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艺术家喜欢尼采?

不知不觉,已经写了一年文章了。如果以阅读人数作为评价标准,回看历史数据,文章质量参差不齐。抛开被大v推荐或者转载的特定几篇文章,剩下的阅读数量也能差3,4倍。凭感觉总结一下,写的越实用的,比如人工智能技术的介绍文,看的人数越多。反之,谈文艺的,小情调的看的人就少。这可能是因为当前的社会就是个功利社会吧。其实作者一直认为写文章主要是为自娱自乐,有更多人看只是加分项。不忘初心,方能始终。今天继续任性一把,说说尼采。

尼采大概是德国人的话题人物里面几个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之一了。很早读书的时候就知道,尼采是给希特勒提供哲学基础的。因为他说上帝死了,世界需要超人。大致在那个时候,形成了对尼采的负面影响,想象中这大概是一个满脸狞狰,挥动大棒,声嘶力竭的对围观群众喊叫的人吧。很久以后才知道,事实完全相反。

最近一段时间对讲一战的书非常感兴趣。因为按照周期律的观点,一百年以后的今天,与一战前的几年前状态非常相像。 科技发展经历了一轮突破, 电的应用开始深刻的改造社会和生活方式。变革中的社会冲突加剧,大部分人感到无所适从。社会思潮多样化,也可以说是乱象丛生。特别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德国,正在挑战现存的秩序。与二战不同,一战开打的时候,没有人会预料到这是一次世界大战, 是摧毁旧秩序和精英阶层的战争。当然历史也不能这么简单假设对比。看过的讲一战的书里,最有意思的是今年刚出中文版的“春之祭”。

春之祭不是一本好读的书。我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月才勉强看完。书中充斥着大量当年史料描述的碎片,作者按照自己的思路把这些零碎串起来,以总结出自己的观点。书的副标题是,一次世界大战和现代的开端。著名文化批评家王晓渔博士给这本书写了序,题目为“一本冒犯文艺青年的之书”。他在序言里给书里的观点划了重点,所谓先锋派艺术和冲锋队(不只纳粹有)存在着亲密关系。正如书名芭蕾舞剧“春之祭”所展示的,他们用冲突取代了传统的美和和谐。书中还总结了二者(先锋派和冲锋队)的四个共同精神联系:“内省,原始主义,抽象,制造神话”。这正是尼采的核心思想来源。

尼采1844年出生在德国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幼时丧父,还有一个年幼的弟弟在他很小的时候死了。按照精神分析的说法,年幼失去父亲和至亲会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总体趋于忧郁。父亲的去世,反倒加强了尼采对牧师的向往,他立志做一个牧师,从小就给小伙伴们讲解圣经。获得了小牧师的称号。很多尼采的传记讲,尼采因为和祖母,母亲,两个姑姑,几个姐妹共同生活,得到了非凡的宠溺,变成极其任性。我不同意这种庸俗的说法。对于立志把自己奉献给上帝的人,生活方式对他没有那么大的影响。拜家庭条件所赐,尼采读书时接受了严格的古典(精英)教育训练,熟谙音乐和文学。

尼采20岁时进入大学学习神学和古典语言。一学期后,因为不喜欢神学的拘束,他开始专攻古典语言。接触到了大量的古代文化后,尼采在24岁时就成为瑞士巴塞尔大学的教授。此后10年,在巴塞尔大学边教学,边思考,边著述。瑞士当地的上层社会整个对尼采敞开。愈加帮助他面向精英气质的孕育。大学教授教学的生活非常舒适和安逸。但如果一生到此为止,活在这种安逸中,尼采就不是尼采了。

1879年,尼采35岁时,告别了大学教授的职位和安稳的生活,开始四处游历。三年后尼采遇到了美丽的俄国少女莎乐美,开始了此生唯一一段短暂的感情。半年后因为自己妹妹的激烈反对和挑拨离间,这段感情夭折。此后不久,尼采写出了名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在游历经历的第10年, 1889年,都灵的大街上,尼采疯了。疯了以后尼采还活了10年,这10年主要是在家中和精神病院之间辗转,直到生命的终点。

作为个人主义的先驱和一个天才人物, 尼采才华横溢。从他的作品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来。凡读过尼采书的人都可以感受到这种文字的力量。书里能够被摘出独立成为金句的数不胜数。这样的人物为什么会疯?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因为尼采一生孤独。然而孤独的人多了去了,中国自古就有传说中的隐士,没见有疯的。尼采会疯,这里的解释是他终于控制不住内心的冲突。

尼采从小出身于一个基督教家庭。作为信仰上帝的西方,人生最大的意义就是按照圣经的教导去接近神,接近神而不能成为神,因为神是唯一的。这是神人之隔,也是西方精神的核心之一。作者理解这是因为基督教的发源是作为下层人民的精神安慰剂。生而为人就有原罪,一生赎罪,死后去天堂,这是他们对人生意义的解释。 这样的解释在底层过着困苦生活的人看来,理当如此。而对统治阶层,掌握着资源,有很大的自由,心底里怕是不能信服。 于是有人搞出了反着来的撒旦教。 也有想挣脱神学束缚的尼采,宣扬上帝死了,人性可以解脱束缚,获得自由。

尼采一生的行为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 在上帝死了之后,没有可以作为目标的神性,尼采的人生意义就回到了生命本来的欲望。尼采曾经把艺术和美指为人生的意义之一。在弗洛依德之前,尼采就说艺术的创造消耗的是跟性行为同样的能量,美学是一种生理学,所有的美都可以激起生殖欲望,艺术家是性欲旺盛的一群人。这大概是某些“艺术家”喜欢尼采的真实理由。

而在尼采疯掉之前最后的著作权力意志里:尼采又把人生的意义解释为对权力的追求。追求强大,追求优势,成为超人和太阳。 这大概是他最后疯掉的根本原因。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尼采在释放人性以后,不过是爬了两层马斯洛的人性金子塔,没爬到最后就疯在了路上。

按照中国的传统哲学,物极必反,追求极致,自然会死得很惨。中国古代哲学有天人之际,虽然没有神,但是也有天人之分。人不能成为天, 天命所归,称为天子,统治万民。如果要造反,就要替天行道。 而传到中国来的佛教属于大乘派别,大乘里,人是可以修成佛的,虽然路径很长,终究没有人佛根本之分。原始的佛教在印度主要是小乘,小乘只能修罗汉。半懂不懂的人以为小乘低级,其实并不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小乘的真佛只有一个,跟基督教一样,人不能成佛,只能接近佛。明眼人应当看出,这也是给下层社会的信仰。

中国的传统哲学发展到宋以后,开始有了天人合一,注意先有天人之分,再有天人合一。一上来就天人合一,八成最后也会疯。这是取中的道理,这里就不展开了。

这篇文章不是标题党,更象是文不对题。矛盾冲突,乱象纷呈的今日社会如何不走向战争和毁灭,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需要莫大的智慧。这大概是作者真正想说的。

历史曾经证明,靠尼采不行。 靠西方也不行。

最危险的, 就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