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朋友圈的一篇文章在刷屏, 题目叫微软发布了一款设计师神器。 该神器除了酷炫吊炸天的设计(其实长的好像lenovo3年前的某个获奖机器啊),更吸引人是附带了一个创新硬件和围绕这个硬件设计的新形态交互方式: 双手配合。 听说设计师看到了都大丈夫。
一看这种交互方式,就想到了一个人: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界的大牛Bill Buxton。大家都熟悉苹果重新定义智能手机的故事。苹果用电容屏多点触摸革新了交互方式, 把黑莓诺基亚等一票在键盘机时代不可撼动的名厂送入了地狱。而多点触摸最早的概念提出和原型就是Bill Buxton等一干人在多伦多大学二十几年前做的工作。一方面要赞Bill Buxton先生的远见卓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一个真正创新的交互方式从原型到成熟的技术要多久。而且需要乔布斯这样的天才人物在背后强力推动。 Bill Buxton先生在双手协作方面也做了二十多年的工作。 微软刚刚推出的产品, 肯定是延续了他的思想。 本文在此讲一讲双手协作这种交互方式的来龙去脉,并借这个话题简单讨论一下未来交互的走向。 有关双手交互的主要内容都来自于Bill Buxton先生的个人网站http://billbuxton.com/。 该网址强烈建议人机交互和设计相关的从业人员收藏。
Bill Buxton先生或者说大师有多牛,可以找时间单独写一篇文章。简单的说, 作为人机交互和设计界的元老之一, 他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 之前提到的改变世界的多点触摸就是其中之一。 Bill Buxton 同时对双手交互感兴趣。 人是长着两只手的, 我们平时做事, 都是用两只手在配合。 从历史角度来看, 键盘命令行时代是两只手操作, 到图形界面鼠标时代, 忽然只用一只手来点点点了。 什么?你用一只手敲键盘,一直手握鼠标打游戏,这位同学请你出去!总之两只手配合起来才有高效率。 那么在触摸界面两只手应当怎么用才能效率更高呢? 什么?你用一只手握手机,另外一只手点击。 这位同学也请你出去!
天下没有完美的事情, 就交互设计来说, 需要针对一个特定场景来把握各方面因素的平衡。比如要追求交互效率的最大化,通常就需要一个比较大的交互空间, 这样是以不能移动为代价的。 Bill Butxon谈到的双手交互就是针对效率的提升来设计的, 我们看到的是大屏, 专注等属性。
对效率的追求还可能会让交互变的很复杂, 对普通人来说就成了门槛。而学会这种交互本身就是一种工作技能, 可以用来挣钱。 比如设计师会在找工作的简历里面列出会用photoshop,flash等等。Bill Buxton曾经在自己的讲座里谈到过是design for fun(大众) 还是design for work(efficiency,小众)的问题。 微软的这个新品放出的视频太少, 还不能看出有没有追求效率的极致? 是不是可以作为一个设计师的创新生产工具?当然曲高和寡, design for work的市场要小很多, 就算卖的很贵, 也不能挣大钱。
回到双手交互,重复一下观点, 双手并不一定比单手好,各有适用场合。 双手交互主要是为了提升效率。做一个工作, 想要提升什么, 先要能够测量什么。 这是一般道理。否则就没办法掌握方向,科学研究会变成瞎猫撞到死耗子。 而面向当前的图形界面, 学界评估效率的方式是fitts law 和steering law, 有时间可以去看看翟树民博士的文章,这里就不展开了。 对于双手操作, 问题比较复杂, 不能简单的沿用fitts law, 因为fitts law是只针对鼠标这样点击设备只有一个点的。 双手的时候起码有两个点。
为了分清楚效率问题, 需要进一步把具体操作分成离散类型的和连续类型的。 离散是指敲键盘这样的动作, 都是一下一下的, 而连续是指鼠标光标的定位或者手指的滑动。 两个手都离散最典型的就是敲键盘。 刚才出去的同学请回来, 一手键盘,一手鼠标, 就是离散加连续, 一手一个鼠标或者双手在屏幕上抓来抓去就是连续加连续。 各有不同。 再进一步追究, 双手配合还有是不是同时在动作的问题, 敲键盘虽然看上去是两个手都在用,但实际上一个时刻只有一个输入, 打游戏就不一样, 两手会同时动作。 哎呀呀, 搞那么多,分那么细干嘛。 做研究就是这样, 一点都不酷, 好枯燥。。。
只有分的够细,把握每一个细节,各种差别之处都搞清楚才能给效率一个清晰的指标。 因为还有数学公式, 具体内容这里就略过了。只谈谈设计思路吧, 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双手的交互操作, 你会怎么做?请停下来思考片刻。
当然,设计不能凭空想象,需要观察。 那么人平时干活的时候, 双手是怎么配合的? 一个例子是写字。 很多人以为自己写字是一个手的事, 实际上不是。 通常写字是两个手在同时动作, 一个手写字, 另外一个手在移动本子, 这样写的那个手可以一直保持比较顺畅的姿态。 如果把本子的移动去掉, 光靠一只手写出来的东西长的象这样:
图中左边写的字,如果拿掉本子的移动,就会变成右边那样。写字代表了一大类双手操作的配合方式, 一只手用来做辅助, 另外一只手输入。adobe曾经有一个硬件,adobe尺子, 就是这种思路。可以被称为right to left hand reference。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一个手的动作大, 一个手的动作细微, 所以也可以称为Macro -micro 配合。
在上述方式下, 双手的配合是各自任务不同, 但还是有一些动作,两只手的角色并无显著差异的, 比如这样:
其实敲键盘,弹钢琴两个手的动作也都差不多。 具体到设计, 既可以区分两个手的任务, 又可以两个手不区分。 双手配合。 比如一手抓住一个虚拟物体, 另外一个手来改变属性,做缩放,改变颜色之类的操作。 还可以让一手指定某个操作, 定义另外一手的动作的属性。 比如按住画折线的图标, 你画出来的就是直线段。 等等等等。
Bill Buxton先生研究了很多笔和touch配合的操作。比如这样的, 用手选一个虚拟工具可以沿边画线把照片裁开
比如可以用一只手touch,选择另外一只手写字的笔迹。
笔的输入只是一个点,一个二维的坐标。微软这次搞了个图章和touch配合。 可输入的包括图章的位置和朝向。 多了一个朝向作为连续输入的维度, 可以更炫酷。 最终是不是能大幅提升效率, 要考设计师的功力, 也就是设计师对目标任务和交互本身的理解,还待稍后观察。
一个面向效率提升的设计, 其价值上限是支持任务本身的价值。微软的office是面向大众的, 而设计师是个小众群体。 面向设计师也终究是个小众产品,做到极致都不会有太多受众和影响。何况还有曲高和寡的道理。 一时新鲜过后,终会归于平静。
双手操作是面向效率工作提升的一种,只能适用于非移动的场合。在手机和各类移动设备作为趋势和方向不可阻挡的时代,虽然效率工作或者说pc 有其自留地,在一定期限内不会消失(因为摩尔定律还在起作用,当手机的计算也过剩了的时候, 还是会被手机芯+pc壳子取代), 但也不会再增长。
每一次交互的变化,都会引入新的软硬件平台, 创造新的机会。 旧时代的恐龙公司会死, 引领创新的公司会活。 这一代驱动创新的公司, 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代交互革命中的恐龙。
因为pc的革命, DEC之流早已消失。 在移动互联时代, 当年的弄潮儿,现在的pc巨头们都正在痛苦。 微软的恐惧也在于pc的消亡,长期来看,windows将不再是通杀的利器和竞争优势。 然而潮流趋势不可逆行。
手机作为移动平台, 也有消亡的时候, 下一代的平台是AI+AR。AA时代, 交互会是能够理解人意图的真正自然交互, 而语音界面和个人智能助手是第一站。
从时代变迁中生存的唯一特例是IBM, 只有会革自己的命,才能活下去。IBM已经冲到了AI的最前线。 移动互联时代的弄潮儿 Facebook, Google都在拼了命的做AI, 微软,Intel 自然也不甘落后。 那么未来是谁的? 也许是中国人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