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交互的前世今生,以及对未来交互的展望

这两天朋友圈的一篇文章在刷屏, 题目叫微软发布了一款设计师神器。 该神器除了酷炫吊炸天的设计(其实长的好像lenovo3年前的某个获奖机器啊),更吸引人是附带了一个创新硬件和围绕这个硬件设计的新形态交互方式: 双手配合。 听说设计师看到了都大丈夫。

一看这种交互方式,就想到了一个人: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界的大牛Bill Buxton。大家都熟悉苹果重新定义智能手机的故事。苹果用电容屏多点触摸革新了交互方式, 把黑莓诺基亚等一票在键盘机时代不可撼动的名厂送入了地狱。而多点触摸最早的概念提出和原型就是Bill Buxton等一干人在多伦多大学二十几年前做的工作。一方面要赞Bill Buxton先生的远见卓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一个真正创新的交互方式从原型到成熟的技术要多久。而且需要乔布斯这样的天才人物在背后强力推动。 Bill Buxton先生在双手协作方面也做了二十多年的工作。 微软刚刚推出的产品, 肯定是延续了他的思想。 本文在此讲一讲双手协作这种交互方式的来龙去脉,并借这个话题简单讨论一下未来交互的走向。 有关双手交互的主要内容都来自于Bill Buxton先生的个人网站http://billbuxton.com/。 该网址强烈建议人机交互和设计相关的从业人员收藏。

Bill Buxton先生或者说大师有多牛,可以找时间单独写一篇文章。简单的说, 作为人机交互和设计界的元老之一, 他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 之前提到的改变世界的多点触摸就是其中之一。 Bill Buxton 同时对双手交互感兴趣。 人是长着两只手的, 我们平时做事, 都是用两只手在配合。 从历史角度来看, 键盘命令行时代是两只手操作, 到图形界面鼠标时代, 忽然只用一只手来点点点了。 什么?你用一只手敲键盘,一直手握鼠标打游戏,这位同学请你出去!总之两只手配合起来才有高效率。 那么在触摸界面两只手应当怎么用才能效率更高呢? 什么?你用一只手握手机,另外一只手点击。 这位同学也请你出去!

天下没有完美的事情, 就交互设计来说, 需要针对一个特定场景来把握各方面因素的平衡。比如要追求交互效率的最大化,通常就需要一个比较大的交互空间, 这样是以不能移动为代价的。 Bill Butxon谈到的双手交互就是针对效率的提升来设计的, 我们看到的是大屏, 专注等属性。

对效率的追求还可能会让交互变的很复杂, 对普通人来说就成了门槛。而学会这种交互本身就是一种工作技能, 可以用来挣钱。 比如设计师会在找工作的简历里面列出会用photoshop,flash等等。Bill Buxton曾经在自己的讲座里谈到过是design for fun(大众) 还是design for work(efficiency,小众)的问题。 微软的这个新品放出的视频太少, 还不能看出有没有追求效率的极致? 是不是可以作为一个设计师的创新生产工具?当然曲高和寡, design for work的市场要小很多, 就算卖的很贵, 也不能挣大钱。

回到双手交互,重复一下观点, 双手并不一定比单手好,各有适用场合。 双手交互主要是为了提升效率。做一个工作, 想要提升什么, 先要能够测量什么。 这是一般道理。否则就没办法掌握方向,科学研究会变成瞎猫撞到死耗子。 而面向当前的图形界面, 学界评估效率的方式是fitts law 和steering law, 有时间可以去看看翟树民博士的文章,这里就不展开了。 对于双手操作, 问题比较复杂, 不能简单的沿用fitts law, 因为fitts law是只针对鼠标这样点击设备只有一个点的。 双手的时候起码有两个点。

为了分清楚效率问题, 需要进一步把具体操作分成离散类型的和连续类型的。 离散是指敲键盘这样的动作, 都是一下一下的, 而连续是指鼠标光标的定位或者手指的滑动。 两个手都离散最典型的就是敲键盘。 刚才出去的同学请回来, 一手键盘,一手鼠标, 就是离散加连续, 一手一个鼠标或者双手在屏幕上抓来抓去就是连续加连续。 各有不同。 再进一步追究, 双手配合还有是不是同时在动作的问题, 敲键盘虽然看上去是两个手都在用,但实际上一个时刻只有一个输入, 打游戏就不一样, 两手会同时动作。 哎呀呀, 搞那么多,分那么细干嘛。 做研究就是这样, 一点都不酷, 好枯燥。。。

只有分的够细,把握每一个细节,各种差别之处都搞清楚才能给效率一个清晰的指标。 因为还有数学公式, 具体内容这里就略过了。只谈谈设计思路吧, 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双手的交互操作, 你会怎么做?请停下来思考片刻。

当然,设计不能凭空想象,需要观察。 那么人平时干活的时候, 双手是怎么配合的? 一个例子是写字。 很多人以为自己写字是一个手的事, 实际上不是。 通常写字是两个手在同时动作, 一个手写字, 另外一个手在移动本子, 这样写的那个手可以一直保持比较顺畅的姿态。 如果把本子的移动去掉, 光靠一只手写出来的东西长的象这样:

writescript

图中左边写的字,如果拿掉本子的移动,就会变成右边那样。写字代表了一大类双手操作的配合方式, 一只手用来做辅助, 另外一只手输入。adobe曾经有一个硬件,adobe尺子, 就是这种思路。可以被称为right to left hand reference。

adobe-pen-ruler-600x316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一个手的动作大, 一个手的动作细微, 所以也可以称为Macro -micro 配合。

在上述方式下, 双手的配合是各自任务不同, 但还是有一些动作,两只手的角色并无显著差异的, 比如这样:

writescript2

其实敲键盘,弹钢琴两个手的动作也都差不多。 具体到设计, 既可以区分两个手的任务, 又可以两个手不区分。 双手配合。 比如一手抓住一个虚拟物体, 另外一个手来改变属性,做缩放,改变颜色之类的操作。 还可以让一手指定某个操作, 定义另外一手的动作的属性。 比如按住画折线的图标, 你画出来的就是直线段。 等等等等。

Bill Buxton先生研究了很多笔和touch配合的操作。比如这样的, 用手选一个虚拟工具可以沿边画线把照片裁开

pen1

比如可以用一只手touch,选择另外一只手写字的笔迹。

pen2

笔的输入只是一个点,一个二维的坐标。微软这次搞了个图章和touch配合。 可输入的包括图章的位置和朝向。 多了一个朝向作为连续输入的维度, 可以更炫酷。 最终是不是能大幅提升效率, 要考设计师的功力, 也就是设计师对目标任务和交互本身的理解,还待稍后观察。

一个面向效率提升的设计, 其价值上限是支持任务本身的价值。微软的office是面向大众的, 而设计师是个小众群体。  面向设计师也终究是个小众产品,做到极致都不会有太多受众和影响。何况还有曲高和寡的道理。 一时新鲜过后,终会归于平静。

双手操作是面向效率工作提升的一种,只能适用于非移动的场合。在手机和各类移动设备作为趋势和方向不可阻挡的时代,虽然效率工作或者说pc 有其自留地,在一定期限内不会消失(因为摩尔定律还在起作用,当手机的计算也过剩了的时候, 还是会被手机芯+pc壳子取代), 但也不会再增长。

每一次交互的变化,都会引入新的软硬件平台, 创造新的机会。 旧时代的恐龙公司会死, 引领创新的公司会活。 这一代驱动创新的公司, 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代交互革命中的恐龙。

因为pc的革命, DEC之流早已消失。 在移动互联时代, 当年的弄潮儿,现在的pc巨头们都正在痛苦。 微软的恐惧也在于pc的消亡,长期来看,windows将不再是通杀的利器和竞争优势。 然而潮流趋势不可逆行。

手机作为移动平台, 也有消亡的时候, 下一代的平台是AI+AR。AA时代, 交互会是能够理解人意图的真正自然交互, 而语音界面和个人智能助手是第一站。

从时代变迁中生存的唯一特例是IBM, 只有会革自己的命,才能活下去。IBM已经冲到了AI的最前线。 移动互联时代的弄潮儿 Facebook, Google都在拼了命的做AI, 微软,Intel 自然也不甘落后。 那么未来是谁的? 也许是中国人的:-P.

 

 

 

 

 

 

 

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

周末朋友聚会, 大家聊天问起我最近为什么忽然开了公号? 回答是因为调整了作息习惯, 每天早上起来到上班工作之前, 有1到2个小时时间, 本来是计划用这段时间来读书, 几次后就发现也许是年龄大了, 如果只看不写, 看完不久就忘光. 于是决定做做读书笔记, 顺手写几句. 写了几句之后发现这段时间其实刚刚够写一篇不长不短的文章, 一边可以整理自己的思路, 一边可以帮助记忆. 写下来的东西一开始放在博客上, 同时在朋友圈发个链接. 但是从微信访问博客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朋友就建议为什么不自己弄个公号? 就有了这个公号. 公号到现在开了两个多月, 大约写了有不到二十篇文章. 虽然我不是一个勤勉的作者,  但也找到了些许写字的感觉. 今天就来说说怎么写字: 如何写出一篇文章?或者更奢望一点, 写出一篇好文章?

因为一直从事研究类相关的工作, 长期受到的训练就是要做一件事, 先问为什么? 那么要写文章, 就要先问为什么要写文章? 目的是什么?

先追根溯源. 文章是文字, 文字来源于对语言的记录, 是语言的存储方式. 语言是人和人沟通的工具, 有了语言, 才可以表达思想. 特别是抽象的东西, 所谓人类简史里构成人类社会的基石: 各种共同想象物, 都得凭借语言, 也只能凭借语言才可以表达.  因此语言就是思想的载体.

然而语言是活的, 如果没有文字记录, 只能口口相传, 那么内容会一直在变, 只有变成了文字, 才能锁定其中包含的思想. 所以文字是语言的尸体, 也是思想的长期载体, 更是通向永恒的唯一路径.

中国古代传说仓颉造字. 仓颉是个重瞳, 也就是有一只眼镜有两个瞳孔, 两只眼睛四个瞳孔. 史书上记载中国古代这样的人一共只有九个, 舜、仓颉、项羽、重耳、高洋、吕光、鱼俱罗、关羽、还有李煜。每个人都有其独到之处. 仓颉的独到之处就是他四只眼睛都用来观察,每天都在研究各种山川脉络,鱼虫鸟兽, 通过研究这些纹路和虫兽的脚印就发明了汉字, 并用它来取代结绳记事这种简单的记录方式.  传说仓颉造字成功之时, 白天下了一场粮食雨, 这是上天对他的祝贺, 到了夜晚鬼神嚎哭, 因为从此人进入神圣领域, 鬼神再也不得安宁.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回到文章, 文章是用来传达自己的精神世界的. 可以传达的内容多种多样, 可以是对某种现实的描述, 可以是观点, 也可以是感情.  但如果事实,观点,和感情这三者都没有, 文字就空洞无力. 写文章的人也许还可以自娱自乐,别人一定不爱看.

所以要写出文章, 首先要有内容. 而内容来源于对现实的观察. 一个好的作者必须观察敏锐, 需要在生活中有所体悟, 才会有想要表达的东西.

其次要掌握写作的技巧, 写作也是一门通过学习获得的技能. 需要有老师教, 需要长期的训练.  刻意学习, 一万小时定理, 同样适用.  刻意学习的关键是要因材施教, 每个人的习惯思维方式不同, 都需要通过练习形成自己的技能. 我自己写文章的习惯总结一下大概有以下几点:

  1. 写文章要一气呵成.  写东西之前要注重积累,想好了再写, 如果没想清楚, 宁可不写. 写东西不要打草稿, 不要改来改去. 这样出来的文章才有连贯性, 也就能自带气场.
  2. 写文章要开门见山,  上来就几句话讲清楚观点, 让别人知道你要说什么, 然后在展开, 不能卖驴三页不见驴字.
  3. 写文章要力求简洁. 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事情, 不要写两句. 写完要回头读一读看, 是不是文字啰嗦了, 能不能有更简单的表达方式.
  4. 写文章要有层次.  要层层推进, 先讲简单的再讲复杂的, 可以让人渐入佳境.  文章展开后还要再慢慢收拢. 帮助读者整理思绪.  结尾处可以点题呼应.

以上几点如果都注意到了, 就能写出一篇有简单明了,有说服力的文章. 再重复一遍, 要做到随手就能写出能读的文字, 没有捷径, 只能多多练习.

这样的文章, 也许有气势, 有力量, 但是还不能说是一篇好文章. 好文章是人们喜欢传诵和称赞的那种.  更好的甚至能流传千古.  其中的区别在于感情, 在于审美.

对同样的一件事, 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文字作为语言的载体, 自带语言的韵律. 好的文章, 适合大声朗读. 承传启合, 有节奏, 有乐感. 这种文章的极致是诗词, 诗词都是可以唱的.

要把文章提升到这个层次, 还是要靠大量的积累, 要学习文字语言的知识, 要熟读记诵古文诗词的名篇, 要掌握丰富的词汇. 看到美女不要只会说漂亮. 更不要搞歪门邪道耍小聪明, 弄一些蓝瘦,香菇之类的东西. 过于流行化的东西都浅薄, 几个礼拜人就忘了. 文字写成这样会速朽.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 要和文字谈一场恋爱,要有感情.

文章的最高的层次是流传千古, 可以通向永恒. 这样的文字要载道. 有道在其中. 虽然大千世界, 道有万千, 各有不同, 但共同之处是要藏虚, 要留白, 要空. 要留出空间让读者能结合自身的体悟而有所触动. 这是一种审美, 也是一种修炼. 通常只能靠天赋.

文章的结尾说一个很多人小时候都知道的故事, 李白来到黄鹤楼, 看到眼前的景色本来想做诗, 却很不幸看到了崔颢的名作: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佩服的不得了,只好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就遗憾的走了. 这个故事可能是后人的附会. 但李白确实在自己的诗里面多次模仿了这一篇, 其中最有名的是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几乎是个山寨版. 不知写这诗的时候李白怎么想, 是想拿复刻版来致敬?

古人有评论认为唐朝七律 登黄鹤楼 为第一.  你同意吗?

 

茶与咖啡文化篇之茶道

coffee

这是我开始动笔以来写的最不痛快的一篇文章。 快餐时代大众已经没有耐心看太长的文字。 而文化这个话题又实在太深太难, 如何在短短一两千字的小文写出些许味道实在是很为难的事情。 最后决定还是写成冈仓天心名著茶之书的读书笔记,这本书是一百年前冈仓用英文写的,用来向西方推介日本的文化。所以相对来说,通俗易懂,当然也比较浅。 我对茶文化的理解并没有超过他,那就跟随他的脚步吧。 因为篇幅的约束和个人的爱好做了取舍, 所以强烈推荐有时间的人还是读读原书,并不长。

分段仿照原书的章节


中译本的书开篇有日本名教授藤田一美给中国读者作序介绍背景。 开宗名义, 日本文化源于中国, 在十六世纪后, 日本通过贸易接触到西方, 除汉学以外, 又开始学西学。 日本文化从来就是谁强学谁, 并没有大国的抱负和负担。 十九世纪美国炮舰打开日本,当时日本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西周说, 余深感非学西学,今后不足以立身行路。 中文里很多现代词汇是从日本转来的, 其中一些最基础的, 比如哲学, 主客观,归纳,演绎,义务,权利,还有艺术,美术等都是西周首先使用的。 日本被打败,所以西周,津田真道为代表的第一代人是推崇完全西化的 。 到了第二代,也就是本书作者岗仓天心这一代, 日本打赢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 建立了初步的自信。 福泽谕吉等人仍然坚持全盘西化, 岗仓天心则看到了西方的问题,开始推崇汉学为本,西学为用。于是用英文写了这一本书, 向西方介绍东方文化。这本书写于日俄战争刚刚打赢后的1906年。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又何其类似? 以下是正文。

第一章 人情的碗
岗仓以茶碗作为切入点,总揽了一下茶文化。茶一开始出现, 是药材, 后来就称为饮料。从唐朝开始,称为了高雅的享乐,随后因为禅宗的影像,变成了审美的宗教, 日本的茶道,源于唐,成于宋。茶道本身, 是源于对人生不完美的崇拜,就象明知人生难以成就时,仍然希望有所为的温和企图。

茶影响了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膜, 日本人会说一个人没茶气, 意思是他对生活中亦庄亦谐的趣味非常愚钝。茶的精神,不同于西方对酒神的无止境献祭,而是孔子惬意的宁静,老子犀利淋漓,以及佛飘渺的风韵。只有感到自己伟大处渺小的人,才能看到渺小之处的伟大。一只碗中见宇宙。

茶传到西方是十六世纪, 推动者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 到十七世纪, 开始在西方上流社会流行,十八世纪最盛时, 英国的咖啡馆里实际上主要喝茶。塞缪尔.约翰逊说自己是一个顽固的饮茶者。而少数理解茶道的查尔斯兰姆说,我所知道的最大快乐, 就是暗中行善,并偶然发现它是善行。隐藏且可以发现,不敢表白的暗示,正是日本茶道的核心审美。

作者同时抱怨,西方在日本沉迷于温文尔雅的艺术时,把日本当作野蛮的民族。 而当日本在满洲战场大屠杀时并打赢了俄国时,就变成了文明的国度。何等的讽刺!

第二章 茶的源流
茶作为艺术作品,有高下之分,但是并不是只有唯一正确的方式。不同流派,沿革于历史的流变。 此时岗村说了一句名言:当你没有伟大的内心可以隐藏时,才会过多的在小事情上展示自己。
中国的茶在公元四,五世纪就有文字记录, 但当时的做法非常原始,茶叶先蒸再碾碎,做成团子,和米,姜,盐,橘皮,香料,牛奶一起煮。 这种原始的状态,在现在的牧业地区,仍有保留。
提升茶境界的第一人是唐朝写茶经的陆羽。陆羽生于儒释道开始贯通融合的年代, 他给喝茶制定了仪式, 期望从中体悟宇宙的秩序。茶经各章,分别讨论了茶树的本性,采茶的工具,选茶的方法,各种茶具(论述了二十四种),制茶的方法(包括水的选取,著名的 泉为上),以及一些茶人的历史,著名茶园和茶的变种。 中国的瓷器来源于对玉的模仿,不同的追求,与饮茶的方式紧密相关, 陆羽推崇青瓷,因为可以增添茶水的颜色,而白瓷会让茶水变粉,看上去很无味。这是因为他泡的是团茶。
宋朝开始,抹茶流行,茶叶被磨成细粉,放在热水里搅打, 茶汤里也没有了盐。宋人不再过度追求结果,开始重视过程。饮茶不光是一种消遣,而是自我实现的方式。抹茶适合装在深蓝或者黑色的厚茶碗里。 日本最有名的茶器,国宝 曜变稻叶天目盏 就是一只宋代的黑茶碗
明朝崇尚自然, 茶叶不再被各种研磨, 保持原样直接放在水里。 这样的茶汤适合白瓷。 因为泡制的过程越来约简单, 茶具就变的越来越复杂, 作为泡茶用具的紫砂壶就单成为一种文化。
岗仓文中直说因蒙古入侵,唐宋的文化中断,被日本学了去,中国人眼里, 茶也不再是道, 变成了一种玩物,茶叶越来越香。然而这种令人惊异的花香, 正是不肯体悟自然,却玩弄自然的结果, 毫无唐宋时期仪式的浪漫。 对此, 我并不认同。

第三章 道和禅
众所周知, 日本的茶道和禅有密切关系。 岗仓说,茶道来源于禅宗和尚献茶给客人的风俗。甚至在道家的故事里, 老子出关时,从关尹手里接过的最后一样东西,就是一杯茶。
岗仓在这里用了全书最长的篇幅, 试图让西方人理解什么是道, 什么是禅。 因为用英语写书的缘故, 他先强调翻译是不准确的,最理想也是只能看到锦缎的反面,所有纵横的丝线都清楚, 却没有色彩和匠心的微妙之处。但是仍然可以说, 因为古代的圣贤只说道的反面,因为无法正面说出道的真理,这样虽然开始说话的时候显的很傻,但是说完之后, 听众都变聪明了, 所以老子说:下士闻道,大小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你笑了没有?
岗仓认为,相对于儒的秩序, 道和禅都是自由主义, 两种不同来源于中国的两条大河, 长江和黄河。 儒代表北方的正统, 道和禅是南方的浪漫。儒教的精神理想是完美的古代, 而道教的世界是永远在变, 是荒谬的, 既然如此荒谬, 无需严肃对待。

道的思想深深植于中国国民内心之中。成为节制而又文雅的力量。 温如玉这三个字,就是其集中体现。生活虽然如此苦难, 中国人并不凭借西方死后的天堂作为精神安慰。 我们可以和列子一起御风, 那时我们就是风。 我们可以和河伯一样生活在半空之中。道的审美,在于虚,虚藏万物。一个人只有把自己放空,其它的东西才能自由出入。道的思想在艺术的体现,也要有虚,要留给观众空间,让他能体悟,与作品成为一体。如果在生活中掌握了这种虚的艺术, 你就是道教里的真人。
禅宗应对生活又是另外一种态度,禅的自悟来源于成佛六法之一的冥想,佛陀晚年尤其强调这种方法,并将法门传给迦叶,自此二十八代后传给了达摩。达摩一苇渡江,从此禅宗在华夏开枝散叶。有文字记载的禅宗最早的著作是六祖坛经,二代传至百丈大师,首创禅寺和相关戒律。中国的禅宗和道教一样是相对主义, 禅宗大师对禅的定义, 是在南天见到北极星之术。真理只有通过领悟于真理相反的一方才能实现。因为语言无法传达这种高妙的思想,甚至对于先验体悟,语言反倒是一种障碍,因此禅宗的流传并不见太多经文,而是各种小故事,丹霞和尚冬天烧佛取暖就是一例,旁观者吓坏了,说你亵渎佛祖,丹霞和尚说, 我要从灰烬中提取舍利。旁观者愤怒的说, 你从佛像的灰烬中能找到什么舍利? 于是丹霞和尚回答,既然没有舍利,它就不是佛, 所以我并没有亵渎佛, 并转身回去继续烤火。
禅把尘世和灵魂看的同等重要,物并无大小之分,一粒沙中见宇宙。因此寻求解脱的人应在生活中找到灵光的反射,禅寺的组织也是如此,出了主持,所有人都会分担禅寺的日常劳作,而分给刚入门的工作应当是最轻松,越是有声望和资历的僧人,做的工作应当越低端和枯燥。这是修行的一部分。日常削萝卜皮时的言谈中,也许是悟道的契机。 (请告诉我, 那个禅寺现在是这样)

宋代有个三人尝醋的故事, 可以作为总结。 佛陀,孔子,老子站在生活的象征– 一坛醋面前。每个人用手指蘸醋后放在嘴里品尝, 孔子注重事实,说醋是酸的, 佛陀说, 醋是苦的, 老子说, 醋是甜的。

尾声
岗仓的原书, 一共七章, 还有四章,分别说的是 茶室, 艺术鉴赏,花, 茶道大师。 我觉的作为一篇网文, 现在写到的篇幅已经过长了, 有兴趣的可以去看原书。就不在摘录了。 最后一章茶道大师, 说了茶人利休的一生,利休是日本茶道的创立者和宗师,他最爱的一句话是, 世人只道花开好,却不见雪压峦发春草。日本人崇尚和美一起生活,并死的美丽。 在利休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得力于丰臣秀吉的友谊和赞赏,利休名满日本,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利休也死于和丰臣秀吉的冲突, 有人告他要毒杀太阁, 特许可以自杀, 于是利休举行了临终茶的仪式,喝完后打碎茶碗,并留诗一首
人生七十
力围希咄
吾这宝剑
祖佛共杀
岗仓全书的结尾就是这首诗,他说利休含笑步入了永恒的世界。 我觉得他并未体悟利休的心境。 利休心境应当是弘一法师的临终遗言, 悲欣交集!
岗仓说的是日本人对茶的理解, 他们确实截取了唐宋文化, 并将之提升为茶道, 岗仓不屑的明清在生活中体悟的自然, 并没有他说的那么不堪。 道法自然, 日本人其实是走偏了。 明朝另开一路, 中国文化有了新高度, 我们又有了世间唯一活的圣人王阳明。

日本人的路走在前面, 中国人随后,各种反复,都有类似。 他们已经走到头了,而现代中国, 摸着石头过河了几十年, 又会到那里去呢?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帝都的秋天比秋蝉还要短暂. 前几日一阵寒流路过, 早起出门, 路人都纷纷臃肿起来, 已见几分冬意. 幸而有温暖的阳光, 落在脸上,勉强可以冒充秋天. 今天雾霾爆表,昨晚就有各种警告, 早起不见阳光,只见阴冷, 恍然冬日降临. 冬日适合围炉夜话,讲史论今. 一早看到忙总的大作什么是精明强干, 回复里提到徐敬业反唐这段, 以前也琢磨过, 十分有意思. 写一篇小文记录一下. 所以今天不谈科技, 谈历史.

大部分小孩子, 学的第一首诗都是,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传说是骆宾王七岁时候写的.七岁就写出了流传千年的名作,是何等的大才. 除了一首诗,还有一篇文章是中国人学古文必读的,代李敬业讨武曌檄. 这一片文辞华丽又情深意切的文章没几个字. 却有不少名句可以摘出. 先骂武则天:

洎乎晚节,秽乱春宫.

蛾眉不肯让人, 狐媚偏能惑主.

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包藏祸心,窥窃神器.

再表扬徐敬业:

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

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

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

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

最后写给天下人:

言犹在耳,忠岂忘心.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

还有本文的标题: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史载, 武则天看这篇檄文,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皇然问:“谁为之?”

或以宾王对,武则天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徐敬业反唐, 本身是一场闹剧, 没几个月就事败身死了, 要不是骆宾王这篇文章, 估计更没几个人会知道. 反唐失败, 相关人等自然通通死掉.
史载684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 两 个月后聚集了10万众, 与朝廷军队在高邮下阿溪决战,很快全军溃败. 当晚,骆宾王与徐敬业等人连夜奔赴润州,也就是今天的镇江, 准备入海逃往高丽,却未料到,手下王那相带头反叛, 将徐敬业等二十五人杀掉,把人头献给了朝廷。资治通鉴和旧唐书里都说骆宾王当场身亡, 新唐书里却说,骆宾王不知下落.  唐时就有人考证, 王那相在泊舟山畔时造反, 一干人等被杀的被杀,投水的投水, 骆宾王从小就写出红掌拨青波,自然会水,加之离岸也不远, 于是就游泳跑掉了.
中晚唐之交的孟棨在他所撰写的《本事诗.征异》中也有一段记载唐朝诗人宋老五宋之问的见闻,  故事大概意思如下:
时间, 公元709年,地点, 浙江灵隐寺, 人物, 诗人宋之问.
梗概: 宋在被贬职江南的路上,夜游灵隐寺。

灵隐寺名不虚传,眼前的景色让宋诗兴大发。做了一句诗,“鹫岭郁岹峣,龙宫锁寂寥。”可是下句却怎么也续不上来。旁边有个正在打坐的老和尚,看到宋的本事有限,心存怜悯,  就随口吟出一句 “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 宋听后欣喜万分。反复吟诵,觉得老和尚赠的诗联实在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第二天一早,宋之问去拜访老和尚,老和尚已不见踪影。询问寺僧,原来续诗者竟然是大名鼎鼎的骆宾王!

史书记载, 骆是公元619年出生(也有说法是640年,有点对不上). 因此到公元684年反唐的时候,他已经65岁了. 70古来稀,  65岁还能游水跑掉,这体格不是一般的好. 到宋之问夜游灵隐寺, 骆时年九十整, 竟然还能作诗, 还能一夜之间不知去向, 这已经是神话了.

按过骆的生死不说, 回头说说徐敬业反唐这件事情,  忙总的意思, 这都是武则天的安排. 所以徐的反叛,一起兵就完蛋, 所以她才能安心的坐在殿上读那篇骂她的文章, 还责怪为什么没有招揽人才.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武则天改元称帝, 通鉴里说: 九月,甲寅,赦天下,改元。旗帜皆从金色。八品以
下,旧服青者更服碧。改东都为神都,宫名太初。又改尚书省为文昌台,左、右仆射为左、右相,六曹为天、地、四时六官;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侍中为纳言,中书令为内史;御史台为左肃政台,增置右肃政台…  这动静就大了, 旗子改了, 衣服改了, 官职也改了, 还给这些大臣们增设了个监督机构, 右肃政台, 本来就有御史台了. 又弄一个, 弄了好多新御史. 看上去跟明朝弄锦衣卫,东厂,西厂似的. 改动这么大, 传统势力肯定有很大反弹啊, 搞不好武则天就完蛋了.

武则天精明强干, 怎么收拾这帮官呢, 当然是要抓住重点, 重点是什么?  是一帮不服气的老臣. 通鉴里说武则天自己后来总结: 且卿辈有受遗老臣,倔强难制过裴炎者乎﹖有将门贵种,能纠合亡命过徐敬业者乎﹖握兵宿将,攻战必胜过程务挺者乎﹖此三人者,人望也,不利于朕,朕能戮之。卿等有能过此三者,掌即为之;不然,须革心事朕,无为天下笑。 直白的意思就是, 这帮人里面, 就这三个有本事不服管的, 老子把他们都收拾了, 你们还待如何? 这一段恐怕不是武则天的原话, 这明显是个得意猖狂的小人口吻,  应当是司马光用来黒武则天的. 文人都是一肚子坏水. 不过正好梳理了武则天当时要做的事情.

徐敬业是个功勋子弟, 他爷爷徐可不得了, 说唐里鼎鼎大名的徐茂公. 后来赐姓李, 所以写檄文的时候是叫李敬业. 后来失败, 这个赐姓自然要拿掉. 他继承的是祖父传给他的英国公,是红三代一帮勋贵子弟里面的代表人物, 结交名士, 身价亿万, 自以为了不起.

裴炎是高宗的托孤老臣, 为人耿直, 人望很高, 能力也强. 特别是裴家本身就是关陇望族, 数数唐朝宰相里有多少姓裴的就知道这个姓的厉害. 这样的人,那里是随便可以搞定的.

程务挺是个战将, 他老爹程明振是投降给李渊的, 后来多次攻打高丽,很能打, 公侯地位都是打出来的.  程本人也曾击破西突厥, 立过很大军功, 是当时带领军队防突厥的主力. 可见这父子是军营世家, 都靠军功吃饭,  在军中必然威望很高. 然而也被拿下.

徐,裴,程, 估计早早就是武则天要算计的人了, 这三个人里面, 富三代没脑子,  武将没脑子,最难搞的还是裴炎. 何况裴家是望族, 是旧势力的集中代表. 一定要拿下, 这个就是重点. 定好了目标, 下面就是手段.

武则天先把一帮勋贵子弟包括徐敬业都贬了, 还把他们贬到一起, 贬到了杨州,为什么是杨州?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这种富贵地方, 人的日子过的都太好了, 消磨意志, 是拉不出能打仗的军队来的, 你本来就呆在最好的地方, 那里会有出去打的动力?  一帮人被贬, 还整天混在一起.  一喝小酒, 自然互相抱怨, 牢骚发着发着就弄大了, 起兵造反吧! 这里面有个关键人物. 通鉴里说:  盩厔尉魏思温尝为御史,复被黜。皆会于扬州,各自以失职怨望,乃谋作乱,以匡复庐陵王为辞。魏思温为之谋主. 我们要造反了, 谋主是魏思温!

但是富家子好好的日子过着, 就算贬官, 也能花天酒地,嘴上说的容易, 真要造反,赌上身家性命,行动起来也难. 你不反, 有人帮你反! 造反过程如下: 先使其党监察御史薛仲璋求奉使江都;令雍州人韦超诣仲璋告变,云「扬州长史陈敬之谋反」。仲璋收敬之系狱。居数日,敬业乘传而至,矫称扬州司马来之官,云「奉密旨,以高州酋长冯子猷谋反,发兵讨之。」于是开府库,令士曹参军李宗臣就钱坊,驱囚徒、工匠授以甲。斩敬之于系所 .   先诬赖别人,再矫称, 最后驱囚徒工匠授以甲. 完全没见自己的私兵, 这能有什么战斗力?

徐敬业起兵, 靠的是奉史江都的监察御史薛仲璋, 薛是裴炎的外甥, 这条线总算是接上了. 于是武则天去问裴炎该怎么办, 裴炎说你还是归政给李家吧, 贼军不就为了保李唐吗? 根本不用打仗啊, 这下好, 归政李家? 恐怕是归政于你裴炎吧? 你这肯定是勾结你自己的外甥, 要夺朕的权啊, 还是去牢里想想吧! 于是收炎下狱. 炎为此谋,必有同党! 又有长安小儿做歌曰: 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  又说裴炎写了一封信, 内有青娥两个字. 武则天说,:  此青字者十二月,鹅字者,我自与也。』 遂诛炎。 各种证据都在嘛, 当然就杀掉啦. 顺便再杀几个同党. 裴炎不是那么好杀的, 下了狱,天下不少人为他求情, 直到这几个所谓证据都落实, 才杀掉. 程务挺当裴炎在牢里的时候,上表求情, 也是同党, 杀! 具体细节就不多说了.  至于徐敬业, 那后来随手就平了.

读史至此, 明眼人一定看出来了, 魏思温, 薛仲璋都有问题. 这两人都是御史. 一个先被贬了去卧底, 还有一个直接派过去造反. 徐敬业等小儿辈被玩弄于股掌之上. 最终干掉了裴炎. 过程里面动了刀兵, 几个州的百姓跟着陪葬,不知又有多少家破人亡. 所以政治真不是一般人玩的啊!

至于魏薛两人的下落, 魏是明写了, 王那相交到朝廷的二十五个人头里没有, 是余党. 后来被捕杀. 一笔带过, 薛就不知下落了.  这两人到底是死是活, 尤其魏是真死还是假死, 看你对人性的判断, 可以留给小说家.

最后,回头看看文章的标题, 骆宾王是天下奇才, 文章千古流传, 但是想跟精明强干的武则天问一问是谁的天下? 那自然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就是讨论历史, 全文没有影射, 读者君不要胡猜!

(全文完)

 

 

你的记忆, 就是你吗?

今天这一篇, 没有科学, 都是情怀!

早起刷微信, 看到春雨医生的刚过世的创始人张锐的妻子, 未亡人王小宝写的”一个人,和他的爱”, 满满的情怀,今天必须刷屏. 又看到了丁兄的精彩评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次序不能错. 一个人如果连家都管不好, 创什么业? 深以为然! 很多人可能看不惯这种语气, 因为这tmd就是最彻底的精英主义!

再重复一遍,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夫子的理想,就是精英治国, 君臣父子,大家守序而天下治. 现代社会先讲自由, 当然不认这一套. 然而自由追求到极致, 仍然是精英主义. 美国女哲学家Ayn Rand 就是代表.

Ayn Rand 论及自由的名言, To ask nothing; To expect nothing; To depend on nothing. 并不是老子的无欲无求, 委屈自己, 而是一切尽在掌握中.  人首先要为自己活者.  如何能让世界变好?  先让你自己的生活美好起来. 至于要不要齐家, 那是个人选择.  你追求的幸福, 一定不是别人眼里的幸福,需要自己体悟. 回到本心, 方知冷暖.

Ayn Rand 的幸福不是北京瘫, 不是一种身心舒适的状态. 而是一种能力.  因为所谓的身心舒适, 是对应于不舒适,痛苦. 追求身心舒适,其中的真相是被动,是逃避. 正是因为不想忙碌,所以才要北京瘫. 而你真正能瘫的时候, 又会在想别的, 甚至因为浪费时光, 而心存愧疚.想象中的幸福, 并不能得到.

明白什么是幸福的人, 都会把自己放在在一种高难技艺所带来的挑战中, 在不断克服挑战和困难的过程里, 体会到流畅的快乐. Ayn Rand 把以上观点写成了一本书, “flow”.  她说幸福感是通过持久的努力而拥有的一种能力或者说技能.   这样的语气让人讨厌, 因为这是彻彻底底的精英主义.

有没有所谓精神追求, 是不是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 正是划分精英和普通人的界限.

下面说说记忆, 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 我之所以为我, 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 伟人们通常有个好习惯, 就是写日记.  几个流传广的日记, 比如蒋公日记, 胡适之记忆, 里面有不少段子. 比如这一条:

<胡适之日记>

7月4日
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
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月17日
打牌。
7月18日
打牌。

最近这几个月, 因为我的孩子上学远, 早起赶地铁, 我调整了下作息时间, 早睡早起, 头天晚上10点左右睡, 第二天早上自然醒, 一般是在4点半到5点半之间起床. 早起头脑清醒, 可以看书, 写文, 6点开咖啡机热机,  回去继续看书, 6点10分回来磨粉煮咖啡, 6点15分吃早饭, 6点30分出门去坐城铁. 昨天和前天天气好, 乘电梯上候车平台的时候正好朝向东方, 旭日初升, 满目金黄, 睁不开眼. 上了平台, 从固定的车门上车, 从固定的车门下车, 沿最短路线走到最近的闸机出口, 那个闸机刷卡有3-5秒的滞后才能听到刷卡声, 常常人走过去了还没听到, 心里怀疑是不是没刷上, 会有一点点焦虑…

这一大段, 如果我今天不写, 明天一定写下来的不一样. 真正放在脑子里的记忆, 没有那么多, 很多时候我们要靠外物的帮助, 才能回想. 而外物, 是

一直在变的.

最后回到标题, AI技术进步了, 有人觉得从此也许可以永生, 我只要把我的记忆上传到机器里, 就可以永远活下去.  在星际迷航里有一种远程传输装置, 并不是传输物质, 是把本地这个人分解成信息, 传输到远端再合成一个新的, 所有的记忆, 自然保留.  如果本地不分解, 岂不是就无限复制了?  那个到简单, 完全信息原理, 不分解, 就获取不到完全信息, 远处就复制不出来, 这样可以自洽. 然而万一传错怎么办, 中间中断了怎么办, 各种细思恐极. 所谓记忆上传也一样. 我要说的不是这个.

我是想说, 你的记忆并不是完全的自己, 还有各种外物, 各种人, 我这个人, 包括我小时候的玩伴,  小学校里的破房子, 土操场  上学路过的那个大喇叭放流行歌曲的小店. 等等等等, 这些现在都没有了, 我找不到过去, 也就永远没法完整的上传.

谁又能永生呢?

茶与咖啡

七天假期转眼即过。 就要从休假模式调整到工作模式, 读者君是心急火燎的想去上班呢?还是不想上班不想上班还想补觉旅游呢?想是一回事, 做是一回事, 该干啥干啥,今天写两种饮料,工作的时候特别需要, 大部分人一辈子离不开的, 茶和咖啡。

开宗明义, 我们喜欢茶和咖啡, 因为它们都是兴奋剂。

茶和咖啡中都含有咖啡因。 咖啡因通过口服进入体内之后, 由胃和肠道吸收进入血液, 随后遍布全身,大约三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后,完全起效,之后会非常缓慢的代谢,大约三个小时为半衰期,因此早起一杯茶或者咖啡, 到中午咖啡因还剩一小半, 仍然起作用。

咖啡因在化学上归属黄嘌呤类化合物, 茶里面还单独有茶碱,也属于黄嘌呤。 茶碱可以用来放松呼吸道,在治疗气管炎,哮喘之类的药里很常见。 但是茶叶里的茶碱含量很少, 主要起作用的还是咖啡因。

所有的黄嘌呤,对身体都有多种作用,最主要的作用是作为神经介质阻断剂。大脑中有一种称为腺苷的神经递质,是细胞的代谢产物,神经细胞一旦开始活跃,就会产生腺苷,腺苷会降低细胞的活跃程度, 这样构成了天然的负反馈,也是一种生物保护机制。黄嘌呤或者说咖啡因直接阻断腺苷的作用,神经细胞没了这一层负反馈的限制, 受到刺激会更兴奋。同时咖啡因会降低大脑血液的流量,也许不兴奋的部分会更低调,相互作用下,人会觉得注意力更集中,加上兴奋带来的愉悦感, 对精神层面就会有影响,会有一点点上瘾。

黄嘌呤对身体其它部位特别是平滑肌也有作用。 肠胃里主要工作的就是平滑肌, 有人喝咖啡会拉肚子, 中国古代传说中,神农尝百草的时候,靠吃茶叶来清肠胃,排毒, 就是这个原因。

讲完一大段科学知识,再来说说含量。 吃东西也罢,吃药也罢,不谈量就是耍流氓。即使食品吃多了也害人。普通冲泡的一杯茶(250毫升,半斤),咖啡因含量大约是30-60毫克, 用最常见的滴滤手法冲泡的一杯咖啡(不是浓缩)(250毫升,半斤),咖啡因的含量大约是75-150毫克, 因此咖啡里的咖啡因要比茶里面大概多2-3倍。传统食物里面还有另外一个含有很多咖啡因,猜到了吗? 就是可可,以及可可做的巧克力。巧克力的历史对欧洲人来说,比咖啡还悠久, 但是从文化意义上就差了很多。 这里就不说了。现代社会,大家常喝的还有一些软饮料,比如可乐,能量饮料比如红牛,里面都含咖啡因,软饮料的咖啡因含量低于茶,能量饮料的咖啡因含量大致相当于茶。所以一罐红牛的提神醒脑效果基本相当于一罐茶。

到了一定剂量, 咖啡因也是毒药。精神刺激太强烈,就有反作用,比如喝多了咖啡,人会感觉紧张和烦躁。如果咖啡因到了一定量,还可以致死,医学上说,大约每公斤体重35毫克的量,就会有毒到致死。一个50斤重的小孩,大约喝5斤咖啡就会中毒,一个成年人大约需要10斤咖啡。通常人不会喝这么多。所以没事。 这里特别要提提意式浓缩咖啡(简称esp)。浓缩咖啡的浓度大约是普通咖啡的10倍,标准25ml的一小杯,就相当于一大杯普通滴滤咖啡的效果(也许咖啡因的量要第一些) 。意大利人早上喜欢来一小杯esp, 加一勺糖,搅一搅,然后一口闷。提神醒脑,心满意足去上班。 这种喝法跟喝酒差不多, 可以喝很多. 但是要是喝了一斤esp,20个标准杯的量,有可能就挂了。 切记切记!

茶叶本身的咖啡因含量并不比咖啡豆少, 只不过咖啡的做法经过了深加工,先烘培,再磨成粉才泡,提取的效率高。更别说esp,专门加压力,务求浓缩。如果茶叶也磨成粉,泡出来的茶就会特别浓。把茶叶磨粉放在意式机器里,可以做出意式浓茶。好奇的人可以试试,保证够劲。

咖啡因本身是食品添加剂,那么多软饮料都需要,因此有工厂生产这个, 收集一些泡过的茶叶,茶叶次品,渣子,碎叶子, 就可以通过简单的步骤提取出咖啡因。大学化学基础实验里提取咖啡因是必修课。但是前面说了,浓度高了就危险。 纯的咖啡因,相当于是毒品,中国北方的大货车司机喜欢吸一种东西,俗称“面面”,就是纯的咖啡因加碱。这个就厉害了,不光违法,还可以损害健康。

拉拉杂杂写了一大堆,完全从功能角度说,把咖啡和茶写的很无趣。咖啡和茶作为文明载体,都积淀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写几本书都写不完。如果只取其中提神醒脑的功效,那可真是牛嚼牡丹了。改天我们再来谈文化,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