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哲学教程漫谈

上一周的神学大全读书文章有人在后台留言,吐槽我啥都没写, 全是稀奇古怪的八卦。 说的很对,我确实不太想沿着阿奎那的逻辑去论证神是啥。 推荐大家看一个叫做 the egg 的动画片, 网上很容易找。原著是美国作家安迪威尔写的。对就是写火星救援那个小说的安迪威尔。 

the egg的世界观是整个宇宙,只有一个灵魂, 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地球上从古至今出现的百亿人的人生,都是同一个灵魂在历练。 这个灵魂经过历练就会成长为神。对于灵魂来说整个宇宙就是一个让他孵化的蛋。这个世界观刚接触的人会很震撼。但是细细琢磨会有很大的问题。 首先时间这个概念对永生的灵魂是不存在的, 那么灵魂的成长是沿着什么维度呢?不是时间是什么? 难以想象!也许是全部灵魂构成的一个维度?总之,想多了麻烦就很多。 

今天我们来读一下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 其实讨论哲学,无论如何都不能绕开康德和黑格尔。这两人的影响实在太大。我原本不知道那个书单的作者是怎么想的,为啥没有这两人的书? 可能因为那个书单作者也跟我一样不喜欢冗长的论述?尤其黑格尔绕来绕去的语言描述方式, 全球领袖读书时候可能不停的想打人。

回头仔细看了一下那个书单,哲学大类的我还忽略了几本,柏拉图的共和国,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培根的方法谈,笛卡尔的论学术的进展,这个开书单的肯定是搞科学史的! 开书单是想忽悠全球领袖建立科学思维方式。 所以没有黑格尔,因为读黑格尔基本上会让你绕到另外一边去。 

今天我们来说说孔德,他的名字就是和实证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实证主义这个词是孔德的原创。所谓实证主义,简单说,就是按照社会事实来观察探讨社会规律。这种方法论,背后的思路就是认为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要按照类似研究自然的科学方法,观察,总结来研究社会。所以孔德也被人称为社会学之父。 

孔德本人生于1798。这一年,29岁的拿破仑司令正在远征埃及,并将于1年后秘密回国,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官。这一段时间的法国在动荡的大革命之后,人人思定,相对还算平静。

孔德出生在法国南部的海滨小城。他父亲是个当地的税务部门公务员,母亲是个落魄逃难的贵族小姐。啊,又是收税的。总之孔德生下来是衣食无忧的,但是他从小身体就不好。16岁时家里送他去巴黎读书。当时的拿破仑皇帝从远征俄国惨败回来,又输掉了对反法联盟的战争。联军占领了巴黎,皇帝被流放到了地中海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 在我看到厄尔巴岛之前,我曾所向无敌。

上面是一句正反能读的著名回文。

巴黎被占领,不影响孔德去巴黎上学,可见当时的军事冲突限于战场。 孔德到了学校,不服管教,2年后因为严重违纪被开除了。此前一年,拿破仑皇帝已经回到了法国,重新上位。

孔德被学校开除时已经18岁了,之后短暂回到家乡,又重回巴黎开始打拼。作为一个黎漂,他主要是给人当家庭教师。几次想在巴黎大学谋取教职,都失败了。最多就是当了一阵子TA,给学生辅导作业。如果就这么混下去,我们就没有实证主义这个词了。 孔德人生的转折终于来了,他碰到了非常赏识他的圣西门。圣西门这个名字大家应当很熟悉,著名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一。此人的一生起起落落,可以说什么都遭遇了,坐过牢,还想自杀给自己来了一枪,当然没打中要害,又活过来了。19岁孔德认识了将近60岁的圣西门,给他当了7年助手,随后两人翻脸决裂。决裂前一年,圣西门试图自杀。

决裂后一年,圣西门去世。

不管发生了什么,孔德成长起来了。他看明白了,空想是没有戏的, 搞社会研究要基于现实,要实证。特别是社会发展社会变革社会改造,物质改变是基础,精神改变是随后的,不能倒过来。 啊大家一定想到了什么,这个不能展开。。。

总之圣西门去世的同年,孔德和巴黎的一个前妓女现书店小老板结婚了。孔德因为不是大学教授,基本没人搭理,他就自己召集人来听他讲。 这当然很困难,随后不久,孔德就病了。 是神经病, 严重的狂躁和抑郁。 通常得这种病的都是对自己不满意。 孔德试图跳进塞纳河未遂。他的生活也是一塌糊涂,他自己有情妇,有私生子,私生子9岁就夭折了。他的妻子又重操妓女的旧业谋生。他虽然很愤恨,却不得不花妻子挣来的钱。就在这么凄惨的状态下,他开始写这本实证哲学教程。 

作为一个吃软饭的社会学之父, 花着妻子卖身挣来的钱,还特别暴躁,动不动就骂人,简直是个人渣。但是他的思想受到了别人赏识,特别是英国人。他收获了以穆勒为首的一帮粉丝,对!就是写论自由的穆勒。穆勒在得知他生活困苦之后,在英国发起了救助实证主义者的募捐。从孔德的粉丝那里募集了一大笔钱,交给了已经45岁的孔德。之前一年孔德已经结束了和书店老板小姐的婚姻。

拿到了捐赠之后,孔德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之后一年,他爱上了一位29岁的美丽少妇瓦沃夫人。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孔德就是一个标准的人渣,抛弃了为养活他而卖身的旧妻,爱上了年轻漂亮的富家小姐。 老天不开眼,这位小姐在2年后就因为肺结核去世了。临终前是在孔德的怀里呼唤着他的名字去世的。为了纪念爱人,孔德决定写一本新书,就是后来的实证政治体系,在这本书里,孔德认为,情感,宗教和非理性,对实际的政治也很重要。政治不是一个理性单纯的理想国能搞定的。

经历了瓦沃夫人之后,孔德特别看重爱和人性。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他创立了所谓人类教,开始传道布教。每晚7点到9点,雷打不动的在家里向来访者布道。他自称宇宙教创始人,人类大祭司。就这样8年之后,因病去世。死后被葬在了他的老师圣西门,和他最爱的情人瓦沃夫人旁边。 等等,那个前妻后来怎么样了? 不知道,没有和孔德的交集,没人再提她!

孔德作为社会学之父,后世的拥戴者非常非常多。伦敦曾有人类教教堂。蔡元培曾经在京津都创办了孔德学校。他的学说其实不是很复杂,前面已经提到了,他试图在社会科学中引入自然科学的方法。在他看来,人的心灵发展有三个阶段,神学阶段,主要是虚构,喜欢讨论本源,事物的本质和目的,也就是著名的保安三问。这是婴儿期。随后的发展是形而上学阶段,讨论抽象的概念,认为抽象决定一切,讨论理性,理念,绝对理念。这是成长期。最后还是要走到实证的阶段,科学和科学发现的现实背后的规律才是主宰。 

这很显然吧? 大概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导致我们大多数人接受实证主义毫无困难。

但是后面的就不一定了。从孔德这里开始,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标准,也没有什么绝对的理念。理性是有限的,人能接触的现象也是有限的,人分析研究的只是观察到现象,和现象之间的关系。 宇宙是复杂的,人观察到的一部分,不代表就洞穿了本质,也许永远不能。没有所谓决定一切的唯一规律,或者第一推动。

不可知论<->相对主义, 决定论<-> 绝对主义。 选哪一个,取决于自己的世界观。 这里没有建议。 

你能接受灵魂不灭的世界观吗?世界在时间线上是确定的吗,未来是否已经发生? 我们有自由选择吗? 这大概是永恒的话题。

谢谢阅读!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