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文章提到了研究人工智能需要理解人,把人做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唯有心理学。说起来是去年,其实也没多久,这次就展开写写。从心理学的发展脉络以及相应的观点谈起, 直到对人工智能研究的启示。 因为网络文章篇幅所限,一次肯定写不完。 也不知道会写多少。 应当是个系列, 至少会有3到四篇。 今天是第一篇, 讲讲心理学的三大主流门派, 和我的一点浅薄理解。 学识所限, 请批判性阅读。
开宗名义, 心理学三大门派, 精神分析, 行为学派, 人本主义。 因为我们要讨论的是人, 所以一家找一个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医生, 斯金纳老师和马斯洛教授。
凡事从源头说起, 在人类构建知识的初期, 就有各路哲学家和思想家在讨论人, 一些核心问题包括,人性是善是恶? 人性是天生还是后天培养(后天培养的也就无所谓善恶)?人的内涵是什么和动物有何区别等等。早期学科知识还不能分化, 提出了大问题, 只能从系统宏观角度泛泛而谈。 所以相关的学说基本上都属于哲学层面的思辨。直到十九世纪, 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的引入, 才真正开始规范化的思考。德国人威廉冯特, 第一个提出了实验心理学的概念。把人的意识划分成:感觉、情感、意志、知觉 和思维。后人的研究基本上就是在此基础上往下走的, 因此冯特被尊称为心理学之父。
冯特的理论提出不久之后,十九世纪末期, 人类历史上的天才人物之一, 犹太人弗洛伊德医生开创了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医生的早年生平不可考, 因为他不知道为什么主动销毁了自己的相关记录, 而且是两次。 大概知道,他是一个大家庭的长子,家里并不太富,小时候是个学霸。17岁进入维也纳大学, 获得医学博士,毕业后留在维也纳生活, 主业是给人治病,特别是精神疾病。 他的理论,主要是从自己给人治病的经历发展而来。
可能有人会好奇,为什么当时的维也纳有那么多精神科疾病。 按照同在维也纳出生成长,时代稍晚一些的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回忆录, 那个时代对维也纳人来说正是新旧交革,大变迁,大动荡的时代。 在19世纪末以前,作为帝国的首都, 维也纳实际上一直维持者旧时代的秩序。 贵族和平民有严格的界限, 上下守序, 时代的发展很缓慢。而19世纪末期, 一切传统秩序都被打破, 因为战争,维也纳发生过严重的通货膨胀。 迅速变革的时代,引发的各种混乱,反映到人身上就是人人无所适从。 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变化, 对人的心理冲击可想而知。 也为弗洛伊德医生带来了看不完的病号。
弗洛依德医生在治病救人的同时, 一直在思考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冲突, 导致各种奇奇怪怪的行为。 最后他终于得出结论, 每个人一出生就有各种欲望,这种欲望至始至终存在在潜意识里, 但是因为外界条件的种种限制, 被压抑了, 所以就导致了种种不平衡。
弗洛伊德据此把人分为在潜意识动物层面的欲望集合本我,代表意识层面的思考动机的自我,和社会道德等等所代表的超我。 因为超我约束本我, 自我就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特别是本我集中体现,所谓libido, 力比多代表各类快感,主要是性, 被弗大夫当作了人性的源动力。 弗大夫开出的药方是爱欲eros, 与此相关的各种心理机制,可以被用来平衡超我和自我的冲突。
由此可见, 弗大夫是一个对人性的悲观主义者,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动物性, 天生会和外界产生冲突,尤其会和人的社会层面,道德,法规等等产生冲突。 被特别拿来举例的就是众所周知的恋父恋母情节。 弗博士的天才之处在于他一下就抓住了欲望,这种相当基础的东西。他的局限在于他是一个精神科医生,天天混在精神病人堆里,这些人代表的是社会的暗面, 所以他只给出了暗面的理论和解释。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因为极其有效,而且理论相当基础, 在提出之后就大获成功。 并且随后渗透影响了整个西方人文社科的方方面面。 直到今天, 欲望的释放和被约束仍然是各种艺术门类试图表现的冲突主题。
几乎在精神分析理论大获成功的同时,又有一派天天和动物打交道的学者, 从研究观察动物的行为开始, 试图用观察行为的表现来理解人。这一派的先驱当然是鼎鼎大名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 从小我们就学过狗一摇铃就流口水的故事。 巴甫洛夫只研究了狗,在他之后, 用类似的一套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的承前启后集大成者就是斯金纳老师。
斯金纳老师童年生活在美国宾州的一个小镇上,他从小就是一个熊孩子,喜欢各种冒险和折腾。 比如自造一个独木舟带领几个小伙伴漂流了一千里。 又把一个旧锅炉改造成蒸汽炮, 用土豆和萝卜当炮弹打破邻居的窗户,打穿他们的屋顶。他还自造了一个滑翔机并随后坠毁等等。按照弗大夫的观点, 熊孩子的欲望得到了各种释放。 所以斯老师对人性看法没有那么悲观。 甚至说, 没有所谓人性!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 人就是动物。 动物的条件反射是底层的低级行为, 而有各种高级行为的人,也不过是对外界各种环境变化,刺激做出的反应。 所以要研究一个人, 可以把他当成一个黑箱, 只要从外部行为上观察,就一切尽在掌握中了。
斯金纳老师正是践行了这种观点, 并且用这种理论指导了自己的一生。 和很多伟大心理学家一样,斯老师一开始学习的专业也不是心理学。他起初是学习英国文学的作家苗子。 读书期间, 因为看到了动物行为研究中的条件反射, 觉得自己找到了真爱,就转去学习心理学, 研究动物行为。 找到真爱后, 他拒绝一切娱乐活动,拒绝和女生约会, 全身心投入到各种实验中去, 因此而顺利拿到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并且当上了教授。
斯金纳研究动物的各种条件反射行为。 特别是他用奖励和惩罚两种刺激来改造引导动物的行为,发现十分的有效。 于是他觉得应该把自己的理论应用到教育上, 用奖励和惩罚来指导小孩的学习。
斯金纳观察了当时的教育体系, 老师主要是在惩罚孩子, 不听话的孩子, 学习不好的孩子等等。 于是斯金纳指出, 传统的教育方法光用惩罚来约束小孩的行为,这是不对的, 应当奖惩并用。随后他特别提出了所谓强化学习的方法。其中的要点包括,要强化正确的行为,给予正确引导和奖赏,特别是要及时强化。这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斯老师特别反对大班教学,因为如果大班教育,一个老师管不了那么多孩子, 老师也就没法对每一个学生的行为进行及时的指导。要做好强化, 及时反馈非常非常关键, 这样一个老师带不了几个学生。 由此可见, 斯老师要搞的还是精英教育。
斯老师一生著书立说,晚年得到了各种奖励和回报。他曾经拿到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美国科学最高奖项),美国心理学系会更是给了他各种荣誉。面对一个伟大的精英人物, 当然就有各种嫉妒。 一种被广泛引用的谣传是斯老师曾经把自己的女儿,放进斯金纳箱里,研究了两年。 因此导致他女儿成年以后自杀。 实际上这是一个编造的谎言, 他女儿幼年时可能是被研究了, 但是是在舒适的摇篮里, 成年后也没有自杀, 而是成为了艺术家, 还出版了父亲的传记。 可见精英主义经常会遭到各种污蔑, 但是事情的最后,污蔑总改变不了事实。
弗大夫整天跟精神病人打交道, 斯老师主要在教育动物。 因此他们两者的观点随然有效, 但是并不全面。 在以上两派学说提出之后, 作为人本主义学说的代表人物,马斯洛教授终于来了。
马斯洛教授也是一个犹太人, 与斯老师相反, 他有一个十分不幸的童年。 他父亲酗酒, 母亲十分冷漠残暴。据说他小时候曾经抱了两只小猫回家, 被母亲当着他的面活活打死。 因此母亲去世时, 他拒绝参加葬礼。 从小就没有母爱和父爱, 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按照弗大夫的理论, 和斯老师的观点, 这会是一个失败的人生。 不是变成精神病, 就是去坐牢。 然而并不是。 马斯洛没有父爱和母爱, 变得孤独内向, 然而他家附近有一个图书馆, 他从小就在书籍中找到了慰藉。 读书改变人生!
作为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个天才人物, 马斯洛教授的家庭虽然没有提供条件, 但是他的天分极高, 靠自己读书, 他进入大学, 在那个年代, 并不容易。 而后改变一生的时刻到来了, 他爱上了自己的表妹, 并在众人的反对声中, 与表妹结了婚, 那年他才20岁, 表妹19岁。
天才人物受到爱情的滋养, 进入了爆发期。 当时美国的各大学心理学系被行为主义主导, 都在训练各种动物。 马斯洛教授一开始接触到的也是行为主义, 并且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理。然而不久之后, 特别是看到了精神分析学说,聪明如他就产生了怀疑, 人性如此复杂,光研究动物就能搞明白吗? 特别是他的第一个小孩出生后,通过观察自己小孩的成长,他彻底意识到了行为主义的局限性。人终究不是动物, 小孩和小狗小猫还是有点不一样。 于是他开始研究猿猴的行为,并拿到博士论文。在开始教学生涯之后, 更是提出了众所周知的马斯洛层次理论。
按照马斯洛层次理论, 人之所以为人, 既不是所谓力比多驱动, 也不是象动物一样仅仅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这些理论只是观察到了部分现象。 不是全部真理。 把精神分析中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三层概念重新划分, 把内在的冲突变成没有冲突的层级结构, 就构成了人性。
力比多只是最底层。 满足了最底层欲望, 上面一层是安全感, 这两层都满足,动物的问题就解决了,可以变成人。 第三层是归属与爱,在弗大夫的学说里对应的是自我。弗大夫那里是平衡冲突的关键,在马教授这里只是承前启后的一层。 再往上的是社会承认和尊重。也就是超我层面的东西。 在弗教授那里,超我和力比多是冲突的。 马教授这里的谈超我,是从正面意义上来讲的, 得到了社会承认和尊重,是自我的进一步发展, 而不是本我的冲突。 因为马斯洛教授接触的正常人比较多, 而不是整天接触病人。
最上面一层, 所谓的自我实现。 是最难讲明白的。 马斯洛教授的人生经历, 就可以被当作一个自我实现的样板。从童年的各种折磨, 成长为名教授, 直至美国心理学会的会长。 可以说自我实现是一个大筐,里面装了各种人生圆满所代表的内涵。
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很高,可以接触到各种成功人士。 马斯洛教授的晚年,专门考察了很多当时的成功人士。通常情况下, 这些成功人士都达到了自我实现的层次。但是经过仔细对比, 马教授发现这些自我实现的人里面还是有两个层次, 一个是简单的自我实现, 只是偶尔满足了自己, 另外一类人自我实现已经升华了, 经常会有所谓巅峰体验, 达到了所谓超验。 可惜他并没有完成自己的研究, 就因为突发心脏病而去世了。这些看法总结在他的遗作, 人性能达的境界这本书里。
马斯洛死后, 一些人顺着超验体验继续下去, 推出了所谓超验心理学。 为了与之前的三大门派区别, 超验心理学又叫第四心理学。而所谓超验,本身能够到达的人就太少。 一般人想理解很难, 曲高和寡, 也就变成了所谓玄学。 研究超心理学的不是大师就是神棍, 基本都是神神秘秘的。这类超验体验,在东方实际上叫做证悟。
本文到此结束, 下一篇我们来讲超验和证悟,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