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谈吃

明天就是除夕了,大家辛辛苦苦了一年,也陆陆续续放假了。 往年这时节,回老家团聚的一家人肯定都在忙忙碌碌准备明天的年夜饭。按照中国传统,这一顿年夜饭吃的好不好,会代表将来这一年过得怎么样。 北方习俗,这一顿饭一定要有鱼,还不能吃完,这叫年年有余。 

今年情况特殊, 疫情原因,很多人回不了老家。留在工作地点各自过年。据说今年1月份快递突破历史记录, 大家买买买,各种准备。更有老家的父母亲戚寄来的食材。 但是, 也有不少还没成家过日子的年轻人,想自己动手做点饭,觉得千难万难。想不起来做什么,不知道怎么做,害怕做的不好吃。此所谓三不,过年都不开心。 于是想写一篇小文,大概说说中国自古以来吃什么,启发一下大家的思路。 

我算爱吃的人。而且不光是吃,尤其喜欢搜集一些文人写吃的作品,这样餐桌上聊起吃起来,讲一些典故,轶事,显得自己有文化,也能扮演饭局气氛组的角色。本文的所有内容,都来自于王仁兴老先生的一本大书:国菜精华。 

王老先生早年是中国食品报社的编辑,晚年在大学里面讲中国烹饪史,曾经获得中国食文化研究会终身成就奖,是一个专精中国古代烹饪史的大家。他这本书,写了上至商代, 近至清代历朝历代的1000多道名菜。当然因为很多菜古人并没有传下菜谱来, 王老先生主要通过文献考证,饮食器具,生活方式的考古来推测古人实际上会怎么烹饪,最后编成菜谱。 

我们先从商朝说起, 这本书的第一道菜,妇好三连蒸!  大家进了博物馆,都能看见商代的青铜器, 最直观的感受是一堆怪字, 不知道怎么念。 商代青铜器五花八门,有祭祀的,装食物的,吃饭喝酒的,各有名字。因为那是个严格的等级社会,做什么事情都要讲规矩,不同的事情,就用不同的器皿。 这些青铜器,都是给贵族们用的, 老百姓家里只有陶器。

商代贵族是分餐制,大家聚会的时候一人一份, 就有各种各样的器皿,装不同的东西。这道妇好三连蒸的菜,是王老按照出土文物推测出来的菜谱。 参照的文物原物是1976年,安阳殷墟出土的妇好三连甗。最后这个字估计非古文化爱好者都不认识,这个字念眼, 是用来蒸东西的器皿。 

如图所示, 在青铜器里,这是一件大家伙,1米多长,将近半米高,有1百多公斤重。 叫妇好三连甗,是因为这件青铜器上刻着妇好的甲骨文。

了解商代历史的人都知道,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商代以商王武丁时期最为强盛, 因为他的墓最大,里面的鼎也大,给他祭祀的活人最多。 妇好能在历史上留名,不单单因为她是王后。她应当是历史有记载的中国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能带兵打仗的那种,而且特别能打。商代的青铜器上记载着她打赢了好多场大战。 因此妇好墓里面也有很多重器和精品。这件就是其中之一。 

怎么从妇好三连甗推测出妇好三连蒸, 蒸的是什么呢? 首先, 甗就是一种蒸器, 甗分成两部分,上面一部分叫甑,这字不难,就念曾,用来装被蒸的东西,底部有眼, 下面部分架在火上烧水。下面通常会用一个三足鬲。 这件器物比较特殊,又是三联,又比普通的甑大。 到底是蒸什么?

先说妇好墓出土的另外一件器物, 人头甑, 里面蒸的是一个人头。 

蒸熟了人头当然不是要吃的, 这是祭祀。商代是一个血祭的王朝,特别狠, 动不动就搞大规模的杀人祭祀。普通人就是把头砍下来堆在一起,有资格把头砍下来蒸的,只可能是贵族。 我去殷墟博物馆看到这件展品的文字说明,是说祭祀的人头可能是俘虏的。 倒也未必, 商朝的祭祀经常杀自己人。 贵族们在一起会盟, 老天打了个雷, 王就说, 老天不高兴了, 我们杀个人祭祀一下, 就你吧。于是一个小贵族就被杀了,把头割下来煮熟。  以上是我脑补。 但有商一代确实就这么狠,这也是为什么周武王伐商纣王特别容易。 周朝建立以后周公吸取了教训,搞起了礼乐,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据王老先生推测,这一件器物的甑比那个人头甑要大不少。 青铜是商代非常贵重的材料, 如果是为蒸人头不会这么浪费。 献祭的猪,羊,鹿的头也都不要这么大,所以只有可能是牛头。 这个器物上还刻着牛头纹,九成就是用来蒸牛头的。甲骨文中经常说要用三牛,三牢来祭祖。 文字实物一对照,就知道这三牛或者三牢就是用这个三连甗蒸的三个牛头。 既然是祭祀, 估计煮熟就好, 大概率是没有什么香料的,最多加点盐, 盐水煮牛头。我估计没有人会模仿这道菜。啥?为啥不能直接用生牛头?煮熟了能放很久不会臭啊!特别是用盐水, 祭祀可是大事, 要搞很久的。 

光这一道菜,就说了这么半天, 我估计要历朝历代都选一道讲,得写成万字长文。我们就迅速跳过中国烹饪发展史, 直接跑步到了清代。 清代的文字资料就极大丰富了,各种记载也很详细,基本可以当菜谱照着做了。清代菜谱里面最有名的, 对, 可能大家都知道我要说什么了, 就是袁枚的随园食单。 

袁枚是杭州人, 活了八十多岁,他从生到死,就只经历了乾隆,嘉庆两朝, 可以说从清代的盛世活到了盛世的尾声,基本没感受到后来的衰败祸乱。 如此好命, 自然要享受生活。 袁枚少年得志,12岁中秀才,22岁中举,次年23岁就考中了进士, 当上了翰林。虽然后来仕途不算太顺利。但起点已经太高了, 这一辈子足以衣食无忧。 袁枚后来外放当过几任县令,据说还干的不错, 但他无意官场,33岁就借着父亲去世辞官回乡了。 此后一年他在江宁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购置了随园, 开启了花天酒地的后半生。 

袁枚的花是真有的花, 他诗酒为乐,广交朋友, 收了众多弟子,特别还有众多女弟子。因此后世有人评点说他是通天老狐。 在吃的方面,当然也要多花心思, 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随园食单。 古人说,文如其人, 袁枚提倡性灵说, 他的诗文感情充沛, 他的小说子不语,有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充满想象力。 他的随园食单也可以说做到了一时饮食精华的汇总。 

既然本文开头一道菜说的是商代的蒸牛头,那收尾一道也挑一个蒸的。 随园神仙肉。 原文, 用蹄髈一只,两钵合之,加酒加秋油,隔水蒸之,以两炷香为度,号神仙水。 所以这个菜倒不难,就是猪蹄髈, 加酒, 和酱油(秋油,上好的酱油),然后蒸一个半小时(一炷香大约40多分钟)就出锅。 

当然袁大才子不关心细节,蹄髈挺大只的,要蒸的透,要入味, 估计得割上几刀再蒸,这菜看着简单,能做好最关键的是材料要好, 现在的普通养殖猪应该蒸出来肉是不香的,也许可以试试黑猪。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不以为然。写了那么大一个标题, 说要讲讲中国古代的烹饪, 最后就说了最简单的两道蒸菜, 还有一道不是给人吃的。 这是什么道理? 

其实, 我是来推书的, 大家感兴趣, 应当去买一本书,支持一下王老先生。我又不光是来推书的。 袁枚一生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 不把封建礼法太当回事, 反对借纲常明教对女子的压迫, 兴办女学,亲自教了很多女弟子。不管他是不是通天老狐。这些事都是开风气之先,泽被后世的。 

说他是老狐算客气,更有直接评论他是入了魔道的。 就算袁枚这么洒脱,心里也不可能毫无挂碍。 他临终最后说:“千秋万世,必有知我者!” 还是要求个认同。 

因此本文的最后,给袁才子,送一句, 你是好样的!

袁枚和妇好都活在他们那个时代的盛世。他们有享受美食的条件和资本。我们也一样,大家都是好样的! 祝大家开心过年!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