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做技术出身, 后来混用户研究圈子很多年, 一直做的事情就是新产品研发。 技术背景的人通常不太喜欢用户研究这种所谓软科学, 觉得他们太忽悠。用户研究圈子本身又鱼龙混杂。之前互联网刚兴起的年代, 所谓基于用户的设计UCD相当流行了一阵, 时间长了, 很多公司觉得投入产出比不高,或者审美疲劳, 不管什么原因, 目前用研圈子普遍不如10年前乐观。 这里写篇小文, 说说用研的思路, 希望能激发大家一点思考。
有些公司的用研没有分的很清楚, 通常是跟设计部门放在一起,也有把可用性, 用户调研甚至市场,运营相关的都混在一起。 这里要澄清一下概念, 我们说的主要是面向新产品开发的用研, 可用性不包括在内。用研和设计师完全是两类人,最牛逼的设计师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他们其实是创造了自己的世界。用研要做的事情是把自己的世界,变成现实世界。
面向新产品开发的用研或者说UCD,基于用户的产品设计,概念最早是在IBM提出来的, Tom Moran为首的一拨人长期引导这个领域的方向。 我当年在IBM跟他们混过一小段(给自己脸上贴金), 很疑惑这些人并不是很强(我又说人坏话了, Tom不认识中文,他也看不见, 哈哈),为何有如此江湖地位?可能真的是人家是开派元老所以有江湖地位。 UCD那一大套背后是Activity theory, 这里就不多讲了。
国内UCD大概是在03,04年左右引入, IBM还是先驱, 后来有几个国内组织推广,慢慢的发展起来, 接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大潮, 开支散叶。 有人用类似的思路和方法来做创新产品设计,各种痛苦。 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 UCD理论提出的时代还是软件开发的年代, 所以那一套理论和方法基本是围绕了产品迭代操作的,你已经有了产品, 有了用户, 该怎么做2.0. 中国的互联网圈子基本没有原创, 抄国外的思路, 然后在国内基于用户迭代, 这一套方法玩的很好, 慢慢的也有一些江湖大神摸索出了道理, 比如微信牛b到硅谷要反过来抄。 大家都觉得好神奇, 中国最牛产品经理第一人。 哈哈哈, 我还是跪大神一下!
那为什么真正的新产品开发做用户研究总是不对路? 其实道理也不难, 真正的新产品通常是一个新技术驱动的, 新技术出来的全新形态, 第一步是找用户, 连用户在那里都不知道, 做什么用户研究? 这时候怎么办, 我拿一些经典用户研究方法举例子, 说一说这背后的逻辑。
首先最简单就是发问卷。当然设计问卷这件事情本身非常不简单, 要经验, 要学问。最后体现在信度和效度, 大家都懂! 为什么先说问卷, 操作起来容易。 现在网络发达, 有现成网络平台可用, 弄个网上问卷, 各种群里发链接, 这个东西您要不要, 要A、还是要B, 回来就有数字, 反正老板天天要操心钱, 最喜看数字, 一看数字就高兴, 大家顺利通关。
其次是做竞品研究, 很多童鞋没搞清楚, 以为竞品研究是把东西买回来自己研究。 大错特错, 竞品研究要研究的竞品的用户, 你要锁定竞品, 找到用户群, 然后做研究。
再往下是用户访谈, 有各种扩展,比如情境用户访谈。 对用户研究的能力需求越来越高, 到这里是不是高手一看访谈提纲就能知道一二。 心理学专业出身的秒杀各种半路出家。 不展开了。
最后是放大招, 用户观察, 哈哈哈跟在人屁股后面看, 录像。 一提起这个谁都头大, 太辛苦, 太累, 还不保证能出结果。 投入产品比不能预期, 风险偏好的人都不喜欢。 据说当年日本车做美国市场是派调研员在美国人家里住了好几个月,回来写报告。总之玩到这一步就得玩大的, 一般小公司肯定玩不来。
好了, 依次写下来,大家有没有明白这背后的逻辑? 用户研究,用户研究, 你研究的其实是人, 所以各种方法, 跟人的接触越深入, 你才能得到越多, 当然对技能的要求也越高。 你随便派个人去别人家里住十年, 我相信也写不出观察报告。
等等, 焦点小组在那里? 问这个问题的,您还是没看懂这篇文章, 建议从头开始,再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