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让我们独一无二的科学解释–人是什么系列之三

今天主要安利(做广告)一本书, Human:The science behind what makes us unique,  中文译名:人类的荣耀。  在英文著作里, 如果作者敢用一些简单的名词当书名, 通常说明这本书非常了不起。  书名里的单词越少, 说明这本书越牛逼, 书名敢叫 Human, 讲人是什么, 说明作者对自己作品的内容相当的自信。 所以这本书的中文译名应当就叫人, 或者人类。 译者自作主张加了荣耀两个字, 有画蛇添足之嫌。 吐槽模式结束, 下面进入正文。
按照“人是什么”系列的一贯作风, 在具体说一说书的内容之前, 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认知神经科学的先驱和主要贡献者, Michael S. Gazzaniga, 迈克尔.加扎尼加。可能很多人对这些脑科学,生物化学, 脑神经科学, 脑生理学, 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一大堆容易混淆的学科名词感到迷糊。其实也没有那么难理解,这里就先梳理一下。

研究脑和人的学科, 一类是自底向上的脑神经科学。  从底层开始, 是分子生物化学, 主要观察细胞里面的化学反应, 研究分子的层面; 在此之上研究细胞整体行为的是神经细胞学。再上一层可以对细胞组成一个个不同功能集团进行研究, 而从生物层面,有神经生理学, 神经解剖学等等。 以上研究方法主要是面向动物, 因为都是破坏性的。 另一方面从底层来看动物和人, 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要研究人独特的东西, 特别是人的意识活动, 总不能破坏人吧(其实是有一段黑历史,主要靠研究战争和殖民地里不当人的人, 并且当年的相关学科曾经飞速发展过 )。碰巧在上世纪中叶之后我们有了非破坏性的观察脑部活动的手段, 包括PET 同位素成像和fMRI核磁共振等, 以上手段和一种通过外部扫描来重建三维的技术CT 结合, 就可以得到大脑的三维影像,并可以据此观测大脑的活动。于是就有了用fMRI和PET来研究大脑的脑神经科学。

另外一路研究手段是自顶向下研究人的,也就是这个系列文章讨论的心理学。 心理学一开始就把人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 但是因为人太复杂, 很容易就抓不住头脑,开始似是而非,甚至胡说八道。 中医理论就是犯了这种方法论的错误。

要科学研究, 就得有能控制的实验。 而心理学的研究, 按照心理学女博士的说法, 主要靠三种手段:

  • 第一种就是研究自己, 自己的想法自己最清楚, 心理学大牛们没事就研究自己, 包括弗大夫在梦的解析里解析了自己好多梦。
  • 第二种是问别人, 各种心理学的问卷,量表,访谈都是在干这个的。 这样拿回来的数据, 很有可能有系统性的偏差, 这里先不展开, 有机会再说。 总归不是那么那么的靠谱。我自己的工作,用户体验研究主要依托的就是这类手段, 所以其实我在否定自己, 请各路高抬贵手,不要爆击。
  • 第三种就是观察统计人的行为, 行为学派就典型代表。给人各种刺激, 观察他们的反应, 然后就能得出结论。 行为学派因为有效, 能出结果, 曾经长期占领心理学界。 只从外部观察,把人当作黑箱的想法相当的极端,这一派的人也都比较极端,容不得别家的说法。 一极端, 就有反弹。所以现代的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都要研究人的内部活动。 长期以来, 这种研究依托脑电这类非常粗糙的技术手段。 得出的各种结论非常经不起考验。 这么多年都过来了, 也真不容易。

而从上到下的心理学, 和从下到上的脑神经科学终于遇到一起了, 两者的交叉就是所谓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 这是一门试图通过研究神经的生物过程来理解脑认知的学科。主要从上下两个层面来试图搞清楚大脑的功能性活动。 所以俺们研究AI的, 应当多多跟踪这个学科的进展。

这一梳理就收不住, 按照快消费时代的阅读,感觉这篇文章要结束。 下面还是回到加扎尼加。 他有一本叫做双脑记的书, 从自身经历来讲述自己的科学研究。 开篇就写到要告别弗大夫, 你过时了, 我们懂的比你更多。 哎, 又想跑题, 收住!

加扎尼加也是上帝的宠儿,他是弗大夫去世那一年出生的(冥冥之中有天意),  从小在加州长大, 有个外科手术医生的老爸(他一家子都是医生,他外祖父是洛杉矶著名的整形医师)。据说也是个从小就在车库里做实验的天才宝宝。 读本科的时候他跑去了美国东北的达特茅斯学院。 加州好大学不少, 他非要横穿美国跑到东岸, 不知是不是年轻时候的叛逆。 总之,他叛逆期一结束,就回到了加州。 学术生涯的一开端, 就在加州理工师从曾经得过诺贝尔奖的罗杰.斯佩里大师攻读博士学位。

加州理工是个规模不大的标准精英学校,陈天桥两口子刚捐了一亿美元给他们,主要是为了这个学校的脑科学研究。  这个学校当年就可谓群星闪耀,牛人众多。 据说别闹了,费曼先生就经常来加扎尼加的实验室串门。 有一回去捉拿逃跑的实验动物, 加扎尼加差点撞倒了量子化学的创始人鲍林先生。 总之天天听大师教诲的学生也必然非同反向。 加扎尼加当时做的事情主要就是研究一个心理学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被试:裂脑人,威廉.詹金斯。

威廉.詹金斯是个美国伞兵, 二战时有一次参加在德国的敌后跳伞行动, 落地时被德国人包围, 被一个德国军官用枪托打到后脑,打翻在地。 当时的德国已经是强弩之末, 不久之后威廉就被解救出来送回美国。 然而此时他的得了严重的癫痫,已经没法靠药物控制。 按照当时的医疗手段, 只能做裂脑手术(把大脑左右半球中间的连接体切开)。

裂脑人威廉在治病的同时, 被他的医生约瑟夫.博根介绍到了加扎尼加老师斯佩里大师的实验室。 于是加扎尼加开始了对裂脑人的研究。 据他自己说, 当时他每天都和斯佩里大师探讨至少两个小时, 生活中唯一有意义的, 就是老师, 思考, 和裂脑人实验。

现在我们都知道大脑两个半球, 左右脑的功能不同, 各种左右脑训练在社会上泛滥。 当年可从没有人这么想过。自斯佩里和加扎尼加开始。 通过一系列实验, 他们意识到了大脑两个半区功能的不同,和裂脑人的医生一起, 三个人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报告, 并据此提出了左右脑分区的学说。斯佩里更是拿到了诺贝尔奖。

加扎尼加毕业以后对自己的裂脑人研究并不满意, 他一直试图理解大脑是“如何产生意识”这一个关键问题。 为此他开始广泛的游学交流和碰撞, 特别是碰到了另外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 提出了记忆7+2理论的乔治米勒, 两人共同创建了认知神经科学。

加扎尼加不光博古通今,研究范围广阔, 还特别善于写故事。 他把自己的理论思考,以及各个学科的进展通过写作科普读物的形式介绍给公众。 Human, 就是在2006年写的一本科普著作。 也是有关人是什么,从各个角度探讨, 包罗万有的一本书。 从面向大众的书籍里面, 我还没见过另外一本涉猎更广,更有深度的书。能够相提并论的都没有。 因此强烈推荐大家去读读书, 因为加扎尼加的文笔, 这本书读起来也非常容易。

写文章通常是要开门见山。 而这篇推书的文章竟然三页不说书的内容。因为实在是看书就好,这样才不会错过各种精彩。 但这里还是大概啰嗦一下书里都讲了什么, 供大家参考。

这本书主要讨论的就是人是什么, 人和动物有什么不一样。一共四部分。

开篇试图从生物的角度, 特别是DNA来解释。 比如对比人和黑猩猩, 在人的DNA里只有一小部分不到2%参与遗传编码, 而这2%里, 只有1.4% 人和黑猩猩不同。 但是不要小看这1.4%的不同。 只要一个基因不同, 甚至一个碱基对不同, 就会有很大影响。两个特殊的基因, 小脑症和ASPM基因让现代科学意识到人其实一直在基因层面有进化。

第二部分讨论人的社会性。 很多人知道一个社交的150人原则。 在这本书里说, 黑猩猩的群体规模只有5o人左右, 因为黑猩猩的社交主要靠给对方理毛, 每天黑猩猩之间要用大约20%的时间理毛。 所以这是黑猩猩社交,建立信任的基础。而人会说话, 经过研究发现, 不管多少人在一起, 对话通常是4个人一组的小群体, 一个人说,3个人听。 一对三, 和理毛的一对一比较, 人比猩猩的效率高三倍。 于是黑猩猩能搞定50个黑猩猩, 一个人能搞定150个人。 书中如此这般的启示比比皆是。

第三部分讨论人独特的东西, 比如说美和艺术。 作者说艺术和美不同。 美可以人人有, 艺术是社会层级的产物, 是由社会精英创造, 大众试图模仿的东西。 在现代社会, 艺术强烈的与金钱挂钩, 因为现代社会地位已经由金钱的多寡来代表。

第四部分, 简单的讨论了一下在人的生理限制之上, 还能做什么。 作者持开放的态度,认为人和AI或者其他机器的结合, 可以进一步扩展人的能力和范畴。

以上简单提及了书里面的部分内容,仍然是 挂一漏万。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再说一遍,去读书!

(全文完)

 

从弗洛伊德到皮亚杰-人是什么系列之二

昨天写了一篇文章简单说了说心理学的三大门派和核心思想。 本来接下来想谈谈所谓超验和证悟这种玄之又玄的东西。 但是文章写完应者寥寥。心理学女博士评论:对心理学理论讲的太少, 而且不透。 一篇文章当然写不完一个学科一百多年的积累, 本来只是想从三巨头的生平出发,来抓住他们理论的主要脉络。

个人觉得这个文章应当是相对比较好懂的, 不知为何没几个人看。 反省一下, 也许跑的太快了, 大家没有跟上。 因此这次先不谈超验。 回来再看看心理学的另外一类研究, 从教育和发展的观点来看一个人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也许也会是一个有启发的角度。
还是从弗罗伊德的人格结构, 本我,自我, 超我谈起。 前面一篇文章说过, 马斯洛在此基础上, 做了扩展,变成了他自己的五层理论。 弗洛依德大夫是个悲观主义者, 他看到的是本我和超我的各种冲突。 在他眼里恐怕, 人之初,性本恶。而马斯洛教授是个乐观主义者,他觉得只要满足了这些动物性的欲望, 人就可以追求更高的东西。因为能够自然追求更高层面的东西, 所以是人之初,性本善。 以上的解释有点牵强, 但是可以帮助大家理解。回到弗大夫的理论,做为一个天才人物,他不光是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还同时提出了意识本身的层次结构。 他把整体意识分成了三层, 即意识, 前意识, 和潜意识。潜意识又叫无意识。 所谓意识, 是自己能主观注意到的东西, 只是整体意识的很小一部分,类似与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大量与心理活动相关的内容,实际上是意识注意不到的,水面下的冰山。 而水面之下的隐藏意识, 又可以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 前意识是水下冰山里可以进入意识的一部分, 一般人前意识都可以转化为意识。而潜意识是真正看不到的东西, 也许来源于生物的进化和潜藏的记忆。

对一般人来说光凭意识是看不到的潜意识层面的。但是特殊的人不一样, 有人能够看到自己的潜意识,并且利用潜意识, 这就是所谓超验体验的基础。 这个容我们以后专门再说,这里就不展开了。 类似的整体意识层次理论, 也符合现代脑科学的研究和认识。 可见弗大夫的天才, 一下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除了意识的分层,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还外带一套发展理论。 这就是大家可能早就听说过的力比多驱动, 从口腔期, 肛门期, 生殖器期, 潜伏期,直至青春期真正成熟的发展过程。 弗大夫要治病救人,因此他的学说是用来看病的。他说如果在各个发展阶段力比多被抑制了, 就会生病。 他并不研究正常人是怎么一回事,从正面来看该如何引导这个发展过程。

要正面引导, 也就是所谓教育, 需要介绍另外一个天才人物, 皮亚杰皮老师, 他的一套人格发展理论, 是现代教育方法的基础理论之一。 我们还是从他的生平说起。

皮亚杰比弗洛依德晚一代, 和斯金纳一样,都是在世纪交替时出生的。 他是瑞士人, 父亲是个大学教授, 家境优越。 因此可以说有非常幸福的童年。他很早就接触到了所谓科学研究的方法: 通过细致的观察实验, 来研究事物,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总结来提出理论。 10岁的时候, 他在公园里玩耍时发现了一只得了白化病的小麻雀。就把麻雀带回了家。天才总是和常人不同,他并没有把麻雀当个玩具, 而是通过观察总结, 写了一篇关于白化病麻雀的论文, 并且在当地的科研期刊上发表了!

这篇文章引起当地自然博物馆馆长的注意, 邀请他主动参与博物馆对标本和生物的研究, 并随后发布了一系列文章。 特别是有关软体动物的文章, 在当时的欧洲动物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向。 这时,他还是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

作为一个学霸, 皮亚杰19岁就大学毕业, 22岁拿到了生物学和哲学双博士学位。 随后去了巴黎游学, 3年之后又拿到了法国科学博士学位。 相比胡适博士的名誉博士,人家皮亚杰拿的可都是真博士。博士拿到手软之后, 皮亚杰又回到了瑞士, 在日内瓦大学独挡一面, 开始创立自己的学说。 此年他25岁。

事业有成, 就当考虑家庭, 安定之后, 皮亚杰结了婚, 并随后的6年间有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因为皮亚杰有那么多货真价实的博士学位, 他也就同时跨学科担任了好几个学科包括心理学, 社会学, 哲学, 科学史等等的教授。 学霸中的学霸小时候靠观察一只麻雀就能写出有影响力的文章。当他有了孩子之后, 通过对自己的三个孩子更细致的观察, 皮老师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儿童心理学的论著。 成为了儿童心理学的世界级权威。特别是他本人的跨学科背景, 和自幼年就培养起来的的犀利视角, 让他对从出生,到幼儿,直到成年的儿童发展过程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论思考。这比弗大夫的口腔期,肛门期可深度多了。

皮老师曾经担任过国际心理学会主席。 各种心理学的最高奖励拿到手软, 有60多本专著, 500多篇论文, 多个国家的几十个名誉博士,名誉教授, 名誉科学院士。 直到80多岁去世。走完了一个学霸应有的光辉灿烂的一生。 令人羡慕不已。

与弗大夫的学说不同,作为一个科学家, 皮老师的认知发展理论包含大量细节,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讲清楚的。 这里勉为其难说说一些基本的概念, 建议有机会还是要认真读读皮老师有关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的专著。 才能体会到学霸的深刻思想。

从哲学的角度, 皮老师认为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主观和客观交互作用, 共同促进的过程。 其中的核心观点是所谓图示schema。 图示是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  是相对固定的, 在认知活动中会不断重复;  另外又能随之变化发展的模式和结构。以上这段话可能不太容易理解。 拿行为主义来做对比, 行为主义只注重可以观察到的外部输入和输出,认为观察不到的人的内部心理活动是一个黑箱。

而图示的概念是试图结合行为来表征人的内部心理结构。 这样人就不是黑箱,而是由一个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或者节点构成的网络。 人的心理活动, 就不单单是输入到输出,而是从输入到图示再到输出的过程。

在人和外部环境互动的过程中, 图示只是相对固定, 实际上是不断调整变化的。可以把这个变化过程当作是适应和学习的过程。 图示由少到多, 由简单到复杂, 不断发展。 皮老师把这个变换发展过程分为两类: 同化和顺应。

所谓同化, 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通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来调整已有的图示, 让图示变的更丰富, 更复杂。 顺应则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在顺应中旧有的图示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或者产生了新的图示。举个例子,蓉蓉家里养了一只金毛狗, 她出门又看到了博美,京巴,松狮等等各种不同的狗,于是她认识的狗就越来越多,但还都是狗,这就是同化。 有一天她去了动物园, 看到了老虎狮子, 这就不能当狗了, 就要顺应了。 从动物园回来, 蓉蓉就认识了狗, 老虎和 狮子。

同化和顺应是并存的。在此之上, 还有一个平衡的概念。当一个人熟悉了周围环境了, 可以说是平衡了。而环境中出现了新的刺激, 按照原有的认知不能处理, 就不平衡了。比如蓉蓉不认识老虎和狮子,就不平衡。而通过认知活动, 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能够处理这个新刺激了。 就又平衡了。蓉蓉终于还是学会了辨认老虎和狮子。 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再平衡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 智力并不是完全由基因决定的, 在教育学习的过程中, 可以不断变化和成长。 从平衡到再平衡的过程中, 个体要采取动作,要take action, 这是心理发展特别是认知的来源。

人通过探索世界, 通过主动行动,收集反馈来建立自己的认知。  整个发展过程, 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感知运算阶段, 0-2岁。婴幼儿从一出生就会的基本条件反射开始,  慢慢的通过一些动作行为去适应环境。这一阶段,人会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但是仍然只有基本的直观感知。
  2. 前运算阶段, 2-7岁。幼儿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以凭借心理符号来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所谓符号对应的就是语言, 会说话了就是不一样。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在本阶段内,人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人开始有了抽象概念,同时也就有了逻辑,但是思维活动还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虽然能够算算术,还是不能脱离数苹果。
  4. 形式运算阶段,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这个时期,人的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的水平。思维形式开始摆脱内容。于是人就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所谓假想的命题,可以对假想的世界作出基于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人类发展出了自己想象中的世界。而一旦想象中的世界出现, 就比现实世界更丰富多彩。 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实际上是主要基于想象世界的。 人类活动的主要部分都是围绕想象世界展开

皮老师的阶段发展理论,可以为儿童教育不同阶段需要注重的内容提供一些参考。 但是现代小孩远比皮老师时代的小孩早熟。 所以相关的年龄阶段划分也仅供参考。 特别是天才,完全不在此列。 皮老师自己10岁就能发表文章, 一定已经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

抓住皮老师思想的重点, 我们就知道学习是一个练习的过程, 特别是需要反复的练习。而从平衡到再平衡的理论,又解释了如果要有效学习新的东西, 一次不能学的太多。那就会引起混乱。 现代的所谓刻意学习理论,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刻意学习, 一万小时定律,是我们当下能够掌握的最好的学习方法。因此不管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有关学习的心理学简介到此结束, 下一篇我们要不要讨论超验呢? 也许要应当先说说无意识, 以及有关梦的心理学解释。 谢谢观赏!

从弗洛伊德到马斯洛-人是什么系列之一

去年的文章提到了研究人工智能需要理解人,把人做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唯有心理学。说起来是去年,其实也没多久,这次就展开写写。从心理学的发展脉络以及相应的观点谈起, 直到对人工智能研究的启示。 因为网络文章篇幅所限,一次肯定写不完。 也不知道会写多少。 应当是个系列, 至少会有3到四篇。 今天是第一篇, 讲讲心理学的三大主流门派, 和我的一点浅薄理解。 学识所限, 请批判性阅读。

开宗名义, 心理学三大门派, 精神分析, 行为学派, 人本主义。 因为我们要讨论的是人, 所以一家找一个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医生, 斯金纳老师和马斯洛教授。

凡事从源头说起, 在人类构建知识的初期, 就有各路哲学家和思想家在讨论人, 一些核心问题包括,人性是善是恶? 人性是天生还是后天培养(后天培养的也就无所谓善恶)?人的内涵是什么和动物有何区别等等。早期学科知识还不能分化, 提出了大问题, 只能从系统宏观角度泛泛而谈。 所以相关的学说基本上都属于哲学层面的思辨。直到十九世纪, 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的引入, 才真正开始规范化的思考。德国人威廉冯特, 第一个提出了实验心理学的概念。把人的意识划分成:感觉、情感、意志、知觉 和思维。后人的研究基本上就是在此基础上往下走的, 因此冯特被尊称为心理学之父。

冯特的理论提出不久之后,十九世纪末期, 人类历史上的天才人物之一, 犹太人弗洛伊德医生开创了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医生的早年生平不可考, 因为他不知道为什么主动销毁了自己的相关记录, 而且是两次。 大概知道,他是一个大家庭的长子,家里并不太富,小时候是个学霸。17岁进入维也纳大学, 获得医学博士,毕业后留在维也纳生活, 主业是给人治病,特别是精神疾病。 他的理论,主要是从自己给人治病的经历发展而来。

可能有人会好奇,为什么当时的维也纳有那么多精神科疾病。 按照同在维也纳出生成长,时代稍晚一些的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回忆录, 那个时代对维也纳人来说正是新旧交革,大变迁,大动荡的时代。 在19世纪末以前,作为帝国的首都, 维也纳实际上一直维持者旧时代的秩序。 贵族和平民有严格的界限, 上下守序, 时代的发展很缓慢。而19世纪末期, 一切传统秩序都被打破, 因为战争,维也纳发生过严重的通货膨胀。  迅速变革的时代,引发的各种混乱,反映到人身上就是人人无所适从。 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变化, 对人的心理冲击可想而知。 也为弗洛伊德医生带来了看不完的病号。

弗洛依德医生在治病救人的同时, 一直在思考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冲突, 导致各种奇奇怪怪的行为。 最后他终于得出结论, 每个人一出生就有各种欲望,这种欲望至始至终存在在潜意识里, 但是因为外界条件的种种限制, 被压抑了, 所以就导致了种种不平衡。

弗洛伊德据此把人分为在潜意识动物层面的欲望集合本我,代表意识层面的思考动机的自我,和社会道德等等所代表的超我。 因为超我约束本我, 自我就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特别是本我集中体现,所谓libido, 力比多代表各类快感,主要是性, 被弗大夫当作了人性的源动力。 弗大夫开出的药方是爱欲eros, 与此相关的各种心理机制,可以被用来平衡超我和自我的冲突。

由此可见, 弗大夫是一个对人性的悲观主义者,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动物性, 天生会和外界产生冲突,尤其会和人的社会层面,道德,法规等等产生冲突。 被特别拿来举例的就是众所周知的恋父恋母情节。 弗博士的天才之处在于他一下就抓住了欲望,这种相当基础的东西。他的局限在于他是一个精神科医生,天天混在精神病人堆里,这些人代表的是社会的暗面, 所以他只给出了暗面的理论和解释。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因为极其有效,而且理论相当基础, 在提出之后就大获成功。 并且随后渗透影响了整个西方人文社科的方方面面。 直到今天, 欲望的释放和被约束仍然是各种艺术门类试图表现的冲突主题。

几乎在精神分析理论大获成功的同时,又有一派天天和动物打交道的学者, 从研究观察动物的行为开始, 试图用观察行为的表现来理解人。这一派的先驱当然是鼎鼎大名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 从小我们就学过狗一摇铃就流口水的故事。 巴甫洛夫只研究了狗,在他之后, 用类似的一套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的承前启后集大成者就是斯金纳老师。

斯金纳老师童年生活在美国宾州的一个小镇上,他从小就是一个熊孩子,喜欢各种冒险和折腾。 比如自造一个独木舟带领几个小伙伴漂流了一千里。 又把一个旧锅炉改造成蒸汽炮, 用土豆和萝卜当炮弹打破邻居的窗户,打穿他们的屋顶。他还自造了一个滑翔机并随后坠毁等等。按照弗大夫的观点, 熊孩子的欲望得到了各种释放。 所以斯老师对人性看法没有那么悲观。 甚至说, 没有所谓人性!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 人就是动物。 动物的条件反射是底层的低级行为, 而有各种高级行为的人,也不过是对外界各种环境变化,刺激做出的反应。 所以要研究一个人, 可以把他当成一个黑箱, 只要从外部行为上观察,就一切尽在掌握中了。

斯金纳老师正是践行了这种观点, 并且用这种理论指导了自己的一生。  和很多伟大心理学家一样,斯老师一开始学习的专业也不是心理学。他起初是学习英国文学的作家苗子。 读书期间, 因为看到了动物行为研究中的条件反射, 觉得自己找到了真爱,就转去学习心理学, 研究动物行为。 找到真爱后, 他拒绝一切娱乐活动,拒绝和女生约会, 全身心投入到各种实验中去, 因此而顺利拿到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并且当上了教授。

斯金纳研究动物的各种条件反射行为。 特别是他用奖励和惩罚两种刺激来改造引导动物的行为,发现十分的有效。 于是他觉得应该把自己的理论应用到教育上, 用奖励和惩罚来指导小孩的学习。

斯金纳观察了当时的教育体系, 老师主要是在惩罚孩子, 不听话的孩子, 学习不好的孩子等等。 于是斯金纳指出, 传统的教育方法光用惩罚来约束小孩的行为,这是不对的, 应当奖惩并用。随后他特别提出了所谓强化学习的方法。其中的要点包括,要强化正确的行为,给予正确引导和奖赏,特别是要及时强化。这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斯老师特别反对大班教学,因为如果大班教育,一个老师管不了那么多孩子, 老师也就没法对每一个学生的行为进行及时的指导。要做好强化, 及时反馈非常非常关键, 这样一个老师带不了几个学生。 由此可见, 斯老师要搞的还是精英教育。

斯老师一生著书立说,晚年得到了各种奖励和回报。他曾经拿到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美国科学最高奖项),美国心理学系会更是给了他各种荣誉。面对一个伟大的精英人物, 当然就有各种嫉妒。 一种被广泛引用的谣传是斯老师曾经把自己的女儿,放进斯金纳箱里,研究了两年。 因此导致他女儿成年以后自杀。 实际上这是一个编造的谎言, 他女儿幼年时可能是被研究了, 但是是在舒适的摇篮里, 成年后也没有自杀, 而是成为了艺术家, 还出版了父亲的传记。 可见精英主义经常会遭到各种污蔑, 但是事情的最后,污蔑总改变不了事实。

弗大夫整天跟精神病人打交道, 斯老师主要在教育动物。 因此他们两者的观点随然有效, 但是并不全面。 在以上两派学说提出之后, 作为人本主义学说的代表人物,马斯洛教授终于来了。

马斯洛教授也是一个犹太人, 与斯老师相反, 他有一个十分不幸的童年。 他父亲酗酒, 母亲十分冷漠残暴。据说他小时候曾经抱了两只小猫回家, 被母亲当着他的面活活打死。 因此母亲去世时, 他拒绝参加葬礼。 从小就没有母爱和父爱, 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按照弗大夫的理论, 和斯老师的观点, 这会是一个失败的人生。 不是变成精神病, 就是去坐牢。 然而并不是。 马斯洛没有父爱和母爱, 变得孤独内向, 然而他家附近有一个图书馆, 他从小就在书籍中找到了慰藉。 读书改变人生!

作为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个天才人物, 马斯洛教授的家庭虽然没有提供条件, 但是他的天分极高, 靠自己读书, 他进入大学, 在那个年代, 并不容易。 而后改变一生的时刻到来了, 他爱上了自己的表妹, 并在众人的反对声中, 与表妹结了婚, 那年他才20岁, 表妹19岁。

天才人物受到爱情的滋养, 进入了爆发期。 当时美国的各大学心理学系被行为主义主导, 都在训练各种动物。 马斯洛教授一开始接触到的也是行为主义, 并且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理。然而不久之后, 特别是看到了精神分析学说,聪明如他就产生了怀疑, 人性如此复杂,光研究动物就能搞明白吗? 特别是他的第一个小孩出生后,通过观察自己小孩的成长,他彻底意识到了行为主义的局限性。人终究不是动物, 小孩和小狗小猫还是有点不一样。 于是他开始研究猿猴的行为,并拿到博士论文。在开始教学生涯之后, 更是提出了众所周知的马斯洛层次理论。

按照马斯洛层次理论, 人之所以为人, 既不是所谓力比多驱动, 也不是象动物一样仅仅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这些理论只是观察到了部分现象。 不是全部真理。 把精神分析中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三层概念重新划分, 把内在的冲突变成没有冲突的层级结构, 就构成了人性。

力比多只是最底层。 满足了最底层欲望, 上面一层是安全感, 这两层都满足,动物的问题就解决了,可以变成人。 第三层是归属与爱,在弗大夫的学说里对应的是自我。弗大夫那里是平衡冲突的关键,在马教授这里只是承前启后的一层。 再往上的是社会承认和尊重。也就是超我层面的东西。 在弗教授那里,超我和力比多是冲突的。 马教授这里的谈超我,是从正面意义上来讲的, 得到了社会承认和尊重,是自我的进一步发展, 而不是本我的冲突。 因为马斯洛教授接触的正常人比较多, 而不是整天接触病人。

最上面一层, 所谓的自我实现。 是最难讲明白的。 马斯洛教授的人生经历, 就可以被当作一个自我实现的样板。从童年的各种折磨, 成长为名教授, 直至美国心理学会的会长。 可以说自我实现是一个大筐,里面装了各种人生圆满所代表的内涵。

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很高,可以接触到各种成功人士。 马斯洛教授的晚年,专门考察了很多当时的成功人士。通常情况下, 这些成功人士都达到了自我实现的层次。但是经过仔细对比, 马教授发现这些自我实现的人里面还是有两个层次, 一个是简单的自我实现, 只是偶尔满足了自己, 另外一类人自我实现已经升华了, 经常会有所谓巅峰体验, 达到了所谓超验。 可惜他并没有完成自己的研究, 就因为突发心脏病而去世了。这些看法总结在他的遗作, 人性能达的境界这本书里。

马斯洛死后, 一些人顺着超验体验继续下去, 推出了所谓超验心理学。 为了与之前的三大门派区别, 超验心理学又叫第四心理学。而所谓超验,本身能够到达的人就太少。 一般人想理解很难, 曲高和寡, 也就变成了所谓玄学。 研究超心理学的不是大师就是神棍, 基本都是神神秘秘的。这类超验体验,在东方实际上叫做证悟。

本文到此结束, 下一篇我们来讲超验和证悟, 谢谢观赏!

NP=NP? 从计算到智能的终极问题

你是一,也是万! 是刹那,也是永恒!

I’m the Alpha and the Omega,the First and the Last,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新约.创世纪

二零XX年, 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计算宇宙中的第一个人诞生了,  这是一个新的纪元. 史称人工智能元年。

如果要写本小说,  我大概会以这样的句子作为开场。人工智能开始火热以来,大众能够接触和理解的文章里各种荒谬和误导太多。而领域内的学者们又忙于写论文。学者精英和公众之间出现了鸿沟。要想通过传播知识在这个鸿沟之上架起桥梁,科普文章是一种方式。而传播学告诉我们, 其实公众更喜欢故事, 如果有一本像样的科幻小说, 可能比多少篇科普文章更有效。所以写本关于人工智能的小说, 是我埋藏很久的一个愿望。  但是个人能力时间所限, 这本小说还得等很久, 或许会胎死腹中。 大部头之外,一些片段思想可以单独谈谈, 今天就来说说有关计算和智能的基本问题。

不知道读者里有多少码农? 学计算机的人,都学过关于计算的一般理论。 知道我们把所有计算机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可计算的问题分为大致两类, 一类是所谓多项式问题P问题, 一类是非多项式问题NP问题。

多项式问题最简单的是0阶,或者1阶线性N, 如果复杂度是2阶的N平方关系,问题规模一大就玩不转了。一阶二阶之间还有个NlogN, 大概是计算机能够愉快玩耍的边界。 因为0阶,一阶过于简单,二阶又有点复杂, 我们观察到的大部分算法和技巧, 都是试图把一个问题搞成NlogN。

而非多项式问题NP问题又有NP,NP hard和NP complete之分, 这两个概念经常会被人误解,一个直观的理解 NP complete问题比NP hard问题更难就是错误的。 正确的理解,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可计算的问题。

所谓可计算的问题, 就是假设我们找到一个解, 这个解到底对不对, 是可以在P这个量级的计算上判断的, 如果连这一步都做不到, 那干脆什么都做不了。 可以在P计算上判别的问题, 如果问题的求解还找不到一个P算法。 那就是一个NP问题。 而NP complete问题, 就是NP里面最难的一类, 这一类问题是等价的,如果解掉其中一个, 说明所有的NP问题都可以解掉。而NP hard问题不光包括P计算判别的有一类, 甚至可以包括不能在P计算上判别的问题, 这类问题目前根本无从下手。

拿围棋来举个例子。下围棋是很难的,想算出下一步该怎么下,非常非常困难,尤其是一开始布局的时候。 而越到后来,越接近终局,越简单。收官的阶段,计算机早就胜过人了( 因为人容易出错, 计算机不会出错) 到最后 一盘棋下完了,判断输赢是很简单的,谁都会数子。所以下围棋是个典型的NP问题 ,也许还是NP complete的(没查过)。

自NP问题的定义提出以来,无数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学就试图在证明NP=P。意思是这些看上去很难的问题, NP问题, 实际上没有那么难, 有P多项式的级别的精妙算法。 如果有这样的证明, 所有这些可计算的问题都能计算, 世界将是多么的完美。。。。和无聊啊。

本文站在哲学的高度, 驳斥了P=NP。 NP问题就是没有P解法,世界才如此的丰富多彩。 为什么?

还是从计算理论的核心思想谈起。 我们经常把人比做计算机。 计算机也被叫做电脑。 从计算的角度来看, 这样的类比其实正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换一个角度, 我们知道人是很聪明的, 所谓聪明体现在那里,也就是智能是什么,很多人讲不清楚。 我在这里给聪明或者说智能给一个定义, 所谓真正的聪明或者智能就是能够建立数学模型。

我们知道大部分动物都是不会数数的,  单凭直觉, 乌鸦(最聪明的鸟类之一)大概能够数到4, 对乌鸦来说, 他们的世界是0,1,2,3,4,无穷。 而在发明数学之前,人也不是太会数数, 对不会数数的原始人来说,大概也是0,1,2,3,无穷, 比乌鸦还要笨一点。

而一旦发明了数字, 人学会了数数,就走上了与动物不同的不归路。 我们不光学会了数数, 还发明了加减乘除,也就是计算,我们称之为发明了数学。随后计算就变的越来越复杂,数学也就越来越复杂。 而通过物理, 计算和大自然联系了起来。所谓物理, 就是用数学公式来描述大自然的一般规律。  我们认为一个事情有没有理论,是不是掌握发现了其中的规律, 等同于这个事情能不能用数学公式来描述,能不能建立数学模型。 我们管能建立数学模型的,并且用模型能够对事实做出预测的叫做科学。

按照以上说法, 我们把这个世界分为两种, 可能用科学理论精确描述的世界。 不能用科学理论精确描述的世界。 对前一种, 我们非常擅长, 对后一种。。。 我们一直在试图把后一种转化为前一种。 就象大家一直在试图证明P=NP一样。

能够用数学描述的世界只占现实世界的很小一部分。数学理论发展到二十世纪下半段, 发现了所谓混沌现象。 所谓混沌,大概的意思是, 就算我们已经有了数学模型, 按道理就一切尽在掌握中。而实际上, 我们还是掌握不了, 因为混沌是一种非线性系统,其中非常微小的初始条件差别,会导致特别不一样的结果。 要预测未来, 只能一步一步算, 这种计算还要足够足够精确。 时间一久,其实算不过来,也就混沌了。

混沌现象出现,引发了对复杂系统的演化的研究。我们发现 大多数自然,生物,人类社会的现象,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复杂系统。 所谓复杂系统, 是从系统的局部,或者某一个时刻,能够建立数学模型,但是模型是非线性的,一旦开始演化,整体的结果就不可以预期了。  混沌的世界远比能够数学建模精确描述的简单世界更大(简单是因为只有线性)。

前面把智能,定义为数学建模的能力, 而混沌理论告诉我们,即使建了模也没有多大用处。 那该怎么办? 在计算机出现之前, 大概有两条路。 一条路走上了玄学, 之前我们谈过的周期律就是这类东西。 一条路叫做概率统计。

还是拿围棋来举例说明。从全局来说, 整个围棋世界是有始有终的,从一个空盘开始落字, 到填满棋盘,围棋终将会分出胜负, 棋局就结束了。 理论来说, 围棋是有个最优的唯一下法的。 所谓上帝一局。 但是从计算复杂理论出发,因为只能算, P又不等于NP, 要想明确算出上帝一局,调动全部现有的计算资源也不够。计算能力限制了探索问题的边界, 我们其实没有办法找到这个能够证明是最优的上帝一局。 只有上帝知道。

假设一个智能棋手生活在围棋的世界, 唯一目的就是下棋。这个围棋的棋盘很大很大,当然比现有的围棋棋盘大很多。 而棋手只能看到眼前的一小块棋,看不到边界, 那他会怎么理解世界呢? 影响棋手的聪明程度一个关键是他的记忆能力。因为棋手们会通过总结下棋的历史来试图掌握规律,他能记住多大一段历史,大大影响了他下棋的策略。记忆能力强的,看到的棋局也大,会认为这个世界很复杂。 记忆能力小的,看到的棋局小,极端情况, 假设只能记住之前一步,那么策略可能就是往有空的地方走。根本够不上叫一个复杂系统,或者说没有智能。

而记忆能力比较强的棋手会有什么样的策咯? 我相信他早晚会发现自己处在一个复杂系统中,而且掌控不了全局。只能根据已知的历史和当前观察到的范围做出判断,把全部未知的东西, 当作随机。 这些随机的东西虽然捉摸不定,但是总体上还是有些规律, 于是棋手很可能会发明统计,并且用贝叶斯公式来计算棋局。 他的记忆越多,计算的越多,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也就越复杂。 于是就出现了智能。

因此智能的出现可以理解为有记忆和能计算。 智能的门槛是足够包容一个复杂系统。 在此前提下,计算能力越强, 记忆能力越强, 就更智能。对一个智能体来说,能够观察到的世界是有限的, 而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 因此世界永远是捉摸不定的,随机的。 正是这种随机性, 才让世界如此丰富多彩。

不管你同不同意, 计算的出现,构成了一个新的宇宙。 足够复杂的计算可以被当作这个计算宇宙中的智能体 。计算宇宙中的生命, 叫做人工智能。 P不等于NP, 是这个计算宇宙成立的前提。

以上从哲学观点说明了P不等于NP,

等等, 本文的标题不是P=NP,而是NP=NP? 标题没有写错, 这里想说的是,站在哲学的角度, NP肯定不是P,这个不是问题。(期待学数学的童鞋来暴击)  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每个NP会不会有不一样?

比如围棋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等价吗? 我们如果在计算的世界创造了人工智能, 他们的世界和现实世界是有所不同,还是完全一样? 人工智能还能够发明新的世界吗?

Wolfram的答案是, NP=NP,  他说他已经证明了。 我宁愿不同意, 实在不想丰富多彩的各种宇宙都终结于一条规则。

按照我们当下的知识, 我们存在的物理世界也是一个有边界的世界。 与围棋世界没有根本上的不同。 下出来的棋, 就不能收回去,时间只有一个方向。 有边界的棋局早晚会被填满, 而物理世界终将归于热寂。 除非:

NP 不等于NP

其实还有不属于NP的NP hard世界,那个世界完全不可理喻,我们不去玩儿。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