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与物漫谈

今天聊一聊福珂的词与物。 关于福珂可能熟悉的人就多了很多。他被称作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还有萨特,波伏娃等几个人曾经是被文艺青年天天挂在嘴上的名字。不才二十岁的时候张嘴就是福珂。  稍微了解更多一点的人都知道,福珂是个同性恋, 他58岁就死于艾滋病。 他大约是死于艾滋病的最早的最著名的人。 当时艾滋病刚刚被发现(1982年正式命名),大部分人还不知道这种怪病。一代大哲人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死了, 真让人唏嘘! 以下先说一下福珂的生平。 

福珂1926年出生在法国乡村。他爸是个内科医生,福珂小的时候并没有那么早慧,大约在高中,才渐渐显露出才华。他上学的时代,法国因为二战被德国占领。等到他高中毕业,二战结束,法国解放,福珂到著名的巴黎师范读大学。 所以人生境遇跟出生年份关联很大,早一年,晚一年都差很多,参见中国的高考77届。 

福珂在读大学的时候,开始崭露头角,跟法国著名的几个哲学家学习。同时他也得过严重的抑郁症,曾经试图自杀。 于是他父亲拜托自己的朋友一位心理医生来照顾他。他也因此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国的书都会说,福珂在二十几岁加入了法国共产党,但在我看来他只是因为当时的左派运动,随了大流, 没几年就因为斯大林退党了。 他自己其实并没有参加过什么活动。 

福珂的第一本著作是:精神病与人格。福珂的那个年代心理学还被弗大夫的精神分析框架主导。弗大夫的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他的精神病人和他自己。 福珂又是精神病人又是心理学家,合二为一,让他写起此类著作就无比的方便。 

因为长期跟名师交流学习,加上自己的才干,特别是社会活动能力。福珂早早的就成名了。 他参与了法国的外交活动,在瑞典,波兰都待过。特别是在波兰,因为自己是同性恋,中了波兰人的美男计, 好在并没有铸成什么大错。福珂在各个国家基本上都是法国文化中心主任的身份。

波兰之后他去了德国,在德国终于写完了自己的博士论文。 全文943页, 可称得上罕有长度的博士论文了。我读博士的时候曾经听到过一种说法,博士论文写的好,毕业了稍微修改一下就能直接出书。 福珂的博士论文写的太好了, 后来出了好几本书。今天我们要读的词与物,主要思想已经出现在这篇博士论文里了。

福珂的博士虽然读了很久,但是厚积薄发。他的论文是当年的最佳博士论文。毕业后一年就当上了正教授。 随后就是教学,著述的生活。1966年,年方40岁的福珂写出了词与物, 赢得了极大的声誉。

60,70年代正是左派运动最盛的年代, 法国青年们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你没看错, 虽然不管从形式到内涵,东西方的WG完全不是一回事,但确实是近百年来头一回在文化意识上东方输出到了西方。 

法国也破四旧,要搞一所前所未有的新大学, 万森大学。福珂荣当这所大学的哲学系主任。 但是很快,万森大学就开始学生罢课,警察入校, 各种街头暴力。而福珂的哲学系是学生们的指路明灯。两年后,精疲力尽的福珂离开了新形态大学。 然后就当上法兰西学院思想史教授,时年44岁。 

法兰西学院大约就是中国的科学院+社科院+文学院+美院的集大成。总之就是法国科学,艺术,文化等各个领域最有名的学者集合在一起, 从一开始的几十人到后来的一届250人, 要涵盖这么多领域,可见每一个能进法兰西学院的都必须是该领域的大牛。 福珂44岁就获得了如此声望和荣誉。 

1970年代福珂继续参与了很多社会运动, 他的人生最后十来年主要在写性史, 期间在美国待过不少时间,主要在加州伯克利, 他的艾滋病就是在美国参加旧金山同性恋团体活动得上的, 他于1984年回到巴黎病逝。 

因为福珂的声望和地位。福珂的死让法国人十分震惊。法国总理说他们失去了最伟大的哲学家。法国的主要报纸都刊发了大量的纪念文章。 因为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58岁实在有点短命。 在福珂的追悼会上,他的学生引用他最后的著作作为悼词来概括福珂的一生:激励我一生的是好奇心,对知识的热情和对不同思维方式的追寻。 

在上一篇符号形式的哲学漫谈里曾经提过, 哲学家也有两个路子, 理科生和文科生路线。 理科生要数学好,逻辑好,抽象概念玩起来溜溜的。 经典哲学家大都是。但是书都写的枯燥难懂,基本是摆在书架上给人装大尾巴狼的。文科生则不然, 都是要文采好,感情丰富的。 可以用华丽的语言,挑动人的感性。 尼采和福珂都是后面这一类的。他们的书或者文章, 还是要去看原文, 转述其实就没多大意思了。

我手头的词与物是上海三联书店的版本, 大约500多页。书的小标题是人文科学的考古。 福珂在一开篇就非常细致的分析了宫中侍女(也叫宫娥)这幅画。 随后通过讨论语言,表象,分类,交换,甚至劳动,引出了人和人文科学。 按照一般说法,福珂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指出了西方文化史的两次断裂,  第一次是从文艺复兴终结到古典文化开启,引入了分析的手段。 在这个阶段,词与物从同一走向了分裂。第二次是古典的终结和现代的开端。同一和差异被有机结构取代。 人进入了学术领域, 社会科学变成了人文科学。 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一套与之前不同的认识型,或者知识型构规则。 

这些话听上去有点绕口。按照我的理解, 古典哲学基本是社会和政治的哲学。文艺复兴之后, 大家用逻辑思维和抽象概念来推演古代那些不够体系化的哲学思想, 建立起了所谓的古典哲学大厦。 在这个时代是以政治和社会秩序论述为核心的,特别是西方一直有神。但是思辨到一定深度, 就会发现,精妙的思想其实没有啥用, 抽象偏离现实太远。 还是要回到人本身,要从具象去认识人, 而不是讲一个抽象的社会人。 这时候上帝就可以死了, 对,就是尼采,在称颂人性,和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然而尼采其实是兜了圈子,回到了柏拉图之前的原始社会,他的自由很快就被异化成了强权的自由。 这是过于强调个人而忽略社会政治的必然结果。

福珂在尼采的基础上又走了一步, 他说人也死了, 他的意思是人是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 不存在一个固有本质的人,或者说绝对的人性。 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集合其实也隐含这个意思, 符号是可以改而且一直在改的。 所以大家不要吵什么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了, 没有什么固定的人性属性, 人性就是要变,而且也一直在变。 福珂有个著名的比喻, 人是沙滩上一幅画,每一波海浪过来都会被改写。 

因为福珂这里人死了, 人本主义的萨特当然就不干了, 作为比福珂更左的萨特,就指责福珂是资本主义维护意识形态的帮凶。 有点奇怪的是,信教的保守派这时候和最自由的萨特站在一起批福珂。 哎,思想界竟然也搞敌人的敌人可以合作,还真是一出荒谬的戏。 

理性还是感性, 绝对还是特殊, 有限还是无限。边界之外是可知还是不可知。 哲学家们就在这里不停的兜圈子。 个人认为读福珂, 主要还是欣赏文学之美吧。 下礼拜我们说说理科生的哲学, 乔姆斯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