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AI的一点随想

今天的文章没有主题, 想到什么写什么

这两天业余时间翻完了一本讲古典音乐的书, 叫”乐之本事”. 强烈建议古典音乐爱好者阅读, 如果对古典音乐有兴趣也可以翻翻, 原书作者说他是写给爱好者的入门书, 其实他高看了爱好者的基础知识水平. 也许是想说的东西太多, 用了很多专业名词, 说起用户体验, 对初学者并不那么友好(职业病犯了).  但是读过总比没看好, 帮着做个广告.

其实原书中说的最多的还是审美, 不光是音乐, 所有的艺术, 甚至人生的意义. 归根结底是美学. 所谓艺术的科学是美学, 科学的科学是哲学. 其实美学和哲学是相辅相成的, 二者合一, 就是道.

谈及美学, 绕不开的就是李泽厚先生的美学三书, 这本来是三本书, 美的历程, 华夏美学, 美学四讲.  三本书各种版本不知出了多少, 也有就叫美学三书的合计版本. 美学也罢, 哲学也罢, 琢磨起来都费劲, 因此这类书一般都小众. 能出这么多版本, 已经是超出想象的影响力了. 也就是所谓绕不开的理由.

但是个人看法, 美学三书终归只是入门读物级别的东西, 要想深入体会, 还是得到西方的经典著作里去找. 中国人的传统美学, 李泽厚先生讲了很多很多, 但是不透, 最后还是得看金刚经,道德经和易经.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太高, 一般人可能也够不着. 阳春白雪,应者寥寥. 高手寂寞, 又想布道,  真的是很矛盾啊.

李泽厚先生在建国后和朱光潜, 蔡仪,有一场著名的美学论战, 本来美学可以有很多种, 但是最后无产阶级革命美学总要胜出, 所以这个嘴仗要打. 打起仗来情绪激动, 就会超水平发挥, 为了争取围观群众支持, 也会说的比较直白. 强烈建议好奇的群众翻出史料去围观一下.

说了一大通, 没有半句AI,  不是关于AI的随想么? 所谓随想, 就是这样的啊.

其实本文是想说, 因为美学和哲学最高, 可以说是人类最上等的知识和成就. 要想做出类人AI, 不能只在工程里打转, 一定要搞懂美学和哲学.

继续跑题. 乐之本事这本书里谈到对音乐的审美, 因为音乐本身是个序列, 不像画或者图像一样能让人一开始就人掌控全局. 音乐一开场你并不知道接下来会听到什么, 在听的过程中, 一般人的的工作记忆容量也有限, 听到后面, 前面的也许就忘了, 没有一个全局的上下文可以依托. 因此音乐的主题都要反复重复,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有大量的冗余信息. 即使这样, 仍然表现力有限, 存在信息量不够的大问题, 所以古典音乐发展到后期, 主流越来越依重唱,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最后是大合唱, 而我们耳熟能详的音乐, 大多都来自歌剧.  因为结合文字, 信息量才能更多.

创作, 可以认为是作者和读/听/观者之间一个传达信息的过程. 作品就是要传达信息的媒介和载体. 音乐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 完整的传递信息, 需要作曲的人和演奏的人合作来提供, 通常是各占一半, 作曲的人需要把自己的丰富感受压缩在乐谱上. 演奏的人虽然自由些, 但是仍然受限于手中乐器的表现力 (钢琴因为表现力最强, 被成为乐器之王) . 所以就算作曲者和演奏者都尽力了, 仍然不能提供完整的信息, 还有很大一部分需要脑补. 这就是为什么欣赏古典音乐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 当然, 不学也能欣赏到一部分, 有人天生就敏感, 能自通乐理, 但是大部分人需要训练.

音乐/美术/文学这些东西, 归根结底都是大脑的安慰剂. 大脑天生喜欢探寻模式, 通过观察模式, 结合自身的记忆, 如果能总结出所谓规律, 大脑就会兴奋.   寻找规律的极致是就是所谓借此体悟到人生的道理.  从信息量角度上讲, 音乐,美术, 文学依次扩大. 但是从悟道的角度上讲, 听到音乐有所触动,最有可能悟, 美术次之, 读完一本小说悟道的最少. 因为压缩后的信息才是最精华的部分.

那么人生的道理又是什么的,  能让大脑愉悦的是两类东西, 一类是以多巴胺为代表的兴奋剂. 正向刺激, 高潮体验. 一类是以内啡肽为代表的安慰剂. 在经历过痛苦不适后的反向刺激, 对应的是舒适.  两类典型的毒品, 冰毒是正向刺激, 兴奋狂躁, 极端的会去吃人咬人. 海洛因和鸦片是反向刺激, 舒坦,昏昏欲睡. 两者都会上瘾, 前者比后者更可怕. 辣椒和跑步的上瘾是后面一种. 换个控制论的角度, 一个是正反馈, 一个是负反馈.

从系统论的角度, 管理一个系统的终极奥义, 是用负反馈约束正反馈, 没有适当的正反馈, 就是死水一滩. 没有负反馈约束, 系统不够稳定, 早晚就爆掉了.  那些管理公司的真正高手都懂这个道理. 大脑也是这么管理的. 所有的复杂系统,都是这么管理的, 才能生机勃勃, 又存在秩序.

BTW, 说AI说的太少? 我全文都在说AI. 就喜欢故弄玄虚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