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

去年中国考古有个大事件是海昏侯墓的发掘。墓中出土了金珠宝贝无数,据统计光黄金器物就有70多公斤,还有10来吨铜钱等等。然而在读书人看来,这些阿堵物的的价值加起来也不如墓里出土的烂竹简。因为单就公布的两片来说,这可能就是失传已久的齐论语,世传经典会就此改写,对文化传承可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文化连绵不绝,世间独有,考古发现挖出来两千年前的东西,上面有的文字,随便一个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都读。虽然可能会有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却不知是什么意思的困惑,也比外国那种找到什么东西如同天书,要靠专家来猜来蒙的状态强太多。此处本应有点小自豪。今天就借这份自豪,说一说论语和孔子。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大概是对孔子最高的评价了。这话是宋儒理学大家朱熹说的。朱熹也可以叫朱子,在清代升为孔门第十一哲,配享孔庙。如果有幸去过曲阜孔庙,在正殿大成殿里,孔子居中,两边是四圣十二哲,朱子在西面最末一位,虽然是最后一位,也不得了,因为其他十五位都大他一千岁。

这么高的评价,我个人是不同意的,孔子传下来的东西, 是一本弟子总结的语录,论语,其实很象所谓希腊哲人苏格拉底,他的言行思想也是弟子总结。这些话,弟子篡改了没有,其实不知道。但是比起在雅典广场上闲逛的苏格拉底,孔子数次出仕,还周游列国,实践多了许多。因此孔子的言行,更多人间烟火气,也更实用。看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和弟子的日常,和互相之间的对话,讲道理,评点人物,还有很多喜怒哀乐。让人觉得心生亲近,并不是那种远离人间的高高在上。

孔子的弟子把他推为圣人,他本人其实是不愿意的。论语子罕中有一段太宰(官员)问子贡(弟子):夫子难道是圣人吗,他怎么本事这么多? 子贡回答: (我的老师)当然是圣人,天生的,所以本事多。孔子听到以后说:太宰了解我?(他怎么知道我本事多?)我年轻时候因为地位低,干了很多下贱活,本事多是本事多,然而,你看当今的贵族(君子),他们有那么多本事吗? 没有啊!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可见夫子是不喜欢别人说他是圣人的。

然而弟子们不答应,夫子去世后,历代孔门弟子推崇,还有儒学作为治国之术的统治者加持,夫子的地位就越来越高,最后就成了大圣人。贴上了圣人的标签,论语里一些话就不好理解了,后人特别是从配享孔庙的朱子开始,就有各种引申,搞的大家理解越来越难。你不理解,就只好听他们的解释,说让干什么,就做什么。这是古今中外通用的统治之术。

夫子对自己的评价是一句中国人都熟悉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甚至成了这个年龄人的代名词。其实这段话本来是夫子自己的,并不想指任何其他人。这一句话,其实说了夫子的生平。

孔子出身不低,是贵族,其实那个年代能读书讨论学问的也只有贵族(君子),相对是平民(小人)是不配来学的。这是古代物质条件所限,不能有这么多不劳动生产光动嘴皮子的人,不必过度苛责。在贵族里,孔子小时候是很苦的,三岁丧父,17岁丧母,母亲死了是他一人发送,服丧三年之后,19岁按部就班结婚生子。十五志于学,大概说的就是这一段,具体跟谁学,没明说。前面说过孔子本事很多,其实孔子能文能武能弹琴,肯定是跟很多老师学过。

到夫子三十而立,子曰:不知礼,无以立。这是懂得了礼,有学问了。孔子的学问是学出来的,先跟人学,再教别人。这个时候他有了自己的第一批跟随着,第一批徒弟。

30以后,孔子先去了齐国,没找到工作,不过欣赏了音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然后就又回到鲁国,四十不惑,想明白了,专心教书育人,不找工作(当官)了。孔子47岁时,名声应当很大了,鲁国的当政阳货来找他:国家这么乱,你不管,能叫仁吗?孔子说是是,然而并没有出来工作。他在家研究易经,又研究了好几年。看书看的太用功,韦编三绝,绑竹简的牛皮绳都断了三次。看懂了易经,五十而知天命。

孔子51岁起,当了三年官,当时的鲁国从上到下都不讲礼。孔子维护秩序,曾经打仗平乱,这对鲁国有好处。于是鲁国旁边强大的齐国施压,孔子的工作就又丢了(并没有放手,安排弟子接任)。孔子50多岁开始周游列国。到处转悠,同时也为找工作。中间也在卫国两次,陈国一次,工作了10年,一直到70岁,回到鲁国。50多岁年纪,在当时的人来说已经很大了, 还在路上折腾,甚至还有著名的困于陈,蔡之间绝粮快饿死事件。应当说很不容易,很艰难。这一路上还碰到了各种怪人来骂他。孔子说六十耳顺,意思可能是你们说,我听,说什么我都顺着来,因为我不在乎!

孔子69岁的时候,儿子孔鲤死了,薄葬。 70岁回到鲁国,主要是有人找他的弟子当官,他本人已经太老了。这是孔子人生最后几年。儿子先死了,71岁他最爱的弟子,颜回死了,老天丧我,大哭一场!同一年鲁国哀公获麟,仁兽被抓了。孔子可能联想到自己的命运,正在编的春秋也不写了。再过一年,另一个最爱的弟子,子路也死了,子路还死的很惨,被人砍成肉泥,孔子听到了又大哭一场,让人把厨房里的肉酱倒掉。白发人送黑发人,孔子的晚年不幸福。

73岁的时候,孔子说我已经太老了,很久都没梦到周公了。然后就得病了,还很重,他的弟子子贡来看他,孔子说,你怎么来的这么晚啊,我都快死了。还说,天下无道很久了,然而他们都不听我的(莫能宗于)。7天以后,孔子,卒!

孔子晚年其实受过很多打击,然而他说自己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又自由,又守规矩,这前后矛盾的两段,是人生的境界,真性情!

孔子一生不得志,死前也很遗憾:为什么满世界人都不听我的? 然而他活的很明白,因为他有人生目标,仁和礼。孔子最大的本事,其实是教徒弟。孔子教徒弟,我总结为八个字:言传身教,因材施教。

史书上说,孔门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论语里,出现的跟在孔子身边的弟子不过十几个人,前后还分成两批,孔子同时在教导的,也就六,七个吧。剩下的再跟这几个大师兄学。这样是对的,精英教育就得这么做。多了是没法因材施教的。从论语里就能看出来,夫子对弟子说的话, 是考虑到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的。说这个的文章很多,这里就不啰嗦了。

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颜回,颜回其实没留下什么,只是跟着孔子,被其他弟子一起捧高了。孔子死后,弟子们开始帮师父封圣,孔门八儒,越传越广。人多力量大,慢慢的,孔子的地位也就越抬越高,直到至圣先师的今日地位。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因为跟师兄弟们的一段讨论。现在深度神经网络很火,有所谓三巨头,其中祖师爷Hinton很低调的,然而弟子Lecun 好比子贡,很厉害,能说会道会捧人。旁人就有看不惯的,2015年有关神经网络有一篇Lecun写的综述文章引发了他和看不惯的人之一LSTM之父Schmidhuber(以下简称S)的论战。S认为Lecun他们夸大了自己的贡献,很多思想早已有之,这被Lecun写了长文痛斥。S还曾经在去年大火的GAN 之父 Ian Goodfellow的讲座上站起来说自己也有类似的想法,又被Ian痛斥。公允的讲,S获得的名望低于他曾做出的贡献,不服气值得同情。他之所以名声不显,可能是自己的名字太长不好记…

以上属于玩笑,S没得到应有的认可,我个人理解应当第一是他在德国,不在美国这个当代学术中心圈子里。第二他实在没有什么叫的响的弟子,跟Hinton一比简直天差地别。名望是要靠别人来说,弟子捧老师天经地义。自己站出来说,是很掉价的行为,不仅没有效果,反而被人鄙视。

左传里记载,春秋时鲁国的叔孙豹与晋国的范宣子就什么叫 “死而不朽” 展开了一场辩论。范宣子说,他的祖先世代为贵族,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 叔孙豹不以为然,说你这个只能叫做“世禄”。我的看法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中国文化从此以后用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评判一个人。其中立德最高。孔子也是这样认为的,他最喜欢颜回是因为颜回德行好。孔子不在乎立功和立言,他其实不喜欢能说的人。孔门弟子里,宰我和子贡是最能说会道的。有一次宰我白天睡觉,被孔子看到大骂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就是稀泥烂屎不上墙的意思,骂的很难听了。宰我挨骂不是因为睡觉,是因为说话不算话。 孔子认为话多必有失,说多了总有不算的时候。说了不算,就有亏德行了。

然而要流传后世,光靠德行是没有用的。后人很难看到前人的德行,立功也影响不了几代人,还得立言。孔子不太喜欢的弟子因为会写,后世的影响反到很大。

说来说去,怎么做,还是要看怎么想,最看重什么。 夫子说“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 这就是大道之美啊,就是无人去实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