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闲谈-说说年饭

昨天大年三十,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 家家要团聚, 吃一顿年饭。顺便看看春节联欢晚会。

春晚基本上是一年比一年难看, 以至于微信,微博都提供了专门对春晚吐槽的渠道。很多人说春晚难看是因为晚会已经过时了, 大家不需要这种东西了。 我个人觉得不是。 在中央台的春晚之外, 地方台也都搞春晚。一些地方台的春晚就比央视的好看,具体表现为相对比较实在, 接地气。 央视不光自己搞不好, 在大年三十晚上同一时间你看不到其他地方台自己的晚会, 全都在转播央视的春晚。 地方台自办的春晚,不是在年前, 就是在初一, 总之要避开除夕这一天。

这个地方台年三十转播春晚的现象已经很多年了, 到底是一个官方规定, 还是自觉自愿,网上的说法众说纷纭。有人说虽然没有官方文件, 但实际上就跟新闻联播一样, 地方台必须转的。 还有人说是因为市场竞争, 地方台硬要在大年三十跟央视竞争,划不来。 从广告收入和请演员开支等各个角度来说,避开央视春晚这个市场上的大老虎相对更划算。 这些说法看似都有些道理。 也许综合采纳就是真相。总之结果就是除夕夜的春晚被央视垄断了。

垄断一经建立就会自持。 所以央视就没有太多动力改进自己出品的质量。 另一方面, 也许是因为要代表所谓官方形象,必须注重形式, 就有了各种约束条件。 最后结果就是央视的节目越来越空洞, 越来越没有内容,越来越不接地气, 最后自然也就越来越难看。这往深里说,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 不是换个什么青年导演就能改的。 只有用不破不立,大破大立的态度来对待才行。央视好自为之吧。

春晚形式大于内容做的越来越不好吃。 年夜饭通常也是如此, 回顾历史, 现代中国人的年夜饭也是经过了从内容到形式的一个过程。作为北方人, 最熟悉的还是北方过年的习惯。 年夜饭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中国人物质上的富足其实没有几年。 我出生的年代就还非常贫困。连吃饱肚子的基本要求都没有实现。 特别是在农村,要赶上过年杀猪才有肉吃, 包饺子的白面也是平时吃不到的。 于是只要是肉馅的饺子, 就已经是让人趋之若鹜的美味了, 还要限量不给多吃。

80年代开始, 中国人的平均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有人说文革末期因为中美破冰,与西方渡蜜月,引进了对苏东禁运的化肥工业,从此生产出来了大量的氮肥。 也有人说是因为改革开放,包产到户,提高了劳动的积极性和效率。 这些说法看似都有些道理。也许综合采纳就是真相。

要特别强调一下, 我并不是为了凑字数所以一句话说两遍。 兼听则明的道理怎么说都不为过。重要的事情都要说三遍哩。

总之粮食产量提高, 不光喂饱了人, 还支持人开始搞副业,主要是养鸡,养猪。 很多人问为啥过去人吃不上肉? 很简单的原因是养不起猪。 这跟是不是人民公社关系不大,人民公社也可以养猪。 不养猪的原因是猪要吃的东西其实跟人差不多, 要用粮食来喂猪。人都不够吃,那里有给猪吃的?  只有粮食产量上去了, 人先吃饱肚子, 有了余粮,用来喂猪, 才能有肉吃。 印度人据说现在都没解决这个问题, 他们抱怨世界粮食增加的产量都被中国的猪吃了。 您别笑,这可能是真相, 猪比人能吃, 中国生猪存栏量大约5亿头, 一年出栏量7亿头, 中国的猪加起来真的有可能比印度的人吃的粮食要多。

有了猪, 吃上了白面饺子。 就可以开始养鱼了,生态循环农业最早就是用猪粪来喂鱼。 您别着急恶心,这是在上个世纪8,90年代的事情了。能有鱼吃可不是一件小事 ,别说活鱼,就算是死鱼,也必须要有冷链运输,才能在坏掉之前让人吃到。 这些大约都是在80年代做到的。 于是中国人的年夜饭餐桌上有了鱼。 年年有余,来之不易。

有了肉,有了鱼, 可以开始炒菜了。 但是绿色蔬菜对北方来说, 也是困难的事情。 我小时候家里过年吃饺子主要是吃白菜饺子。 不是说白菜饺子不好吃, 但是想吃别的没有。  蔬菜大棚的普及要更晚一些, 基本上要到90年代, 北方人民才慢慢告别冬天里搬运码放大白菜,整天琢磨大白菜一百种吃法的生活。

有了蔬菜大棚, 就可以有花样繁多的菜。 大白菜饺子变成了韭菜,茴香,胡萝卜饺子。 猪肉,鸡肉,牛肉, 羊肉。 年夜饭餐桌上的食材越来越多。 最新加入的是海鲜大军, 各种虾元帅,蟹将军也闪亮登场了。 海鲜的来源之一是沿海各种海水人工养殖场。想吃海鲜换来的代价之一就是养殖污染了海水,各地海水透明度下降,海水浴场都吹着腥臭的海风。  另外一个海鲜的来源是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远洋捕捞船队。  嗯,代价之二是,这么大的船队,按美国人的报道,还不按规矩捕鱼, 破坏了海洋的生态。

14亿中国人要吃饱饭,吃好饭,  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 这个过程仍然在继续中。 而在发展到后现代的大城市里, 北上广城里人的年夜饭餐桌上, 人们已经在抱怨演变不到二十年的,形式化年夜饭不好吃。 小清新,白富美们要吃新鲜的,不一样的!

之前作者评论过中国的八大菜系, 粤菜和淮扬菜最高级。 原因很简单, 这两个地方都是富商的聚集地。淮盐菜发达靠的是国内经济循环,大运河漕运, 盐商, 南北物流交通。 广东的发达是靠海外贸易, 广州十三行最盛时包办了清朝三分之二以上的进出口。 虽然后来因为战乱,这两个地方的商人集团都衰败了。 但是富裕生活方式的外溢,他们的品味以及审美拔高了淮扬菜和粤菜的档次。 高级的菜都强调食材,要发挥食材的本味。前提当然是食材要好。 好的食材就贵, 越好的越贵。 所以高级的菜其实不会便宜。 你要去餐馆里吃,菜价比原料的价格还要翻好多倍,吃的菜价里还包括环境和服务,又多了很多附加的东西。

回到一百年前, 广东有个美食家江太史。 他发明的太史蛇羹是粤菜的代表之一。 能出席江家的家宴吃一顿饭, 是进入广州上流社会的标志之一。江太史风光了一辈子,90岁的时候被抓住,最后绝食饿死。 曾经在广州占了三条街的江家大屋被拆散,江家人也流落各方。其中有个江太史的小孙女叫江献珠, 先在美国后住香港, 凭借儿时的记忆和后来的悟性成为风靡港台东南亚的美食家。 有很多书和电视节目讲怎么做菜。

江献珠有一本回忆录写自家历史的, 是香港小学生的课外指定读物, 大陆引进版叫钟鸣鼎食之家。 这个大陆取名俗之又俗,取名的人还自命得意。。。放过没文化的人不提, 书里有一篇叫春节家馔,讲江家过年怎么吃。

文中讲述, 过年第一顿饭,江家吃素, 为啥要吃素,可能因为礼佛, 江太自己也奇怪。但是素菜也可以各种花样,腐衣,草菇,生菜,黄芽白,芋饼,冬菇等等,每年不同。之后晚餐是吃生滚大蚬。在江太看来,大蚬是很贱的东西, 所费无几, 因为是疍民沿街叫卖的。  疍民的苦难历史感兴趣的人可以去查。 他们卖的食材,贵不到那里去。只是江家选材考究一点罢了。 所以在江太认为不用费几个钱。 今天你要复现江家这个生滚大蚬,便宜不了。 又是鲜美至极,又能凸显食材的原味,可以供下一顿不知吃什么好的人的参考。

据德国总理默克尔说, 中国人开始喝牛奶, 印度人开始吃第二顿饭,对世界都是莫大的灾难(原话不是这样, 我引申了)。 上等人能享受的精致, 只能让普罗大众来追求, 还要他们求之不得。 这样就奠定了现代生活方式和时尚追求的基础。

而中国人传统里自带不信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再怎么提倡贵族范也压制不住我们的文化传统。当中国开始引领世界时, 这样的传统是否能稳定,也是未知数。。。 还是放弃这烧脑的思考,琢磨怎么吃好下一顿饭把。

谢谢观赏,祝大家春节假期吃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