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政治体系-沿着马克思的道路前进

上周我们简单的说了说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因为马克思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这一周我们进一步展开,沿着科学的道路分析一下未来社会的政治体系演进。 

在继续话题之前, 我们先讨论下科学是什么的问题。 从原则上说科学是一种理性思考。 人认知世界大概有两种思维方式, 有一本书,快思考慢思考就是说这个的。 其中快思考是感性, 大多依赖潜意识和情绪系统。 慢思考是理性, 是逻辑思维和推断。为什么会分这两种方式,从计算的观点来看, 慢思考或者说理性思考太累, 消耗的计算资源和能量太高,所以大多时候我们不用。 

所谓科学, 是从观察认识自然世界出发, 在观察自然世界的基础上,建立概念体系, 也就是语言描述(归纳), 量词(测量), 本体论(实体和抽象概念体系)都和这个相关。 有了量词或者本体论, 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理性思考, 进行逻辑推演(演绎和数学)。逻辑推演得出的结论再回到现实世界中验证,根据验证结果(证实或者证伪),来或者修正语言,也就是量词或者本体论,或者修正理论,建立新的逻辑结构(新数学模型)。这就是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回到实践的上升循环。 请注意, 所谓科学的证伪主义理解,只关注到了逻辑的一面, 是不完整的。 要同时看到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述体系。 现代科学哲学基本认同科学是整体论,或者科学共同体的系统演化过程。 

有了科学的概念, 我们大概可以解释所谓李约瑟难题。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出现科学? 不难想象, 科学是否得到发展,终归要看能不能在现实世界中起到指导作用。 科学主要研究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还是婴儿的时候, 科学只能认识自然(简单规律)。然而光认识自然,在人力为主的时代, 没有什么作用。 古代社会的竞争,主要看人数, 和有效的组织。 中国又是是个相当早熟的文明, 所以侧重于研究人和人的关系。 现在我们知道,这属于复杂系统, 原始的科学计算工具,根本解决不了。只能依赖于人自己的计算,也就是感性基础上的政治学术。 于是,中国的文明演化在政治体系上早熟(礼,法,道),形成了路径依赖,不重视研究认识自然这种小道,trival things。 另一方面, 古希腊虽然发展出了逻辑体系和科学,他们在人数上和组织体系上并不领先,最后被蛮族所灭。 科学在当时可以说没有半点用处。 

什么时候西方突然开始爆发。因为火药! 西方世界的长期动荡和战争,促进了火药或者说化学能的利用。 要想释放火药和煤蕴含的化学能,认识自然是关键。科学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大炮的弹道需要微积分, 蒸汽机的发展需要热力学。 如此等等,西方科技进入了上升循环。 开始碾压全世界。 

在用工具碾压世界的同时, 西方自认自己的文化体系也强, 于是开始推行自己的政治体系。经过长期博弈,形成的所谓普世价值,MZ政治。 

MZ政治对不对,我们先跳开不讲。回头先说说一个良好的政治体系要解决什么问题。

首先我们要承认,人和人是有差别的, 所以社会要优秀的人来引导大家。 从一个小的团体, 比如公司,到一个大的团体,比如国家,人类的组织要有效运转都是如此。 因此我们有如下三个基本问题:

  1. 领导人的选拔机制,以及如何确立领导人的权威
  2. 权力的分配和运行机制, 选出了领导人,如何分配权力, 保证权力的运行。 
  3. 领导人的传承机制, 如何完成权力的交接。 

政治体系的运行,首先取决于群体的规模, 不同规模大小的群体,政治机制完全不同。 其中的关键因素有两个, 信息的传递能力,也就是上下沟通的能力;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特别是决策能力。 在古代社会, 信息的传播能力非常有限,只能通过人传人。安装社会学的观点,每个人能建立的亲密社会网络,也就150人左右。信息在人和人的传播过程中会失真,这制约了众智体系(MZ)能够有效运转的规模,一次传播 150*150大约也就几万人。 规模更广大的国家, 只能采取代理机制。 从而引入了代理人和被代理人,君主和贵族,地方和中央,各种复杂的竞合关系。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通讯手段的提高, 众智体系的加工处理能力有所扩充,然而仍然是小规模的。特别其中的决策节点还是人, 人的加工处理能力有限。 先不展开了。 

回到三个基本问题, 我们看看古代社会的解决方案:君主制,君主制最根本的解决是最高权力的低成本传承问题。因为君主是天生的, 所以无需确立权威的成本。 同时也能自然传承。但是君主制不太能解决好的, 是选拔问题。天生一个皇帝,到底是天才还是庸才, 你别无选择。 

西晋有个白痴皇帝司马衷,造成了天下大乱。 中国古代已经竭尽全力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了,就是给皇帝提供最好的教育体系, 比如太子太傅都是一朝之内最优秀的人。但是还是不行。因为缺乏竞争, 人性太复杂,光教是不行的。明朝的皇帝大多差强人意, 就是如此。 满清没有长子继承制的包袱,对以上弊端做了一些改良。康熙诸多皇子搏杀,上位的雍正果然不是善茬。 然而后来皇帝生不出那么多儿子,参与竞争的皇子越来越少。到了咸丰只能二选一,同治更是没得选。于是一蟹不如一蟹。 

君主制的对立面, 大概就是某些人的信仰,西方MZ制。 请注意,早期的MZ制也是少数人的MZ, 这背后是技术的制约。 当代所谓多数人的MZ, 利用普选来选择领导人。 这是把领导的选拔机制交给了感性的一面。因为民主没有理性决策(乌合之众)。MZ普选出来的领导人,基本上都是言过其实的演员。 社会的治理能力是退化的。MZ制的优势,主要是解决了权力的确立和传承问题,也就是所谓合法化问题。 

多说一句权力合法化, 人们怎么愿意认可一个领导人呢? 在社会规模足够大的时候,人和人的信息传递是被媒体操控的。 说他好,他就好, 不展开。 而我们在自己的身边, 团队中,领导人的威信是干出来的。做的好才真的好, 通过带队取得成功,一次次的战果,领导人才能真正让人信服。 

大家可以用这个框架来自行展开,评价一下各种所谓政治体系的不同。 每一个环节,有多少理性, 有多少感性? 什么是更好的。 

本文的最后, 我们要说说最新的科学进展, 随着复杂系统理论的发展, 我们慢慢的可以用更理性的方式来处理复杂系统。这里的核心就是计算。

计算能力的不断进步, 使得更多的东西可以拿来计算。物联网, 大数据, 一个解决信息的收集和通信机制,一个解决信息的处理和决策。 再结合人的协同。现代社会,我们终将能够以理性的方式管理社会的运转。这包括不限于,领导人的选拔和评价机制, 权力的运行和分配机制。 

然而,人性依然在, 感性和理性冲突的一面仍然在。 如何平滑的过渡,如何让人性从感性进入到理性,仍然是待解的难题。我们仍然任重道远。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以上!

内卷和996-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首先说说副标题,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这是一本书名,作者是英国人特里,伊戈尔顿。

以下直接douban粘贴一个作者介绍:

特里·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1943一)是当代英国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1961年进入剑桥大学,在这所充满贵族气息的大学,出身工人阶级的伊格尔顿倍感孤独,于是投身于学校文化圈外的政治运动中。在校学习期间,伊格尔顿阅读和钻研了马克思本人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西马)理论家的著作,并逐渐成长为一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他一直以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或马克思主义“左派”自居,对马克思的坚守和发展使其理论独树一帜。“意识形态”这一理论史上人言人殊的难题,是伊格尔顿思想的理论基石,是其文化批评的核心范畴,是其思考文学、美学的前提。https://book.douban.com/author/4573073/

这本书还是可以看看的,书也不长,不过有点大字报的文风,感觉口号喊得有点多。有些人看完不一定服气, 所以我就多说两句。

首先,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言以蔽之:因为他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社

会。 反之,什么是不对?拍脑袋的理论就不对,没有实践检验的理论就不对,书本经济学家都是胡说八道。 

马克思的时代-十九世纪,有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达尔文的物竞天择。

马克思的的社会理论研究,从观察社会出发,总结出社会运行的规律,再上升到自己的理论。 马克思观察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是劳动者和资本家,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劳动者和资本家在物竞天择。总体上,资本家比劳动者强势,于是拿走了更多,也就是所谓剩余价值。部分剩余价值被不断拿走贮藏起来,脱离了市场,导致社会运转的能量无法守恒,于是就一次次经济危机和崩溃。 

资本主义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要么是拓展边界,征服占领殖民地,把更多的人(消费者)导入市场,参与循环。要么是通过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导入更多能量,把饼做大,补充被贮藏起来的部分。 

马克思的理论提出之后。资本主义也进行了反思和修正, 做了调整和补充: 主要就是福利社会,靠累进税制,资本税,遗产税,把一部分剩余价值从资本家那里拿回来,回到社会循环之中。 

在二十世纪, 自然科学又有新的发展:我们发现了DNA,:进一步拓展了进化理论;我们提出了复杂系统理论和负熵机制:进一步理解了生命的运转机制。我们提出了博弈理论:社会运转是多方参与的博弈,市场本身提供了博弈的基础环境,市场的走向是多方博弈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的社会理论。 

以下是一些要点:

  1.  人类系统的整体边界是地球,地球博弈的参与单位是国家。在走出地球之前,决定人类走向的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博弈。
  2. 市场,或者说资本参与博弈的边界是国家。 虽然资本有打破边界的冲动,但总体上还是被国家的边界限制。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copy to china这样的生意。
  3. 资本参与博弈的基本单位是公司,公司在竞争中走向垄断,博弈的结果是寡头(纳什均衡)。
  4. 资本和劳动者博弈,仍然是劳动者绝对的弱势,只能通过国家来平衡。

好了,有了以上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可以来看看内卷 和996。

先给内卷下个定义:内卷就是无法扩展边界,导入更多外部资源时候的博弈。

比如对全人类来说,不能去火星,不能拓展虚拟世界,就只能内卷。

对一个国家内部来说,不能拓展海外市场,没有新技术带来的新市场;上学不能出国读书,国内好大学也不扩招;就只能内卷。

说白了,对企业来说,市场不能扩张, 碰到行业天花板就只能内卷。对个人来说,没有上升渠道, 就只能内卷。

理解了什么是内卷。996对不对就容易判断了:对个人来说, 有上升空间的996,就是好996,否则就不是。 对企业来说,能竞争取胜的996,就是好996,否则就不是。对国家来说, 能打败别国的996,就是好996,否则就不是。 

就是这么简单,谢谢阅读!

人生的意义

最近接连看到几个有关自杀的热点新闻,从高中生,到研究生,到大学校长,还有新媒体的CEO。这也许是媒体的选择效应。但现实中确实有很多人活得迷茫,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遇到挫折打击就不想继续。本文想谈谈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希望能帮助大家整理思路,有所启发。

1、人固有一死


开宗名义,人都是会死的。 从古至今,帝王将相,贤良圣哲,各种神的使者都死了。这是无人能回避的事情。甚至有很多一生英明的人,因为不想死,为求长生做出不少蠢事。另外一些人,相信死后的世界,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从科学出发,这里不讨论这些内容。

生命会死是自然演化的选择。生命初始状态还是个单细胞时,其实无所谓死不死,只要资源充足,可以无限分裂继续下去。而人就不能,人是一个复杂系统。每个复杂系统,都会经历生长和衰亡的周期。这是系统演化和生存竞争导致的。

每个个体区分于其他人的不是肤色和长相,而是记忆。 不同的人是因为不同的经历所塑造。所以归根结底,人生就是一场有终点的旅行,旅行中不断改变塑造自己。我们在旅行中,遇到很多其他的人,做过一些事,然后走开,如此而已。

在旅途中,所有的人都会时不时感到空虚,失落,感到迷茫,徘徊,怀疑自己的旅途有什么意义。 这是正常现象。 特别是想到既然旅途都有相同的终点,那怎么走,又有什么区别? 这种怀疑就会导致抑郁,如果特别严重的会产生理效应,很多人就此了结一生。更有人说: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

2、我们怎样活


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很多港片里面都会有一句话:人最重要的是活的开心! 这话没有错, 不开心活什么劲呢。然而开心,是一种结果,是一种状态。 开心的英文是happy,同时也是幸福的意思。生活的幸福,人人都要,而很多人求之不得,为什么?

事实与通常以为的相反。如果你所有的追求的只是开心,只是快乐,那么就会求之不得。而且更加可怕的是, 这会南辕北辙,不仅得不到幸福快乐,还会堕落。 这又是为什么?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大脑的快乐系统,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启示。简单的说,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大脑需要不断的负熵输入,也就是新鲜刺激, 才会得到快乐。 如果追求简单的快乐,比如吸毒,系统就会退化,直到什么样的刺激都不能带来快乐的悲惨境地。这里就不展开了。切记,系统的退化基本是不可逆的。

那到底要怎么达到幸福或者快乐呢?推荐一个视频,伊朗裔美国人Emily esfahani Smith 在TED的演讲(公众号很难贴外部链接,请自行搜索)。她讲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并且总结了获取快乐的四个要点:

  1. 归属感, 你要和人连接。 
  2. 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就是你能奉献给别人的东西。
  3. 巅峰体验。
  4. 学会讲自己的故事, 也就是怎样善待自己。

建议大家去十多分钟看看视频。里面的方法论已经很好了。

3、多余的话


可能还有人想追问,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人的角度说说这是为什么。

研究分析人的学问首推心理学,心理学里面有大量的研究可以借鉴。其中一个一个分析人的著名框架就是众所周知的马斯洛层次模型。 

本号介绍过马斯洛:从弗洛伊德到马斯洛-人是什么系列之一。他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分析理顺了人的需求这件事,特别是分了层次。分层的重要意义是告诉我们满足需求要爬台阶, 只有下面层次满足了才有上面的。

所以正常情况下,人要先温饱,丰衣足食是基础, 不然后面的分析基本都不用看了。当然特例情况也有,精神有强大的反作用, 极少数人可以不一样。万一悟了就可以不食人间烟火。 

温饱之上,重点就是归属与爱。前面那个视频里第一条就在说这个。这也是生命演化决定的。人是社会动物,很难有人可以脱离社会,独自求活。从一出生开始,人类都是早产儿,出生之后,必须依赖父母亲的照顾,才能存活。于是从刚生下来依恋母亲开始, 人的完整的成长过程就是慢慢脱离母亲,走向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建立自己的新的连接关系。因为母亲早晚要先一步离开你。

新的连接关系就是自己的人生之锚。这个人生之锚可以是一个人,比如你的爱人,子女;可以是一群人,你的服务对象;也可以是非常抽象的,神。没有这个人生之锚,心理状态就会出问题。

心理治疗师们治疗疾病往往是从这里入手,帮助病人恢复人生之锚。高明的医生甚至可以把自己当做锚,先让病人稳住,然后再帮助病人重新建立自己的锚。(因为锚是双向的,帮助别人会被反噬。所以不是高手,轻易不能尝试。在通常的心理医生操作手册里,都禁止医生这样做。 )

这些人生之锚里, 实话实说信神这条路其实最容易, 你如果你的意义就是奉献给神, 那什么都解决了。 唯一的弱点, 就是神没有实体。 看不见摸不着,就怕起疑心。于是有很多pianzi说自己代表神,让你信他, 这里不能展开。

选择了人生的锚,那人生的意义就比较自然了。同样神的路自带 buff。如果是人的路, 还是可以再细分。普通人照顾好自己的家庭,传宗接代过完一生就好。更有追求的一小部分人要修行,可以修自己, 也可以帮别人。这对应佛教的小乘,和大乘。其中小乘修自己, 通过折磨自己得到巅峰体验, 大乘要渡人, 通过慈悲和奉献得到巅峰体验, 这里都不展开了。 

简单说说巅峰体验吧,大部分人对这个好奇。因为自己的体验,尤其是巅峰体验,没法共情。语言描述,更是乏力。好在对于本文读者大多是搞科研的,可能会有类似的感受:就是长期苦思冥想一个问题,终于想通了的那一刻。灵机一动,全身酥麻。Eureka!

有过巅峰体验,就建立了某种记忆,人就会变得坚韧,强大。凭记忆可以藐视外物。特别是有些人能很容易进入巅峰体验, 古时候管这样的叫圣人, 真正外物不可移。你可以杀了他,也不能改变他。 

必须提醒一下,巅峰体验是结果,不是目标, 这是生活给修行人的奖赏,万万不可作为唯一目标追求。

4、更多余的话


最后再总结一下, 生命是活在负熵流里的,汲取的负熵越多, 就越高级。当然系统最后还是会崩解,人是会死的。

生死之间是大恐怖,迈不过去不能悟。肉体一定会死。并不存在死后的世界,人死之前总想要留点啥。所以,我们都追求精神不朽。 

什么是不朽, 古人早就总结了:立德,立功, 立言, 三不朽。 这三件事有次序的, 立德最高。 

什么是立德? 回到道德经,道是规律, 行道就是德。怎么理解?有本叫有限游戏,无限游戏的书,讲的很好: 众生可以是无限游戏,玩无限游戏要建立规则,你要能给无限游戏创立规则, 就是立德。 

那立功呢? 有说,有做, 改变了世界, 就是立功。

最后, 光说不练也不算差, 别人看完学会,长进了, 就立言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 

谢谢观赏!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

本号很久没更新,今天来蹭个热点。 

热点内容就是标题。缘起是一条新闻,清华大学被评为已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而且还有一个正在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26所学校的长名单,已及他们的自评。 

(图片来自网络)

清华大学毫无疑问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但是不是世界最好的大学呢? 可能就有人会有不同意见。 最关键的还是什么叫做世界最好的大学。 

通常情况下, 说一个人牛, 要从别人嘴里说出来。自己说自己牛的, 总要先打三分折扣。学校的评价也是如此, 一流大学要公认才算数。 那怎么叫公认呢? 据说国内喜欢参考所谓权威评价。 有三个相对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学排行榜: 历史悠久的英国QS大学排行榜,号称引用度最高的美国NEWS大学排行榜,以及2010年新出而国内提及最多的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 国内还有一个上海交大的世界大学排名ARWU, 据说一开始是为了找差距推出的, 慢慢的影响力也不错。 

三大排行榜,或者说四大排行榜的大学排名都有一定的差异, 是因为他们的评价方法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 比如清华大学,在QS2020排行16,在泰晤士2020排行榜上排行23, 不过在上海交大的ARWU2019上只排43。国内的榜不愧是用来找差距的, 排的比国际榜单低不少。 不管怎么排, 清华大学在国内高校的名次都是第一, 国际排名也都进了前50. 但前50算不算世界一流, 这个有疑问。 新闻炒得这么火,说明大家心里是不服的。国内最好的清华尚且如此,别的学校就更不用说了。 当然如果他们自己非要说, 那就有点丢face…

说来说去, 人人心中有一本账, 大学好坏怎么排,都有自己的道理。 到底有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排法呢?

上个月, 我们一大堆同学聚会,在座的有各种教授学者,业界大牛,苦逼创业狗以及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会上大家讨论一个问题, 中美斗争的大背景下,中国目前缺什么, 有人说是发动机, 有人说是芯片, 讨论来讨来去, 发现这些都不是根本问题,都是时间能解决的问题。唯一没有答案的是, 中国何时能自己培养一流的学者?

殊途同归,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  钱学森之问表述方式比较负面, 大家可能会不开心。同样问题换一种问法就是前面说的:中国的学校何时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这一点上,必须承认的事实是, 到目前为止, 在科学界,各种领军人物,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 甚至上溯一百年, 民国的各种所谓大师, 基本都是海外培养的。当然国学大师除外。 

科普达人袁岚峰老师最近也提到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中国的教育到本科为止,已经可以说不落后, 但是从研究生开始, 尤其是博士生, 还是远远落后于海外。这也侧面说明了中国大学的研究能力仍然不足。 

那么什么是一流的大学呢? 还是要落实到人的头上。有人说需要有一流的学者, 特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其实诺贝尔奖这个标准不太好, 主要是滞后期很长。诺贝尔科学奖为了避免出错, 只会发给公认没有问题的研究成果, 这往往需要2,30年。 举例说明,有人看到日本这几年几乎年年获奖,觉得日本科研实力很强。 实际上认真看,这些获奖人的诺奖成果大多是上世纪8,9十年代取得的。而日本的科研本世纪开始已经在走下坡路了,比如自然指数就在下滑。 因为诺奖滞后,这一点完全看不出来。 

诺奖不合适, 那什么标准更适合呢?  回到问题的根本, 科学其实是依赖科学共同体来创造发展的。而科学共同体是一个个学者组成的互认网络。大家读研究生博士,先要找个导师。而自己将来会去大学搞教学研究,培养自己的博士学生, 师徒相传,无穷尽也! 

而大学和学者的关系,就是鸡生蛋,蛋生鸡。 一流的大学培养一流的人才, 一流的人才又汇聚到一流的大学。所以看一个大学是不是一流, 一看是不是有一流的学者, 二看能不能培养一流的学生。 

那到底这个一流怎么认呢?有没有相对客观的方法?粗看起来挺难, 不管谁来评, 总是要各种因素加权。选什么因素,怎么加权,就引入了主观。这也是为什么不同的大学排名都不一样。 

朋友圈TP同学的讨论, 启发了我, 他说大学评价问题, 其实和搜索引擎的网页排名问题很像, 完全可以用google 的pagerank算法。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 搜索引擎时刻在做的事情就是排名, 把引擎认为重要的结果排在前面。不同搜索引擎的排名标准也不同。在互联网早期,搜索引擎是靠人工来排名的, 直到两个年轻人搞出了一个叫做pagerank的算法。这个算法的核心思想, 说白了也简单, 就是网页之间也是互相引用,互相认可的。被引用越多的网页, 就越重要, 同样, 网页本身比较重要, 那它应用的网页也重要。  网页之间的关系,完美对应学者和大学之间的关系, 一流网页引用一流网页, 所以一流大学培养一流学者。 

具体到怎么搞出大学的pagerank, 是个技术问题。我们只需要知道大学老师的毕业学校。A 大学毕业的博士去了B大学任教,那么相当于B大学引用了A大学。 搜集一下数据, 跑一下pagerank算法。google变成了世界第一搜索引擎,我们也能解决大学排名问题。 

说来说去,这种排名其实完全对应直觉: 上好大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 而好工作往往会挑好大学的毕业生。 

这篇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 本文基本没有作者自己的观点。 在这里感谢TP老师,袁岚峰老师, 和一干参与讨论,为中国的科学进步着急上火,不断努力肝的同学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