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 少不了聚餐喝酒, 本文简单谈谈当下科学研究对酒精工作机制的理解,供大家喝酒时参考。但也要事先说明,有关人的科学研究通常只是研究共性,基本上不讨论个体差异。除非您是标准人(样本各个维度都是均值),这里的大部分数值相关的结论都未必适用。
与之前说过的咖啡和茶不同, 酒精是一种镇静催眠剂。 可能有人一看到这里就不同意: 明明是喝了酒话多更兴奋, 更激动,怎么还镇静了?还催眠了?其实这是酒精所谓醉酒效应的一种表现: 在喝酒一开始的头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 人会变的轻松和开心, 随后酒精开始排出体外, 这些反应走向反面, 会被镇静(想睡觉)的感觉取代。 而人自身的心理,为了维持之前体会到的轻松开心, 就会多喝。直到正向反应饱和,负向反应占统治地位,人就进入了完全镇静(醉倒)状态。
特别要提出来, 酒和任何一种起催眠和镇静作用的药物同时服用都非常危险。很多人都知道几个著名人物卓别林,玛丽莲梦露(这个也有说法是被人灌的)是酒后服用安眠药自杀的。 主要是镇静效果叠加可能扰乱维系生命的植物神经系统。 另外酒也不能和止痛药,比如布洛芬,阿司匹林之类的同喝,非常伤胃。
接下来,说说酒精进入体内的作用机理。 没有量,讨论作用都是耍流氓。 首先这里给一个标准的酒量, 按照酒精含量的对等作用, 一大杯啤酒(350ml, 大半瓶),一杯葡萄酒(120毫升, 通常是两杯红酒),一杯烈酒(25-30毫升,50度酒, 半两杯一满杯)作为基本单位。
酒精属于小分子, 可以非常快的被人体吸收, 从进入胃开始就能很快进入血液,流遍全身。被胃吸收的酒精占2成,剩下8成是通过肠(小肠)吸收的。所以当胃里有食物, 多吃点东西垫垫,酒精浓度会被稀释,也同时能降低酒精进入肠道的速度, 可以减缓酒精的作用。 酒精在体内会和脂类结合, 因此会在全身导致各种反应,特别是酒精进入大脑会起作用(影响了大脑中的脂类物质)。因此一般来讲,胖子因为脂肪多, 比较能喝。此刻作者缓慢的挪动了一下身躯表示:这是对咱们的安慰奖!(虽然作者因为脂肪太多,医生告诫严禁饮酒)。当然,有利就有弊, 因为跟脂肪的结合,酒精排出体内就比较慢,酒精起作用的时间就长。
因为很快就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有进就有出,酒精随后在体内开始代谢。 不少人有开车被警察叔叔拦下要求吹一口的经历,尤其是在年节晚上的闹市区(警察叔叔知道怎么做能抓到最多)。因为酒精从肺部代谢的比例非常稳定,所以呼气中的酒精含量可以相当准确的对应体内的酒精含量。这是呼气测醉酒的基本科学原理。 实际上,大部分酒精(>95%)还是靠肝来代谢。具体过程是,某种酶先把酒精转换成乙醛,然后再变成乙酸(醋的成份),最后排出体外。 中间产物乙醛是有毒的, 一旦在体内积累,就会引起严重不适,主要表现就是恶心想吐。尤其是代谢能力相对较弱的人,表现的会特别明显。
一个成年人,酒精排出体外的速度标准是:对应啤酒,红酒,白酒前面提到的那个标准量,通常要一个小时代谢。超过代谢速度喝酒,不良物质在体内累积, 就会有各种不良反应。 但是因为酒精的刺激,代谢的酶在体内会累积,这样代谢的速度随着喝酒的过程可以有一点点提高。 所以如果不想醉酒, 一开始要喝的慢一点, 不要太猛。
下面再详细说说酒精对脑的影响。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让人最喜欢,最上瘾的东西都是直接作用于大脑的。 也会对大脑产生负面效果。酒精也不例外。
如果一个标准人,以标准速度,一个小时一个标准量来喝酒,酒精的代谢大致是平衡的, 你体验的是相对比较好的一面, 愉悦,健谈,自我夸耀。负面效应是会部分损失判断力,和反应时间。一喝酒就不能开车是有道理的。
现在假设喝酒速度快2-3倍,因为来不及代谢,酒精和乙醛都在体内累积,人就开始有很大反应。人会身体摇晃,口齿不清,恶心想吐(其实吐是体内中毒的应激反应,一种保护机制,试图直接把吃到的坏东西吐掉)。 这就是喝醉了。
速度再加一倍,酒精开始影响底层神经,会有体温不稳定(过低,过高),感官麻木,直至昏迷。条件反射都开始慢慢消失。速度再增加,影响到心跳呼吸人就直接挂了。喝酒太猛,喝挂掉的也有。通常都是因为某种莫名其妙的事情杠上了,两个人拼酒,拿着瓶子对嘴吹。斗狠逞勇,牺牲在眼前!
开篇就说过,酒精是一种镇静剂,因为会和脂类特别是脑部的某些神经递质结合,降低这些物质的活性。那为什么喝酒还会感到兴奋? 科学的回答是还不清楚。实际上可以猜测因为大脑是有正向兴奋,反向抑制两类不同神经递质所维系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酒精肯定会影响这个平衡。至于往那一边摆动,就算先是正向,也终将会摆回来。所以喝个不停的人,就算一开始兴奋了,能说能唱,永远只有一种结局,醉倒在地!
另外需要特别指明, 喝酒会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之前一篇文章说过多巴胺刺激欲望。因此喝酒的人欲望会更强烈。又因为同等的刺激会自动消退,尝到了欲望的甜头之后,为了保持这种状态,人会自动喝的更多。同时,很多神经递质在记忆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酒精的抑制作用可能会导致失忆。大部分喝醉酒的人都有完全不记得喝酒的时候自己说了什么之类的感受,就是这个道理。
醉酒之后的第二天头疼难受,是喝酒的人最不愿意想象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 医学目前没有给出解释。 我们可以按照脑工作的一般原理把这个想象成一种保护机制,正是以这种难受状态的警告来对抗更多多巴胺的诱惑,让人建立起不愿醉酒的心理防线。注意这种状态下不要随便吃各种止痛药,作用不大还会伤胃。一些加速代谢的食物饮品可能有点作用,比如喝一杯咖啡,帮助你拉肚子,把酒精快速排出去。
讨论完酒精对大脑的作用,多说两句有关耐受性,就是酒量。所谓能喝不能喝,实际上说的就是酒精的耐受性。能喝的人,酒精对身体的刺激不明显,不太容易进入醉酒的状态,当然也要更大的剂量才能兴奋。 这种耐受性,可以通过不断刺激大脑来产生。也就是酒量是可以练出来的。 但是也有限度,大幅超量真的会死!前面讨论过,胖子相对可能比较能喝。 有些人因为遗传关系,体内缺少代谢乙醛的酶,就很不能喝,喝一点点就醉。女性吸收酒精相对比男性更好,大约胜出30%。因此也更容易醉酒。最后,能喝的人,一方面是耐受性好,另一方面酒精在体内停留的时间也长,所以其实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比如更加伤害肝脏。所以有特别技能也不能滥用。
最后说说所谓酒后助性,酒后乱性。之前提到的多巴胺效应,酒精确实可以提升欲望。但是又因为酒精的实质上的抑制作用,酒精其实会降低能力, 和相应的快乐感受。欲求不满,就是痛苦。 所以试图以喝酒来助性的人,都将品尝失败的苦果。 这些人不明白为什么, 还不能跟人说,也是一种苦恼。
全文结束时,再重复一遍开篇的观点,以上有关具体量的讨论都是针对整体平均,因为个体的极大差异,请不要对号入座。只是提供一些一般的指导原则。
酒出现几乎伴随了人类整个文明史,在中东地区有大约六千年前的酒厂遗址。另一方面,据中国专家的研究(没错, 是中国!),少量喝酒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类疾病的发病率,降低中年男人心脏病,或者中风的风险。所以适度饮酒有益健康(也许)。所谓适度,应该少于前面的标准量, 半瓶啤酒或者一杯红酒或者一小杯白酒为限(数值仅供参考),还要限制喝酒的速度,慢慢享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