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练就一双慧眼,成为人生赢家?

本文属于标题党。想写这篇小文, 是最近刚被新闻给忽悠了。作为一个业余军事爱好者,长期被人教导航空发动机是中国当下军事技术的焦点和软肋。前两天看到一条新闻,乌克兰航空发动机厂3000多技术人员将落户重庆,十分高兴,就在聊天时跟人提起,结果被人指出可能是假新闻。上网一搜,还真是真假难辨。信息爆炸时代,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消息和观点,一不留神就会受骗上当。如何辨别真假,以下是作者凭个人经验总结的一点看法。

还是先从那条新闻说起, 新闻粗看起来是有模有样的, 说重庆市政府出资20亿和乌克兰马达西奇(百年老厂,设计生产客机,运输机,直升机的多种发动机,全厂2万多人)合资在重庆组建天骄航空集团并设立发动机厂,为此有3000余名乌克兰技术人员要落户重庆,重庆正在组织人力物力安排接纳云云。

这个新闻让本人上当,细究起来, 首先这是一条符合预期的新闻。中国和乌克兰在苏联解体以后长期有各种合作。中国的军用发动机,包括船用的,坦克用的后来解决问题都跟从乌克兰引进技术和人才脱不开关系。乌克兰因为前几年的内战,已经不是一个宜居之所了。就算是在马达西奇这样世界知名的厂家,一般职工的日子怕也不好过。能搬来重庆落户,说不定还真是喜大普奔。拿常识来看没什么问题。 又是作为一个军事爱好者乐见的。问题出在那里呢?

经人提醒,上网一搜,马上就找到了乌克兰大使馆官方否认3000人来重庆的新闻。3000人集体来中国解决护照签证无论如何不可能不通过乌克兰官方,这个消息说明至少这3000人来华还没提上日程,否则使馆不会不知情。再深入发掘一下,看到知乎也有相关讨论(知乎是个好东西)。各方面的消息汇总一下, 首先这个天骄航空就很可疑。 创办人王靖是号称要挖尼加拉瓜运河的人。而这样大的事情, 没有中航工业,中国发动机公司参与。 具体操办人信威集团是个有黑历史的上市公司。 虽然这个事情最终没有结论,从涉事的三方来看, 乌克兰否认,重庆官方没吭声,嚷嚷的最厉害的是信誉度很差的信威。可以很大程度是认定是个忽悠新闻,民营企业为提升股价或者吸引国家投资在炒作。

以上新闻到底是真是假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最多是个和别人闲聊的话头。然而每个人工作之外获取的各种信息:大到国家汇率变动,房价涨跌,小到商品推荐,旅游景点美食介绍,都可能会影响个人的具体行为,比如买房还是卖房?要不要买这个新玩意?去那里吃饭?等等。时至今日,大部分人获取信息的渠道都是网络为主。网络上又有大量真假参半的东西, 该如何分辨?

首先,功利的讲,如果一条信息无关今后的行为, 看过就好。觉得有点意思的可以收藏。 因为大概今后唯一用途是用来8卦。  8卦其实挺重要,是人际交往的重要一部分。那为什么又不用费脑子? 因为8卦的东西, 无所谓对错, 如果别人当场指出你错了, 那就痛快承认,顺便恭维对方,拉近距离。当场认错对大多数人是很难的, 其实想通了就是很简单的,尤其是在8卦的时候。

如果事涉个人决策,就要认真对待消息。比如一条商品推荐到底是用户真实感受还是广告软文?会影响要不要买的行为。 对一条消息做初步验证,简便易行的方法是看消息的来源。比如一个媒体相对权威,公信力强,作者知名度高,或者是领域专家,其中包含的事实和观点可信度就高。

如果涉及重大决策,比如买房,权威说法也不应该简单的信任,因为这样的复杂事情其实没有权威。这时候应当谨慎思考,而思考的过程要把握两个重点:

  1. 先区分是事实还是观。有本流行的书叫批判式思维。其中总结的思维方式第一步就是要区分这是事实还是观点。 事实是对客观的关联概念和行为的描述,人人相同。观点是主观看法,人人可以不同。这是苹果,是事实。苹果很好吃,就是观点。 有喜欢苹果的也有不喜欢苹果的。一定要区分开。
  2. 认定事实,通常并没有解决问题。因为最后指导行动的还是观点。通过事实形成观点是个逻辑推导的过程,从简单的三段论到复杂的逻辑演绎。大脑其实不是天生就擅长干这种事情。逻辑思维原本就是通过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的技能。 更难的是如果要从事实得到观点,还要有思维模型,这个要靠长期的积累才可以形成。 之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这里就不展开了。

对大多数人来说,如果每一件事情都经过逻辑思考太累了。 最常见让人快速接受观点的做法还是诉诸权威。当然,放弃思考也留给了别人更多操控你的空间。

现在网络媒体之所以假消息这么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从动机出发,最主要的还是经济利益。比如做公号,阅读人数是硬道理,人数上来了,才能多招广告客户,提升单价挣大钱。为此他们会故意用偏激的观点,部分的事实制造预期反差来吸引人。所谓预期反差,是跳出读者的预期范围,制造意外。比如:90岁老太怀孕生双胞胎。 大脑天生就会被这样的东西吸引。如果碰上了类似的情况,尤其要特别小心。

吸引人之后,给读者进一步灌输观点,最有效的做法是诉诸情感。我们常说的俗话是以理服人,以理服人只能服少数爱思考的人。对大多人来说还是诉诸情感最有效。诉诸情感的最主要手段就是讲故事,一定要是一个人的具体遭遇和感受,这个人越有名气越好,是讲故事的本人更好,两者合一最好。能够激发同理心,就可以顺畅传达观点。这个时候逻辑是很难起到效果的。演说家和辩手们最擅长如此。

想摒弃情感的干扰,认定事实,进行演绎也不容易。大脑的思考方式是很容易走偏的。 可能会把关联当作因果关系, 把次要原因当作唯一原因。深究起来,从思维的机理出发,大脑倾向于在概念之间建立关联,因为这样就能形成模式压缩信息,这是大脑中的神经网络一刻不停再做的事情。两个能够建立关联的概念如果被刻意诱导,而又不仔细检查, 就会变成强联系。而大脑会愉快的接受这种联系,甚至会主动归因,形成所谓脑补成立。

比如本文的标题, 可能就能把关联诱导成了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前后关联)。

思维训练,很有必要。子曰:学而时习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