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朋友聚会, 大家聊天问起我最近为什么忽然开了公号? 回答是因为调整了作息习惯, 每天早上起来到上班工作之前, 有1到2个小时时间, 本来是计划用这段时间来读书, 几次后就发现也许是年龄大了, 如果只看不写, 看完不久就忘光. 于是决定做做读书笔记, 顺手写几句. 写了几句之后发现这段时间其实刚刚够写一篇不长不短的文章, 一边可以整理自己的思路, 一边可以帮助记忆. 写下来的东西一开始放在博客上, 同时在朋友圈发个链接. 但是从微信访问博客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朋友就建议为什么不自己弄个公号? 就有了这个公号. 公号到现在开了两个多月, 大约写了有不到二十篇文章. 虽然我不是一个勤勉的作者, 但也找到了些许写字的感觉. 今天就来说说怎么写字: 如何写出一篇文章?或者更奢望一点, 写出一篇好文章?
因为一直从事研究类相关的工作, 长期受到的训练就是要做一件事, 先问为什么? 那么要写文章, 就要先问为什么要写文章? 目的是什么?
先追根溯源. 文章是文字, 文字来源于对语言的记录, 是语言的存储方式. 语言是人和人沟通的工具, 有了语言, 才可以表达思想. 特别是抽象的东西, 所谓人类简史里构成人类社会的基石: 各种共同想象物, 都得凭借语言, 也只能凭借语言才可以表达. 因此语言就是思想的载体.
然而语言是活的, 如果没有文字记录, 只能口口相传, 那么内容会一直在变, 只有变成了文字, 才能锁定其中包含的思想. 所以文字是语言的尸体, 也是思想的长期载体, 更是通向永恒的唯一路径.
中国古代传说仓颉造字. 仓颉是个重瞳, 也就是有一只眼镜有两个瞳孔, 两只眼睛四个瞳孔. 史书上记载中国古代这样的人一共只有九个, 舜、仓颉、项羽、重耳、高洋、吕光、鱼俱罗、关羽、还有李煜。每个人都有其独到之处. 仓颉的独到之处就是他四只眼睛都用来观察,每天都在研究各种山川脉络,鱼虫鸟兽, 通过研究这些纹路和虫兽的脚印就发明了汉字, 并用它来取代结绳记事这种简单的记录方式. 传说仓颉造字成功之时, 白天下了一场粮食雨, 这是上天对他的祝贺, 到了夜晚鬼神嚎哭, 因为从此人进入神圣领域, 鬼神再也不得安宁.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回到文章, 文章是用来传达自己的精神世界的. 可以传达的内容多种多样, 可以是对某种现实的描述, 可以是观点, 也可以是感情. 但如果事实,观点,和感情这三者都没有, 文字就空洞无力. 写文章的人也许还可以自娱自乐,别人一定不爱看.
所以要写出文章, 首先要有内容. 而内容来源于对现实的观察. 一个好的作者必须观察敏锐, 需要在生活中有所体悟, 才会有想要表达的东西.
其次要掌握写作的技巧, 写作也是一门通过学习获得的技能. 需要有老师教, 需要长期的训练. 刻意学习, 一万小时定理, 同样适用. 刻意学习的关键是要因材施教, 每个人的习惯思维方式不同, 都需要通过练习形成自己的技能. 我自己写文章的习惯总结一下大概有以下几点:
- 写文章要一气呵成. 写东西之前要注重积累,想好了再写, 如果没想清楚, 宁可不写. 写东西不要打草稿, 不要改来改去. 这样出来的文章才有连贯性, 也就能自带气场.
- 写文章要开门见山, 上来就几句话讲清楚观点, 让别人知道你要说什么, 然后在展开, 不能卖驴三页不见驴字.
- 写文章要力求简洁. 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事情, 不要写两句. 写完要回头读一读看, 是不是文字啰嗦了, 能不能有更简单的表达方式.
- 写文章要有层次. 要层层推进, 先讲简单的再讲复杂的, 可以让人渐入佳境. 文章展开后还要再慢慢收拢. 帮助读者整理思绪. 结尾处可以点题呼应.
以上几点如果都注意到了, 就能写出一篇有简单明了,有说服力的文章. 再重复一遍, 要做到随手就能写出能读的文字, 没有捷径, 只能多多练习.
这样的文章, 也许有气势, 有力量, 但是还不能说是一篇好文章. 好文章是人们喜欢传诵和称赞的那种. 更好的甚至能流传千古. 其中的区别在于感情, 在于审美.
对同样的一件事, 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文字作为语言的载体, 自带语言的韵律. 好的文章, 适合大声朗读. 承传启合, 有节奏, 有乐感. 这种文章的极致是诗词, 诗词都是可以唱的.
要把文章提升到这个层次, 还是要靠大量的积累, 要学习文字语言的知识, 要熟读记诵古文诗词的名篇, 要掌握丰富的词汇. 看到美女不要只会说漂亮. 更不要搞歪门邪道耍小聪明, 弄一些蓝瘦,香菇之类的东西. 过于流行化的东西都浅薄, 几个礼拜人就忘了. 文字写成这样会速朽.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 要和文字谈一场恋爱,要有感情.
文章的最高的层次是流传千古, 可以通向永恒. 这样的文字要载道. 有道在其中. 虽然大千世界, 道有万千, 各有不同, 但共同之处是要藏虚, 要留白, 要空. 要留出空间让读者能结合自身的体悟而有所触动. 这是一种审美, 也是一种修炼. 通常只能靠天赋.
文章的结尾说一个很多人小时候都知道的故事, 李白来到黄鹤楼, 看到眼前的景色本来想做诗, 却很不幸看到了崔颢的名作: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佩服的不得了,只好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就遗憾的走了. 这个故事可能是后人的附会. 但李白确实在自己的诗里面多次模仿了这一篇, 其中最有名的是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几乎是个山寨版. 不知写这诗的时候李白怎么想, 是想拿复刻版来致敬?
古人有评论认为唐朝七律 登黄鹤楼 为第一. 你同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