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类读书笔记的回顾与小结

读了几个月哲学书, 哲学系列还有最后一本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这只是一篇论文,篇幅不长。但是没想好该怎么写,我想斗胆就着这篇论文对哲学这门学问划上句号,想说的太多, 难度很大,容我再多想几天。 

今天先回顾一下哲学书读书系列,我们都读了啥?

以下不按照读书的顺序,按照哲学发展的历史顺序吧。 话题先从最早的哲学书之一:奥义书 说起。 我最近跟人交流学了个新词: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Karl,Jaspers)提出来的。 他认为在公元前500年前后300年,世界上各个文明都开始推崇精神力量,代表人物有老子,孔子,佛陀,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等。 人类从此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人类文明在之后的漫长时间里,也从对神的献祭转到自我的觉醒和实现。 

其实比这个更早的世界文明之光,似乎大概也是一根同生同长。世界起源,道/梵的单一文明,是在文字出现之前,口口相传就有的, 但是因为没有文字,很难确定具体起源的年代。我粗粗判断(YY)一下,应该在8000年前就出现了,误差前后三千年,最晚也在5000年前。这个源头文化/文明传下来到今天,都变成了神秘主义。神秘主义认为灵魂是不死的, 但是每一世都会抹去灵魂的记忆。所以神秘主义要以各种方式追求灵魂的觉醒。炼金术/瑜伽/修道追求的都是长生/解脱。 

打开神秘世界大门的钥匙,就是要让自我去理解自我。 侯世达的名著GEB 指出:自指是生命出现的奥秘,也是智慧出现的奥秘, 同时也是科学和数学的麻烦, 各种悖论,哥德尔不完备性,都来源于自指。 理论上,自我是不能理解自我的。而实际上,当自我能够理解自我的时候, 你就觉醒了,可以是神/佛/仙。所以喜欢神秘主义,想觉醒的人,奥义书还是可以多读。 

下面一本读过的就是最早的佛经阿含经。 佛陀的学说是一个庞杂的思想体系。 佛陀说的和前面奥义书代表的上古学问,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我。 没有我,就能避开自指的悖论。但是我明明坐在这里,一边看,一边想,怎么能没有我呢?佛陀告诉你这是执念,要破。 佛陀的学说就是要破各种你认为是客观实在的东西: 法,相,识见,还有我。 破完了就转头成空。

那么一切成空,这个道理本身空不空呢? 你看看,又回到自指的悖论上来了! 绕来绕去,这不又绕回去了吗?  别纠结!空不是没有,不然就把自己绕死了。空是变化, 一切都在变而已,这是无常。 反正变了就没有了嘛, 我们离开佛陀,去下一站吧。

下面走到了上帝的代言人阿奎那先生的神学大全, 这篇读后感我其实通篇都在八卦,啥也没说。 阿奎那先生的巨著当然不是八卦。 本质上,他是把古希腊的哲学结合到了神学领域。 从他开始,亚里士多德本人成了神学家。 阿奎那先生就是要借助亚里士多德的基础哲学概念,去证明上帝存在。他的出发点其实是人的理性。 

阿奎那先生论证上帝的存在的五条,这里复述一下:是运动的第一推动,是万物的第一因,是从偶然有限到必然无限,是人和自然的终极目的,是从不完美到完美。总之,阿奎那先生认为人的理性可以触及到神,但是人永远不是神,从逻辑就可以得证。

应当说把亚里士多德变成神学家,大大提高了神学的水平。这里不讨论亚里士多德本人到底说了啥,但是当时的人把人类理性和逻辑得出的文明之光,都归于亚里士多德,于是亚里士多德可以著述几百万字,包罗中世纪人类(阿拉伯)文明已有的几乎所有知识。 总之, 从阿奎那先生开始, 神学有了逻辑助推,变得更加完善和成熟。 

当然按照上古文明传承,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成熟意味着死亡也不远了。逻辑的导入,特别是逻辑自带的怪圈,在建筑神学大厦的同时,也埋下了大厦倒塌的种子。楼建得越高,就越容易倒,世贸大楼都倒了。  经过几百年的理性思考之后,黑格尔达到神学的顶峰,同时也达到了神学的终点。 

说了这么多,我们一直都没说哲学为什么很重要?在现代社会,哲学基本上是用来指导人生的。 在古代社会,哲学主要是用于政治的。 哲学家论证辨析基本概念,归根结底是要论述政治制度和法律的合理性。 为什么你必须听我的,你辛苦的劳动收获要分给我,我还可以想打你就打你的PP,都需要哲学证明。 

西方的政治哲学这一脉, 在当下最主流的就是自由主义思想。我们在这哲学书单里读的最多的,就是自由主义思想的脉络:论法的精神, 社会契约论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论自由,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这一系列论述,搭建起了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大厦, 这里不再展开了。 

论证政治制度和法律可以说是哲学发展的显学和明线。另外一条暗线是通过理性来摆脱神性,觉醒人性。从Pascal的思想录到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到后面的尼采,人性终于解放了。同样,按照上古文明传承的道理:人性的发展很快就要让人变得无所适从。 符号形式的哲学 进一步拔高了人性, 到了词与物 这里人性已显败象。福珂先生死于艾滋病就是人性解放的注脚。 

在神和人之外, 世俗社会也很重要, 毕竟马克思先生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研究社会, 当然绕不开孔德先生的实证哲学教程。 孔德先生写出了研究社会的奠基作品,不妨碍他本人是个人渣。 为文科生助力的还有维科的新科学。维科先生可比孔德先生正派太多了,主要是他家境比孔德先生好太多。 总之维科先生给文科生扳回一局。 文科生的哲学当然不这么简单, 后面还有各种现代,后现代, 没读书,也不展开了。 

理科生的哲学, 我们下次读乔姆斯基的时候再说。 另外还有科学哲学的5本,也打算再起一篇一起读完。 谢谢阅读!

智能漫谈

最近公号发文主要就是读哲学书, 阅读量稳定在100左右,大概是其它类别文章的几分之一。 哲学就是这么让人兴致寥寥。不过通过这一阶段的读书, 特别是读哲学书的思辨过程, 个人感觉对智能的理解更深入了。本号曾经写过理解宇宙,生命,智能是三大终极问题 ,思考自己思考的过程大概也是研究智能是什么的路径之一。 今天就顺便漫谈一下个人当前对智能的理解。 

话头起自清华鲁白教授,商汤徐立和著名投资人牛奎光的一个闭门会。他们的谈话记录叫科研范式正在变革。微信公众号不好贴外部链接,有这些关键字很容易搜索。 建议大家先去看看。 

鲁白教授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大家, 他对大脑功能的探索有很多真知灼见。以下直接贴原话:

脑科学研究基本可分为五大领域,分别是感知、运动、记忆、情绪以及认知。截止目前,感知、运动大多数已被科学家研究清楚,发展比较成熟;记忆是过去二十年里神经科学进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关于记忆的机制已经研究得相当深入;情感和情绪是计算机所不具备的,其神经环路、神经递质、分子、基因等都已研究得比较透彻;认知,是人类最想知道但进展并不显著的领域。“从认知可以上升到意识,但需要以一些低级的认知过程作为研究的开始

鲁教授的分类相当清晰, 我就借鸡下蛋,表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 感知,运动基本已经搞定。基本同意, 因为深度学习和现代控制理论下,AI和机器人的感知和运动能力已经大幅提高,至少在单一功能层面不弱于人。 物体语音识别就不用说了,大家还经常看到波士顿动力的各种机器人学人跳舞。
  • 记忆是进展最快的领域,研究的已经相当深入。同意一半, 本号在上一轮思考智能的过程中,特别关注记忆这个环节,再谈记忆之墒和能量-人是什么系列外篇, 从表示到分布-有关深度学习记忆和效率的思考,记忆,又见记忆。总是回忆。这几篇文章都提到了,记忆本身是个计算过程。 不管是存储还是加载(回忆)都是一个计算过程。 其实现代存储设备SSD的存储和加载也是一个计算过程。这个我们下面还要说。因为是计算过程,所以鲁教授有点乐观了,搞清楚那么多机制,也没有用,你看到的只是硬件,看不到配合的软件算法。所以其实只搞了一半。
  • 情感和情绪是计算机所不具备的,其神经环路、神经递质、分子、基因等都已研究得比较透彻。这段就值得商榷, 计算机不是不能具备情感,而是需不需要具备情感。情感是一种生物的生存机制, 计算机有了情感以后,我们怎么对待它,有很多伦理学的问题。同样情感也是计算, 还是有硬件搞清楚了也不代表软件就弄清楚了的问题。 
  • 从认知可以上升到意识,但需要以一些低级的认知过程作为研究的开始。这段话就不能同意了, 这还是还原论的观点, 意识来源于复杂系统,研究低级认知过程是爬树,研究意识好比登月,靠爬树方法登不了月,这中间有复杂系统的属性作为不可跨域的地月天堑。

至于鲁教授后面谈到的科学范式, 对不起,完全不能同意,科学范式不需要迁移。 假设检验的路径和基于输入输出计算的路径会同时存在。前者大概是几何原本,后者是九章算术,谁也不能取代谁。 两者辩证统一,互相促进,才是道。 

回到前面记忆的话题。我们可能受到计算机早期存储器的影响太深了, 那个时代的存储就是用物理机制去存0,1,不管是用磁性,还是机械编码,还是电子势阱, 0就是0,1就是1。然而很快人们发现,这样不行, 存的多了,要出错, 为了预防出错,需要增加判断出错的机制,也就是校验,最好还能纠错。 于是在存0和1的同时, 还存了校验码比如奇偶位,还有简单纠错码比如CRC。 

随着存储数据量越来越大,可靠性越来越降低。简单的纠错码不够了, 信息论搞出来了越来越复杂的纠错码,从BCH到LDPC。对了,你的硬盘里其实都用到了这些编码机制。到了SSD时代,错误率更高, 我们需要更加复杂和难以设计的。。。LDPC。 一个题外话,5G通讯也要纠错, 所以你看5G的时候经常会看到LDPC。

本人因为搞过SSD, 曾经被逼着学了一下LDPC,痛苦的补习了近世代数和和LinShu老师的大书。勉强懂得一些基础的道理,但是缺乏实践技能。 去从零开始设计一个LDPC长码方案,尤其是SSD用到的长码LDPC设计(比通讯的短码难几个数量级), 据说全世界真正会搞的人不超过二十个,国内是一个都没有(西电和北航的哪位老师如果搞出来了,请原谅我没有跟踪最新进展)。 

扯这么多, 是想说记忆或者存储,其实也是一个计算过程。 真正在大脑皮层或者硬盘上记录的,并不是原始数据, 而是经过编码的数据, 回忆或者提取数据是解码计算。 这个编解码的过程,要同时保证错误率低, 压缩率高。 这两件事本身就矛盾,必须做某种权衡。在我看来,大脑相比计算机选择了更高的压缩率, 毕竟大脑的能耗只有几十瓦,有物理资源上限,而计算机没这个限制。当然代价就是大脑的计算非常的不准, 需要各种有效纠错方法。 

以上实际上是用信息论的观点在解释记忆, 在信息论看来,一切都是信息的处理, 涉及到信息的表示,和传输方法。 核心环节, 就是通过理解数据的生成机制,来尽可能的压缩信息。 

信息论的观点可以同样应用到深度学习上, 神经网络实际上也是在压缩信息, 压缩过程中抽取了特征, 再通过分类选择, 就自带泛化能力。 如果看过朱老师的云上打洞理论,大体可以知道,  我们实际上是通过提取特征(山洞),来观察世界。 大量数据形成了每个山洞的分布, 可以是参数化的,也可以是非参数化的。 有了分布,就可以通过贝叶斯公式来学习(不需要反向传播), 而在每个时刻,都可以根据分布做出分类判断。 最近马毅老师有一篇被拒稿的长文, 马老师愤愤不平, 其实从逻辑思路上,跟这个也差不多。 

回到我们一直在读的哲学书, 现代哲学发现, 理解人要从语言和符号出发,比如卡西尔的符号形式的哲学。 大家都意识到了, 智能或者意识如果是计算过程的话,那么符号或者语言,也就是信息的表示方式可能是破解奥秘的关键路径之一。其实科学背后所依托的数学,也就是所谓自然的结构, 也可以从信息压缩的观点去理解, 这里就不展开了。 

最后简单说说意识是什么,本号其实已经说了很多了, 现在意识理论有两大派, 一派是IIT,整合信息理论, 一派是GWT, 全局工作信息理论。前者认为是各个子功能的整合, 后者试图从工作记忆区的机制去理解。 个人看来,其实是观察大象的不同角度而已。大象比这两派说的都大,而且大很多。以后有机会读读这两派的经典,再详细说。 

以上都是个人观点,未必正确, 欢迎反驳。 下次我们讨论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

词与物漫谈

今天聊一聊福珂的词与物。 关于福珂可能熟悉的人就多了很多。他被称作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还有萨特,波伏娃等几个人曾经是被文艺青年天天挂在嘴上的名字。不才二十岁的时候张嘴就是福珂。  稍微了解更多一点的人都知道,福珂是个同性恋, 他58岁就死于艾滋病。 他大约是死于艾滋病的最早的最著名的人。 当时艾滋病刚刚被发现(1982年正式命名),大部分人还不知道这种怪病。一代大哲人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死了, 真让人唏嘘! 以下先说一下福珂的生平。 

福珂1926年出生在法国乡村。他爸是个内科医生,福珂小的时候并没有那么早慧,大约在高中,才渐渐显露出才华。他上学的时代,法国因为二战被德国占领。等到他高中毕业,二战结束,法国解放,福珂到著名的巴黎师范读大学。 所以人生境遇跟出生年份关联很大,早一年,晚一年都差很多,参见中国的高考77届。 

福珂在读大学的时候,开始崭露头角,跟法国著名的几个哲学家学习。同时他也得过严重的抑郁症,曾经试图自杀。 于是他父亲拜托自己的朋友一位心理医生来照顾他。他也因此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国的书都会说,福珂在二十几岁加入了法国共产党,但在我看来他只是因为当时的左派运动,随了大流, 没几年就因为斯大林退党了。 他自己其实并没有参加过什么活动。 

福珂的第一本著作是:精神病与人格。福珂的那个年代心理学还被弗大夫的精神分析框架主导。弗大夫的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他的精神病人和他自己。 福珂又是精神病人又是心理学家,合二为一,让他写起此类著作就无比的方便。 

因为长期跟名师交流学习,加上自己的才干,特别是社会活动能力。福珂早早的就成名了。 他参与了法国的外交活动,在瑞典,波兰都待过。特别是在波兰,因为自己是同性恋,中了波兰人的美男计, 好在并没有铸成什么大错。福珂在各个国家基本上都是法国文化中心主任的身份。

波兰之后他去了德国,在德国终于写完了自己的博士论文。 全文943页, 可称得上罕有长度的博士论文了。我读博士的时候曾经听到过一种说法,博士论文写的好,毕业了稍微修改一下就能直接出书。 福珂的博士论文写的太好了, 后来出了好几本书。今天我们要读的词与物,主要思想已经出现在这篇博士论文里了。

福珂的博士虽然读了很久,但是厚积薄发。他的论文是当年的最佳博士论文。毕业后一年就当上了正教授。 随后就是教学,著述的生活。1966年,年方40岁的福珂写出了词与物, 赢得了极大的声誉。

60,70年代正是左派运动最盛的年代, 法国青年们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你没看错, 虽然不管从形式到内涵,东西方的WG完全不是一回事,但确实是近百年来头一回在文化意识上东方输出到了西方。 

法国也破四旧,要搞一所前所未有的新大学, 万森大学。福珂荣当这所大学的哲学系主任。 但是很快,万森大学就开始学生罢课,警察入校, 各种街头暴力。而福珂的哲学系是学生们的指路明灯。两年后,精疲力尽的福珂离开了新形态大学。 然后就当上法兰西学院思想史教授,时年44岁。 

法兰西学院大约就是中国的科学院+社科院+文学院+美院的集大成。总之就是法国科学,艺术,文化等各个领域最有名的学者集合在一起, 从一开始的几十人到后来的一届250人, 要涵盖这么多领域,可见每一个能进法兰西学院的都必须是该领域的大牛。 福珂44岁就获得了如此声望和荣誉。 

1970年代福珂继续参与了很多社会运动, 他的人生最后十来年主要在写性史, 期间在美国待过不少时间,主要在加州伯克利, 他的艾滋病就是在美国参加旧金山同性恋团体活动得上的, 他于1984年回到巴黎病逝。 

因为福珂的声望和地位。福珂的死让法国人十分震惊。法国总理说他们失去了最伟大的哲学家。法国的主要报纸都刊发了大量的纪念文章。 因为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58岁实在有点短命。 在福珂的追悼会上,他的学生引用他最后的著作作为悼词来概括福珂的一生:激励我一生的是好奇心,对知识的热情和对不同思维方式的追寻。 

在上一篇符号形式的哲学漫谈里曾经提过, 哲学家也有两个路子, 理科生和文科生路线。 理科生要数学好,逻辑好,抽象概念玩起来溜溜的。 经典哲学家大都是。但是书都写的枯燥难懂,基本是摆在书架上给人装大尾巴狼的。文科生则不然, 都是要文采好,感情丰富的。 可以用华丽的语言,挑动人的感性。 尼采和福珂都是后面这一类的。他们的书或者文章, 还是要去看原文, 转述其实就没多大意思了。

我手头的词与物是上海三联书店的版本, 大约500多页。书的小标题是人文科学的考古。 福珂在一开篇就非常细致的分析了宫中侍女(也叫宫娥)这幅画。 随后通过讨论语言,表象,分类,交换,甚至劳动,引出了人和人文科学。 按照一般说法,福珂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指出了西方文化史的两次断裂,  第一次是从文艺复兴终结到古典文化开启,引入了分析的手段。 在这个阶段,词与物从同一走向了分裂。第二次是古典的终结和现代的开端。同一和差异被有机结构取代。 人进入了学术领域, 社会科学变成了人文科学。 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一套与之前不同的认识型,或者知识型构规则。 

这些话听上去有点绕口。按照我的理解, 古典哲学基本是社会和政治的哲学。文艺复兴之后, 大家用逻辑思维和抽象概念来推演古代那些不够体系化的哲学思想, 建立起了所谓的古典哲学大厦。 在这个时代是以政治和社会秩序论述为核心的,特别是西方一直有神。但是思辨到一定深度, 就会发现,精妙的思想其实没有啥用, 抽象偏离现实太远。 还是要回到人本身,要从具象去认识人, 而不是讲一个抽象的社会人。 这时候上帝就可以死了, 对,就是尼采,在称颂人性,和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然而尼采其实是兜了圈子,回到了柏拉图之前的原始社会,他的自由很快就被异化成了强权的自由。 这是过于强调个人而忽略社会政治的必然结果。

福珂在尼采的基础上又走了一步, 他说人也死了, 他的意思是人是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 不存在一个固有本质的人,或者说绝对的人性。 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集合其实也隐含这个意思, 符号是可以改而且一直在改的。 所以大家不要吵什么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了, 没有什么固定的人性属性, 人性就是要变,而且也一直在变。 福珂有个著名的比喻, 人是沙滩上一幅画,每一波海浪过来都会被改写。 

因为福珂这里人死了, 人本主义的萨特当然就不干了, 作为比福珂更左的萨特,就指责福珂是资本主义维护意识形态的帮凶。 有点奇怪的是,信教的保守派这时候和最自由的萨特站在一起批福珂。 哎,思想界竟然也搞敌人的敌人可以合作,还真是一出荒谬的戏。 

理性还是感性, 绝对还是特殊, 有限还是无限。边界之外是可知还是不可知。 哲学家们就在这里不停的兜圈子。 个人认为读福珂, 主要还是欣赏文学之美吧。 下礼拜我们说说理科生的哲学, 乔姆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