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智慧?

前面一篇文章我们说过了聪明是怎么回事, 文章末尾留了个尾巴, 说聪明不是智慧, 这篇文章就来说说什么是智慧. 还是要声明,这是一家之言,不一定对不对, 请自己思考,批判性阅读.

什么是智慧? 开宗名义, 智慧就是道!  看到这里有人估计要关链接了, 又来一个吹牛皮的? 不要着急, 容我慢慢讲.

中国人都知道传统文化里面有儒,释,道三家, 尤其是道家的总纲, 道德经,只有五千字, 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头一句, 道可道, 非常道, 意思是道是不能说的, 说出来了就不对了.  我觉得这是老子在吓唬人,故弄玄虚,显得自己高明. 没有什么不能说的, 道的核心是哲学, 是世界观, 是你怎么理解现实的基本思路.

我们小时候读书, 学过很多政治课, 大家都很讨厌那些破玩意儿, 其实里面有些是真正的好东西, 小孩子实在年纪小, 没有人生经历,理解不了. 金庸在倚天屠龙记里讲, 谢逊教张无忌的武功, 因为张无忌年纪太小, 谢逊就逼着他背了一大堆口诀, 弄的小孩子很苦恼. 当时能用的实用技巧啥也没教, 后来张无忌到处被人欺负. 直到他学会了九阳真经,明白了武学的道理, 才理解谢逊教给他的都是好东西, 是真正高深的武学. 政治课也一样,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 哲学有唯物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道其实就这三条, 有人说不对, 还有二元论, 其实二元论最后都疯了. 不再多解释, 能理解的自然能理解, 不理解的靠文字也理解不了. 刚才说老子故弄玄虚, 发现我也一样…

继续解释. 还是说大家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吧, 有了道, 就要指挥人的行为方式, 我们都知道孔子和老子, 孔子的儒家讲规矩,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从个人小家庭, 到社会大家庭, 也许心里面想的是天下一个大家, 所谓, 修身,齐家, 治国, 平天下. 那么老子呢, 这些都不能要, 绝圣弃知, 小国寡民, 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死不相往来. 好像是完全相反的. 那么谁说的对呢?

最近很流行一本犹太学者写的书, 叫人类简史. 里面说智人为什么把其他原始人类都灭了, 就是学会了社会组织. 人光靠血缘关系能组成的最大部落也就是百人的规模和量级, 智人学会了用所谓共同想象物来组织人, 可以部落之间协同, 千人大作战, 那些百人部落自然不是对手. 以至于单兵作战能力再强也要完蛋,尼安德特人据说很高壮,现代人绝对单挑不过. 但结局还是竞争失败,全部灭绝. 所以老子那一套, 说的是基因里自带的东西, 想回归原始, 小部落, 孔子就现代很多, 要社会大组织. 那么老子错了吗? 不尽然, 老子的道理适合所有竞争失败者, 是安慰,也是良心. 博大精深的东西几句话是讲不清楚的,为写文章, 点到为止,行家别较真. 谢了先.

那么释家说的佛是什么? 佛家流行于现代社会,尤其是上层社会的有很多内观,修心甚至双修的法门, 最终都追求所谓开悟, 禅宗讲了特别多各种段子, 当头一棒, 要顿悟. 那么开悟又是什么, 有机会再写一篇. 这里提一下我个人最喜欢佛家的东西, 其实是逻辑, 因明学.

有点跑题了, 还是回来说说什么是智慧. 之前说了是道, 有点玄. 道主要是世界观, 我们常常说做人三观要正. 那么什么是三观? 世界观自然是其中之一. 还有两观, 一个是人生观, 一个是价值观.

世界观说的是你怎么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的.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是怎么运转的, 这是出发点, 然后可以有人生观, 人生观说白了就是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大部分人说起这个都是糊里糊涂的, 我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人?混日子呗, 得过且过. 其实不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潜意识里一定有. 请你放开约束想一想, 你人生最幸福的一刻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比如说你是一个教师, 过60大寿, 很多学生已经取得各种成就,都来给你贺寿, 你站在舞台中央,望着众人,听着不绝于耳的祝贺声, 志得意满. 又或是你是一个探险家,终于到达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海底深处,望着眼前那些前人从未见过的生物,各种满足和幸福感充斥于心.等等等等,每个人都有,人有不同. 这就是你的人生观.

最后还有一观, 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你怎么衡量各种事物的,  有一个非常流行的问题, 媳妇和老妈掉水里先救那个? 总要有个先后, 这就是价值观. 每个人都不同, 还有比如工作家庭冲突的时候那个优先? 有钱先买房子还是先买车? 价值观决定了人的行为方式.

找对象也好, 创业也好, 要找三观合的, 三观一合, 那就是人生良伴, 互为影子, 可遇不可求!感叹一下.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决定了你的一生. 三观正, 剩下的就是机遇. 通常在人的一生里,机遇总会有的,有点耐心就好. 就算没有碰上机遇, 明白的人也无所谓, 毕竟没有白活.

(全文完)

 

聪明的秘密

从小我就被人夸聪明. 一直到现在,还有人叫一个年近不惑之人神童. 这一方面说明我小时候的聪明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另一方面也说明我现在没有什么大的成就, 以至于有人觉得还是小时候的称号略优.

别人夸你聪明的时候, 时不时还会感叹一句, 你为什么这么聪明啊? 既然很多人这么问, 我觉得我可能有资格来谈一谈什么是聪明这个话题. 各位看到我这么吹牛b不要生气. 因为别人一夸你, 你就骄傲, 骄傲多了就自负, 自负了就要栽跟头. 我已经栽过很多跟头, 事实深刻教育了我, 也帮您出了这口气.

那么现在回到正题, 先说一说什么是聪明人. 一般说到一个人聪明, 无外乎如下形容词,可分成三组: 脑子灵光转得快. 反应快; 记性好, 极端的有过目不忘; 想的多,想的深. 最后一条是思维习惯, 先不多说. 单就前两条, 类比计算机, 一是说主频高, 二是说内存大. 分开细讲: 

先说主频高, 观察一个人的语速基本上大致就能判断, 除非有人刻意隐藏. 一般脑子转的快的人, 说话也会比较快. 说明他的处理能力强. 处理能力强, 又集中反应在逻辑能力和算术能力上, 比如做逻辑题, 口算或者心算. 有些人就是天生比较强, 比如我, 大约四岁的时候就能心算4,5位数字的加减乘除, 我可没学过速算法, 就是在脑子里生列算式算出来. 如果这方面天赋不强怎么办, 不要着急, 可以练, 有一些方法, 比如速算法, 或者多做题, 各种各样的题都做过. 拿检索能力拼人家的计算速度, 应付一般考试足以. 当然要搞数学奥赛还是不行, 这个要认.

再说内存大. 有些人天生记性特别好, 一本书从头到尾翻一遍, 就能背出来. 三国里有个故事, 张松去给曹操献西川地图, 曹操嫌他长的丑, 不待见, 他就想报复. 看见书案上曹操刚刚写了一本兵书: 孟德新书的手稿, 就说这个书是抄来的, 曹操大怒, 说我自己写的, 你怎么说是抄的? 张松哈哈一笑, 说我以前就看过, 不信你问我, 说话间他把书已经翻了一遍, 全记下了, 曹操拿起手稿随手翻到几处问张松, 张松倒背如流. 结果曹操又急又气, 就把书给烧了. 中国历史又少了一本兵家名著.很可惜. 这是能力用错的典型,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不能胡作非为, 张松也没有什么好下场. 三国演义是演义, 不是历史. 但是天生过目不忘的人是真有的, 我就见过翻过一边菜谱能全背下来的. 最近有个电视节目, 最强大脑, 很多人在上面秀自己的记忆力. 看过您也别自卑. 这里面有门道, 这个也可以练. 形象记忆法, 把要记的东西变成画, 再带点夸张出奇的引申, 就好记了. 坊间有很多培训班教这个. 但是切记, 如果你不是自带天赋, 虽然方法简单, 也不能速成, 还是要长期练习, 一万小时定理, 练出思维习惯, 不然学完没多久就忘了也没用.

说过了主频高, 内存大, 放在一起, 看出来了吗? 大脑两个半球, 一个是左脑, 一个是右脑.  其实我很不喜欢左右脑的说法, 大脑的生理结构是同样的, 功能上有分区, 但是仍然是一个整体. 一些从裂脑人(左右脑不联通的) 那里得出的结论, 只是暂时的参考,不能作为最终结论. 左右脑还是一体的, 要聪明, 左脑也要, 右脑也要, 计算,存储能力都强, 才能高效率的解决问题. 有了基本结论, 各位就可以想办法针对性的训练, 弥补自己的不足.  

 

为什么训练可以拼天赋, 拿神经网络来类比, 大脑是个计算模型, 一堆基本计算单元, 通过复杂连接成一个网络来组织. 这里面有三个关键因素, 一个是连接传递方法,一个是网络的结构, 一个是连接的强度, 对比神经网络 , 一个是激活函数,比如relu, 一个是模型的结构, 一个是模型的参数. 通常对神经网络来说, 激活函数是最先确定的, 这样算法才能开展. 然后是网络结构,要精心设计. 最后才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参数.  高级一点的方法也能学学网络结构. 最高级的方法也许能学激活函数, 不过函数空间太大,阿列夫2, 不好学, 目前看,还学不到. 总结一下,  变换方式最难学, 其次是结构, 一般学习只能学参数

那么回到天赋, 为什么有些人天赋高? 那就是结构天生好,  也许是遗传, 也许是碰巧. 天赋没有不要怕, 可以学, 但是要苦练, 先学参数, 练到一定程度才能学结构, 结构学好,就习得了技能, 一万小时定律, 刻意学习, 没有捷径. 天赋好的也别得意, 不好好用, 结构会退化, 今不如昔. 此外, 谁也逃不掉衰老. 

最后再补一句, 聪明不是智慧, 有时间换一篇文章说.

公司的基因–从支付宝改版说起

昨天上午上班的时候家里打来电话说没电了, 让我买电。之前买电都是用支付宝, 于是习惯性的打开支付宝,想找买电的入口, 之前就在一级菜单下, 结果一看界面,整个蒙圈,这还真是下狠手,改的娘亲也不敢认,反反复复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买电的入口,无奈去微信群里求救,得高人指点,用全部项下的搜索最终找到那个服务。好歹我也是it青年(中年),经常指导别人怎么使用手机电脑,今天碰上一个app更新,居然不会用了,这里面必然有问题。 上网一看, 吐槽一片。 代表性的找一篇,keso的:支付宝不折腾能死?keso文章里讲明, 支付宝虽然是胡折腾,但是有折腾的理由,因为微信的成长实在太快, 微信支付用了3年时间走完了支付宝12年的路, 玛丽米克的互联网报告里微信的每月用户交易次数已经是支付宝的4倍多。支付宝一直在被动挨打,全面防守,还要问问能不能守得住。这样下去,会死吗?

还真就是可能死。 于是引发了这一篇小文。 容我慢慢道来。就说BAT,其实大家隐隐约约能够感觉到,这三巨头虽然都很牛b,但也不是为所欲为。 B家做搜索, A家做商业交易, T家做社交都是自己的基本盘。 一旦想往对方的领域插手,就会落得个惨淡收场的下场。 商业领域, 百度做过有啊,腾讯先收后卖易迅,都做不起来,腾讯认清形式,榜上京东了,百度不死心,又弄了个Mall, 还在o2o。社交领域, A家的旺信逼着员工做推广,让全国人民看了一场闹剧。 搜索就更不用说了,百度一家独大,腾讯的soso后来给了搜狗,也是不了了之。 为什么?

以下内容属于神棍乱点评, 信则有,不信则无。 前几年职场上颇为流行了一阵所谓九种人格分析, 据说大公司的HR会用这个来规划预测人的职业发展路线。 所谓九种人格,高大上一点叫性格形态学, 具体那九种,见下图。

说九种分的可能有点太细,又有人总结为三大中心:

  • 腹中心:8 9 1,或者称为生存(行为模式)中心,以身体力行为导向,对生存的问题直觉最强。
  • 脑中心:5 6 7,或者称为资讯(思维模式)中心,以思考和分析为导向,对现实事物的运动现象直觉最强。
  • 心中心:2 3 4,或者称为情感(情绪模式)中心,以感受和想象为导向,对人情和环境的气氛直觉最强。

以上虽然是对人的分析, 完全可以用来套用公司。先说A家,主要搞商业,商业是你死我活,讲行动力,行为导向,换句话说,A家最拿手的是做运营。双11,红包雨,买买买,运营无敌!腹中心。

再说T家,T家做社交,讲究对人的细微把握,要精细,要用脑,所以要拼产品,拼格局,拼细节,最终归结为良好的用户体验。A家的老板本身就是产品经理,又有张小龙加持,产品无敌, 一打开微信界面,再对比支付宝,高下立见。脑中心,多思考可以做产品

最后是B家,B家难道是情感中心,不对吧,确实不太对, 情感中心可不是这么玩的。B家的老板是技术出身,可以说本质上B家还是一个新技术公司,需要用技术来开路,拓展新边疆。做新技术真心不容易, 看华为,各种加班累死人。而B家之前主要竞争对手被众做周知的原因搞掉。有点落了劲,躺着睡觉也能挣钱。只到某一天发现原来这样是取死之道,老板跳出来要呼唤狼性。众人也称之为狼厂。呼唤什么,其实就呼唤不来什么。引用某人点评:“你试试让公司里的程序员每天都排队、集合,跟美发店的小哥小妹们一样,站在公司门口大喊“干!干!干!杀!杀!杀!我们是最棒的!保证完成任务!” 行吗? 狼厂的基因,如果有出路还在新技术上,也许是机器人,无人车, 必然不是o2o,百度外卖。

那情感是什么,心中心能做大事吗?看两个罗,有个罗着了行迹,不想去O, 非要自己做,被供应链坑了个半死,路子其实没错,有点可惜。后一个罗是明白人,只代卖,轻松挣钱。哈哈哈,未来机会都在这里,超级ip!来来来,大家一起挣钱!

 

 

美食之道

link

前两天在微信群里和人聊天, 一言不合就说起来吃。 于是我开始显摆家里有各种饮食的书,表示自己略懂。聊完随手捡起小山裕久的日本料理神髓翻了翻。一翻就没放下手,基本从头到尾又读了一遍。好书要重读是真的, 人生阅历不同,心境不同, 同样一本书,能看出非常不同的味道。当年看这本书,看到了日本师傅做料理如何细致,怎么炫技。如今再读才明白原来人家早已上升到道的境界。

论起餐饮。口水话题最著名的一个就是中西方餐饮那家高? 因为中国人一直觉得自己的美食之国,中餐高到不知那里去了, 一出国就想念家的味道。 以至于很多学子回国都是因为胃。然而在放在全球视野下,却不是如此, 卖轮胎的米其林搞的餐馆排行榜才刚刚进入中国, 在上海挑出来的也是西餐,日料为主。 世界各地的高级餐馆,都是法餐,日料。 很多最贵的其实是日料馆子。基本没见过中餐。钱是没有偏见的, 因此光从钱的角度看, 中餐确实没有抓住世界人民的胃。 为什么?

小山裕久这边讲日料的书前半部分分阶段说了十几个日料的要点,后半部分主要是几个大厨的谈话记录。 书开头有两篇别人写的序。其中一篇谈到日料与法餐的差别,着重突出了小山先生的看法:说日料有如书法,粗看起来不复杂, 只是简单的几笔几划,然而真正动手,从第一笔开始就要一气呵成,中间不能有半点差错。 同时,每一笔都要技到神到。既要讲精准,又要讲神韵。必须经过多年苦练基本功,才能掌握基本写字的技巧,再加上多年的实践,悟出道理,才有自己的书法/料理风格。而法餐仿佛油画, 各种色彩颜料,涂涂抹抹,有点小错没关系, 可以抹上一笔把出错的盖住,最后整体效果不差就行。

这个比喻真是精到, 那反推中餐是什么。 当然是中国画。等等, 你是说中国山水吗?中国有八大菜系, 当然不只是文人山水画。那种追求淡雅意境的做法类似淮扬菜。还有更多不同的画派,比如粤菜如工笔花鸟,鲁菜有似杨柳青年画等等。中国菜五花八门,多彩多样,口味杂,风格多变。然而并不追求极致,略有追求的淮扬菜也是浅尝即止。出国了别人不是太待见你也是应有之意。有人不服, 说中餐馆开遍全球,老外一见中华料理就不要命。 我说那个叫做俗,世上毕竟俗人多,迎合大众口味,红尘之气当然也可以。 麻辣烫吃调料红遍大年南北。并不是有多高,游戏红尘,切莫坠入其中无法自拔。

回头再说书, 书中提到日料因为简单,所以要追求极致, 每一步都要精益求精,这种追求,从选料开始,强调经验积累,掌握原料的各自特点。之后从菜单的准备,高汤,刀工,蒸,炸,炖,煮,米饭等各个环节,娓娓道来。即讲操作,更多的是讲背后的道理。 比如高汤,只有几种最基本的材料:小山师傅却说 “每一天熬煮的高汤都是不一样的,。。。,柴鱼是很特别的食材,每一条鱼都有不一样的滋味,即使是同一条鱼,部位不同,也有不同的影响,甚至是给鱼刨片的方式,刨片之后放置等待的时间,搭配的昆布品质和部位,柴鱼片放入热水的瞬间,。。。,听上去很简单,这可是我花了5年时间才找到的现在的方法”。 “还有生鱼片,没有因为是生的就叫生鱼片,这么简单的事情。重点在于:想尽办法留住素材本身的美味和水分,切的时候要了解食材,讲究方法, 将刀刃对鱼肉本身的压力降低,不用刻意施加压力就可以轻松的将肉切断”。 是不是让人想起来了庄子,庖丁解牛? 人家不光是嘴上说说, 真的是这样练习的。

小山在书的开篇自己作序,原文并不长,写的十分精彩,因此我全文抄录如下,作为这篇小文的结尾:

所谓做料理,对我来说像是走进偌大的森林,进入森林后为了找寻出口前进,一路上也许会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偶尔结伴同行,时而有大石挡住去路,时而迷失方向。而我们则是在料理的房间里前进。 森林和料理的房间还是有差异的,虽然两者都会有人引导到出口附近,但是料理的门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双手推开。如果想以做料理为目标的话,其实取决于任何相关的事物究竟能不能很明确的用自己的意思表现。或者是如何可以很精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种标准,从古至今没有任何的改变

简单说,料理的三大定律就是: 仔细看,注意听,审慎思考。

第一章“料理的思考模式”中,透过许多先进的经验积累,以他们的所见所闻,思考心得为基础,再加上具体的参考实例进行说明。第二章“名师的金玉良言”,则是我本身与一些知名的料理达人,名师的对谈。如果这些经验的分享能够对现在投身料理界的后进们有所帮助的话,将是我最大的荣幸。

能够在物资富饶的德岛,将受过鸣门海峡激流旋窝千锤百炼的鲷鱼做成料理,是我此生最大的幸福。今后得更加努力才行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

小山裕久

乱弹大数据

首先要声明, 我本人不是做大数据的, 完全属于外行, 只是兴之所至, 随便写点自己的感想。 您要是专家, 发现我那里错了, 欢迎指正, 但别因为这个生气。 先报个拳。

现在说正题, 大数据很火, 不是一般的火, 总理经常挂在嘴边, 还有各路英豪在到处宣讲。 到底什么是大数据, 似乎一直没个准确定义, 有人说要动态的, 每天起码得上TB, 有人说要规模, PB级别才算。 但这些都是技术指标, 回到我们之前文章的一贯思路, 还是要从商业出发。 技术和商业结合, 才能做好。

我个人一直在重复一个观点, 做技术要选战场。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做同样的技术, 要找一个最好的商业领域去应用。 所谓最好的商业领域, 有各种准则来挑选, 但是归根接底要最容易挣钱。 用这个逻辑去思考, 做大数据的各种技术本身都是相通的, 如果商业想成功, 应当选战场(数据)。简化一下, 就是要找最值钱的数据。

先看说大数据的一般都指什么数据, 最多的就是物联网,传感器, 万物互联, 各种传感器每天都不停的报数据上来, 这个当然是大数据。 其次是工业大数据, 企业运营, 方方面面, 各种数据集中起来。 当然还有行业数据,各种行业,医疗,物流等等。 最后一个是用户数据, 各种人的行为数据, 内容数据。 那么什么数据最值钱呢?明眼人不用问, 当然是用户数据。

说到用户数据, 再扯一扯谁有用户数据。 用户最多的公司当然是首选,B,A, T,M,D。 一个一个说,

先说狼厂, 狼厂的用户数据似乎主要在贴吧, 是内容。 狼厂一直想用这个挖金矿, 一挖就出事, 哈哈哈。

其次就是A, A家掌控商业, 行为数据最多, 应当很有玩头,金融上自成体系, 略微玩玩就可以做的很好。 A家少一点点内容。  影业媒体那些无关用户。

再次就是T, T家微信霸天下, 内容也有, 行为也有, 就看怎么用, 我就一个服字!

然后说说M, 其实M的基本盘很不错, 有端, 有端上用户上来的数据, 还有云, 但是M可能天天都在跑路, 没有静下心来想想这些怎么用起来。

最后一个是D, 最近的当红炸子鸡, 其实刚起步, 任重道远, 要想办法弄弄内容。

点评完毕, 都是第一感觉, 也许漏掉很多, 各位看个热闹吧!

创新产品的用户研究方法

我是做技术出身, 后来混用户研究圈子很多年, 一直做的事情就是新产品研发。 技术背景的人通常不太喜欢用户研究这种所谓软科学, 觉得他们太忽悠。用户研究圈子本身又鱼龙混杂。之前互联网刚兴起的年代, 所谓基于用户的设计UCD相当流行了一阵, 时间长了, 很多公司觉得投入产出比不高,或者审美疲劳, 不管什么原因, 目前用研圈子普遍不如10年前乐观。 这里写篇小文, 说说用研的思路, 希望能激发大家一点思考。

有些公司的用研没有分的很清楚, 通常是跟设计部门放在一起,也有把可用性, 用户调研甚至市场,运营相关的都混在一起。 这里要澄清一下概念, 我们说的主要是面向新产品开发的用研, 可用性不包括在内。用研和设计师完全是两类人,最牛逼的设计师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他们其实是创造了自己的世界。用研要做的事情是把自己的世界,变成现实世界。

面向新产品开发的用研或者说UCD,基于用户的产品设计,概念最早是在IBM提出来的, Tom Moran为首的一拨人长期引导这个领域的方向。 我当年在IBM跟他们混过一小段(给自己脸上贴金), 很疑惑这些人并不是很强(我又说人坏话了, Tom不认识中文,他也看不见, 哈哈),为何有如此江湖地位?可能真的是人家是开派元老所以有江湖地位。 UCD那一大套背后是Activity theory, 这里就不多讲了。

国内UCD大概是在03,04年左右引入, IBM还是先驱, 后来有几个国内组织推广,慢慢的发展起来, 接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大潮, 开支散叶。 有人用类似的思路和方法来做创新产品设计,各种痛苦。 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 UCD理论提出的时代还是软件开发的年代, 所以那一套理论和方法基本是围绕了产品迭代操作的,你已经有了产品, 有了用户, 该怎么做2.0. 中国的互联网圈子基本没有原创, 抄国外的思路, 然后在国内基于用户迭代, 这一套方法玩的很好, 慢慢的也有一些江湖大神摸索出了道理, 比如微信牛b到硅谷要反过来抄。 大家都觉得好神奇, 中国最牛产品经理第一人。 哈哈哈, 我还是跪大神一下!

那为什么真正的新产品开发做用户研究总是不对路? 其实道理也不难, 真正的新产品通常是一个新技术驱动的, 新技术出来的全新形态, 第一步是找用户, 连用户在那里都不知道, 做什么用户研究? 这时候怎么办, 我拿一些经典用户研究方法举例子, 说一说这背后的逻辑。

首先最简单就是发问卷。当然设计问卷这件事情本身非常不简单, 要经验, 要学问。最后体现在信度和效度, 大家都懂! 为什么先说问卷, 操作起来容易。 现在网络发达, 有现成网络平台可用, 弄个网上问卷, 各种群里发链接, 这个东西您要不要, 要A、还是要B, 回来就有数字, 反正老板天天要操心钱, 最喜看数字, 一看数字就高兴, 大家顺利通关。

其次是做竞品研究, 很多童鞋没搞清楚, 以为竞品研究是把东西买回来自己研究。 大错特错, 竞品研究要研究的竞品的用户, 你要锁定竞品, 找到用户群, 然后做研究。

再往下是用户访谈, 有各种扩展,比如情境用户访谈。 对用户研究的能力需求越来越高, 到这里是不是高手一看访谈提纲就能知道一二。 心理学专业出身的秒杀各种半路出家。 不展开了。

最后是放大招, 用户观察, 哈哈哈跟在人屁股后面看, 录像。 一提起这个谁都头大, 太辛苦, 太累, 还不保证能出结果。 投入产品比不能预期, 风险偏好的人都不喜欢。 据说当年日本车做美国市场是派调研员在美国人家里住了好几个月,回来写报告。总之玩到这一步就得玩大的, 一般小公司肯定玩不来。

好了, 依次写下来,大家有没有明白这背后的逻辑? 用户研究,用户研究, 你研究的其实是人, 所以各种方法, 跟人的接触越深入, 你才能得到越多, 当然对技能的要求也越高。 你随便派个人去别人家里住十年, 我相信也写不出观察报告。

等等, 焦点小组在那里? 问这个问题的,您还是没看懂这篇文章, 建议从头开始,再读一遍。

站在人类的十字路口

半夜醒的早睡不着,刷朋友圈时和某童鞋聊了两句,又勾起了思绪。本来已经发愿再写这种空对空就剁手。主要是因为写这种玩意不合我的身份,你一个小毛毛整天说宇宙人类的太不靠谱,写完一没人看,二伤人品。但这次还是要写一下,真的是最后一篇。至于发的愿,按某童鞋建议,买个猪手炖下,明天喝猪手汤。但愿我儿子的时代,他还能想喝就喝,也是我写这个文章的动机之一。

目前全球经济都没起色,表现为各国政府都在印钱,搞投资的钱花不出去,搞实业的越来越难,广大人民收入不升反降。(这个看刚毕业大学生的起薪变化最明显,中国已是全球亮点,这两年也不行了)。一言以蔽之,叫滞胀。凯恩斯那一套已经不灵了。真要信自由市场那一套绝对更糟,本来就是过于自由搞出来的,还想拿致病病毒当解药?根源在哪里,马太效应!该怎么解决,1.去产能,2. 二次分配,3,生产力升级,技术革命?。 倒序解释,最后一条打个问号,因为技术革命都是加速马太效应,从未看到反例。第二条要各种利益集团博弈,吃到嘴里的谁也不愿意吐出来,这个很难很难。第一条基本上是唯一路径,我朝主动在搞,效果如何,大家看到了。还是得看历史,从历史成功经验里找解决方案,去产能要打仗,而且要足够规模。

明确要打仗,接下来是怎么打,跟谁打,事后怎么收场的问题。中美欧俄几个核武大国互相打肯定不行,人类一起完蛋。剩下都是小国,打印度也没理由,而且印度没工业,打了也没用。看到这里,明眼人应当猜出来了,打宗教战争,灭石油财富。

前面有文章已经讨论过某教了,所以要打必须早打,这也是文章取这个标题的原因,再不动手真的就晚了。意图明确,再讨论下可行性,战争一方自不必说,另外一方几个主要力量,欧洲其实可以忽略,我甚至觉得战场可以在欧洲,老毛子多年深受齐害,一提要打,肯定哇哇叫冲上去做先锋。本朝有点拎不清,摇来摆去。好在最近某些人作死,终于让高层明白了。做先锋不行,也当不了主力,最多是个偏师后备队。还得看美国队长。

可是美国队长真能行吗?美国正在大选之年,有人说选谁决定美国历史走向。我说纯扯淡,美国政治框架决定了车子惯性很大,变向很难。好处是稳,坏处是明知前面路上有坑也躲不过。o8上台change了八年啥也没change。这次在选的两个活宝,一个就会感情牌,一个乱放嘴炮,统统不靠谱。

怎么办,天晓得!关机睡觉去,但这么收场太郁闷。今天看新闻,天朝在搞廉价空天航行器,快点吧,快点吧,我们去火星,那才是出路。

AI时代做产品的思路,7月30日参加西玛会的讲稿

西玛会是微软中国/亚洲研究院前员工和学生成立的交流组织,三天时间聚起了一千多人。在中国it圈怕是绝无仅有。30号西马会成员在创新工场搞了个小规模聚会,本文是当时的讲稿,略做修正。
​标题,The Journey to the AI Era

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感谢开复,感谢世鹏给了我这个机会,感谢大家捧场,也因为有了西玛会这个平台,我们这么多人又重新聚在一起。

我今天的标题很大,但是世鹏日程里只给了五分钟,所以我剩下时间只讲干货。看标题,模仿了西游记,西游记了不起,要一句话讲完,是有一个大唐和尚,找来了三个小伙伴,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取到了真经,改变了世界。我们其实也是想在AI时代,找几个小伙伴,走很长时间的路,得到真经,改变世界!

前两页先做广告:

我2000年到微软vc组,Harry是我导师,有一段时间我跟着徐迎庆老师,也是我导师。02年毕业后,经不起诱惑,去了ibm,在ibm做了七年人机交互和用户体验,之后又去联想七年,做设备和用户体验,都没熬过七年之痒。现在在一个做算法和硬件实现的小公司叫文安智能科技。在座的有听过的没有? 哇,这么多,我还想说我们公司很低调。ToB的公司都这样,我们公司有十年历史,现在大约200人的规模。我们其实做了集成深度学习硬件的相机,全球第一个真正用起来的。

我本人做产品规划,大产品经理,目前正在搞两个产品,一个深度学习硬件前端,一个全景相机做内容。还在开发中,商业原因,不多说,有兴趣我们可以下来交流,不过为什么做这个的逻辑,我后面会讲,都是我自己的心得体会。

回到这个标题,有三层含义:

第一,AI时代终将来临

第二,我们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关键还是钱

动画效果:  Journey to->Money from

AI 很火,有前面开复老师的talk,我这里就不说了。

关键还是钱从哪里来,有三条路:

第一从市场上挣 可以toc 可以tob  挣客户的钱,这是正道,也最难。

第二做技术  ,在座搞技术的最多,都会码代码,做算法,搞研究。搞出了黑科技,卖给bat。也不赖!不过他们一般不买,此处不展开。

第三,可以挣投资人的钱,有一种说法叫toVC。不过大家虽然智商都高,但基本也就智商高,投资人都比你情商高,比如开复,智商也高,情商也高,就是双高。所以挣投资人的钱,其实你别想。

这三点,我们一条条再讲下。

倒着说,还是先说下怎么拿投资人的钱。注意是拿钱不是挣钱。一份商业计划书,一定要写100页,表明我态度很认真,其实重点一共就三条,100页里关键的是三页:

第一条,预期市场规模

方向对不对,有没有抓住大市场的前景。

第二条,商业模式

你懂不懂市场,对行业有多深的理解,会不会挣钱。

第三条,竞争优势

什么是竞争优势,多讲两句。有人说是技术,其实一定要想清楚,通常技术不能单独作为竞争优势,还要配合商业模式。你要真是独门绝活也可以,我反正没看到。专利在中国是吓唬人的,目前也没大用。有人说钱也是竞争优势,用钱可以砸死人,这个我同意。不过我们刚起步的时候,手里钱都砸不死人,只能给人挠痒痒。那绕了一圈,什么是竞争优势,主要看人,靠团队。我往这里一站,就是竞争优势,不展开。

接着我们谈技术,你要卖技术,先得做对技术。这里我就班门弄斧一下,在做的其实都比我懂技术。先声明一下,今天的主题是ai,所以我的标题也是ai。但其实ai太大,我只懂一点点计算机视觉,所以只说视觉相关的大方向。

三大方向,自动驾驶,ar增强现实,家庭机器人。哎呀,我真是喜欢数字3,什么都是三条。

没什么了不起,大家都看到了,将来都有很大很大的市场,不过都有点远,三年,五年,还是十年,八年,好像谁也说不清。说了我也不能全信。你要玩大的,万一搞错,节奏不对,没等挣到钱就先饿死。

long journey,不容易啊,唐僧去西天总是要问路。借问施主,去西天要往哪里走,这里有三条路: 1 辅助驾驶.  2 机器人一开始要做核心部件.  3 想做ar,先做vr.  时间关系,都不展开.

投资人讲完了,技术讲完啦,最后说市场怎么做,对我们这样的人来说,这个其实最难。

很多人都听过鸿沟理论,看过跨越鸿沟这本书,尤其做新产品要跨越鸿沟,从早期受众到大众市场。这个理论出来很多年,你也跨,我也跨,基本都掉进沟里啦,九死一生,十死无生,为什么?跨沟的姿势不对,做早期用户一定不是商业模式。正确的姿势是什么?做行业用户,先tob,后toc。

tob怎么做,时间关系推一本书,四步创业法

大家自己看. 还有一条路,可以toc。怎么做,再推一本书,国人写的,超级ip。前面周老师讲了微软小冰,如果小冰真成了,就是一个ip。

终于讲完了,看手机的同学没听没关系,attention,注意啦,看标题,很奇怪,为什么这么说?做事情要做,不能光说,有交流,互相学习,还得靠自己悟,悟出来才是你的。别人讲的可能都不适合你。

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