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纠结了几天先读古代还是先读近现代哲学之后,觉得还是沿着历史的顺序为好。 这次就说一说来源于古印度哲学思想的集大成:奥义书。 因为奥义书没有明确的作者,只能简单说说源流。 奥义书来源于古印度文明的知识体系,也叫做吠陀(veda)。
我们从小就学习了柳诒徵先生在1923年中国文化史中提出的四大文明古国: 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中国。柳先生是一位文化大师,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开创者,但是似乎知名度不高,有机会再聊一聊他。因为我们从小学习四大文明古国,把这个当做常识,看到西方的史书可能会惊奇,原来大部分书都不是这么说的。
西方人的历史书介绍世界历史时候基本都是埃及-希腊文明体系,地中海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 哪有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就算有,也得有希腊啊。 印度?中国? 那是遥远而神秘的东方世界,就算要讲,也一般单立一章。因为在西方人看来,他们的埃及-希腊文明才是正朔,东方文明是用来对比猎奇的。
中国又一次崛起(为什么要说又?),必然要在世界历史的阐述方式上跟这种西方中心体系干仗。最近有一拨希腊伪史论的草头军打了先锋。但是猪队友们实在是冲的太远。愚公移山得一铲子一铲子挖,想指望天降力士,一下子就把大山背走,那是没有的事。 草头军非常不能打,主要就是他们全部推倒的目标太虚无。 其实西方阐述问题极多,抓住漏洞,不宜放大,慢慢来,事有可为。而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不要双标,不要量西方文明是一寸当一尺,到了东方就一尺变一寸。华夏文明真的行,不用担心,这是事实。
一不留神又跑题,回到古印度。考古发现表明,在印度5000年之前甚至更早就有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称之为古印度文明。按照西方史观,这个文明后来遭遇了雅利安人入侵。雅利安人是从北方草原上来的蛮族,一路杀,古印度文明的人都成了首陀罗,雅利安人自居婆罗门。 西方考古为此找了很多证据, 比如公元前1900年左右,古印度文明的中心考古集中发现的两座古城,哈拉帕城(Harappa)与摩亨佐达罗城(Mohenjo-Daro)遭遇了屠杀,堡垒的大门被堵上,还有尸骨焚烧的痕迹,然后文明就衰亡了。再然后这些所谓铁证如山就变成了雅利安人入侵,写进了教科书。
最近这些年,印度学者和部分西方学者一直在反驳这种粗暴的说法。因为一点点(并没有广泛存在)的暴力痕迹就是雅利安人入侵吗?就不能是本地人暴动? 不能是周边的部落起义?这就是西方的双标之一,他们先有个来源于史诗的故事(口口相传的故事,没有文字)然后一旦有考古发现什么,就往这个故事人物上去套。到了中国,他们说你们没有文字的都不叫历史。 欺负我们华夏文明的文字太多,反倒没有太多口口相传史诗。
至于为什么华夏文明没有口口相传的史诗?有人说尚书和诗经,楚辞里都有一点,有文字了,就不用太多口口相传了。还有人说被孔子删改了。 这应当没有什么公论。我个人认为是被周公给禁了,这个以后有机会再说。 按照我们华夏标准,没有文字记载互证的都不作数, 那希腊什么特洛伊战争都是神话,哪有什么全身如铁的阿克琉斯?哪有什么木马?不服你找个特洛伊木马的木头来看看? 啊!他们还找到诺亚方舟了!
吐槽时间结束。 印度人似乎慢慢的扳回一局,雅利安人入侵至少在印度国内已经被质疑成功了。说白了,就算按照西方逻辑, 雅利安人入侵之前啥文明都没有,草原上没有任何文明遗迹,就是一群蛮族,入侵到印度,一下子就变成婆罗门,建了大城市,开始传承吠陀体系了?总不至于是凭空出来的吧?就算是有这个鸠占鹊巢,也要承认吠陀主要是来源于人家印度本地的,不是雅利安人从草原上带来的。
印度学者试图论证古印度文明衰败是因为大自然,比如气候变化和瘟疫,而不是什么雅利安人入侵。 他们很艰难,因为立论难,想从因果链正面论述证明一个事情,太难了!古印度文明除了口口相传的吠陀,并没有什么文字记载,他们还特别不爱历史,这个毛病一直到了中世纪, 现代印度学者要研究古代印度还得参考唐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为什么不爱历史?这也是因为古印度文明的特点:灵魂不灭,万世轮回,要历史也没啥意义。
没有挖出文字,考古发现的东西就起不了名字。挖出一个大墓,墓主人是谁就只能推测。就算挖出文字,他们还质疑哩!比如几年前的魏武王。西方历史研究方法,就是往这些口口相传的史诗上靠, 把史诗故事里面的名字用上,就写进教科书了。印度人民也想这么干。 毕竟印度的吠陀史诗,体量是最大的,没有之一。 但是他们还不太行,因为他们太穷了。这个世界总体上还是嫌贫爱富,有钱说什么都对,没钱说什么都不对。 中华史学家请继续努力,因为中国肯定会变得更富,你们有机会!
我们还是回到印度,雅利安人入侵到底有没有,这个对中国人来说不重要。总之我们知道印度的吠陀是口口相传下来的一大堆经典。奥义书是吠陀经的最后一部分,主要的内容就是哲学。
我手头的奥义书,是黄宝生先生翻译的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本。 阅读哲学经典相当危险,很大的问题就是字义的辨析, 往往一字之差,意思完全相反。所以人家奥义书本来是要言传身教的,奥义这个词就是坐在身边。 奥义书里也经常强调,只能父传子,师传徒,不能外传。所以没有上下文的帮助,语言变成文字,那基本不可能准确还原。文字再翻译一遍,最后到读者自己理解,每一个过手的人,都会加入自己的理解,所以我们还是不求甚解的好。
奥义书作为吠陀的最后一部分,时常被包含在森林书中。叫森林书,是因为这是远离俗世,隐居在森林里的人秘密传授的。吠陀从前面的四大吠陀倡导的祭祀,到森林书演变为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奥义书是个总称,流传的起码有好几百种。大多数被认为是后人发展出来的,相对公认来源于吠陀的有十三种,分成三组,5组散文体被认为是在佛陀之前的。5首诗歌体大约在佛陀的时代,还有3组散文体被认为出现的最晚,大约在王莽篡汉的公元年代。
奥义书有这么多种,但其实每一种都不太长,而且因为是散文诗歌,虽然不识原文,只看翻译,也觉得文字挺美。 奥义书后来又演变为吠檀多哲学体系,由商羯罗做了审定和注释。近现代印度哲学也都承接商羯罗发扬光大的吠檀多不二论。在黄宝生先生的奥义书导言里提到,奥义书从早期吠陀的祭祀转向知识,可能是世俗的刹帝利和神的婆罗门在争夺权力。 这可能不算公论,但也是一个可以帮助理解的角度。
那么奥义书说的是什么呢? 十三种内容其实很杂,一边看,还要一边对照思考,很难概况, 还得去看书。这里只简单说说要义。
首先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梵,梵大概类似于道德经里不可说的道,是宇宙的本源。但梵和道又有不同。奥义书里另外一个概念是自我,自我是人的本质。 在奥义书看来,自我和梵是一种东西。自我创造了世界,梵在人的存在就是自我。奥义书对梵的描述也是用否定形式,不能看,不能说,无法把握, 道可道,非常道。 梵又在万物之中,梵是唯一,所以不二。 奥义书中还说,自我可以小于米粒,可以大于天。
梵是最高知识,知道了梵就知道一切,当然也就解决了人生所有的问题。梵我合一,人就最终解脱,这是奥义书表述的最高境界。同时因为自我就是梵,所以灵魂不灭,灵魂如果不能回到梵,和梵合一,就只能不断转生,承受这世间轮回的苦。 转生成什么,取决于业报。 轮回,人生之苦,业报,解脱这些已经是佛家学说的基础框架了。佛家只是不认同梵我合一,佛家没有梵和自我,只有空,万事皆空。佛家也有自性,自性不二,但是自性不是自我,佛家没有我。当然佛解脱了也不是梵我合一, 是通过涅槃到达彼岸,波罗密多。
佛家我们下次读阿含经时候再细说。奥义书怎么梵我合一呢?主要就是吠檀多和瑜伽。吠檀多前面说了个轮廓,是一种哲学,希望通过思辨和对知识的追求发现自我,理解自我和梵。瑜伽又是什么呢?瑜伽的原意大概是控制驾驭,后来引申成修炼身心的方法。通过控制和驾驭身心,达到梵我合一。所以瑜伽是个统称,实际上里面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奥义书里,瑜伽分为六种:调息、 制感、 沉思、 专注、 思辨和入定。发展到后来,练习瑜伽最重要的大概是冥想。
一篇导读东拉西扯写到这里已经太长了,比起内容丰富而且优美的奥义书来说,我这里写的文字也太枯燥了,大家还是去看书吧!
谢谢阅读,觉得有点意思,麻烦点击在看或者转发,也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