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类读书笔记的回顾与小结

读了几个月哲学书, 哲学系列还有最后一本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这只是一篇论文,篇幅不长。但是没想好该怎么写,我想斗胆就着这篇论文对哲学这门学问划上句号,想说的太多, 难度很大,容我再多想几天。 

今天先回顾一下哲学书读书系列,我们都读了啥?

以下不按照读书的顺序,按照哲学发展的历史顺序吧。 话题先从最早的哲学书之一:奥义书 说起。 我最近跟人交流学了个新词: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Karl,Jaspers)提出来的。 他认为在公元前500年前后300年,世界上各个文明都开始推崇精神力量,代表人物有老子,孔子,佛陀,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等。 人类从此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人类文明在之后的漫长时间里,也从对神的献祭转到自我的觉醒和实现。 

其实比这个更早的世界文明之光,似乎大概也是一根同生同长。世界起源,道/梵的单一文明,是在文字出现之前,口口相传就有的, 但是因为没有文字,很难确定具体起源的年代。我粗粗判断(YY)一下,应该在8000年前就出现了,误差前后三千年,最晚也在5000年前。这个源头文化/文明传下来到今天,都变成了神秘主义。神秘主义认为灵魂是不死的, 但是每一世都会抹去灵魂的记忆。所以神秘主义要以各种方式追求灵魂的觉醒。炼金术/瑜伽/修道追求的都是长生/解脱。 

打开神秘世界大门的钥匙,就是要让自我去理解自我。 侯世达的名著GEB 指出:自指是生命出现的奥秘,也是智慧出现的奥秘, 同时也是科学和数学的麻烦, 各种悖论,哥德尔不完备性,都来源于自指。 理论上,自我是不能理解自我的。而实际上,当自我能够理解自我的时候, 你就觉醒了,可以是神/佛/仙。所以喜欢神秘主义,想觉醒的人,奥义书还是可以多读。 

下面一本读过的就是最早的佛经阿含经。 佛陀的学说是一个庞杂的思想体系。 佛陀说的和前面奥义书代表的上古学问,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我。 没有我,就能避开自指的悖论。但是我明明坐在这里,一边看,一边想,怎么能没有我呢?佛陀告诉你这是执念,要破。 佛陀的学说就是要破各种你认为是客观实在的东西: 法,相,识见,还有我。 破完了就转头成空。

那么一切成空,这个道理本身空不空呢? 你看看,又回到自指的悖论上来了! 绕来绕去,这不又绕回去了吗?  别纠结!空不是没有,不然就把自己绕死了。空是变化, 一切都在变而已,这是无常。 反正变了就没有了嘛, 我们离开佛陀,去下一站吧。

下面走到了上帝的代言人阿奎那先生的神学大全, 这篇读后感我其实通篇都在八卦,啥也没说。 阿奎那先生的巨著当然不是八卦。 本质上,他是把古希腊的哲学结合到了神学领域。 从他开始,亚里士多德本人成了神学家。 阿奎那先生就是要借助亚里士多德的基础哲学概念,去证明上帝存在。他的出发点其实是人的理性。 

阿奎那先生论证上帝的存在的五条,这里复述一下:是运动的第一推动,是万物的第一因,是从偶然有限到必然无限,是人和自然的终极目的,是从不完美到完美。总之,阿奎那先生认为人的理性可以触及到神,但是人永远不是神,从逻辑就可以得证。

应当说把亚里士多德变成神学家,大大提高了神学的水平。这里不讨论亚里士多德本人到底说了啥,但是当时的人把人类理性和逻辑得出的文明之光,都归于亚里士多德,于是亚里士多德可以著述几百万字,包罗中世纪人类(阿拉伯)文明已有的几乎所有知识。 总之, 从阿奎那先生开始, 神学有了逻辑助推,变得更加完善和成熟。 

当然按照上古文明传承,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成熟意味着死亡也不远了。逻辑的导入,特别是逻辑自带的怪圈,在建筑神学大厦的同时,也埋下了大厦倒塌的种子。楼建得越高,就越容易倒,世贸大楼都倒了。  经过几百年的理性思考之后,黑格尔达到神学的顶峰,同时也达到了神学的终点。 

说了这么多,我们一直都没说哲学为什么很重要?在现代社会,哲学基本上是用来指导人生的。 在古代社会,哲学主要是用于政治的。 哲学家论证辨析基本概念,归根结底是要论述政治制度和法律的合理性。 为什么你必须听我的,你辛苦的劳动收获要分给我,我还可以想打你就打你的PP,都需要哲学证明。 

西方的政治哲学这一脉, 在当下最主流的就是自由主义思想。我们在这哲学书单里读的最多的,就是自由主义思想的脉络:论法的精神, 社会契约论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论自由,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这一系列论述,搭建起了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大厦, 这里不再展开了。 

论证政治制度和法律可以说是哲学发展的显学和明线。另外一条暗线是通过理性来摆脱神性,觉醒人性。从Pascal的思想录到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到后面的尼采,人性终于解放了。同样,按照上古文明传承的道理:人性的发展很快就要让人变得无所适从。 符号形式的哲学 进一步拔高了人性, 到了词与物 这里人性已显败象。福珂先生死于艾滋病就是人性解放的注脚。 

在神和人之外, 世俗社会也很重要, 毕竟马克思先生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研究社会, 当然绕不开孔德先生的实证哲学教程。 孔德先生写出了研究社会的奠基作品,不妨碍他本人是个人渣。 为文科生助力的还有维科的新科学。维科先生可比孔德先生正派太多了,主要是他家境比孔德先生好太多。 总之维科先生给文科生扳回一局。 文科生的哲学当然不这么简单, 后面还有各种现代,后现代, 没读书,也不展开了。 

理科生的哲学, 我们下次读乔姆斯基的时候再说。 另外还有科学哲学的5本,也打算再起一篇一起读完。 谢谢阅读!

智能漫谈

最近公号发文主要就是读哲学书, 阅读量稳定在100左右,大概是其它类别文章的几分之一。 哲学就是这么让人兴致寥寥。不过通过这一阶段的读书, 特别是读哲学书的思辨过程, 个人感觉对智能的理解更深入了。本号曾经写过理解宇宙,生命,智能是三大终极问题 ,思考自己思考的过程大概也是研究智能是什么的路径之一。 今天就顺便漫谈一下个人当前对智能的理解。 

话头起自清华鲁白教授,商汤徐立和著名投资人牛奎光的一个闭门会。他们的谈话记录叫科研范式正在变革。微信公众号不好贴外部链接,有这些关键字很容易搜索。 建议大家先去看看。 

鲁白教授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大家, 他对大脑功能的探索有很多真知灼见。以下直接贴原话:

脑科学研究基本可分为五大领域,分别是感知、运动、记忆、情绪以及认知。截止目前,感知、运动大多数已被科学家研究清楚,发展比较成熟;记忆是过去二十年里神经科学进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关于记忆的机制已经研究得相当深入;情感和情绪是计算机所不具备的,其神经环路、神经递质、分子、基因等都已研究得比较透彻;认知,是人类最想知道但进展并不显著的领域。“从认知可以上升到意识,但需要以一些低级的认知过程作为研究的开始

鲁教授的分类相当清晰, 我就借鸡下蛋,表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 感知,运动基本已经搞定。基本同意, 因为深度学习和现代控制理论下,AI和机器人的感知和运动能力已经大幅提高,至少在单一功能层面不弱于人。 物体语音识别就不用说了,大家还经常看到波士顿动力的各种机器人学人跳舞。
  • 记忆是进展最快的领域,研究的已经相当深入。同意一半, 本号在上一轮思考智能的过程中,特别关注记忆这个环节,再谈记忆之墒和能量-人是什么系列外篇, 从表示到分布-有关深度学习记忆和效率的思考,记忆,又见记忆。总是回忆。这几篇文章都提到了,记忆本身是个计算过程。 不管是存储还是加载(回忆)都是一个计算过程。 其实现代存储设备SSD的存储和加载也是一个计算过程。这个我们下面还要说。因为是计算过程,所以鲁教授有点乐观了,搞清楚那么多机制,也没有用,你看到的只是硬件,看不到配合的软件算法。所以其实只搞了一半。
  • 情感和情绪是计算机所不具备的,其神经环路、神经递质、分子、基因等都已研究得比较透彻。这段就值得商榷, 计算机不是不能具备情感,而是需不需要具备情感。情感是一种生物的生存机制, 计算机有了情感以后,我们怎么对待它,有很多伦理学的问题。同样情感也是计算, 还是有硬件搞清楚了也不代表软件就弄清楚了的问题。 
  • 从认知可以上升到意识,但需要以一些低级的认知过程作为研究的开始。这段话就不能同意了, 这还是还原论的观点, 意识来源于复杂系统,研究低级认知过程是爬树,研究意识好比登月,靠爬树方法登不了月,这中间有复杂系统的属性作为不可跨域的地月天堑。

至于鲁教授后面谈到的科学范式, 对不起,完全不能同意,科学范式不需要迁移。 假设检验的路径和基于输入输出计算的路径会同时存在。前者大概是几何原本,后者是九章算术,谁也不能取代谁。 两者辩证统一,互相促进,才是道。 

回到前面记忆的话题。我们可能受到计算机早期存储器的影响太深了, 那个时代的存储就是用物理机制去存0,1,不管是用磁性,还是机械编码,还是电子势阱, 0就是0,1就是1。然而很快人们发现,这样不行, 存的多了,要出错, 为了预防出错,需要增加判断出错的机制,也就是校验,最好还能纠错。 于是在存0和1的同时, 还存了校验码比如奇偶位,还有简单纠错码比如CRC。 

随着存储数据量越来越大,可靠性越来越降低。简单的纠错码不够了, 信息论搞出来了越来越复杂的纠错码,从BCH到LDPC。对了,你的硬盘里其实都用到了这些编码机制。到了SSD时代,错误率更高, 我们需要更加复杂和难以设计的。。。LDPC。 一个题外话,5G通讯也要纠错, 所以你看5G的时候经常会看到LDPC。

本人因为搞过SSD, 曾经被逼着学了一下LDPC,痛苦的补习了近世代数和和LinShu老师的大书。勉强懂得一些基础的道理,但是缺乏实践技能。 去从零开始设计一个LDPC长码方案,尤其是SSD用到的长码LDPC设计(比通讯的短码难几个数量级), 据说全世界真正会搞的人不超过二十个,国内是一个都没有(西电和北航的哪位老师如果搞出来了,请原谅我没有跟踪最新进展)。 

扯这么多, 是想说记忆或者存储,其实也是一个计算过程。 真正在大脑皮层或者硬盘上记录的,并不是原始数据, 而是经过编码的数据, 回忆或者提取数据是解码计算。 这个编解码的过程,要同时保证错误率低, 压缩率高。 这两件事本身就矛盾,必须做某种权衡。在我看来,大脑相比计算机选择了更高的压缩率, 毕竟大脑的能耗只有几十瓦,有物理资源上限,而计算机没这个限制。当然代价就是大脑的计算非常的不准, 需要各种有效纠错方法。 

以上实际上是用信息论的观点在解释记忆, 在信息论看来,一切都是信息的处理, 涉及到信息的表示,和传输方法。 核心环节, 就是通过理解数据的生成机制,来尽可能的压缩信息。 

信息论的观点可以同样应用到深度学习上, 神经网络实际上也是在压缩信息, 压缩过程中抽取了特征, 再通过分类选择, 就自带泛化能力。 如果看过朱老师的云上打洞理论,大体可以知道,  我们实际上是通过提取特征(山洞),来观察世界。 大量数据形成了每个山洞的分布, 可以是参数化的,也可以是非参数化的。 有了分布,就可以通过贝叶斯公式来学习(不需要反向传播), 而在每个时刻,都可以根据分布做出分类判断。 最近马毅老师有一篇被拒稿的长文, 马老师愤愤不平, 其实从逻辑思路上,跟这个也差不多。 

回到我们一直在读的哲学书, 现代哲学发现, 理解人要从语言和符号出发,比如卡西尔的符号形式的哲学。 大家都意识到了, 智能或者意识如果是计算过程的话,那么符号或者语言,也就是信息的表示方式可能是破解奥秘的关键路径之一。其实科学背后所依托的数学,也就是所谓自然的结构, 也可以从信息压缩的观点去理解, 这里就不展开了。 

最后简单说说意识是什么,本号其实已经说了很多了, 现在意识理论有两大派, 一派是IIT,整合信息理论, 一派是GWT, 全局工作信息理论。前者认为是各个子功能的整合, 后者试图从工作记忆区的机制去理解。 个人看来,其实是观察大象的不同角度而已。大象比这两派说的都大,而且大很多。以后有机会读读这两派的经典,再详细说。 

以上都是个人观点,未必正确, 欢迎反驳。 下次我们讨论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

词与物漫谈

今天聊一聊福珂的词与物。 关于福珂可能熟悉的人就多了很多。他被称作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还有萨特,波伏娃等几个人曾经是被文艺青年天天挂在嘴上的名字。不才二十岁的时候张嘴就是福珂。  稍微了解更多一点的人都知道,福珂是个同性恋, 他58岁就死于艾滋病。 他大约是死于艾滋病的最早的最著名的人。 当时艾滋病刚刚被发现(1982年正式命名),大部分人还不知道这种怪病。一代大哲人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死了, 真让人唏嘘! 以下先说一下福珂的生平。 

福珂1926年出生在法国乡村。他爸是个内科医生,福珂小的时候并没有那么早慧,大约在高中,才渐渐显露出才华。他上学的时代,法国因为二战被德国占领。等到他高中毕业,二战结束,法国解放,福珂到著名的巴黎师范读大学。 所以人生境遇跟出生年份关联很大,早一年,晚一年都差很多,参见中国的高考77届。 

福珂在读大学的时候,开始崭露头角,跟法国著名的几个哲学家学习。同时他也得过严重的抑郁症,曾经试图自杀。 于是他父亲拜托自己的朋友一位心理医生来照顾他。他也因此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国的书都会说,福珂在二十几岁加入了法国共产党,但在我看来他只是因为当时的左派运动,随了大流, 没几年就因为斯大林退党了。 他自己其实并没有参加过什么活动。 

福珂的第一本著作是:精神病与人格。福珂的那个年代心理学还被弗大夫的精神分析框架主导。弗大夫的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他的精神病人和他自己。 福珂又是精神病人又是心理学家,合二为一,让他写起此类著作就无比的方便。 

因为长期跟名师交流学习,加上自己的才干,特别是社会活动能力。福珂早早的就成名了。 他参与了法国的外交活动,在瑞典,波兰都待过。特别是在波兰,因为自己是同性恋,中了波兰人的美男计, 好在并没有铸成什么大错。福珂在各个国家基本上都是法国文化中心主任的身份。

波兰之后他去了德国,在德国终于写完了自己的博士论文。 全文943页, 可称得上罕有长度的博士论文了。我读博士的时候曾经听到过一种说法,博士论文写的好,毕业了稍微修改一下就能直接出书。 福珂的博士论文写的太好了, 后来出了好几本书。今天我们要读的词与物,主要思想已经出现在这篇博士论文里了。

福珂的博士虽然读了很久,但是厚积薄发。他的论文是当年的最佳博士论文。毕业后一年就当上了正教授。 随后就是教学,著述的生活。1966年,年方40岁的福珂写出了词与物, 赢得了极大的声誉。

60,70年代正是左派运动最盛的年代, 法国青年们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你没看错, 虽然不管从形式到内涵,东西方的WG完全不是一回事,但确实是近百年来头一回在文化意识上东方输出到了西方。 

法国也破四旧,要搞一所前所未有的新大学, 万森大学。福珂荣当这所大学的哲学系主任。 但是很快,万森大学就开始学生罢课,警察入校, 各种街头暴力。而福珂的哲学系是学生们的指路明灯。两年后,精疲力尽的福珂离开了新形态大学。 然后就当上法兰西学院思想史教授,时年44岁。 

法兰西学院大约就是中国的科学院+社科院+文学院+美院的集大成。总之就是法国科学,艺术,文化等各个领域最有名的学者集合在一起, 从一开始的几十人到后来的一届250人, 要涵盖这么多领域,可见每一个能进法兰西学院的都必须是该领域的大牛。 福珂44岁就获得了如此声望和荣誉。 

1970年代福珂继续参与了很多社会运动, 他的人生最后十来年主要在写性史, 期间在美国待过不少时间,主要在加州伯克利, 他的艾滋病就是在美国参加旧金山同性恋团体活动得上的, 他于1984年回到巴黎病逝。 

因为福珂的声望和地位。福珂的死让法国人十分震惊。法国总理说他们失去了最伟大的哲学家。法国的主要报纸都刊发了大量的纪念文章。 因为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58岁实在有点短命。 在福珂的追悼会上,他的学生引用他最后的著作作为悼词来概括福珂的一生:激励我一生的是好奇心,对知识的热情和对不同思维方式的追寻。 

在上一篇符号形式的哲学漫谈里曾经提过, 哲学家也有两个路子, 理科生和文科生路线。 理科生要数学好,逻辑好,抽象概念玩起来溜溜的。 经典哲学家大都是。但是书都写的枯燥难懂,基本是摆在书架上给人装大尾巴狼的。文科生则不然, 都是要文采好,感情丰富的。 可以用华丽的语言,挑动人的感性。 尼采和福珂都是后面这一类的。他们的书或者文章, 还是要去看原文, 转述其实就没多大意思了。

我手头的词与物是上海三联书店的版本, 大约500多页。书的小标题是人文科学的考古。 福珂在一开篇就非常细致的分析了宫中侍女(也叫宫娥)这幅画。 随后通过讨论语言,表象,分类,交换,甚至劳动,引出了人和人文科学。 按照一般说法,福珂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指出了西方文化史的两次断裂,  第一次是从文艺复兴终结到古典文化开启,引入了分析的手段。 在这个阶段,词与物从同一走向了分裂。第二次是古典的终结和现代的开端。同一和差异被有机结构取代。 人进入了学术领域, 社会科学变成了人文科学。 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一套与之前不同的认识型,或者知识型构规则。 

这些话听上去有点绕口。按照我的理解, 古典哲学基本是社会和政治的哲学。文艺复兴之后, 大家用逻辑思维和抽象概念来推演古代那些不够体系化的哲学思想, 建立起了所谓的古典哲学大厦。 在这个时代是以政治和社会秩序论述为核心的,特别是西方一直有神。但是思辨到一定深度, 就会发现,精妙的思想其实没有啥用, 抽象偏离现实太远。 还是要回到人本身,要从具象去认识人, 而不是讲一个抽象的社会人。 这时候上帝就可以死了, 对,就是尼采,在称颂人性,和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然而尼采其实是兜了圈子,回到了柏拉图之前的原始社会,他的自由很快就被异化成了强权的自由。 这是过于强调个人而忽略社会政治的必然结果。

福珂在尼采的基础上又走了一步, 他说人也死了, 他的意思是人是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 不存在一个固有本质的人,或者说绝对的人性。 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集合其实也隐含这个意思, 符号是可以改而且一直在改的。 所以大家不要吵什么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了, 没有什么固定的人性属性, 人性就是要变,而且也一直在变。 福珂有个著名的比喻, 人是沙滩上一幅画,每一波海浪过来都会被改写。 

因为福珂这里人死了, 人本主义的萨特当然就不干了, 作为比福珂更左的萨特,就指责福珂是资本主义维护意识形态的帮凶。 有点奇怪的是,信教的保守派这时候和最自由的萨特站在一起批福珂。 哎,思想界竟然也搞敌人的敌人可以合作,还真是一出荒谬的戏。 

理性还是感性, 绝对还是特殊, 有限还是无限。边界之外是可知还是不可知。 哲学家们就在这里不停的兜圈子。 个人认为读福珂, 主要还是欣赏文学之美吧。 下礼拜我们说说理科生的哲学, 乔姆斯基。 

符号形式的哲学漫谈

上周就预告说要读卡西尔的符号形式的哲学,因为书一直没寄到,拖了一更。 这周拿到了书,发现我自己搞错了一件事情,毕竟我非科班出身,都是业余爱好翻翻书,之前其实都没怎么听过卡西尔这个名字, 当然也不知道符号形式的哲学是什么样的书。结果买到了一版是卡西尔在晚年应英美人民要求写的一本他的思想简介。这是怎么回事?先说说卡西尔的生平。

卡西尔的出生地是当时的德国,现在属于波兰的西里西亚地区。他是犹太人,家里是富商。作为一家德国犹太富商,跟现在的中国富商起码要有一套首都北京二环内的大房子一样,卡西尔家也有在德国首都柏林的大房子。 所以他实际在是从小在柏林长大的,18岁上了柏林大学。在柏林大学,他跟第一个获得德国大学教授职位的犹太人Cohen 学习。Cohen是后来被称为马堡学派或者新康德主义的创始人。 卡西尔被称作是马堡学派的集大成者。也有人不同意,认为卡西尔和康德不是一伙的。 不管怎样,卡西尔的博士学位是研究数学和科学的。具有良好的数学能力,应当是他能在之后写出符号主义大书的基础。我们之前提过康德的数学也是棒棒的。 经典哲学演变到近现代,二十世纪的哲学大家都要数学很好才行。 罗素的数学也棒棒的!福珂。。。所以后来他去搞性史了嘛,后面还要读他们的书。 

总之卡西尔随后在柏林大学从事教学13年, 最后终于在新成立的汉堡大学拿到了教授职位,并在11年后担任汉堡大学的校长。 此时已经是1930年。3年后纳粹上台,作为一个犹太智者,卡西尔当时就愤怒的宣称这是德国的末日。既然是末日,那就赶紧走人,当年5月,他就去了英国牛津,2年后又到了瑞典(二战中立国)哥德堡大学。6年后,他去了美国,分别执教于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最终于1945年71岁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病逝。 

卡西尔的符号主义哲学三卷本,是大约1923-1929年,卡西尔在汉堡大学任教授期间写成的,当时是德文版。 我手头的小册子是卡西尔1942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写的。他在前言里说,是英美朋友希望他出个符号主义哲学的英文版,但是自己发现是难以施行的,而且复写一本也没有太多意思,于是就重写了一本小书。书中结合了他这些年思考的新的心得。这大概是那本符号主义的哲学三卷本没有中文版的原因吧(我其实不知道有没有)。这本小书的在美国出版标题是An essay on man,关于人的一篇文章,简称人论。 当然因为主要思想还是来源于符号主义的哲学,叫做符号主义的哲学也没什么大错。 

卡西尔这本小书,200多页,非常好读, 建议大家有空看看, 其中有很多精妙的思考和讨论。 在微信公号这种地方,其实不太好介绍,一摘要,精妙之处就没了。 作为推书文,我还是要强调下卡西尔在近现代哲学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是大家公认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是思想界具有百科全书知识的学者。 所以对期望了解西方思想脉络的人, 他的书不可错过。 

书名叫做人论,当然全篇都是讨论人的。作者在一开篇就说本书的重点:要研究什么是人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自我的问题。 全文第一句话,认识自我乃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是阿基米德撬动哲学地球的支点,是一切思想的中心。 

保安三问第一问,你是谁?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不好回答, 研究这个问题,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研究别人,一条是研究自己。后面一条,就是所谓的内省,自古以来大家都觉得更重要一些。经典哲学发源于笛卡尔的一句话,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认为我在思考这是牢不可破的支点, 一切哲学都可以从这里出发。 当然随后一大波怀疑论者就赶来了,有没有你还不一定呢。 经典哲学就在思想,经验,理念,不可知,绝对精神,感性,人性。之间反复打转。

一开始还有个上帝, 后来终于上帝死了, 又回到了人。中间还有美学和诗学乱入。 到最后现代哲学来了,说你们这些名词啥意思都没扯清楚么,我们先研究研究语言是怎么回事。研究来研究去, 哎呀想骂人, 语言太扯了,太不清楚了, 得把全部语言集合都用上,才能扯那些虚头巴脑的抽象概念。我天!我们似乎掉进了自己跟自己玩的大坑,离世界真相太远,难过!佛学家说你们下山吧,一切都是空,我们早就在这等着你呢!

上面这一段可以略过, 卡西尔说人和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人创造了符号世界。 人类的全部文化,全部思想,都依托于我们创造的符号->语言。有了语言,知识才能传承,有越来越多的符号,知识才能累积。 卡西尔在随后讨论了空间和时间,事实与理想,神话和宗教。最后对人类文化的不同层面,语言,艺术,历史,科学,做了展开论述。 

全书最后回应一开始提到的认识自己的问题。 书一开始假设了人类的文化不是散开的体系,而是一个有机的集合整体, 不同的形式具有内在的统一。但在全书具体论述了各个方面之后,发现不同的文化分支用了不同的符号,具有特定的结构,似乎并不是一个贯通的整体。 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人其实也就似乎不是内在统一的整体了,社会是分化的,所以简单的说人是社会动物是不够的。但随后书里又总结到:随着社会的发展, 代表不同分支的符号体系也在演化,这个演化过程是在保守,不同人才能借此交流, 和独创,对符号不断引入个体之上的新的意义,之间的动态平衡。 其实,个性和普遍,主观和客观,大约是驱动文化发展的永恒话题。文中最后一段说,不和谐其实就是和谐,对立面不是彼此排斥的,而是互相依存的。正是对立造成了“和谐河蟹”,如弓和六弦琴一般。 

虽然卡西尔最后是强行河蟹的意思 因为人终究是个整体嘛, 还能嘴巴和鼻子打架不成?当然虽然有时候也打一下, 一打架就出来很多创新的体验, 比如臭豆腐。。。

我最后想说,讨论人,还得看我们心理学, 心理学家都是研究自己的高手, 偶尔研究一下身边人,比如自己的孩子,爱人, 朋友,学生,病人,等等等等。因为得有人愿意让你研究,就从身边人容易下手。最后还是研究自己比较容易。这里推一下我曾经写过的人是什么系列,看看心理学是怎么研究人的:

从弗洛伊德到马斯洛-人是什么系列之一

从弗洛伊德到皮亚杰-人是什么系列之二

人:让我们独一无二的科学解释–人是什么系列之三

学习和记忆-人是什么系列之四

什么是意识–人是什么系列之五

什么是悟道成圣-人是什么系列之六

记忆之墒和能量-人是什么系列外篇之一

人从哪里来-人是什么系列外篇之二

人类的宿命-人是什么系列外篇之三

谢谢阅读。 

思维漫谈

本周本来是要读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结果记错了,我手头的一堆商务出版社汉译名著电子版里竟然没有,只好临时下单买书。又不幸碰到了一个发货奇慢的淘宝店,书现在还没到手,读书笔记自然跳票。 拖了两天,感觉还是应当随便写写,养成每周一更的好习惯。所以今天还是漫谈。 

开始写这个读书系列以来,公号阅读量就连创新低, 可能大家都不喜欢这些乏味的抽象概念的讨论,又累脑子,猛一看又没有什么实际用途。 哲学类的书有很多大部头,洋洋洒洒几百万字,我估计没几个全球领袖真的都看了,我自己也没有一个字一个字细看。很可能这个书单就是搞专门研究的学者书迷YY的,没有谁认真读过全本,比如神学大全,阿含经这些。 不过也无所谓, 借这个机会,我自己翻这些书,还是略有心得, 最大的感受是,书读通了以后,感觉认知能力提升了。 

大家看一些公号多了,可能会经常看到认知能力这个说法。 很多公号作者都喜欢说自己的认知能力提升了,这通常是一种凡学!认知能力提升到底是个啥?其实是有点玄学!认知能力就是大脑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用大脑思考问题的几乎所有方面:知觉,注意,思维,记忆,想象都涵盖在内。什么不包括在内呢? 情感!

那么认知能力提升又是啥?人真的变聪明了吗?也不是。 提升应该包含很多方面。例如建立一个好的思维框架,学会某种思考问题的套路,深入透彻理解某个问题,都算。 甚至能保持更长时间的专注,能够多多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再做决策,而不是靠直觉或者自己的情感,随性的处理问题,也算。这些方面里,个人感觉最重要的还是几个关键词:心静,专注,长时间。 然后就是思维方法的训练,即所谓的辨析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重复一遍,这个词组不应该翻译成批判性思考,这里没有负面的意思,就是思辨。

人读书上学,尤其是上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critical thinking 的能力。 但实际上,能够很好掌握并日常运用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的人真的不多。 可能的原因是,critical thinking是日常费脑的行为,非常损耗心力和体力。大多数人还是习惯情感判断和直觉判断。 

所以就有人利用情感操控来影响大众。比如最近刚刚发生的成都中学事件。其实公开的信息量严重不足, 没法critical thinking,得等子弹再飞一会儿。 但是大家会基于情感同情受损弱小的一方。特别是母亲抱着儿子遗像在学校门口的那张照片, 是情感操控的经典样本。 背景里紧闭的学校大门和大楼代表强势压迫, 相比之下母亲和儿子多么的弱小无助, 一眼直指人心。 可能有人马上会跳出来指责我冷血, 抱歉, critical thinking第一步就是要冷静。否则无法开展思考。

另外一个热点话题就是昨天刚刚发布的人口数据, 知乎有个热帖说0-14岁的人口数字和以前对不上,整体上调了大约1500万。我的朋友陈经老师说发现了1500万黑户(袁老师,对不起,你的口头禅我借用了)。陈经老师可能还要发现更多的黑户。总之现在数据刚刚发布, 没有拿到完整的数据报告之前, 也没法critical thinking。 还是再等等看, 等完整报告出来, 信息量大了以后, 数字之间是可以交叉验证的。 数据内在的一致性是关键。可以通过一致性判断这个数据有没有被动过手脚。 想造出一份信息量很大,且完美无漏洞的数据是非常非常难的, 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 

在本文的最后,推荐我的朋友姬杨老师翻译的一本书:理解权力,乔姆斯基问答录。 这本书是乔姆斯基的对话整理,对话大约发生在世纪交替的两年。 书的前言里,乔姆斯基提到了书出版前刚刚发生的911事件。他认为美国媒体不去讨论911背后的根本原因,简单粗暴的指责这是一些恐怖分子对人类文明的攻击,是不负责任,会走到错误的路径上,既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还可能加深矛盾。从事后的发展看,乔姆斯基是对的。  

这本书的全部内容,都可以看做是乔姆斯基现场展示critical thinking。 认真读完必然可能帮助提升认知能力。可惜如此好书,据说竟然卖不出去, 首印1000册就没有再印了。 某宝上只有盗版书卖,我手头的书是花了3倍的原书价格在孔夫子网上买的旧书。 可见是我之良药,其人之砒霜。 

今天都是随性话题, 等卡西尔寄到了,再读他。谢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值得一看,麻烦点在看,或者赞,能够帮助传播。

维科新科学漫谈

今天正好是五一小长假,大家因为疫情关了这么久,第一次放开了玩,应当都在路上开心吧?今天的读书笔记,是维科的新科学。新科学的全称是:关于各民族共同性质的新科学原则。我手头找来的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朱光潜先生翻译的, 600多页,是不大不小的一本巨著。我也只是翻完,并没有细读,所以今天还是漫谈。

维科这本新科学,一共分为五卷, 看标题就大概知道内容了,五卷标题是:

1、原则的奠定,

2、诗性的智慧,

3、发现真正的荷马,

4、世界各发族所经历的历史过程,

5、各民族复兴时人类各种典章制度的复现

所以这是一本试图从人性普遍原则出发,讲人是怎么从神到英雄变成人的书。书中重点围绕了诗,特别是史诗来论述,核心章节是荷马史诗。

本书的读者应该都接受演化论的观点,知道人是从原生单细胞,多细胞,这样一级一级演化来的。维柯比达尔文要早一百年,他的年代还是神统治的时代,所以他讨论的是神怎么变成人的。 

既然是普遍原则,那就要讨论人的特质,人性的根本所在,就是智慧。维科首创提出了诗性智慧的概念。维科认为诗性是智慧的本源,因为诗来自于想象力和创造力。他认为:想象力和推理力是两个方向,诗的逻辑和理智的逻辑是不同的。前者出色叫做文学家,后者厉害叫做题家。当然做题家的叫法不是维科说的,是我说的。

有别于做题家擅长的逻辑或者说抽象思维,维科认为诗的逻辑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其中有两个根本的规律:第一个叫做己度物,第二个叫做以物度物。

敲黑板,划重点,维科被认为是开创浪漫美学一派的人。维科的哲学很大一部分可以称美学。美学的核心其实就在他说的这两句话上。

展开了讲,第一句是把自己当做衡量世间万物的标准,从未知和无知,走向已知,我来了,我看到,我征服,veni,vidi,vici!做一个诗人需要巨大的自我,超过凯撒才可以。 当然这又是我说的,维科没有这个意思,他只是说要把世界人格化。

另外一个方向是通过想象力在不同的物之间建立联系,用物来类比物。这个建立连接非常重要,简单的把风,马,牛放在一起是不行的,因为不相及。我们需要一个完整的意象,把事物联系在一起。比如狂风中,我骑着一匹老马,嘴里啃着牛排。这种connecting points 大约也是创造性的来源。 做题家如果学一点此类本事,就可以左右开弓,包打天下。这还是我说的。

总有人喜欢吐槽,认为学理工的人不懂美。欺负我们熟习抽象思维能力,以致于忘了形象思维能力。特别喜欢嘲笑做题家不会做诗,没有创造力。 这当然是大错特错。 学理工的人学一点美学,学一点做诗的方法论,可以速成。反过来是不行的。 据我所知,学问做的好的,都会写诗!当然您要是学问做得好,不巧还没写过诗,那学学作诗的方法论还是应该的。

再说下去可能会引发口水战,其实哲学就是吵来吵去的。 大家互相争论,互相否定,然后哲学就进步了。 美学作为哲学的一部分,也一样。建国以后有一场著名的美学辩论,就是本书的译者,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和另外几位理论家特别是蔡仪先生辩论。朱先生先认为审美要有人,是主观的。这就树了个靶子,大家开始论战。蔡先生认为美是客观的,要讲唯物主义,自然就是美,不需要人。后来朱光潜先生改进了,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蔡先生说你的主客观统一还是主观的, 客观才是第一的。反正你看到了,美学也罢,哲学也罢,就是因为二分法,主观的,客观的,人的,自然的,什么第一,什么第二。就这么吵来吵去。那最后谁赢了? 

问这个问题的,应该重新看看本号的文章,怎么会有输赢呢? 当然在现实中毫无疑问,肯定是马克思主义美学胜出嘛!李泽厚先生就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大家!

跑题有点远。 我们还是回到维科吧,从哲学的流派和脉络来说,维科这一门基本可以算作浪漫主义。那浪漫主义是啥,核心是爱和美。 喜欢看美人算浪漫主义吗?这是个好问题! 

按照读书系列的习惯,来说说维科的生平。毕竟理工科确实美学诗学学的少,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这个人。再次强调,历史上所有的哲学家,都是天才, 维科当然也是。只不过有些天才比别的天才更天才一点,这主要看他写一本大书要多长时间。其实作为一个天才的维柯,活着的时候一生默默无闻,直到死后很多年,浪漫主义真正在欧洲兴起时候,大家才发现他。自动认作他的徒子徒孙。所以天才超前于时代过多,不为世人理解,孤独困苦一生,也是常态。 

维科1668年生于那不勒斯,一生主要都待在那不勒斯,他的父亲是个书店小老板,所以他从小就在父亲的店里看书。维科小时候就聪明,博览群书。当年的学校都是教会学校,维科在教会学校成绩第一,不断跳级,是公认的别人家的娃。16岁时候,他父亲遭遇了官司,维科自己上阵,驳倒了对方的律师,打赢了官司。他的辩护,不仅法官大加赞赏,连对方输掉的律师都表示佩服。 

19岁时,维科替父亲看店,当时的本地大主教来店里买书,聊了两句,发现维科不一样,就邀请他给自己的哥哥当家庭教师。维科在大主教哥哥的庄园里生活了9年,然后回到那不勒斯大学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修辞学教师。 当时正是笛卡尔风靡的时代, 维科认为笛卡尔盛名难副,思路不清。 加上他本人不擅于交际,职业就没什么发展。曾经有教授职位的空缺,维科竞争失败。

靠研究修辞和诗必定挣不到什么钱。 维科晚年还得靠给人写婚丧颂词补贴家用。直到1735年,他都67岁了,终于时来运转,当上了那不勒斯国王的皇家史官,直到9年后去世。 维科去世的时候,新科学出到了第三版,他在这本书上花了36年。

前面提到什么是真正的天才,主要看写书花的时间。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样,不是花的时间短,写的快就牛,而是花的时间长,才真的牛。天才因为聪明,耐性就差,只喜欢新鲜的,不喜欢旧的。你让天才写文章第一遍都很开心,一让他改就要吐,何况一而再,再而三的改。更不可能花几十年在一本书上改来改去,这需要定力和耐力。只有天才+定力+耐力,才是真正的天才!

维科期望从人类的源头出发研究历史,研究史诗。 这也绕不开政治,与诸多学者一样,维科发现,政治制度实际上都是从一开始, 先有个君主,皇帝,不管叫什么,反正就是个大神。大神之后,继承人都一蟹不如一蟹,掌控不了权力, 就会变成了少数人,贵族统治。贵族嘛,就总会多吃多占,引起的平民的反抗。其实贵族的时代,不见得比大神的时代好。 但如果系统不崩溃,经过平民的不懈努力和斗争,政治就会过渡到多数群体的所谓平民统治时代。平民们目光短浅,总想吃现成的,多吃少干,早晚坐吃山空,系统就会总崩溃。那就要又回到一开始,靠一个大神出现来恢复秩序。  

历史是循环的,但这个不是维科讨论的重点。维科的重点还是前面说的二元思维方式。也就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他认为,人文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可能维科的分法和我们现在通常的理解不太一样,他所谓的人文科学,是人创造的科学。比如数学就是完全由人发明的,属于人文科学。 维科认为我们能够真正理解的,只有自己发明创造的东西,比如数学。 而自然因为不是人创造的,就是无法透彻理解的。有限的生命,有限的人类,不可能理解无限的自然界。自然只有上帝知道。 

维科认为必须要有宗教,而且基督教是最好的宗教。作为一个天主教徒,这都是非常自然的想法。这是维科生活的时代烙印。正因为如此,他实际上是反科学,反现代化的。也称不上一个真正的浪漫主义者。后世浪漫主义者佩服的是他对诗的讨论,以及对美学思想的透彻解析。 

维科之后一百多年,尼采在他的道路上继续,本号写过一篇为什么艺术家喜欢尼采? 和维科的主要区别是,尼采终于挣脱了神学的束缚,但其实他们的思想核心很类似。 我们知道尼采,恐怕总是和希特勒联系在一起。还是不能让文科生治国啊!

谢谢阅读!

读书漫谈

今天是4月23日,也是世界读书日,本来应当是写维科“新科学”的读书笔记。维科的书叫新科学,其实他不是鼓吹自然科学,而是反过来强调人文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参见最近的文科生理科生之争, 维科被称作近代历史哲学之父。 

但既然是读书日, 就暂时请维科神童休息休息,下周再出场。 就着读书日的主题,随便聊聊读书。 

我微信朋友圈可能都是谈笑有鸿儒,读书日前一天就开始预热。大家纷纷晒出自己最近在读的书。我也凑了个热闹:

坦白的说,晒此类照片的人,多少有点凡学心理作怪,想标榜某些与众不同。一眼也能看出我想标榜什么:读书多且杂。

朋友圈评论最集中的两个问题: 你怎么看的这么杂? 这么多书你要看多久?这里照搬朋友圈的两个回复:

多谢大家点赞,其实没有看上去那么杂。有物理教科书,思想文化类,复杂系统相关包括医学,历史考古类,投资金融类,个人兴趣爱好类,和文人消遣的小品。觉得自己脑力最足的时候,看第一,二类那种,感觉很累就看最后一类。不同状态读不同的书。

我是典型的读书不求甚解,20本书大概看两三个月吧,中间还有一部分会换掉。

熟悉我的人大概知道,晒出来的这些书跟我平时的工作都没有太多关联。 我一本工作相关的书都不读吗?其实不是, 只是一些原因,我没有晒那一半。虽然本文是漫谈,话题也不要太散,这里就说读书相关的三件事。 

首先:读书其实是很个人的一件事 

不管是读书,还是写文, 如果不以谋生为目的,都没必要预设一些框框。打个比方,有人总结:男人和女人购物的方式完全不同, 男人购物,都是提前想好要买什么,去哪里买。 上街就是把需要的东西买回来。有些更细致的人甚至要提前搞个计划,优化一下买东西要走的路线,做到最短路径,并且身上的平均负担最低。 女人购物,看起来买东西并不是最重要的,最代表的一个字是逛。 就喜欢走来走去,这里摸摸,那里试试。 一个下午买一件东西回来算完成任务,甚至可以什么都不买。 

以上两种可能是比较极端的描述,大部分人实际上介于两者之间, 但总体上男女差异还是有的。为什么, 我个人理解就是,男人挣钱,女人花钱。 所以男人买东西是谋生,要讲效率, 女人买东西是消遣,只讲体验。 啊,各位男女平权的不要抗议, 这里的男人,女人只是个代称,我是按习俗,男女互换一下并不影响讨论。 

读书大概也是这个道理, 为了谋生而读书,讲效率,要直奔主题。为了消遣而读书, 主要讲体验。可以多找些书来, 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让大脑获得最大的满足。 

所以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法,这是很个人的事情。 

其次,读书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

其实如果你同意读书是很个人的事情, 后面这一句看起来简直就是一句废话。是也不是,因为总有很多人总结所谓读书的方法, 甚至把读书方法总结成书出版。比如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 是一本畅销书。这本书的豆瓣评分8.4, 有两万多条短评,两千五百多条书评,出现在很多豆瓣的榜单上。 

简单说下这本书的内容: 作者把读书分为四个层次, 基础阅读,检视阅读, 分析阅读和 主题阅读。 作者认为读书有三个目的,依次递进,分别是:娱乐消遣,获取知识,增进理解力(智慧)。此外全书还有一个一直强调的观点,要主动阅读, 要培养阅读技巧,这样效率才会更高。 特别解释一下,所谓主动阅读, 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选择阅读方式。相反,看今日头条给你推的文章,就是被动阅读。按照作者的说法,后者的效率就很差。 

这一看就是男人写给男人的购物方法么。很多时候, 我们还是要逛一逛的。尤其是看小说, 看头条, 大部分都是为了打发碎片时间,娱乐下自己。 

所以我非常不喜欢有些所谓速读法去读小说, 很快的去翻书, 然后号称能总结出书的关键情节。 一本小说要抽象成关键情节,大多都是一个人或几个人长大,一些人死了,另外一些人活下去了,偶尔还谈个恋爱生个娃什么的。再就是你爱我,我不爱你我爱他/她。抽象到这种地步, 还能消遣个啥。 

最后,读书难道是为消遣,不讲方法和效率吗?

我可没这么说。 为消遣还是为挣钱读书,这是红玫瑰和白玫瑰,两者都想要,也都应该要,也都能要到。 

我假定本号的读者平时都是工作中的优才,早就掌握了读好书,精读书的方法。比如可能大部分人,都早就看过或者理解所谓读书的不同层次。真正的教科书或者专业书,都是要花很大心力去读懂和运用的。 

这里只是想特别提醒一下, 我当年曾经的教训。教科书或者专业书如果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你用不到的话,可以不必读那么多。 

大家都还记得,当年上学时,要学好一门课, 做题非常重要,考试也很重要。这不光为了成绩,有时候觉得自己考完一次试, 才学懂了一些。不管是做题还是考试, 都是对知识的运用方式。将来实际工作中用到,做过一些没有预设答案的题,这时候也许才真正学会了。 反过来,如果没有这个运用过程,其实很难对一门专业有深入理解。光读书,大概是达不到进阶目的的。 大家当年上学时候累死累活学会的东西,以后用不到,基本都忘的一干二净。我当年的教训,就是精力旺盛, 看了好多此类教科书, 后来没有用到, 就都忘了。 因为看这类书都是目的导向, 效率再高,结果是零就是零。回过头去想想,有那个时间,还不如去看小说。 

可能还会有人坚持, 只有通过精读一本书, 分析阅读, 最后才能提高心智,增进智慧。 所以不会没用的, 我就是要读很多专业书, 把这些都搞懂。这是我最后想说的:读书其实一直都应该是两条腿走路, 男人购物法,女人购物法都需要的。 你说读小说娱乐就不能提高心智能力吗? 虽然看上去没有那么直接,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很多时候,所谓创造性的灵感,都是在消遣的时候触发的。篇幅所限,这个有机会再说,就不展开了。 

回到维科,为下一周的读书做个预告。维科说:通读人文书籍,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如果只读科学书,聪明孩子也变傻, 所以他写的书叫新科学。 

谢谢阅读!我们下周见。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漫谈

今天读的是经典哲学比较晚期的一本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的书名如此引人注目,我想大部分人就算没看过原著,也该听过这个书名。但是认真看过原著的人估计很少,因为这些德系哲学的著作都特别的难读。 不管是叔本华,比他早的康德,还是比他略早的黑格尔。写出来的书都是绕来绕去,很难看明白意思的那种。 

为什么?因为他们书里讲的大多是一些非常抽象的概念, 又需要辨析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了能够“准确”描述这些概念,并且建立所谓“扎实”的逻辑关系, 就需要冗长的描述,反复重复强调。当然,这就给读书的人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要读这类书,得沐浴焚香,凝神定气,摒弃环境干扰,专心致志的才能读进去并且真正读懂!

好吧,我在开玩笑,其实也没有那么难读。但是读书的时候,集中精神,专注思考还是需要的。这就需要消耗很大的脑力,看不了多久就累。什么?你越看黑格尔越有劲, 那我拜服!

叔本华和这本书因为太有名气,我就不想简单重复他的生平了,书里面都有。先简单说一下德国传统哲学这一大系的思想脉络。请注意这一大票哲学家都生活在工业革命已经开始,新旧制度不断冲突的欧洲剧变的时代。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对思想界有非常大的冲击和影响。此时德国还不是一个国家的概念,但总体上对这些搞思想研究的富人来说,是一个相对安稳的居所。

只要有钱,衣食无忧,就可以安安静静的在书房里读书,思考,写信,辩论,交流。当然,对发展造成的矛盾冲突也不能视而不见。此时的欧洲,英国,法国就是两个不同的样本,还有一个新大陆的美国在白纸画图,也给思考社会和政治的人提供了充足的研究内容。 

讨论德国哲学,当然是从要康德开始。康德身材矮小,体质虚弱,但是很注意保养,所以活了80岁。他一辈子几乎没有离开居住地,就是过着前面说的那种读书,写作的生活。 康德非常喜欢卢梭,据说他生活简朴,家里唯一的一件装饰,就是卢梭的画像。 因为常年专注读书学习,活的又久,在那个年代,康德可以说是通才,不光搞哲学,对自然科学,天文地理也都精通。康德有句名言:世间最美好的事物有两样,一是头顶灿烂星空,一是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所以他的哲学论述,也是主要讨论人内心的理性。康德的书中文译名都带着批判两个字。这个批判的中文翻译很不好,让没看过人以为他对理性是负面的态度。实际上批判不是批评,更多的是思辨,分析思考的意思。

在康德的时代,上帝的存在是理所应当的是事情, 所以他的妥协是二元论, 人之所以为人,是理性,但还有一个上帝管理的世界。 对上帝表示尊重就好了,不要太多讨论。 康德之后,有一位名气不是很大的费希特,他是康德的继承者,但是比康德更激进。在他生活的时代,德国遭遇了拿破仑的入侵,费希特就成了德国民族主义的代言人。与他同时代的另外一位,也活得很久的哲学家是洪堡。洪堡不光读书写作,自己还搞政治实践,特别是大搞教育。现在大家知道洪堡,都是把他当做一个教育家,有各种洪堡奖学金,洪堡学者之类的。洪堡本人也拒绝当一个哲学家。他的著作甚至大部分没有在生前出版,后世认为洪堡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他的学说,影响了穆勒,在穆勒那里得到了传承。

在这些人之后,就是黑格尔出场了。 同样是搞神学出身,同样的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赞美卢梭。黑格尔对待神学可以比康德更自由一点。于是他把神和理性或者说个人的思想意志做了统一,变成了所谓绝对精神。黑格尔因为喜欢运用辩证法,所以他本人不那么自由主义,在他看来,国家,个人可以辩证统一,所以德国的君主制也不差。 

黑格尔同时代,欧洲有一场浪漫主义思想运动,特别体现在艺术界,追求人性,追求艺术和美,歌颂自然和人类的各种美好。 这大概可以作为无趣的黑格尔老头子的对立面。浪漫派的天才代表人物是维柯,他的大作新科学,书单里有,下一次读。

当时德国的思想界也远不止这两拨人,还有被称之为历史主义的一大票,搞实践的,洪堡就算是。再晚一些,还有更进一步宣称上帝死了的尼采等等。 所以在这一大票人众中能够脱颖而出, 叔本华也有自己独到的地方。 

还是要提醒一下,叔本华也是个富家娃,一辈子衣食无忧的。他的哲学思想完全是对黑格尔的反动。 他讨厌那种绕来绕去的老头子辩论。 虽然他自己的书写的也不咋清楚。 

据传,叔本华是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在孤独中写出了这本作为意识和表象的世界。写书的时候还不到30岁。 因为这本书,他获得了声名,被柏林大学请去教课。柏林大学是黑格尔的老巢,他已在此耕耘多年,声望如日中天, 一个反对的小辈也来撸虎须,那自然要死的很惨!叔本华讲着讲着课,学生就慢慢的走掉,少到二三个,甚至最后一个都没有了。于是只能黯然回家。这大概是他这一生遭受的最大挫折了。 

所以叔本华说:  真正智慧的人得不到赞赏!这可以作为所有自以为聪明的人的座右铭。 

在经历人生挫折后, 叔本华默默的回家继续改他的书, 对于衣食无忧的人来说,活下去不存在困难,所以还是可以任性作为。 在之后四十几年,叔本华改了两版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到第三版的时候, 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坚持是一种美德!当然在衣食无忧的基础上坚持理想更是一种美德!当然,早在第三版获得巨大的成功之前三十年,叔本华的一生之敌黑格尔老先生就去世了。所以争取活得最久,把仇家敌人都熬死更是一种美德。不战而胜,岂不妙哉!

叔本华人生最后时刻也是高光时刻。第三版出版获得巨大声誉的随后一年,1860年9月21日,72岁的叔本华起床后打发走了仆人,一个人静静的吃早餐。过一个小时后,仆人来看他,他已经在沙发上永远的睡着了。

黑格尔批判康德, 作为康德的粉丝, 叔本华当然就要骂回去。 康德推崇人,不想讨论神, 黑格尔非要拉神过来,把神和人合在一起。 到叔本华这里,当然还是人。就像书名一样, 世界是表象, 是受意志操控的。最早是柏拉图这么说, 大家都知道柏拉图的山洞投影论。 叔本华推崇柏拉图,推崇人,当然也就推崇艺术,尤其是音乐。所以艺术家都喜欢叔本华。 因为艺术家的最高成就,就是能通过艺术创造自己的世界。码农也是,码农的最高成就,就是通过编程创造自己的世界。 

意志要成为世界的根基和源动力,就必然要遇到,人生按照意志生活,为什么还有痛苦的问题。 在叔本华这里有三分, 人希望自己快乐是自私,人希望别人痛苦是恶毒, 人希望别人快乐是同情。 只有最后一条同情才能产生道德。 因为三者同时存在, 人在世上总是要受到别人的制约,所以就有痛苦了。 当然道德的成分多一些,大家的总体快乐度就能高一点。 

人生痛苦怎么办呢?叔本华总体是禁欲主义态度:人只有在摆脱欲望状态才能获得自由。但因为意志本身就是欲望的集合,所以应当首先接受事实,在此基础上转化自己的欲望,把欲望变成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阳春三四月,是帝都一年较好的短暂春天。 最近朋友圈有一半内容是在晒各种花。 据说在日本, 樱花时节, 真正有修养的日本人,都会穿上华服,找一颗樱花树,坐在树下,观赏满地的落花,和被风吹落飘零的花瓣。 一边感叹人生之凄美,一边喝酒,一边落泪。 

所以读完本文的读者, 可以带一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找一颗花树,坐在树下, 一边读书, 一边流泪。 

谢谢阅读!

京郊访古之上庄东岳庙

日常和人聊天,问起:周末想做些什么?通常创业的同学们不知道什么叫周末,海淀黄庄家长说有什么可想的,混外企没娃的同学们不知道做些什么。我属于介于其间的,作为海淀家长周末主要是带娃上课,但是偶尔娃也要出去放风。所以还是有周末,还是可以想做点什么。 

昨天周六下午,娃不想补作业,也不想去运动-游泳。按照惯常他的要求。得去看一处古迹。可能从疫情之前的那一年开始,娃立志今后要搞考古,他的兴趣就变成了看古迹。不是游客常看的那种名胜古迹。而是各种破破烂烂,真正需要被保护的文物古迹。 

正好,我们身居的燕京,自古以来就是形胜之地,文物古迹众多。 当然,作为元明清三代的都城, 也是这三代留下来的古迹最多。 我们陆陆续续看了京郊最早的塔,最早的庙,大约都是在唐代。 还有晚一些的辽代建筑,金中都遗址。

随后就是系统的看了元代刘秉忠和郭守敬立城时布下的山水格局。 从白浮泉引水开始,汇集众多西山的泉水,直通南边来的大运河。通过运河上的诸多闸口调控,做到让京城的百万人民有水用,南方送来的粮食也有河运送。直到今天,北京人民喝的水,走的京密引水渠,在京郊基本上就是沿着白浮泉旧水道。

到了明代,城中是偌大的故宫,还有诸多的跟名人挂钩的建筑遗存。京郊最重要的就是防御体系-长城。 北京的长城不是简单的一道边墙,而是有内外长城,多道边墙,加上很多城堡,烽火台一起的立体防御体系。 九眼楼附近的北京结是内外长城的交汇处。 从山海关起,东边来的长城在这里分叉,一道外长城去西北走张家口过去的宣府一直延续到甘肃。一道内长城去西南, 在北京西北方向兜了半个圈,沿着太行山脉到紫荆关平型关,最后内外长城又在山西汇聚。除了这两道主要路线,京北山区的要道上实际还有零散的多道长城。 总之北京最不缺的可能就是长城。 甚至有某富人用长城当自家的院墙云云。

地图上一个小点,一条线, 直线距离不远。真正跑起来,可就苦也。不像水系都在河谷平地,长城都在山上,而且是哪里险峻修在哪里,最多的是分水岭。 要去看长城都得,先开车走盘山道,开到长城附近的一个小村子,再下车步行。不得不说,得益于村村通,不管多么偏僻险峻的村子,都有能开车的路通过去。 很多村庄只见老人,甚至老人也没几个。 一问起村庄的来历,都和长城相关,大多是当年守长城定居下来人的后代。有村庄的地方,基本都有个关口。从村庄到最近的野长城关口自然也不远,一般最多1,20分钟山路就到。 

(清明去看的响水湖长城,水库漏了没有湖,但是长城还不错)

长城虽有好风景,无奈实在太难去。要去长城,至少要预留大半天,来回路上就得4个小时。昨天下午一时起兴要去看古迹,又不能太远。 娃就提议说去看看东岳庙吧。就在上庄。虽然在附近,且早就嚷嚷要去看, 但因为疫情封村,外人进不去也看不了。现在基本放开了,就可以了却夙愿了。

东岳庙? 娃虽然提过好几次,我也没太在意。看过京郊太多的村庙了。基本都是在去长城或者运河的路上,娃突然说,开慢点,旁边那个村里有个关帝庙,我们去门口,不耽误时间,就拍张照。 这些庙导航上一般没有,就算有,位置也基本不准。于是就得开车在村里转来转去,逢人就问,却少人知道,甚至有很多不知道是不是村民的连本村有庙都不知道。 这类庙,就算到门口也基本都是铁将军把门。 一般也就一两进院子,格局大同小异。 或在门缝里,或爬墙头,勉强拍张荒草中的大殿,就算完成任务。

东岳庙大概也是这样吧?!好在很近,远的也去不了,就这吧。没20分钟就开到了目的地,一样的破败,一样的铁将军把门,咦?!怎么规模这么大。这可不是两三进院子。 一大片地,不止三进,两边肯定还有跨院。 竟然还有一个钟楼和一个啥?水塔!!!

这是院墙外拍的钟楼

这是侧门,文物保护碑,注意右边那个圆圆的水塔。 这还真是混搭啊! 巨大的院里面停着车,但是进不去, 院墙外面打印了长长的一篇文章, 是一篇游记,介绍这个庙的过去种种和现状。原来是明朝时的京郊大庙,有京郊北边最热闹的庙会,后来被当做纳兰家的家庙。 

啊,原来是他!韦小宝的好跟班,纳兰明珠! 当年的御前侍卫,韦总管的手下,后来的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当然纳兰家有名不是因为纳兰明珠,二十因为他生了个好儿子满清第一词人纳兰性德。 

纳兰家的家庙占了东岳庙,纳兰家的墓地也在这附近,具体位置据说因为防盗原因,尚未公开。 纳兰性德也是葬在这里吧。 

网上一搜,正好相关的信息,主要就两条,一条是北京市要重点保护这个民俗文化村,要恢复当年的庙会盛景。另外一条是14年大殿的大理石窗被盗,至今未找回。 

民俗村和复兴庙会的消息是12年的,差不多快10年了,庙愈发的残破了,可见庙会也办的不怎么样。

庙前是个小广场,有几张石桌石凳,村里的老人在这里打牌闲聊,倒也悠闲。庙的院子的里停着车,肯定住着人,怎么会锁大门呢,不甘心,在大门前转悠等待,终于看见院子里面出来人。娃上前请求,一开始人家没搭理,可能看是小孩,三番五次要求下,终于跚跚过来开门。当然门一旦打开,人家倒是很客气,想看庙是吧,自便!

终于看到了网图被盗石窗的大殿,山顶和屋脊兽还是完整的,5间大殿曾经被当做民居改造过了,隔成一个个小房,两侧的配殿,后殿也莫不如此, 石基上的砖房,略显荒谬。 还有那个水塔。这些屋子,明显都是荒废多年了。 谁住的,怎么又搬走了?疑惑!

大殿和斗拱,下方砖补的可能就是被偷走的大理石窗

大殿院子全景

跨院和被改造过的屋子

钟楼完全版

水塔完全版

告别给我们开锁的好心人,在村里里走了走。京郊的村庄还是挺富的,看大门就看的出来,不少人家里是两层,院子中间是玻璃阳光房。没几步,就走到了村里的大戏台, 明代建筑,基本完好,可惜!

京郊各种文物走了很多,这么完整的,保护这么不好的,还挺罕见。 

毕竟是纳兰容若,还有人记得。村里面还有一个纳兰纪念馆,就在村委会。可能因为是周末,村委会也一样铁将军把门。不过运气挺好,有人来取报纸,打开了门。 看到了!纳兰纪念馆!

应当说,其实是颇为用心了!

文史资料整理的也很不错

我拍拍拍拍拍!

走出纪念馆,心里十分疑惑, 这么好的文史资源,为什么不利用呢?纳兰性德的粉丝,不说上亿,几百万总是有的吧?  把人家的家庙修缮一下,把这些资料摆进去不好么?看村子各家的房子, 这点钱大家一定出得起,可能志不在此吧。 

带着几分疑惑出了村,娃说附近还有两个庙,顺道去看看吧! 又来! 那就,不顺道去看看吧。

开车两公里都不是事,先到一个庙,这次倒很简单就在路边。也就一进院子,新修的。

惯例,门缝里来一张,虽然院子里没拔草,屋子明显新修过了,漆可能都没干透呢

3分钟搞定,去下一个庙吧,定位似乎又不对,村子里没有啊,娃下车钻开不进的小胡同,连问带看,很久才回来,走错啦!在旁边的医院大院里呢。 

疫情结束,医院扫个码也能进了。 走吧! 很近啊,5分钟就到了,果然在院子里, 挺大的庙,修的很好, 一样铁将军把门。庙里是现在的医院院史馆

 围着庙走了走,可能是周末,进不去, 但是看见一块展板,前面的疑惑,终于有了答案,原来如此!

我说医院啊,你说废弃,就真弃了啊! 估计因为医院搬走了,从此庙就变成两不管,村里不管,医院不管,继续残破下去!

同样都是庙,同样都是用过的旧址,因为在院子里,就地上铺着红毯,房屋修缮如新,因为在院子外,就弃之不顾,如此残破不堪。人情冷暖,莫不如是!

娃最近写作文老是困难,逛完一大圈回来,让他写游记,他说没啥可写的。我要求多了,他还理直气壮的抗议。我就只好自己动手,看他还有什么话说!

谢谢阅读!

实证哲学教程漫谈

上一周的神学大全读书文章有人在后台留言,吐槽我啥都没写, 全是稀奇古怪的八卦。 说的很对,我确实不太想沿着阿奎那的逻辑去论证神是啥。 推荐大家看一个叫做 the egg 的动画片, 网上很容易找。原著是美国作家安迪威尔写的。对就是写火星救援那个小说的安迪威尔。 

the egg的世界观是整个宇宙,只有一个灵魂, 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地球上从古至今出现的百亿人的人生,都是同一个灵魂在历练。 这个灵魂经过历练就会成长为神。对于灵魂来说整个宇宙就是一个让他孵化的蛋。这个世界观刚接触的人会很震撼。但是细细琢磨会有很大的问题。 首先时间这个概念对永生的灵魂是不存在的, 那么灵魂的成长是沿着什么维度呢?不是时间是什么? 难以想象!也许是全部灵魂构成的一个维度?总之,想多了麻烦就很多。 

今天我们来读一下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 其实讨论哲学,无论如何都不能绕开康德和黑格尔。这两人的影响实在太大。我原本不知道那个书单的作者是怎么想的,为啥没有这两人的书? 可能因为那个书单作者也跟我一样不喜欢冗长的论述?尤其黑格尔绕来绕去的语言描述方式, 全球领袖读书时候可能不停的想打人。

回头仔细看了一下那个书单,哲学大类的我还忽略了几本,柏拉图的共和国,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培根的方法谈,笛卡尔的论学术的进展,这个开书单的肯定是搞科学史的! 开书单是想忽悠全球领袖建立科学思维方式。 所以没有黑格尔,因为读黑格尔基本上会让你绕到另外一边去。 

今天我们来说说孔德,他的名字就是和实证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实证主义这个词是孔德的原创。所谓实证主义,简单说,就是按照社会事实来观察探讨社会规律。这种方法论,背后的思路就是认为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要按照类似研究自然的科学方法,观察,总结来研究社会。所以孔德也被人称为社会学之父。 

孔德本人生于1798。这一年,29岁的拿破仑司令正在远征埃及,并将于1年后秘密回国,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官。这一段时间的法国在动荡的大革命之后,人人思定,相对还算平静。

孔德出生在法国南部的海滨小城。他父亲是个当地的税务部门公务员,母亲是个落魄逃难的贵族小姐。啊,又是收税的。总之孔德生下来是衣食无忧的,但是他从小身体就不好。16岁时家里送他去巴黎读书。当时的拿破仑皇帝从远征俄国惨败回来,又输掉了对反法联盟的战争。联军占领了巴黎,皇帝被流放到了地中海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 在我看到厄尔巴岛之前,我曾所向无敌。

上面是一句正反能读的著名回文。

巴黎被占领,不影响孔德去巴黎上学,可见当时的军事冲突限于战场。 孔德到了学校,不服管教,2年后因为严重违纪被开除了。此前一年,拿破仑皇帝已经回到了法国,重新上位。

孔德被学校开除时已经18岁了,之后短暂回到家乡,又重回巴黎开始打拼。作为一个黎漂,他主要是给人当家庭教师。几次想在巴黎大学谋取教职,都失败了。最多就是当了一阵子TA,给学生辅导作业。如果就这么混下去,我们就没有实证主义这个词了。 孔德人生的转折终于来了,他碰到了非常赏识他的圣西门。圣西门这个名字大家应当很熟悉,著名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一。此人的一生起起落落,可以说什么都遭遇了,坐过牢,还想自杀给自己来了一枪,当然没打中要害,又活过来了。19岁孔德认识了将近60岁的圣西门,给他当了7年助手,随后两人翻脸决裂。决裂前一年,圣西门试图自杀。

决裂后一年,圣西门去世。

不管发生了什么,孔德成长起来了。他看明白了,空想是没有戏的, 搞社会研究要基于现实,要实证。特别是社会发展社会变革社会改造,物质改变是基础,精神改变是随后的,不能倒过来。 啊大家一定想到了什么,这个不能展开。。。

总之圣西门去世的同年,孔德和巴黎的一个前妓女现书店小老板结婚了。孔德因为不是大学教授,基本没人搭理,他就自己召集人来听他讲。 这当然很困难,随后不久,孔德就病了。 是神经病, 严重的狂躁和抑郁。 通常得这种病的都是对自己不满意。 孔德试图跳进塞纳河未遂。他的生活也是一塌糊涂,他自己有情妇,有私生子,私生子9岁就夭折了。他的妻子又重操妓女的旧业谋生。他虽然很愤恨,却不得不花妻子挣来的钱。就在这么凄惨的状态下,他开始写这本实证哲学教程。 

作为一个吃软饭的社会学之父, 花着妻子卖身挣来的钱,还特别暴躁,动不动就骂人,简直是个人渣。但是他的思想受到了别人赏识,特别是英国人。他收获了以穆勒为首的一帮粉丝,对!就是写论自由的穆勒。穆勒在得知他生活困苦之后,在英国发起了救助实证主义者的募捐。从孔德的粉丝那里募集了一大笔钱,交给了已经45岁的孔德。之前一年孔德已经结束了和书店老板小姐的婚姻。

拿到了捐赠之后,孔德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之后一年,他爱上了一位29岁的美丽少妇瓦沃夫人。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孔德就是一个标准的人渣,抛弃了为养活他而卖身的旧妻,爱上了年轻漂亮的富家小姐。 老天不开眼,这位小姐在2年后就因为肺结核去世了。临终前是在孔德的怀里呼唤着他的名字去世的。为了纪念爱人,孔德决定写一本新书,就是后来的实证政治体系,在这本书里,孔德认为,情感,宗教和非理性,对实际的政治也很重要。政治不是一个理性单纯的理想国能搞定的。

经历了瓦沃夫人之后,孔德特别看重爱和人性。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他创立了所谓人类教,开始传道布教。每晚7点到9点,雷打不动的在家里向来访者布道。他自称宇宙教创始人,人类大祭司。就这样8年之后,因病去世。死后被葬在了他的老师圣西门,和他最爱的情人瓦沃夫人旁边。 等等,那个前妻后来怎么样了? 不知道,没有和孔德的交集,没人再提她!

孔德作为社会学之父,后世的拥戴者非常非常多。伦敦曾有人类教教堂。蔡元培曾经在京津都创办了孔德学校。他的学说其实不是很复杂,前面已经提到了,他试图在社会科学中引入自然科学的方法。在他看来,人的心灵发展有三个阶段,神学阶段,主要是虚构,喜欢讨论本源,事物的本质和目的,也就是著名的保安三问。这是婴儿期。随后的发展是形而上学阶段,讨论抽象的概念,认为抽象决定一切,讨论理性,理念,绝对理念。这是成长期。最后还是要走到实证的阶段,科学和科学发现的现实背后的规律才是主宰。 

这很显然吧? 大概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导致我们大多数人接受实证主义毫无困难。

但是后面的就不一定了。从孔德这里开始,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标准,也没有什么绝对的理念。理性是有限的,人能接触的现象也是有限的,人分析研究的只是观察到现象,和现象之间的关系。 宇宙是复杂的,人观察到的一部分,不代表就洞穿了本质,也许永远不能。没有所谓决定一切的唯一规律,或者第一推动。

不可知论<->相对主义, 决定论<-> 绝对主义。 选哪一个,取决于自己的世界观。 这里没有建议。 

你能接受灵魂不灭的世界观吗?世界在时间线上是确定的吗,未来是否已经发生? 我们有自由选择吗? 这大概是永恒的话题。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