大差异,西方的IT技术专家,碰上中文处理也只好惊呼中文太难不可思议!

于是中文领域,包括中文输入法,文字处理系统,文字排版系统,成了中国IT发展的革命根据地,联想汉卡,金山WPS, 北大方正排版,这些技术支撑了最早的中国IT公司发展。不光大陆,台湾的IT公司也是汉卡起步。

好景不长, 强大的敌人微软在90年代中期用windows统一了桌面操作系统,结束了军阀混战,开始对中文根据地展开围剿。于是中文windows干掉了汉卡和中文之星,中文word 干掉了wps, 只有方正的排版系统地处偏僻,得以苟活。 

这时候面对存亡危机, “左” 派要打阵地战,搞自主操作系统,自主CPU的电脑正面迎战wintel。 右派走投降路线, 敌人太强大,我们加入阵营搞合作吧,放弃自主技术,好好卖货。结果是“左”派陆续阵亡,倪院士的方舟电脑落得一地鸡毛。右派倒是苟活下来,不过某想今天不断挨骂。

幸好还有毛思想, 某为运用辩证法结合具体国情,离开中文革命根据地,经过长征避实就虚,发现了新的敌人薄弱区域:广大亚非拉穷困人民的廉价需求,搞游击战,持久战,农村包围城市,慢慢积累足够的力量,等待时机,以下省去5000字,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以上说的有道理么? 不好意思,我举了个反例,这不是科学的思维方式,违背第一性原理。

我们从历史能学到什么东西?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