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导读

今天读古代哲学的最后一本书, 阿含经。阿含经其实不能算一本书, 是佛陀早期的言论倍后来的弟子结集而成的。 为了避免很多无畏的口水,事先声明,我们这里说的是佛家,不是佛教。我们只谈哲学,不谈信仰。如果您信佛教,那我说的都是错的, 本文不看也罢。 

阿含经网上一般的说法是原始佛家或者早期佛家的经典。这些经典来源于佛陀涅槃之后,弟子们口口相传记录下来的佛陀的说法。 大约在几百年后,公元时代被记录成了文字, 后来在汉末魏晋时期,被翻译传播到了中国。 

这里简单说说佛家或者佛教的源流。 对佛家有基本了解的人都知道佛陀的学说后来被分成小乘和大乘, 通俗的解释是小乘修罗汉, 大乘修菩萨。前者只渡自己,后者要普度众生。 发展到后世,大概是南北之分, 南方, 东南亚一代,传播的是小乘为主的佛家,北方汉地中国,主要传播的是大乘佛教。 西游记这个故事一开始就说,玄奘在大唐说法,观音菩萨来说你说的是小乘,不是大乘, 不是真佛。于是玄奘变成了唐僧,去西天取经, 取回了大乘真经, 真经三藏, 法,律,论, 唐僧唐长老也就成了唐三藏。 于是学大乘自古以来有贬斥小乘的传统。但是在西方流传的佛家流派,小乘为多, 这个全球领袖必读,推荐的也是阿含经。 为什么?

我们先讲讲,小乘,大乘是怎么来的, 按照口口相传的说法, 佛陀一开始讲学,讲的是小乘,他的十大弟子,跟着学的也都是小乘。 十大弟子里最有名的是摩柯迦叶 和阿难, 就是西游记里佛祖派给唐僧传经的那两个使者, 他们两个找唐僧要人事,唐僧一开始不给, 结果就传了无字经。后来师徒四人二次回到灵山找如来, 奉上了紫金钵盂,才换回了真经。 

摩柯就是大, 摩柯迦叶就是大迦叶,是佛陀的首徒, 他应当不会干这种事。当然西游记是神话, 大迦叶和唐长老差了一千年,两个人不可能碰面的。 大迦叶尊者是公认的佛陀首徒,佛陀面前有半个位置的, 在佛陀涅槃以后,也是僧团的领袖。在佛陀离开了世间后,大迦叶尊者害怕口口相传的人误解了佛陀的意思, 做为佛陀衣钵传人,召集了第一次结集。 

所谓结集,就是佛陀的传人们都坐在一起,讨论自己从佛陀那里学到的说法,当然也会参杂自己的领悟和理解, 谁的说法大家觉得最好,最合适,就是谁的对,最后把所有公认对的说法传承下去。 说白了,就是开了个务虚会,统一一下思想。 大迦叶第一次结集,召集了5百人,据说就是5百罗汉。 大迦叶本人也是喜欢苦行,喜欢离群独居的, 按照大乘小乘的分法,他的行为更像一个罗汉。 

大迦叶和5百罗汉第一次结集传下了佛家三藏。前面说过三藏是经,律,论,经就是佛陀直接的说法, 律是僧团应该有的行为规范,论就是讨论释义,是经的解释和延伸。 大迦叶之后,衣钵又传给了阿难,他其实是佛陀的堂弟,从小就加入僧团学佛的。 他的贡献之一,就是允许女人学佛。 阿难本人也长相英俊,留下来诸多佳话。 啊,才不是俗人想的那样,而是喜欢他的女子后来都学佛的佳话。

据传在佛陀涅槃前,阿难守在身边,问了佛陀四个问题:佛陀涅槃之后,我们跟谁学?以什么安住?碰到恶人怎么办? 佛法怎么传下去,怎么说的人信? 佛陀回答说:依戒为师;依四念处安住;遇恶,默摈置之;经首安立如是我闻,就叫人起信。于是佛经的开头一句,都是如是我闻。 意思是我听到佛就是这么说的。

哎,思想要口口相传,还不失真, 实在是难!大迦叶之后,佛家还搞过三次大的结集,这一共四次结集,最后录成文字,就是三藏,十二部书。 其实从第二次结集开始,就因为能不能直接接受金银的供奉(本来化缘是只要吃的,生存必须品),不能达成统一意见,佛家已经分成东西两部。第三次结集是阿育王召集的, 成果是经律两藏基本完备。最后一次大的结集,是佛陀涅槃四百年后,因为各种说法不能统一,最后一次试图统一说法的努力。 这一次补充了很多论,也就是后人对佛经的解释。 自此佛家的学说有了完整的三藏。 并在随后漫长的时光里,传到了中土。 

回到第二次结集的时代,东西部教分裂,这其实已经有大乘小乘的苗头。 小乘修罗汉,渡自己,要远离世间苦修,能活下去,要吃的就行,要钱干什么?大乘慈悲为怀,要普渡众生,要入世,钱也是可以用的手段。 小乘和大乘其实又没有那么严格的区分, 甚至因为大乘也要修习自身,可以说也要时刻按小乘修习。 那为什么西方南方流行小乘,中土流行大乘呢?就是 个人精英主义多一点还是集体主义多一点呗,不展开了。 

其实按照佛陀说法,彼岸只有一个, 通过涅槃到达彼岸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是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到达彼岸的路径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不同,也肯定不同。别人的路,你不一定能走。 按照佛家的分法,修行的方法大概有就是三种,也就是三乘, 首先是声闻乘, 这是最通俗的路径,跟着师父学习佛法,通过读佛经,理解佛经,思考佛经来修习, 大家都可以做到的,起码可以时常念经,多念念阿含经。其次是缘觉乘。有天份有慧根的人,不读佛经没关系,不懂佛经没关系,不认识字也可以,缘分到了,没有师父也能自悟。 以上两个都是修自己,算作小乘。 

还有一个菩萨乘, 是大乘, 菩萨乘要发愿普渡众生,要讲慈悲心。为什么要大乘呢? 按照大乘的说法,小乘是不够的, 只能断烦恼障,不能断所知障,还是有所畏惧的,因为善行不够,道心不稳, 一不留神就会跌落境界。所以小乘的境界就是空,破有,破执。 大乘不光破,还有立, 不光是空,还有无上正等正觉, 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个啥?不可说!

啊,做了这么多的铺垫, 我们最后再说说阿含经吧, 阿含经 agama 这个次原意是由彼而此,引申为传授传承的意思。 阿含经里记录的都是, 汉传阿含经四部是两晋南北朝期间,来华高僧诵读翻译的。 这里推荐一个网址: http://www.ahanjing.top,上面有四部阿含经的原文, 网站上做了整理,每一篇都有白话翻译和南传的对照。  

四部阿含经原文实在太多太长, 只有其中的长阿含经只有30部,剩下三部都是几百上千部的,但是30部的长阿含经,之所以叫长阿含经,就是因为每一篇都特别长,只能惭愧的说,作者也没有通读。 简单浏览了一下,其中大部分都是佛游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说法,毕竟佛陀在这里待了25年。这个孤独园看过西游记的应当都知道, 唐僧和玉兔跳舞那一集, 从来不认路的唐长老到了天竺,忽然就认路了,说出了地名,还讲了金砖铺地买这个园子的故事。 惹得八戒兴致勃勃的想挖金子,被悟空耻笑。

回到长阿含经,这里有佛陀讲述的基本教义,有佛的世界观, 有佛陀自身的经历, 传教,本生和历劫的故事。还有一些驳斥外道,跟人吵架的内容。比如我们上次读的奥义书,在这里就是外道了。虽然佛家的很多说法包括转生,缘起, 自性都跟奥义书有承接关系, 但是佛家没有我, 要破我执,这是跟奥义书最大的不同。 

长阿含经还是太长了, 如果实在没有时间看,还有汉传的四十二章经。对,就是鹿鼎记里最重要的那八本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是汉传最早翻译出来的佛经, 其实就是摘抄出来的四十二段经文,每一段都不长,最短的就十几个字。鹿鼎记里分成了八本,那一本也就5段话,一两百字, 字不知道要写多大。 金庸先生可能是故意的。 不管怎样, 建议好奇的去看看四十二章经。 

其中大概就是说,修佛出家,可以成罗汉, 罗汉会飞。 要成罗汉得持戒, 要为善去恶,要知错能改,不然会造报应, 不要有畏难情绪,要不断精进,其中关键的是明悟空,不要沉迷追求声名财色, 尤其是要远离色欲,情欲,爱欲, 精进也要不急不缓,取中。 只要有心,就能成功。 

大概就是这样吧, 谢谢阅读!

奥义书导读

在纠结了几天先读古代还是先读近现代哲学之后,觉得还是沿着历史的顺序为好。 这次就说一说来源于古印度哲学思想的集大成:奥义书。 因为奥义书没有明确的作者,只能简单说说源流。 奥义书来源于古印度文明的知识体系,也叫做吠陀(veda)。

我们从小就学习了柳诒徵先生在1923年中国文化史中提出的四大文明古国: 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中国。柳先生是一位文化大师,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开创者,但是似乎知名度不高,有机会再聊一聊他。因为我们从小学习四大文明古国,把这个当做常识,看到西方的史书可能会惊奇,原来大部分书都不是这么说的。 

西方人的历史书介绍世界历史时候基本都是埃及-希腊文明体系,地中海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 哪有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就算有,也得有希腊啊。 印度?中国? 那是遥远而神秘的东方世界,就算要讲,也一般单立一章。因为在西方人看来,他们的埃及-希腊文明才是正朔,东方文明是用来对比猎奇的。

中国又一次崛起(为什么要说又?),必然要在世界历史的阐述方式上跟这种西方中心体系干仗。最近有一拨希腊伪史论的草头军打了先锋。但是猪队友们实在是冲的太远。愚公移山得一铲子一铲子挖,想指望天降力士,一下子就把大山背走,那是没有的事。 草头军非常不能打,主要就是他们全部推倒的目标太虚无。 其实西方阐述问题极多,抓住漏洞,不宜放大,慢慢来,事有可为。而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不要双标,不要量西方文明是一寸当一尺,到了东方就一尺变一寸。华夏文明真的行,不用担心,这是事实。

一不留神又跑题,回到古印度。考古发现表明,在印度5000年之前甚至更早就有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称之为古印度文明。按照西方史观,这个文明后来遭遇了雅利安人入侵。雅利安人是从北方草原上来的蛮族,一路杀,古印度文明的人都成了首陀罗,雅利安人自居婆罗门。 西方考古为此找了很多证据, 比如公元前1900年左右,古印度文明的中心考古集中发现的两座古城,哈拉帕城(Harappa)与摩亨佐达罗城(Mohenjo-Daro)遭遇了屠杀,堡垒的大门被堵上,还有尸骨焚烧的痕迹,然后文明就衰亡了。再然后这些所谓铁证如山就变成了雅利安人入侵,写进了教科书。 

最近这些年,印度学者和部分西方学者一直在反驳这种粗暴的说法。因为一点点(并没有广泛存在)的暴力痕迹就是雅利安人入侵吗?就不能是本地人暴动? 不能是周边的部落起义?这就是西方的双标之一,他们先有个来源于史诗的故事(口口相传的故事,没有文字)然后一旦有考古发现什么,就往这个故事人物上去套。到了中国,他们说你们没有文字的都不叫历史。 欺负我们华夏文明的文字太多,反倒没有太多口口相传史诗。 

至于为什么华夏文明没有口口相传的史诗?有人说尚书和诗经,楚辞里都有一点,有文字了,就不用太多口口相传了。还有人说被孔子删改了。 这应当没有什么公论。我个人认为是被周公给禁了,这个以后有机会再说。 按照我们华夏标准,没有文字记载互证的都不作数, 那希腊什么特洛伊战争都是神话,哪有什么全身如铁的阿克琉斯?哪有什么木马?不服你找个特洛伊木马的木头来看看? 啊!他们还找到诺亚方舟了!

吐槽时间结束。 印度人似乎慢慢的扳回一局,雅利安人入侵至少在印度国内已经被质疑成功了。说白了,就算按照西方逻辑, 雅利安人入侵之前啥文明都没有,草原上没有任何文明遗迹,就是一群蛮族,入侵到印度,一下子就变成婆罗门,建了大城市,开始传承吠陀体系了?总不至于是凭空出来的吧?就算是有这个鸠占鹊巢,也要承认吠陀主要是来源于人家印度本地的,不是雅利安人从草原上带来的。

印度学者试图论证古印度文明衰败是因为大自然,比如气候变化和瘟疫,而不是什么雅利安人入侵。 他们很艰难,因为立论难,想从因果链正面论述证明一个事情,太难了!古印度文明除了口口相传的吠陀,并没有什么文字记载,他们还特别不爱历史,这个毛病一直到了中世纪, 现代印度学者要研究古代印度还得参考唐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为什么不爱历史?这也是因为古印度文明的特点:灵魂不灭,万世轮回,要历史也没啥意义。

没有挖出文字,考古发现的东西就起不了名字。挖出一个大墓,墓主人是谁就只能推测。就算挖出文字,他们还质疑哩!比如几年前的魏武王。西方历史研究方法,就是往这些口口相传的史诗上靠, 把史诗故事里面的名字用上,就写进教科书了。印度人民也想这么干。 毕竟印度的吠陀史诗,体量是最大的,没有之一。 但是他们还不太行,因为他们太穷了。这个世界总体上还是嫌贫爱富,有钱说什么都对,没钱说什么都不对。 中华史学家请继续努力,因为中国肯定会变得更富,你们有机会!

我们还是回到印度,雅利安人入侵到底有没有,这个对中国人来说不重要。总之我们知道印度的吠陀是口口相传下来的一大堆经典。奥义书是吠陀经的最后一部分,主要的内容就是哲学。

我手头的奥义书,是黄宝生先生翻译的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本。 阅读哲学经典相当危险,很大的问题就是字义的辨析, 往往一字之差,意思完全相反。所以人家奥义书本来是要言传身教的,奥义这个词就是坐在身边。 奥义书里也经常强调,只能父传子,师传徒,不能外传。所以没有上下文的帮助,语言变成文字,那基本不可能准确还原。文字再翻译一遍,最后到读者自己理解,每一个过手的人,都会加入自己的理解,所以我们还是不求甚解的好。

奥义书作为吠陀的最后一部分,时常被包含在森林书中。叫森林书,是因为这是远离俗世,隐居在森林里的人秘密传授的。吠陀从前面的四大吠陀倡导的祭祀,到森林书演变为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奥义书是个总称,流传的起码有好几百种。大多数被认为是后人发展出来的,相对公认来源于吠陀的有十三种,分成三组,5组散文体被认为是在佛陀之前的。5首诗歌体大约在佛陀的时代,还有3组散文体被认为出现的最晚,大约在王莽篡汉的公元年代。

奥义书有这么多种,但其实每一种都不太长,而且因为是散文诗歌,虽然不识原文,只看翻译,也觉得文字挺美。 奥义书后来又演变为吠檀多哲学体系,由商羯罗做了审定和注释。近现代印度哲学也都承接商羯罗发扬光大的吠檀多不二论。在黄宝生先生的奥义书导言里提到,奥义书从早期吠陀的祭祀转向知识,可能是世俗的刹帝利和神的婆罗门在争夺权力。 这可能不算公论,但也是一个可以帮助理解的角度。

那么奥义书说的是什么呢? 十三种内容其实很杂,一边看,还要一边对照思考,很难概况, 还得去看书。这里只简单说说要义。 

首先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梵,梵大概类似于道德经里不可说的道,是宇宙的本源。但梵和道又有不同。奥义书里另外一个概念是自我,自我是人的本质。 在奥义书看来,自我和梵是一种东西。自我创造了世界,梵在人的存在就是自我。奥义书对梵的描述也是用否定形式,不能看,不能说,无法把握, 道可道,非常道。 梵又在万物之中,梵是唯一,所以不二。 奥义书中还说,自我可以小于米粒,可以大于天。 

梵是最高知识,知道了梵就知道一切,当然也就解决了人生所有的问题。梵我合一,人就最终解脱,这是奥义书表述的最高境界。同时因为自我就是梵,所以灵魂不灭,灵魂如果不能回到梵,和梵合一,就只能不断转生,承受这世间轮回的苦。 转生成什么,取决于业报。 轮回,人生之苦,业报,解脱这些已经是佛家学说的基础框架了。佛家只是不认同梵我合一,佛家没有梵和自我,只有空,万事皆空。佛家也有自性,自性不二,但是自性不是自我,佛家没有我。当然佛解脱了也不是梵我合一, 是通过涅槃到达彼岸,波罗密多。

佛家我们下次读阿含经时候再细说。奥义书怎么梵我合一呢?主要就是吠檀多和瑜伽。吠檀多前面说了个轮廓,是一种哲学,希望通过思辨和对知识的追求发现自我,理解自我和梵。瑜伽又是什么呢?瑜伽的原意大概是控制驾驭,后来引申成修炼身心的方法。通过控制和驾驭身心,达到梵我合一。所以瑜伽是个统称,实际上里面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奥义书里,瑜伽分为六种:调息、 制感、 沉思、 专注、 思辨和入定。发展到后来,练习瑜伽最重要的大概是冥想。

一篇导读东拉西扯写到这里已经太长了,比起内容丰富而且优美的奥义书来说,我这里写的文字也太枯燥了,大家还是去看书吧! 

谢谢阅读,觉得有点意思,麻烦点击在看或者转发,也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