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古代哲学的最后一本书, 阿含经。阿含经其实不能算一本书, 是佛陀早期的言论倍后来的弟子结集而成的。 为了避免很多无畏的口水,事先声明,我们这里说的是佛家,不是佛教。我们只谈哲学,不谈信仰。如果您信佛教,那我说的都是错的, 本文不看也罢。
阿含经网上一般的说法是原始佛家或者早期佛家的经典。这些经典来源于佛陀涅槃之后,弟子们口口相传记录下来的佛陀的说法。 大约在几百年后,公元时代被记录成了文字, 后来在汉末魏晋时期,被翻译传播到了中国。
这里简单说说佛家或者佛教的源流。 对佛家有基本了解的人都知道佛陀的学说后来被分成小乘和大乘, 通俗的解释是小乘修罗汉, 大乘修菩萨。前者只渡自己,后者要普度众生。 发展到后世,大概是南北之分, 南方, 东南亚一代,传播的是小乘为主的佛家,北方汉地中国,主要传播的是大乘佛教。 西游记这个故事一开始就说,玄奘在大唐说法,观音菩萨来说你说的是小乘,不是大乘, 不是真佛。于是玄奘变成了唐僧,去西天取经, 取回了大乘真经, 真经三藏, 法,律,论, 唐僧唐长老也就成了唐三藏。 于是学大乘自古以来有贬斥小乘的传统。但是在西方流传的佛家流派,小乘为多, 这个全球领袖必读,推荐的也是阿含经。 为什么?
我们先讲讲,小乘,大乘是怎么来的, 按照口口相传的说法, 佛陀一开始讲学,讲的是小乘,他的十大弟子,跟着学的也都是小乘。 十大弟子里最有名的是摩柯迦叶 和阿难, 就是西游记里佛祖派给唐僧传经的那两个使者, 他们两个找唐僧要人事,唐僧一开始不给, 结果就传了无字经。后来师徒四人二次回到灵山找如来, 奉上了紫金钵盂,才换回了真经。
摩柯就是大, 摩柯迦叶就是大迦叶,是佛陀的首徒, 他应当不会干这种事。当然西游记是神话, 大迦叶和唐长老差了一千年,两个人不可能碰面的。 大迦叶尊者是公认的佛陀首徒,佛陀面前有半个位置的, 在佛陀涅槃以后,也是僧团的领袖。在佛陀离开了世间后,大迦叶尊者害怕口口相传的人误解了佛陀的意思, 做为佛陀衣钵传人,召集了第一次结集。
所谓结集,就是佛陀的传人们都坐在一起,讨论自己从佛陀那里学到的说法,当然也会参杂自己的领悟和理解, 谁的说法大家觉得最好,最合适,就是谁的对,最后把所有公认对的说法传承下去。 说白了,就是开了个务虚会,统一一下思想。 大迦叶第一次结集,召集了5百人,据说就是5百罗汉。 大迦叶本人也是喜欢苦行,喜欢离群独居的, 按照大乘小乘的分法,他的行为更像一个罗汉。
大迦叶和5百罗汉第一次结集传下了佛家三藏。前面说过三藏是经,律,论,经就是佛陀直接的说法, 律是僧团应该有的行为规范,论就是讨论释义,是经的解释和延伸。 大迦叶之后,衣钵又传给了阿难,他其实是佛陀的堂弟,从小就加入僧团学佛的。 他的贡献之一,就是允许女人学佛。 阿难本人也长相英俊,留下来诸多佳话。 啊,才不是俗人想的那样,而是喜欢他的女子后来都学佛的佳话。
据传在佛陀涅槃前,阿难守在身边,问了佛陀四个问题:佛陀涅槃之后,我们跟谁学?以什么安住?碰到恶人怎么办? 佛法怎么传下去,怎么说的人信? 佛陀回答说:依戒为师;依四念处安住;遇恶,默摈置之;经首安立如是我闻,就叫人起信。于是佛经的开头一句,都是如是我闻。 意思是我听到佛就是这么说的。
哎,思想要口口相传,还不失真, 实在是难!大迦叶之后,佛家还搞过三次大的结集,这一共四次结集,最后录成文字,就是三藏,十二部书。 其实从第二次结集开始,就因为能不能直接接受金银的供奉(本来化缘是只要吃的,生存必须品),不能达成统一意见,佛家已经分成东西两部。第三次结集是阿育王召集的, 成果是经律两藏基本完备。最后一次大的结集,是佛陀涅槃四百年后,因为各种说法不能统一,最后一次试图统一说法的努力。 这一次补充了很多论,也就是后人对佛经的解释。 自此佛家的学说有了完整的三藏。 并在随后漫长的时光里,传到了中土。
回到第二次结集的时代,东西部教分裂,这其实已经有大乘小乘的苗头。 小乘修罗汉,渡自己,要远离世间苦修,能活下去,要吃的就行,要钱干什么?大乘慈悲为怀,要普渡众生,要入世,钱也是可以用的手段。 小乘和大乘其实又没有那么严格的区分, 甚至因为大乘也要修习自身,可以说也要时刻按小乘修习。 那为什么西方南方流行小乘,中土流行大乘呢?就是 个人精英主义多一点还是集体主义多一点呗,不展开了。
其实按照佛陀说法,彼岸只有一个, 通过涅槃到达彼岸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是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到达彼岸的路径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不同,也肯定不同。别人的路,你不一定能走。 按照佛家的分法,修行的方法大概有就是三种,也就是三乘, 首先是声闻乘, 这是最通俗的路径,跟着师父学习佛法,通过读佛经,理解佛经,思考佛经来修习, 大家都可以做到的,起码可以时常念经,多念念阿含经。其次是缘觉乘。有天份有慧根的人,不读佛经没关系,不懂佛经没关系,不认识字也可以,缘分到了,没有师父也能自悟。 以上两个都是修自己,算作小乘。
还有一个菩萨乘, 是大乘, 菩萨乘要发愿普渡众生,要讲慈悲心。为什么要大乘呢? 按照大乘的说法,小乘是不够的, 只能断烦恼障,不能断所知障,还是有所畏惧的,因为善行不够,道心不稳, 一不留神就会跌落境界。所以小乘的境界就是空,破有,破执。 大乘不光破,还有立, 不光是空,还有无上正等正觉, 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个啥?不可说!
啊,做了这么多的铺垫, 我们最后再说说阿含经吧, 阿含经 agama 这个次原意是由彼而此,引申为传授传承的意思。 阿含经里记录的都是, 汉传阿含经四部是两晋南北朝期间,来华高僧诵读翻译的。 这里推荐一个网址: http://www.ahanjing.top,上面有四部阿含经的原文, 网站上做了整理,每一篇都有白话翻译和南传的对照。
四部阿含经原文实在太多太长, 只有其中的长阿含经只有30部,剩下三部都是几百上千部的,但是30部的长阿含经,之所以叫长阿含经,就是因为每一篇都特别长,只能惭愧的说,作者也没有通读。 简单浏览了一下,其中大部分都是佛游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说法,毕竟佛陀在这里待了25年。这个孤独园看过西游记的应当都知道, 唐僧和玉兔跳舞那一集, 从来不认路的唐长老到了天竺,忽然就认路了,说出了地名,还讲了金砖铺地买这个园子的故事。 惹得八戒兴致勃勃的想挖金子,被悟空耻笑。
回到长阿含经,这里有佛陀讲述的基本教义,有佛的世界观, 有佛陀自身的经历, 传教,本生和历劫的故事。还有一些驳斥外道,跟人吵架的内容。比如我们上次读的奥义书,在这里就是外道了。虽然佛家的很多说法包括转生,缘起, 自性都跟奥义书有承接关系, 但是佛家没有我, 要破我执,这是跟奥义书最大的不同。
长阿含经还是太长了, 如果实在没有时间看,还有汉传的四十二章经。对,就是鹿鼎记里最重要的那八本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是汉传最早翻译出来的佛经, 其实就是摘抄出来的四十二段经文,每一段都不长,最短的就十几个字。鹿鼎记里分成了八本,那一本也就5段话,一两百字, 字不知道要写多大。 金庸先生可能是故意的。 不管怎样, 建议好奇的去看看四十二章经。
其中大概就是说,修佛出家,可以成罗汉, 罗汉会飞。 要成罗汉得持戒, 要为善去恶,要知错能改,不然会造报应, 不要有畏难情绪,要不断精进,其中关键的是明悟空,不要沉迷追求声名财色, 尤其是要远离色欲,情欲,爱欲, 精进也要不急不缓,取中。 只要有心,就能成功。
大概就是这样吧,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