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秋游之土木访古

秋天曾经是北京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当下北京的空气越来越好,一年四季都有好天气,秋天仍然是最好的季节。

秋高气爽,适合郊游,两周前周末去延庆怀来一带走了走。有所见,有所思,写一篇小文跟大家分享。

先跑个题, 最近有个热点话题,要发扬光大文化产业,各路资本闻风而动。又有几个战争片吵成一锅粥。其实,喊什么,少什么, 站在全球角度看,目前我们的文化地位和经济地位不相称。当然长线看,后事可期,只是长路漫漫。 而当下,称得上文化领域全球领先的,确实有一项, 就是网络小说。 

网络小说,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无奇不有。基本上你能想到的题材,都有人写(当然某些不可描述不能写)。而且现在就已经开始了文化输出, 有专门翻译网络小说到其他语言的网站。 没见过网络小说空前想象力的西方小白们,初见之下的反应都是如同看到了新大陆,脑子里全是惊叹号。 

网络小说中,最早火起来的题材是穿越小说。一个人因莫名其妙/时空突变/死后复生 等等就来到了中国古代/类似中国古代 的时代,点开金手指,大杀四方,扭转乾坤,终于成为帝王将相,美女环绕,一统全球。 穿越小说里常用的金手指,过去是现代知识,保守一点的利用穿越者对历史的了解,选择正确的方向,比如榜上未成名之前的曹操, 收了关羽张飞当小弟一类。 乐观一点的加上现代科技,特别是军事科技,造火药,造火枪,造大炮,搞工业化,用技术领先优势灭掉古人。从军事穿越文开山的窃明到集大成的临高启明,都是如此。临高启明甚至写成了一本工业革命指南。 

另外一个穿越套路, 是利用自己的金手指去庙堂争斗。这种文章比较难写,因为金手指不太明显,限于作者的见识,往往把古人写成小白。 如果古人不小白,现代穿越小白那里斗得过,金手指不开大根本不是个。这类小说以穿越小说写的最早,历时最长的新宋为首。新宋作者据说是个历史系的研究生, 因此能写出不少历史细节,粗看起来有味。然而后期限于作者的个人见识, 毕竟是书生,理解政治不到位,庙堂之争就写的非常不精彩,长期烂尾。

金手指越弱,穿越小说越不好写。现代快餐时代,穿越文最新的套路是自带游戏系统。  说白了就是把人生写成游戏,各种能力数字化,可以打怪升级。 网文终究是面向读者,读者爱看啥,作者就写啥。 现在的读者游戏玩家多,因此这种游戏套路能吸引人。

然而对口味被吊的越来越高的老读者,这类网文简直是侮辱智商。 网文越来越看不下去,求文不得, 只好弃文不看。一小部分人,爱上了庙堂争斗的高级货,转投历史小说, 从二月河看到高阳。以看网文练成的阅读速度,分分钟扫光。能看的也太少, 终于无文可看,徒呼奈何。 

突然某一天, 顿悟过来,既然有真实的历史, 何必去看小说, 研究历史,还原人物, 设身处地,岂不美哉?

以上其实是作者的心路历程。 还原历史, 把自己放到历史人物的当时环境之下,去掉上帝视角,去掉金手指, 猜测体验当时人物的心境, 根据时人记载的能够获取的信息,看看自己能做出何种判断。这大概是穿越体验的高级玩法。 

话说回来,为什么要穿越? 还不是看历史看的憋屈, 善恶终无报,经常掩卷长叹,心意难平。 中国历史文化的光辉灿烂,和之后的挫折磨难,同处一朝。

从文化角度说,古典文化宋朝大约到了巅峰期,文学的表达能力,个人以宋词为最, 唐诗有些拘束,往后的元曲又趋于流俗。 而宋词中当之无愧的高峰之作,集中于苏东坡一人。 如果给中国文化选个代表人物, 当仁不让的唯有苏轼。 跑题太远,就不展开了。

宋朝文化的灿烂,反衬着宋朝历史的屈辱。中国历史上最屈辱的几个时刻,靖康耻大约排第一。 宋徽宗修艮岳的部分太湖石,被金朝运到了中都,历经元大都,现在放在北海公园。这大约是个历史见证。靖康之后,屈辱时刻首推土木之变。都是皇帝被捉, 土木这次更不可思议。 宋朝武力不行,打不过,战不过,皇帝被捉。明朝明明武力优势,竟然皇帝莫名其妙被捉。实在是。。。无话可说。

穿越文最喜欢写的就是穿越到宋朝或者到明朝, 期望改变历史。 可见宋明之亡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精神烙印。土木之变,相较之下被掩盖了,因为有后面于谦召集老弱残兵守北京城。蒙古人也没有太大进展,就退出了长城。 土木堡正统皇帝被捉,大家羞于提起,常常一笔带过。 

写到这里忽然意识到,买驴文章,写了三页才见一个驴字。照这个节奏,怕是要收不住。土木之变的详细过程就不写了, 建议大家去看百度百科。

以下看图说话。 

2008年,当地政府在土木之变事发所在地修了一个牌坊, 大约是想搞旅游。 然而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个旅游是搞不起来的。 牌坊自修好以后,就没有整修过,已经斑驳如图。 立牌坊的地方,现在是个大货车停车场。停了不少大货车,以致于众多大货车遮挡角度,没法从正面拍照。 

舍身处地,大略知道, 土木之变所在地是个高地, 也就是牌坊后面的土坡。 这个地方据说当初朱棣驻过军。军营之地理当有井。为什么明英宗来这里扎营的时候没有水了,以致于明朝大军跟被围在土山上的马谡失街亭一样因为缺水败亡。不得而知, 也许查查历史水文记录或有所得。

土木堡的现址是土木村, 这里是个驿站, 往西六十里是著名的鸡鸣驿, 鸡鸣驿现在是个旅游景点,保存了相对完好的城墙。 英宗在鸡鸣驿里待着, 大概不会被捉走吧。 

站在鸡鸣驿城墙东南角看鸡鸣驿, 图里的山就是鸡鸣山,平地起高台,非常显眼。 

鸡鸣驿的城墙,大约11米高, 高大坚固。 

鸡鸣驿里的博物馆, 介绍了古代驿站邮政相关的知识。 图中可见从鸡鸣驿大约六十里到土木驿。

相比修整完好的鸡鸣驿, 土木驿基本没啥地面建筑了。 

图片房屋上方,就是土木村中还存留着的一小段城墙, 残破不堪。

土木战场往东十里有个烽火台, 

烽火台已经很残破了, 这大约是战场附近唯一的军事遗存。 

从鸡鸣驿的规模,可知当初的土木驿也差不到哪去, 现在的土木村也是个数千人规模的大村, 村里还有个戏台,有点意思。 

如果仅仅如此, 那这一趟土木访古几乎是无所得。幸亏土木村里还有一处明朝留下来的显忠祠

显忠祠所在地,大约是村部小广场, 没有人,很清静。 

穿过园门一看,大门紧锁,以为要吃闭门羹, 仔细一看,门上贴着一张白纸,留着电话,要参观,打电话, 10元一人, 大喜。 

打完电话, 大约7,8分钟, 一个老者骑着三轮自行车到了祠门, 一番寒暄,老者70多岁,土木村长大, 管理祠堂, 还给我们当起了导游。 

显忠祠原本两进院落,前面一进已经没有了, 一开始紧锁的大门是中门。据老者所说,从明朝开始,曾经多次重修, 后来建国初期当过学校,他自己就曾经在祠里上课, 原来还有些木牌,现在没有了, 侧房一直被当做库房。

显忠祠简介,及墙上画的牌位。 

祭祀的人物。 

世事变迁,能留下的也就是建筑和石碑了

院子打扫的干净, 也长了不少的杂草, 可见平时少有访客。 

一边的侧房曾用作仓库,现在还是仓库。 

另外一边的侧房,因为后人祭祀, 留出了一部分,剩下的部分还是仓库。 

抱歉图又偏了。

院外新立的碑。 

与老者聊起,他怎么看土木之变, 他说其实没有书上写的那么惨。大部分人都跑了, 皇帝丢了,没脸回去。 

显忠祠里祭祀了以王佐为首的文臣46人, 以张辅为首的武将18人, 这些人平时都在京城,是大明的精华, 一举葬送在这里。 

王佐等人还有后人,所以旁边侧房留出一室,有些香火祭祀。 

中华文明,源源不绝,家族传承是其核心支撑。 

踏出祠门,心中莫名其妙泛起一个念头, 我要穿越, 不来土木堡!

最好的政治体系-沿着马克思的道路前进

上周我们简单的说了说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因为马克思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这一周我们进一步展开,沿着科学的道路分析一下未来社会的政治体系演进。 

在继续话题之前, 我们先讨论下科学是什么的问题。 从原则上说科学是一种理性思考。 人认知世界大概有两种思维方式, 有一本书,快思考慢思考就是说这个的。 其中快思考是感性, 大多依赖潜意识和情绪系统。 慢思考是理性, 是逻辑思维和推断。为什么会分这两种方式,从计算的观点来看, 慢思考或者说理性思考太累, 消耗的计算资源和能量太高,所以大多时候我们不用。 

所谓科学, 是从观察认识自然世界出发, 在观察自然世界的基础上,建立概念体系, 也就是语言描述(归纳), 量词(测量), 本体论(实体和抽象概念体系)都和这个相关。 有了量词或者本体论, 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理性思考, 进行逻辑推演(演绎和数学)。逻辑推演得出的结论再回到现实世界中验证,根据验证结果(证实或者证伪),来或者修正语言,也就是量词或者本体论,或者修正理论,建立新的逻辑结构(新数学模型)。这就是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回到实践的上升循环。 请注意, 所谓科学的证伪主义理解,只关注到了逻辑的一面, 是不完整的。 要同时看到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述体系。 现代科学哲学基本认同科学是整体论,或者科学共同体的系统演化过程。 

有了科学的概念, 我们大概可以解释所谓李约瑟难题。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出现科学? 不难想象, 科学是否得到发展,终归要看能不能在现实世界中起到指导作用。 科学主要研究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还是婴儿的时候, 科学只能认识自然(简单规律)。然而光认识自然,在人力为主的时代, 没有什么作用。 古代社会的竞争,主要看人数, 和有效的组织。 中国又是是个相当早熟的文明, 所以侧重于研究人和人的关系。 现在我们知道,这属于复杂系统, 原始的科学计算工具,根本解决不了。只能依赖于人自己的计算,也就是感性基础上的政治学术。 于是,中国的文明演化在政治体系上早熟(礼,法,道),形成了路径依赖,不重视研究认识自然这种小道,trival things。 另一方面, 古希腊虽然发展出了逻辑体系和科学,他们在人数上和组织体系上并不领先,最后被蛮族所灭。 科学在当时可以说没有半点用处。 

什么时候西方突然开始爆发。因为火药! 西方世界的长期动荡和战争,促进了火药或者说化学能的利用。 要想释放火药和煤蕴含的化学能,认识自然是关键。科学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大炮的弹道需要微积分, 蒸汽机的发展需要热力学。 如此等等,西方科技进入了上升循环。 开始碾压全世界。 

在用工具碾压世界的同时, 西方自认自己的文化体系也强, 于是开始推行自己的政治体系。经过长期博弈,形成的所谓普世价值,MZ政治。 

MZ政治对不对,我们先跳开不讲。回头先说说一个良好的政治体系要解决什么问题。

首先我们要承认,人和人是有差别的, 所以社会要优秀的人来引导大家。 从一个小的团体, 比如公司,到一个大的团体,比如国家,人类的组织要有效运转都是如此。 因此我们有如下三个基本问题:

  1. 领导人的选拔机制,以及如何确立领导人的权威
  2. 权力的分配和运行机制, 选出了领导人,如何分配权力, 保证权力的运行。 
  3. 领导人的传承机制, 如何完成权力的交接。 

政治体系的运行,首先取决于群体的规模, 不同规模大小的群体,政治机制完全不同。 其中的关键因素有两个, 信息的传递能力,也就是上下沟通的能力;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特别是决策能力。 在古代社会, 信息的传播能力非常有限,只能通过人传人。安装社会学的观点,每个人能建立的亲密社会网络,也就150人左右。信息在人和人的传播过程中会失真,这制约了众智体系(MZ)能够有效运转的规模,一次传播 150*150大约也就几万人。 规模更广大的国家, 只能采取代理机制。 从而引入了代理人和被代理人,君主和贵族,地方和中央,各种复杂的竞合关系。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通讯手段的提高, 众智体系的加工处理能力有所扩充,然而仍然是小规模的。特别其中的决策节点还是人, 人的加工处理能力有限。 先不展开了。 

回到三个基本问题, 我们看看古代社会的解决方案:君主制,君主制最根本的解决是最高权力的低成本传承问题。因为君主是天生的, 所以无需确立权威的成本。 同时也能自然传承。但是君主制不太能解决好的, 是选拔问题。天生一个皇帝,到底是天才还是庸才, 你别无选择。 

西晋有个白痴皇帝司马衷,造成了天下大乱。 中国古代已经竭尽全力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了,就是给皇帝提供最好的教育体系, 比如太子太傅都是一朝之内最优秀的人。但是还是不行。因为缺乏竞争, 人性太复杂,光教是不行的。明朝的皇帝大多差强人意, 就是如此。 满清没有长子继承制的包袱,对以上弊端做了一些改良。康熙诸多皇子搏杀,上位的雍正果然不是善茬。 然而后来皇帝生不出那么多儿子,参与竞争的皇子越来越少。到了咸丰只能二选一,同治更是没得选。于是一蟹不如一蟹。 

君主制的对立面, 大概就是某些人的信仰,西方MZ制。 请注意,早期的MZ制也是少数人的MZ, 这背后是技术的制约。 当代所谓多数人的MZ, 利用普选来选择领导人。 这是把领导的选拔机制交给了感性的一面。因为民主没有理性决策(乌合之众)。MZ普选出来的领导人,基本上都是言过其实的演员。 社会的治理能力是退化的。MZ制的优势,主要是解决了权力的确立和传承问题,也就是所谓合法化问题。 

多说一句权力合法化, 人们怎么愿意认可一个领导人呢? 在社会规模足够大的时候,人和人的信息传递是被媒体操控的。 说他好,他就好, 不展开。 而我们在自己的身边, 团队中,领导人的威信是干出来的。做的好才真的好, 通过带队取得成功,一次次的战果,领导人才能真正让人信服。 

大家可以用这个框架来自行展开,评价一下各种所谓政治体系的不同。 每一个环节,有多少理性, 有多少感性? 什么是更好的。 

本文的最后, 我们要说说最新的科学进展, 随着复杂系统理论的发展, 我们慢慢的可以用更理性的方式来处理复杂系统。这里的核心就是计算。

计算能力的不断进步, 使得更多的东西可以拿来计算。物联网, 大数据, 一个解决信息的收集和通信机制,一个解决信息的处理和决策。 再结合人的协同。现代社会,我们终将能够以理性的方式管理社会的运转。这包括不限于,领导人的选拔和评价机制, 权力的运行和分配机制。 

然而,人性依然在, 感性和理性冲突的一面仍然在。 如何平滑的过渡,如何让人性从感性进入到理性,仍然是待解的难题。我们仍然任重道远。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以上!

内卷和996-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首先说说副标题,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这是一本书名,作者是英国人特里,伊戈尔顿。

以下直接douban粘贴一个作者介绍:

特里·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1943一)是当代英国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1961年进入剑桥大学,在这所充满贵族气息的大学,出身工人阶级的伊格尔顿倍感孤独,于是投身于学校文化圈外的政治运动中。在校学习期间,伊格尔顿阅读和钻研了马克思本人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西马)理论家的著作,并逐渐成长为一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他一直以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或马克思主义“左派”自居,对马克思的坚守和发展使其理论独树一帜。“意识形态”这一理论史上人言人殊的难题,是伊格尔顿思想的理论基石,是其文化批评的核心范畴,是其思考文学、美学的前提。https://book.douban.com/author/4573073/

这本书还是可以看看的,书也不长,不过有点大字报的文风,感觉口号喊得有点多。有些人看完不一定服气, 所以我就多说两句。

首先,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言以蔽之:因为他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社

会。 反之,什么是不对?拍脑袋的理论就不对,没有实践检验的理论就不对,书本经济学家都是胡说八道。 

马克思的时代-十九世纪,有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达尔文的物竞天择。

马克思的的社会理论研究,从观察社会出发,总结出社会运行的规律,再上升到自己的理论。 马克思观察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是劳动者和资本家,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劳动者和资本家在物竞天择。总体上,资本家比劳动者强势,于是拿走了更多,也就是所谓剩余价值。部分剩余价值被不断拿走贮藏起来,脱离了市场,导致社会运转的能量无法守恒,于是就一次次经济危机和崩溃。 

资本主义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要么是拓展边界,征服占领殖民地,把更多的人(消费者)导入市场,参与循环。要么是通过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导入更多能量,把饼做大,补充被贮藏起来的部分。 

马克思的理论提出之后。资本主义也进行了反思和修正, 做了调整和补充: 主要就是福利社会,靠累进税制,资本税,遗产税,把一部分剩余价值从资本家那里拿回来,回到社会循环之中。 

在二十世纪, 自然科学又有新的发展:我们发现了DNA,:进一步拓展了进化理论;我们提出了复杂系统理论和负熵机制:进一步理解了生命的运转机制。我们提出了博弈理论:社会运转是多方参与的博弈,市场本身提供了博弈的基础环境,市场的走向是多方博弈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的社会理论。 

以下是一些要点:

  1.  人类系统的整体边界是地球,地球博弈的参与单位是国家。在走出地球之前,决定人类走向的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博弈。
  2. 市场,或者说资本参与博弈的边界是国家。 虽然资本有打破边界的冲动,但总体上还是被国家的边界限制。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copy to china这样的生意。
  3. 资本参与博弈的基本单位是公司,公司在竞争中走向垄断,博弈的结果是寡头(纳什均衡)。
  4. 资本和劳动者博弈,仍然是劳动者绝对的弱势,只能通过国家来平衡。

好了,有了以上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可以来看看内卷 和996。

先给内卷下个定义:内卷就是无法扩展边界,导入更多外部资源时候的博弈。

比如对全人类来说,不能去火星,不能拓展虚拟世界,就只能内卷。

对一个国家内部来说,不能拓展海外市场,没有新技术带来的新市场;上学不能出国读书,国内好大学也不扩招;就只能内卷。

说白了,对企业来说,市场不能扩张, 碰到行业天花板就只能内卷。对个人来说,没有上升渠道, 就只能内卷。

理解了什么是内卷。996对不对就容易判断了:对个人来说, 有上升空间的996,就是好996,否则就不是。 对企业来说,能竞争取胜的996,就是好996,否则就不是。对国家来说, 能打败别国的996,就是好996,否则就不是。 

就是这么简单,谢谢阅读!

人生的意义

最近接连看到几个有关自杀的热点新闻,从高中生,到研究生,到大学校长,还有新媒体的CEO。这也许是媒体的选择效应。但现实中确实有很多人活得迷茫,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遇到挫折打击就不想继续。本文想谈谈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希望能帮助大家整理思路,有所启发。

1、人固有一死


开宗名义,人都是会死的。 从古至今,帝王将相,贤良圣哲,各种神的使者都死了。这是无人能回避的事情。甚至有很多一生英明的人,因为不想死,为求长生做出不少蠢事。另外一些人,相信死后的世界,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从科学出发,这里不讨论这些内容。

生命会死是自然演化的选择。生命初始状态还是个单细胞时,其实无所谓死不死,只要资源充足,可以无限分裂继续下去。而人就不能,人是一个复杂系统。每个复杂系统,都会经历生长和衰亡的周期。这是系统演化和生存竞争导致的。

每个个体区分于其他人的不是肤色和长相,而是记忆。 不同的人是因为不同的经历所塑造。所以归根结底,人生就是一场有终点的旅行,旅行中不断改变塑造自己。我们在旅行中,遇到很多其他的人,做过一些事,然后走开,如此而已。

在旅途中,所有的人都会时不时感到空虚,失落,感到迷茫,徘徊,怀疑自己的旅途有什么意义。 这是正常现象。 特别是想到既然旅途都有相同的终点,那怎么走,又有什么区别? 这种怀疑就会导致抑郁,如果特别严重的会产生理效应,很多人就此了结一生。更有人说: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

2、我们怎样活


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很多港片里面都会有一句话:人最重要的是活的开心! 这话没有错, 不开心活什么劲呢。然而开心,是一种结果,是一种状态。 开心的英文是happy,同时也是幸福的意思。生活的幸福,人人都要,而很多人求之不得,为什么?

事实与通常以为的相反。如果你所有的追求的只是开心,只是快乐,那么就会求之不得。而且更加可怕的是, 这会南辕北辙,不仅得不到幸福快乐,还会堕落。 这又是为什么?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大脑的快乐系统,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启示。简单的说,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大脑需要不断的负熵输入,也就是新鲜刺激, 才会得到快乐。 如果追求简单的快乐,比如吸毒,系统就会退化,直到什么样的刺激都不能带来快乐的悲惨境地。这里就不展开了。切记,系统的退化基本是不可逆的。

那到底要怎么达到幸福或者快乐呢?推荐一个视频,伊朗裔美国人Emily esfahani Smith 在TED的演讲(公众号很难贴外部链接,请自行搜索)。她讲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并且总结了获取快乐的四个要点:

  1. 归属感, 你要和人连接。 
  2. 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就是你能奉献给别人的东西。
  3. 巅峰体验。
  4. 学会讲自己的故事, 也就是怎样善待自己。

建议大家去十多分钟看看视频。里面的方法论已经很好了。

3、多余的话


可能还有人想追问,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人的角度说说这是为什么。

研究分析人的学问首推心理学,心理学里面有大量的研究可以借鉴。其中一个一个分析人的著名框架就是众所周知的马斯洛层次模型。 

本号介绍过马斯洛:从弗洛伊德到马斯洛-人是什么系列之一。他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分析理顺了人的需求这件事,特别是分了层次。分层的重要意义是告诉我们满足需求要爬台阶, 只有下面层次满足了才有上面的。

所以正常情况下,人要先温饱,丰衣足食是基础, 不然后面的分析基本都不用看了。当然特例情况也有,精神有强大的反作用, 极少数人可以不一样。万一悟了就可以不食人间烟火。 

温饱之上,重点就是归属与爱。前面那个视频里第一条就在说这个。这也是生命演化决定的。人是社会动物,很难有人可以脱离社会,独自求活。从一出生开始,人类都是早产儿,出生之后,必须依赖父母亲的照顾,才能存活。于是从刚生下来依恋母亲开始, 人的完整的成长过程就是慢慢脱离母亲,走向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建立自己的新的连接关系。因为母亲早晚要先一步离开你。

新的连接关系就是自己的人生之锚。这个人生之锚可以是一个人,比如你的爱人,子女;可以是一群人,你的服务对象;也可以是非常抽象的,神。没有这个人生之锚,心理状态就会出问题。

心理治疗师们治疗疾病往往是从这里入手,帮助病人恢复人生之锚。高明的医生甚至可以把自己当做锚,先让病人稳住,然后再帮助病人重新建立自己的锚。(因为锚是双向的,帮助别人会被反噬。所以不是高手,轻易不能尝试。在通常的心理医生操作手册里,都禁止医生这样做。 )

这些人生之锚里, 实话实说信神这条路其实最容易, 你如果你的意义就是奉献给神, 那什么都解决了。 唯一的弱点, 就是神没有实体。 看不见摸不着,就怕起疑心。于是有很多pianzi说自己代表神,让你信他, 这里不能展开。

选择了人生的锚,那人生的意义就比较自然了。同样神的路自带 buff。如果是人的路, 还是可以再细分。普通人照顾好自己的家庭,传宗接代过完一生就好。更有追求的一小部分人要修行,可以修自己, 也可以帮别人。这对应佛教的小乘,和大乘。其中小乘修自己, 通过折磨自己得到巅峰体验, 大乘要渡人, 通过慈悲和奉献得到巅峰体验, 这里都不展开了。 

简单说说巅峰体验吧,大部分人对这个好奇。因为自己的体验,尤其是巅峰体验,没法共情。语言描述,更是乏力。好在对于本文读者大多是搞科研的,可能会有类似的感受:就是长期苦思冥想一个问题,终于想通了的那一刻。灵机一动,全身酥麻。Eureka!

有过巅峰体验,就建立了某种记忆,人就会变得坚韧,强大。凭记忆可以藐视外物。特别是有些人能很容易进入巅峰体验, 古时候管这样的叫圣人, 真正外物不可移。你可以杀了他,也不能改变他。 

必须提醒一下,巅峰体验是结果,不是目标, 这是生活给修行人的奖赏,万万不可作为唯一目标追求。

4、更多余的话


最后再总结一下, 生命是活在负熵流里的,汲取的负熵越多, 就越高级。当然系统最后还是会崩解,人是会死的。

生死之间是大恐怖,迈不过去不能悟。肉体一定会死。并不存在死后的世界,人死之前总想要留点啥。所以,我们都追求精神不朽。 

什么是不朽, 古人早就总结了:立德,立功, 立言, 三不朽。 这三件事有次序的, 立德最高。 

什么是立德? 回到道德经,道是规律, 行道就是德。怎么理解?有本叫有限游戏,无限游戏的书,讲的很好: 众生可以是无限游戏,玩无限游戏要建立规则,你要能给无限游戏创立规则, 就是立德。 

那立功呢? 有说,有做, 改变了世界, 就是立功。

最后, 光说不练也不算差, 别人看完学会,长进了, 就立言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 

谢谢观赏!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

本号很久没更新,今天来蹭个热点。 

热点内容就是标题。缘起是一条新闻,清华大学被评为已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而且还有一个正在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26所学校的长名单,已及他们的自评。 

(图片来自网络)

清华大学毫无疑问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但是不是世界最好的大学呢? 可能就有人会有不同意见。 最关键的还是什么叫做世界最好的大学。 

通常情况下, 说一个人牛, 要从别人嘴里说出来。自己说自己牛的, 总要先打三分折扣。学校的评价也是如此, 一流大学要公认才算数。 那怎么叫公认呢? 据说国内喜欢参考所谓权威评价。 有三个相对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学排行榜: 历史悠久的英国QS大学排行榜,号称引用度最高的美国NEWS大学排行榜,以及2010年新出而国内提及最多的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 国内还有一个上海交大的世界大学排名ARWU, 据说一开始是为了找差距推出的, 慢慢的影响力也不错。 

三大排行榜,或者说四大排行榜的大学排名都有一定的差异, 是因为他们的评价方法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 比如清华大学,在QS2020排行16,在泰晤士2020排行榜上排行23, 不过在上海交大的ARWU2019上只排43。国内的榜不愧是用来找差距的, 排的比国际榜单低不少。 不管怎么排, 清华大学在国内高校的名次都是第一, 国际排名也都进了前50. 但前50算不算世界一流, 这个有疑问。 新闻炒得这么火,说明大家心里是不服的。国内最好的清华尚且如此,别的学校就更不用说了。 当然如果他们自己非要说, 那就有点丢face…

说来说去, 人人心中有一本账, 大学好坏怎么排,都有自己的道理。 到底有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排法呢?

上个月, 我们一大堆同学聚会,在座的有各种教授学者,业界大牛,苦逼创业狗以及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会上大家讨论一个问题, 中美斗争的大背景下,中国目前缺什么, 有人说是发动机, 有人说是芯片, 讨论来讨来去, 发现这些都不是根本问题,都是时间能解决的问题。唯一没有答案的是, 中国何时能自己培养一流的学者?

殊途同归,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  钱学森之问表述方式比较负面, 大家可能会不开心。同样问题换一种问法就是前面说的:中国的学校何时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这一点上,必须承认的事实是, 到目前为止, 在科学界,各种领军人物,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 甚至上溯一百年, 民国的各种所谓大师, 基本都是海外培养的。当然国学大师除外。 

科普达人袁岚峰老师最近也提到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中国的教育到本科为止,已经可以说不落后, 但是从研究生开始, 尤其是博士生, 还是远远落后于海外。这也侧面说明了中国大学的研究能力仍然不足。 

那么什么是一流的大学呢? 还是要落实到人的头上。有人说需要有一流的学者, 特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其实诺贝尔奖这个标准不太好, 主要是滞后期很长。诺贝尔科学奖为了避免出错, 只会发给公认没有问题的研究成果, 这往往需要2,30年。 举例说明,有人看到日本这几年几乎年年获奖,觉得日本科研实力很强。 实际上认真看,这些获奖人的诺奖成果大多是上世纪8,9十年代取得的。而日本的科研本世纪开始已经在走下坡路了,比如自然指数就在下滑。 因为诺奖滞后,这一点完全看不出来。 

诺奖不合适, 那什么标准更适合呢?  回到问题的根本, 科学其实是依赖科学共同体来创造发展的。而科学共同体是一个个学者组成的互认网络。大家读研究生博士,先要找个导师。而自己将来会去大学搞教学研究,培养自己的博士学生, 师徒相传,无穷尽也! 

而大学和学者的关系,就是鸡生蛋,蛋生鸡。 一流的大学培养一流的人才, 一流的人才又汇聚到一流的大学。所以看一个大学是不是一流, 一看是不是有一流的学者, 二看能不能培养一流的学生。 

那到底这个一流怎么认呢?有没有相对客观的方法?粗看起来挺难, 不管谁来评, 总是要各种因素加权。选什么因素,怎么加权,就引入了主观。这也是为什么不同的大学排名都不一样。 

朋友圈TP同学的讨论, 启发了我, 他说大学评价问题, 其实和搜索引擎的网页排名问题很像, 完全可以用google 的pagerank算法。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 搜索引擎时刻在做的事情就是排名, 把引擎认为重要的结果排在前面。不同搜索引擎的排名标准也不同。在互联网早期,搜索引擎是靠人工来排名的, 直到两个年轻人搞出了一个叫做pagerank的算法。这个算法的核心思想, 说白了也简单, 就是网页之间也是互相引用,互相认可的。被引用越多的网页, 就越重要, 同样, 网页本身比较重要, 那它应用的网页也重要。  网页之间的关系,完美对应学者和大学之间的关系, 一流网页引用一流网页, 所以一流大学培养一流学者。 

具体到怎么搞出大学的pagerank, 是个技术问题。我们只需要知道大学老师的毕业学校。A 大学毕业的博士去了B大学任教,那么相当于B大学引用了A大学。 搜集一下数据, 跑一下pagerank算法。google变成了世界第一搜索引擎,我们也能解决大学排名问题。 

说来说去,这种排名其实完全对应直觉: 上好大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 而好工作往往会挑好大学的毕业生。 

这篇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 本文基本没有作者自己的观点。 在这里感谢TP老师,袁岚峰老师, 和一干参与讨论,为中国的科学进步着急上火,不断努力肝的同学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