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二十几年了, 最早是在msn写blog, 自打msn关了, 那些东西就消失了, 后来自己架了站点,关注了一阵3d打印, 最终不了了之.
日子一天天过, 记忆力一天天变差, 太多的想法, 如果不记下来, 过去了就过去了, 并不能沉淀或者成为知识. 所以还是要写点什么. 从现在开始! 今天开始!
这是第一篇.
Thoughts about technology, life and hobby
上网二十几年了, 最早是在msn写blog, 自打msn关了, 那些东西就消失了, 后来自己架了站点,关注了一阵3d打印, 最终不了了之.
日子一天天过, 记忆力一天天变差, 太多的想法, 如果不记下来, 过去了就过去了, 并不能沉淀或者成为知识. 所以还是要写点什么. 从现在开始! 今天开始!
这是第一篇.
今天继续全球领袖书单系列,这次说一说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大作理解媒介。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看了三个月,不夸张的说是这个书单里目前为止最难读的一本,比那些拗口长句子的哲学书还难读。
为什么难读?首先这本书的写作上下文非常跳跃,没有连贯的逻辑,让我一个理工男读起来非常痛苦。麦克卢汉自称要以诗人的想象力探索语言的极限,探索的结果就是不好好说理。其次这本书里到处都是随意的引用,类似中国古文里的典故,如果读者和作者的背景知识相差比较大,这些作者以为显而易见的典故就传达不了该有的意思,严重的时候,一大段话读下来,会完全不知所云。吐槽完毕,简单说说麦克卢汉的简历。
此人1911年出生于加拿大,家境优越,按部就班读书,先在家乡拿到了文学学士和硕士,随后去了英国剑桥,继续研究文学,8年后拿到了博士学位,就开始了教学研究的生活,辗转于美国几所大学,著书立说,直到1980年去世,是标准学者的一生。
麦克卢汉的著作在当时就有极大的影响, 尤其是“理解媒介”出版后,可以说变成了当之无愧的学术明星。如此难读的书变成了畅销书,不管看没看,自认有文化都要买一本回来放在书架上装点门面。各大著名报刊杂志都集中发表麦克卢汉的文章,各地邀请他去讲演,还在当时正兴盛的媒介,电视上多次演讲。以至于有专门研究他的麦克卢汉学。当年的热度退潮以后,在互联网兴起的1990年代,和移动互联网兴起的2010年代,又有两次麦克卢汉的热潮。他预言了数字媒介会对社会和人的行为带来深刻影响。在每次新媒介出现的时候,都会有人想起他的理论和著作。
回到理解媒介这本书, 如果想大概知道麦克卢汉在说什么,得简单说说传播学这个学科。作为一个外行,没有系统学过这门学科。这里只是我粗浅的理解,说说大致的脉络。
传播学的基础模型其实很简单, 先制造要传播的信息, 通过媒介散发信息, 然后影响信息的接收者。 所以其实这涉及到了新闻学科(如何产生信息),社会学科(信息怎么在社会上分发),心理学科(接收者接收到信息的反应和行为)这三个领域,可以算作是一个交叉学科。
在1920年代传播学作为一个学科刚刚出现的时候, 心理学是弗洛依德的时代,人的模型是自我,本我,超我。主要的传播媒体是报纸和广播。出现的第一个传播学的理论叫做魔弹理论。所谓魔弹理论,就是把传播比喻成子弹击中大脑,媒体轰炸有足够的力量,只要覆盖面够广,次数够多,就能操控大众。在随后的三十年代曾经有著名的媒体制造的火星人入侵事件。在二战中,魔弹理论也盛极一时。大家应该都听过戈培尔的名言: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这其实是魔弹理论的简单推论。
魔弹理论简单粗暴,在当时的效果也非常显著,看上去真的可以把大众当做木偶人操控, 直到今天,也不乏有支持者。实际上,魔弹理论起作用的时代,世界可以简单分为敌我阵营,只要有共同的敌人,宣传的时候不好的都是敌人的,好的都是自己人,党同伐异,就可以制造类似魔弹的宣传效果。因为敌我矛盾最大,大敌当前,不容思考。
二战结束后,强大的敌人被消灭了,提出魔弹理论的人开始反思。 以拉扎斯菲尔德为首的学者发现人不是木偶,人是自带倾向的(这还要发现。。。),所以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只能强化人的倾向,但是很难改变人的倾向。纠枉总是过正,有限效果理论兴盛的时候,人人都是勤于思考,自带过滤器,媒体简直毫无用处,这当然也不是事实。
在两个极端之间,后续的传播学有各种各样修正理论,特别是区分了媒体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就算魔弹的效果有限,也可以和长期的潜移默化结合起来。一些比较著名的修正有:
上面这些修正加入了社会,和人的因素,重点研究的其实是传播的两端,媒体如何有效制造新闻,以及受众接收信息后反应模型和行为模式。在麦克卢汉这里, 作为一个自认跨越技术,社会和人的综合理论家,他认为受到技术驱动而不断变化形式的传播媒介本身,会深刻的改变社会,改变人的行为模式,从而也影响甚至决定了传播的效果。 历史上的媒介发展变化,从纸和印刷术,到电报和无线电广播,再到电视和麦克卢汉时代刚刚冒头的数字化媒体,都重新塑造了社会形态。
以上这一大段话,归结为一句话,就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书里开篇就说到的名言,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随后说, 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引入了新的尺度,塑造了社会和生活方式,并且对人的活动和协作行为起到了控制作用。因此在研究媒介时,不能仅限于媒介本身,还是研究承载媒介的文化母体。作为人的延伸,不同的媒介起到了不同的感官作用,文字媒体是线性结构, 图媒体是二维结构,而视听媒体是三维结构。
麦克卢汉还区分了冷媒介和热媒介,冷媒介清晰度低(信息少不完整),需要人的主动参与填补其中的模糊信息,调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之相反,热媒介清晰度高,信息完整,剥夺了人的能动性,只能被动接收。
当代媒介把地球上的人类连接起来,形成了地球村。特别是数字时代,会把机械时代割裂,断续,拆分的世界(分工)重新整合起来,变成连续序列和整体。
以上就是麦克卢汉的基本分析框架,他套用这个思路,依照历史发展过程,逐次分析了26个所谓媒介。这不仅仅包括我们通常理解的,印刷品,报纸,广告等等媒体,还有麦克卢汉认为也是媒介(泛媒介,媒介无处不在)的:服装,住宅,货币,时钟,轮子等等这些“改变社会”的技术造物。这里就不再细讲了。
麦克卢汉是一个乐观的人, 他认为历史上的造物把人类分割为不同的民族,种姓,派别。在新兴数字电子媒体的作用下,将重新整合起来。这种统一的力量,有可能让人类重回伊甸园。麦克卢汉1980年去世的时候没有等到互联网的出现。随后数字技术大发展,信息时代成为现实,他提出的地球村也被大家反复提及。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看到有美好的整合人类伊甸园的希望,甚至一点苗头都没有,世界仍然是割裂的。下一阶段,元宇宙的时代,世界能整合吗? 只能拭目以待。
一年下来,全球领袖系列才读了一小半,还有一大半今年也未必能读完,flag坠地,已不能重新立起来。厚脸皮说一句,来日方长!书可以慢慢读。 今天这个书单先放放,聊一聊神人Stephen Wolfram 和他的万物理论。
本号曾经翻译过一篇Stephen 的文章AI 伦理学(By Stephen Wolfram), 这篇文章里其实已经简单叙述了Stephen 的主要思想, 也就是所谓的计算宇宙: 利用一些简单的规则, 通过计算就可以产生非常复杂的模式。对于人类或者人类的智能来说,我们建立的全部知识体系只是概念和概念之上的作用模式。因此从计算/智能角度来看,足够复杂的计算模式和我们的现实物理宇宙是等价的。
跟计算宇宙紧密联系的是著名的哲学问题—缸中脑猜想: 也就是我们的现实世界是不是模拟出来的。一提起虚假世界,大家都会想到Matrix这个系列电影。年初刚上演的电影Matrix 第四部用预告片吊足了胃口,然而实际内容过于掉链子,基本是前几部的回忆。但是Matrix这个系列的设定很棒,你所认为的真实,很有可能是假的,是模拟的出来的。
事实上,按照当前科学对人脑智能的理解, 大脑作为意识的承载器官或者神经系统的中枢,是由一百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聚合体。这些神经细胞接收的全部外部信号,只是沿着细胞突触传输而来的电脉冲。不管是眼睛看到的鲜活世界,耳朵听到的美好音乐,还是嘴巴品尝到的美食,在感受器官之后,统统变成了这一串串电脉冲送给大脑。 而大脑中处理这些电脉冲的基本单元没有任何差别,只是新皮层(大脑皮层的一部分)中的一个个皮质柱单元。理解视觉的那部分皮质柱只是碰巧连接了视觉皮层送来的信号而已,如果把这部分皮质柱连接到听觉神经,它们就能变成处理听觉的皮层。不同功能的大脑皮层,适应并学习了不同信号的内在概念和模式。 这里暂且回避怎么从认知上升到到意识,因为还有各种不同派别的争论。 仅就这些认知部分来说,如果能够模拟电脉冲,理论上大脑无法区分自己是不是在缸里。
Stephen在写AI伦理学的时候,就在思考怎么通过计算来模拟现实世界了。转眼之间,6年过去了。Stephen 又往前迈了一大步, 他现在试图通过计算生成一个实际物理世界,目标是让这个生成的物理世界中也包括我们现实世界中同样的物理规律,这样可以认为是与现在生活的现实宇宙完全等价的计算宇宙。
Stephen的思路一如既往,从简单的计算规则出发,通过计算逐步计算生成建立一个物理系统所需要的一切:时间,空间,各种物理规律。相关内容在https://www.wolframphysics.org/ 这个网站
这里介绍一下Stephen的基础想法。 费曼物理讲义一开篇就假设了一个场景,如果世界发生重大灾难,我们只有一句话的科学知识能留给后人,那么这应该是什么? 他的建议是原子理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原子是不停运动的微小粒子,离得远一些的时候互相吸引,离得近的时候互相排斥。费曼随后解释仅凭这一条,就能导出很多很多物理规律。
同样,要用计算模型模拟宇宙,我们也可以从计算的基本单元-原子出发,定义原子的自身属性, 定义原子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则,然后就可以得到一个“宇宙”了。
Stephen最早喜欢玩的是一维的格子计算世界,其实就是元胞自动机。原子是排成一串的格子,原子只有黑白两种状态, 根据当前格子和邻近格子的状态,我们可以预测下一个时刻的状态,如果我们把下一个时间的状态画在当前状态的下面,就能得到一个格子的二维图,如果一开始只有一个黑格子,这个图可能就像金字塔一样。 比如下面这个规则:
每三个相邻格子是一组, 一共可以有2^3=8 种状态。就像上面那张图里的8种状态,对每一种状态指定一个结果,就构成了一个演化规则,我们把演化后的结果画到下一行,从一个黑格子出发,就长这样。
继续迭代会变成这样
通过简单规则形成了复杂的结果,以上工作在AI 伦理学里已经提过了。
现实物理世界是三维的,不能光玩这么简单的一维格子,但上来就搞三维格子有点复杂。这一次Stephen玩起了图。比如一张有向图:
这个图有4个原子节点,有4条边,给每个节点编个号,写下来是这样 {4,1},{1,2},{1,3},{2,3}
在此基础上可以定义演化规则,{x,y}->{x,y},{y,z}.
这里引入了一个新的节点。从最简单的两个节点一条边出发,迭代两步会是这样,注意第二步分别在两条边上各应用这个规则一次,导入了两个新的节点
这个规则不停玩下去会得到什么呢?
一棵不停分叉的树!这看着很简单。但是稍微复杂一点的游戏,反复玩下去会有让人惊奇的结果。比如:
{{x, y, z}, {u, y, v}} -> {{w, z, x}, {z, w, u}, {x, y, w}},玩1000次
请注意,实际模型里只有节点和边,这个图也是根据某种规则画出来的图像,同一张图,不同的可视化办法,可以画出看起来很不一样的图。Stephen用的工具是专门设计好画这些漂亮图的。下面是更复杂一点的例子,一个规则迭代2000步的结果。
实际上这些节点和节点之间的关系,对应着不同的维度。这里涉及到分数维的概念,就不展开了。 总之Stephen认为,这就是空间的来源,而时间对应的就是节点演化的规则。啊!就这么简单?
其实通过这么简单的规则演化,已经可以得出一些非常复杂的结果。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规则是同时应用在所有节点上的(原子属性),看上去生成的结构是应该是第一个图那样不停分叉的树。但实际上规则应用的结果是可以“合并的”,沿着不同的路径,会得到同样的结果。
换句话说,时间是分叉的,不同选择有不同路径,然而有时又是殊途同归的,不同的选择还是得到同样的结果。
为了把殊途同归这件事情说的更清楚,还是回到一维世界,这次我们不玩黑白格子,玩字母。
一个简单的例子 , A->B, B->AB
这个简单,复杂一点的, A->BBB, BB->A
沿着时间的方向,状态在不停分叉合并:第三步就分叉了,第四步又合并了。Stepen给这个现象起了个高大上的名字:因果不变性。
Stephen 认为计算宇宙可以从一个小的节点(原子)图开始(宇宙大爆炸),不停的应用规则(时间演化)逐渐扩展,根据预设的规则,这种扩展可以是发散的(膨胀宇宙理论)。同时生成的节点边界就是宇宙的边界(有限宇宙),节点一步步扩展,扩展的最大速度就是光速。节点演化分叉和合并形成了结构孔洞(黑洞),按照规则可以导出特定的分叉合并(量子态)。 篇幅所限,不再展开了。
因为简单的规则可以生成各种复杂的结果,这些结果有不同的维度。要模拟现实的物理世界,需要找到一个能够生成稳定三维空间结果的演化规则,同时这个规则还应该能导出现实物理世界的各种常数和模型。
有没有办法找到这么一个规则?现在的答案是没有。 在Stephen看来,这个规则不应当太复杂,甚至通过穷举都能早晚发现。他对此一向乐观,观点仅供参考。
Stephen 最近的文章认为,他的计算模拟物理项目,揭示了物理和数学之间的深层对应关系。每个物理现象都对应特定的数学结构,他发明了个单词叫Ruliad专指这种结构。 因为数学的形式看起来跟物理很不一样,也只有Stephen敢这么说了,毕竟他是靠数学赚了大钱的人。
本文只是粗浅介绍了Stephen的基本思路,跳过了很多精彩内容, 感兴趣的读者建议还是去看看原文。
回到文章的开始, 眼前这个五光十色的复杂世界就是靠简单的规则生成的吗?人类的智能为什么能够“理解”(模型化)这个复杂的世界呢? 当代科学的进步早就不是人类个体能掌握的了,每个科学前沿的研究者只掌握自己领域的特定知识,还存在个体能够理解的万物理论吗?就算有了万物理论,能够通过计算来模拟一切吗? 这些问题都还没有答案。
以上。
又到了新旧交替,该写年度总结的时候了。去年的文章,写在2020年边上,一年后回看,除了美国的路径依赖比想象中严重,并没有修正关税错误(特朗普关税目标:打击中国对美出口,迫使中国屈服,完全落空)比较意外,都在所料中。
今年是全球疫情的第二年。在和病毒的斗争中,毫无转机的继续僵局,传说中的救命稻草疫苗,以及“打了疫苗就能群体免疫”的美好愿望并没有实现,病毒的一次次变异突破了各种疫苗的防线。疫苗这个银样镴枪头之后,最新的指望是,特效药+病毒致命能力的自然衰减,这样就会真变成一个大号流感。这大概率又是一厢情愿。特效药真的特效吗? 病毒真的自然变弱吗?都是充满了问号且没办法短时间内验证的事。反过来病毒的传播速度和变异速度经过了两年的长期检验,专家能想到的,它都能做到。
特别是对病毒自然减弱这个说法,对一个能长期潜伏,空气传播的病毒来说,两个不同变种致死率百分之一和致死率万分之一能有多大区别?真不见得那个会有生存优势。而致死率1%的病毒已经被事实证明:对社会的打击,绝不等同于致死率万分之一的流感。所以2022疫情到底如何,是不是能做到病毒流感化,只能凭运气,但愿人类有个好运!
疫情给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跨地域旅行变成了很困难的事情。机票又少,随时又可能会被取消,本地的聚会也受各种限制,组个局要冒很大风险,各自被关在家里成了新常态。原本在线下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多的转到线上。明显可见的直接后果就是世界越来越割裂。
其实全球不同国家的路径分叉,或者说逆全球化的意识和行动在疫情前就出现了,只不过疫情大大提速了这个过程。线上联系终究不如坐在一起,线下沟通减少,产生了很多认知差异,而一下子又很难意识到,等遇到问题,才发现原来各自的理解已经有了极大的偏差。作为世界发展的主线,中美竞争也是如此。越来越明显的,中美选择了不同的路径,中国更加务实,美国脱实向虚。
科技发展方向,中美两家也有越来越多的不同。中国是新能源,新制造,AI落地促进实业发展。美国是数字金融,虚拟货币还有web3.0。对两家各自的选择,一个简单的解释是,中国制造立国,啥都能造,疫情全世界都来中国买买买,让中国觉得这条路有前途。美国本来就靠进口,这次疫情导致供应链大梗阻,到处缺货,没有实物,就多搞点虚拟物品线上出售吧。
这里先扯一下web3.0,这本来是个很老的词,十几年前就出现了,以互联网的演化速度,差不多每隔5,6年一代,当下的短视频和社交网络为主的互联网,起码应该是web4.0。web3.0又被拿出来嚷嚷,一开始只是区块链币圈,因为去年以来虚拟币暴涨的行情,币圈的影响力大,就又旧瓶装新酒的炒作起来了。web3.0,大概说的是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重构互联网的数字经济。这个词跟下面要说的元宇宙一样,飘忽不定。所有人都在讲,每个人的说法都有不同。
现在开始吹元宇宙,本号2020年就看好AR/VR 是下一个消费产品爆点。无奈当下的设备和技术离成熟还有挺大的距离。VR的当红设备Quest2虽然一年卖了800万,大概是主流游戏机的水平,作为一个娱乐设备已经相当成功。但是Quest2大,重,热, 不是一个让人愿意亲近的东西。而AR眼睛还在解决各种光学问题。AR/VR 实际上可以是一种东西, VR的屏可以投射环境, AR的屏也可以遮挡环境。但是技术不行,只好先根据场景需求各自演进。总之离想象中那种:轻便,大视场,高分辨率高帧率,真实度高,低延时,不发热,续航长的设备出现还有长长的路。Apple加油。
说现在的VR/AR还不行,好像是在给元宇宙泼冷水,其实不是。 本号5年前写过一篇人工智能三愿,当时AI正当红,各种AI大咖许下了各种愿望,现在回头看,是不是当年吹的那些牛,都实现了呢?
花了这么多时间铺垫,不是想唱反调,是真心觉得这是未来的技术演进方向,所以这次借着元宇宙大火,继续许愿:
第一个愿望是,存异求同。
自facebook改名meta之后,就有一种声音,meta已经占了先机,将引领大家做出元宇宙,剩下的只能跟在后面吃灰。本号完全不同意这种观点,元宇宙可以差异化,至少在平台这个级别,肯定不只一个,会有各种各样的元宇宙。移动互联网时代的facebook自己甚至都不是一个统一的手机app,多个元宇宙平台是必然出现的。但是实在不希望还会有微信不能分享淘宝链接,还得靠国家出面解决的情况。希望不同平台能在底层打通,疫情已经很让人割裂了,就不要再用元宇宙让大家更割裂了。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还是要有点共识。
第二个愿望是,技术向善。
科技向善原本是腾讯的口号,我拿来改了改,因为我觉得科技是科学技术两个词的合并,其中科学是没有善恶之分的,而技术是科学的用,真到用时,就会分善恶,为善作恶都看人怎么用。回顾历史,每一次技术的革命,都带来了社会的激烈变化,冲突,甚至世界大战。元宇宙这类颠覆性的技术,会引起什么后果?最好不要重复历史的老路,技术的使用一定要慎之又慎。另外一个方面,元宇宙的出现,会促进技术权力的增长,掌握技术的人会比以往有更大的能力。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心存善意,不要用自己的能力干坏事。
第三个愿望是,不当骗子。
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是不要当骗子骗人,二是不要被大众当做骗子。VR技术的发展过程值得参考,大概也是5年前,VR是几乎与人工智能并列的技术投资热点。而当年最当红的明星公司magicleap搞了一段特效制作的宣发视频,给公众宣传自家技术的前景。场景过于炫酷,引来无数期待的目光,然而迟迟拿不出产品,甚至沾点边的演示都做不出来。骗了人当然要承担后果,于是magicleap被媒体斥责为一群骗子。连带着VR技术也成了过街老鼠,甚至几年后技术演进过了使用门槛,大部分人都还是当时糟糕的印象。其实magicleap就是吹牛太过了,公司本身还是认真在搞技术的,自己没搞成,但是为行业培养了不少种子选手。业内招人,看到magicleap的工作经历是加分项不是减分项。元宇宙一定要悠着点,不要重蹈覆辙。大家吹前景的时候,一定要传达现实可及是什么情况。不要吊高人胃口,做不到,被反弹。
未来可期,不要着急,稳一些,就能准一些!也作为2022年的新年寄语。送给大家,谢谢阅读!
好几个月没更新文章了。已经到了年底,年初读书与书单里想读的所谓全球领袖读物,还没读过三分之一,今年肯定读不完,慢慢来。
其实上半年,读书更文还很积极。等读完了哲学和科学哲学(哲学类小结)相关的一系列书, 到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就有点卡壳。原因有两个,一是历史研究是是一套巨著,短时间内看不完;二是。。。好吧,坦诚的讲,我是不会去把汤因比的巨著翻一遍的,他的书虽然是个标杆,但是已经略显过时。大家说起历史研究,通常说的都是汤因比本人认可的一个缩略本。这个缩略本的篇幅不能当做拖更的理由,真正的原因是,读历史读到废。。。
看历史书越多,越觉得历史并不能告诉我们什么。特别是对历史的细节了解多了,这种虚无的感觉就特别明显。会觉得历史就是一团乱麻,乱麻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历史书里写的经验教训,所谓人为总结出来的原因结果论调,大多数都是不靠谱的,如果不是全部的话。
为什么会这么想?因为历史世界太复杂! 能够变成文字记录下来的,只能是人的简化,提炼,抽象和总结,也就是写书的那个人想让你看到的东西。读书的人再结合自己的个人理解和人生经历,感受作者想传达给自己的观点。大家把这个感受过程叫做从“历史中学习得到了教训”,其实学的是历史书作者的主观看法。
主观与客观, 思想和现实,什么是真实?怎么获得真实?有没有真实? 读了大半年哲学书,就不进一步展开了,大家自行思考。
断更前一篇谈科学是什么?科学面对的自然世界,也很复杂, 但是为什么科学相对靠谱? 因为科学可以控制约束条件,选择环境,把现实世界变成实验室,然后通过测量和实验得到可重复验证的观测结果、再基于这些可控的重复结果追问其中内在的概念和概念之间逻辑联系,也就是所谓第一性原理。 对于历史,即不可控,又不重复,没法像科学那样。
那我们从历史什么也学不到了吗?也不尽然, 都是复杂系统,去看细节千差万别,总体上还是能总结出一些规律。 但这不是历史书里的那些帝王将相的得失成败。而是复杂系统的共有特征,比如熵, 自由能量,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环境适应性。 系统的演化趋势等等。
这些也许听上去太虚。其实人类社会演化的主要脉络,信仰和文化,民族和国家认同,到一国内的商业和财政, 官员的选拔和考核,军事的人员和布置等等都可以从复杂系统的角度去梳理。这一次就不展开了。
下面举个具体的例子:
最近闹的沸沸洋洋的某想事件,攻击的一方用所谓内幕解密的方式来吸睛,试图证明某想选择了错误的路线,也就是所谓“贸工技”,而唯一正确的路线只能从技术研发开始。某想为什么选择这种错误的路线,是因为某家买办贪官要为自己谋私。这种非黑即白的儿童思维方式,本来不值一驳,没想到当前的大环境下竟然很有市场。 这里谈谈真正的历史:
中国IT的发展史,其实是一部中国革命史。 面对强大的欧美技术公司,弱小的中国公司如何起步? 最早的商业机会,革命的火种出现在哪里?历史给出了答案:首先是军阀混战带来了机会,火种必然出现在敌人的薄弱环节:中文处理相关的领域。中文和西方文字有极大的不同, 用计算机来处理中文,技术上会有很大差异,西方的IT技术专家,碰上中文处理也只好惊呼中文太难不可思议!
于是中文领域,包括中文输入法,文字处理系统,文字排版系统,成了中国IT发展的革命根据地,联想汉卡,金山WPS, 北大方正排版,这些技术支撑了最早的中国IT公司发展。不光大陆,台湾的IT公司也是汉卡起步。
好景不长, 强大的敌人微软在90年代中期用windows统一了桌面操作系统,结束了军阀混战,开始对中文根据地展开围剿。于是中文windows干掉了汉卡和中文之星,中文word 干掉了wps, 只有方正的排版系统地处偏僻,得以苟活。
这时候面对存亡危机, “左” 派要打阵地战,搞自主操作系统,自主CPU的电脑正面迎战wintel。 右派走投降路线, 敌人太强大,我们加入阵营搞合作吧,放弃自主技术,好好卖货。结果是“左”派陆续阵亡,倪院士的方舟电脑落得一地鸡毛。右派倒是苟活下来,不过某想今天不断挨骂。
幸好还有毛思想, 某为运用辩证法结合具体国情,离开中文革命根据地,经过长征避实就虚,发现了新的敌人薄弱区域:广大亚非拉穷困人民的廉价需求,搞游击战,持久战,农村包围城市,慢慢积累足够的力量,等待时机,以下省去5000字,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以上说的有道理么? 不好意思,我举了个反例,这不是科学的思维方式,违背第一性原理。
我们从历史能学到什么东西?
早就预告要读科学哲学的三本书, 给哲学读书系列画一个句号,拖了两周,一直没写。 原因之一是因为最近沉迷玄学,没心思写。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玄学,忽然又有了很多不成熟的想法,两周时间大概不可能想清楚。所以不管是怀特海,波普尔还是库恩,他们的想法我并没有贯通起来,这几本我就不写了。 今天写一篇我自己对科学哲学的的理解, 也就是对科学的保安三问,科学是谁, 科学从哪里来,科学要到哪里去。
1. 科学是谁?
先说当下最流行的观点, 科学是一种怀疑精神。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的吴国盛老师有个很火的讲座, 主要就是在说这个层面。 他针对的是普通人滥用科学这个名词的现象。我们习惯说一个东西科学不科学,隐含的是说一个东西是对还是错。科学就是对的,不科学就是错的。 还有一句很流行的话, 科学就是追求真理。在吴老师看来,以上统统都是误会。
吴老师说, 真正的懂科学会认为,没有绝对真理! 或者有没有真理,真理是不是存在, 只是一个不重要的哲学命题。 既然没有真理, 那就不存在绝对的对,也不存在绝对的错。 很多人的自然反应是抗议: 我书上学到的科学知识都是很靠谱的,当然是对的, 你怎么能说没有对错呢? 请注意, 前面的叙述在对错前面加了个绝对。 绝对的对错的没有的!相对的对错还是有的。科学就是在预设条件下的对错。 也就是给定条件下, 科学是可重复,可检验的。 所谓相对,是说科学是有边界的,边界就是这个给定的条件。
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很多人都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跟牛顿的说法不同。 有人说,这是爱因斯坦否定了牛顿。 因为爱因斯坦否定了牛顿,所以现在爱因斯坦取代了牛顿,成了新一届科学皇帝。 于是有一票民科整天在挑战相对论。 他们单纯的就是想通过挑战相对论,给自己封个科学皇位。说白了就是想一战成名。
为什么说这是民科?因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应该是: 爱因斯坦并没有否定牛顿,而是扩展了牛顿的理论。 在爱因斯坦理论框架下, 牛顿是在预设条件下(远低于光速)也一样正确(严格的说,是近似正确)的理论, 此时爱因斯坦的公式可以简化(近似)成牛顿的公式, 两者是相容的。所以要想超越爱因斯坦, 你的理论首先要在牛顿的预设条件下兼容牛顿,也要在爱因斯坦的预设条件下兼容爱因斯坦理论才行。 为什么?因为在这些预设条件下, 科学是可以通过实验来重复检验的。这些实验,给定条件, 不管谁做,在什么时候做,在哪里做,结果都是一样的。
预设条件,可重复可验证, 这是科学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特征之二是说科学是无用之用。 这又是什么意思? 这里要扯一下科学和技术的分别。 大家平时习惯把科学技术这两个词联用, 简称科技, 所有人都知道高科技是好东西。但实际上,如果要较真, 科学和技术不是一种东西, 技术一定是有用的。 所谓有用,是说可以用来解决各种问题。举例说明: 某个人掌握了某种手艺, 编竹篮子,编的又快又好,那么可以说他掌握了一门技术–编竹篮子的技术,解决的是编竹篮子的问题。但是我们一定不会说,他掌握了编竹篮子的科学。
科学是什么?科学是编竹篮子背后的理论,比如弹性力学。 竹篮子能编起来,还能装东西不垮掉,是背后的力学决定的。有了力学,我们就能预测这个竹篮子能装多少东西, 也许还可以在编竹篮子的时候省几片竹子,更重要的是, 我们能像编竹篮子一样,编一个装10几万人的钢篮子,比如鸟巢体育场,这就是科学的威力。 那为什么说科学是无用的呢?是的, 对编竹篮子的那个人, 学习力学是无用的。省几片竹子,不如把手练得快一点,研究一下编法多编几个篮子, 能赚的更多。
按照科学的定义,中国古代只有一点点科学,就是道家和墨家搞的东西,但是有很多很多技术。 吴老师说, 科学是非常罕见的, 古代社会,只有古希腊有那么一点点。并不是今天这样, 大家都要学科学,爱科学,甚至有点忘记科学的边界,滥用科学了。真正科学被普遍接受是近现代的事情了。
吴老师其实没有讲明白, 科学还是得有一点点用。完全没有用的东西是传承不下去的, 古希腊科学能流传的到今天, 墨子搞的小孔实验还能被人写在书里,是因为科学还有那么一点点用处,主要事关信仰。
而近现代,科学为什么忽然就繁盛起来了?吴老师其实没有讲清楚, 个人观点是因为科学在火药和大炮的时代,蒸汽机的时候,变的有用了,因为这些都依赖于看不见摸不着的化学能,此处就不展开了。
总结一下, 科学有边界, 边界就是预设条件(这个条件可能一开始没有那么清楚), 科学是预设条件下的可重复可检验的, 科学本身是“无用”的理论, 并不是马上就能解决问题的技术。
2. 科学从哪里来?
前面一段讲完,对一般人来说,就够了。但是对真正讲科学的人来说, 还不够。科学本身就是基于怀疑的,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一切都要怀疑:你为什么说今天可重复可检验,明天也能可重复可检验, 比如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就永远从东方升起吗?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就永远会掉下来,不会飞上天吗? 这看上去无厘头的质疑, 我们今天的科学告诉我们, 都是对的, 太阳和地球都有寿命,都不是不变的,总有一个时刻, 太阳不从东方升起了, 苹果也没有地方落了。
西方哲学从源头开始, 就在怀疑客观世界是否存在,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开始, 到经典哲学大家康德总结的:我们唯一能够理解并且研究的规律,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规律, 心的规律,思维的规律,而不是世界本身的规律。
我们的思考,只能从思考本身开始, 我们思考的起点是我们的经验, 我们的经验来源于感知, 或者换一个科学的说法,测量。 我们通过利用光的测量, 对力的测量,对声的测量,对化学分子的测量,来感知这个世界。 可重复的测量是我们建立对世界认知的锚点。 在测量手段和工具的边界之外,我们其实什么都不知道。
基于测量,我们建立起了概念体系,在概念体系之上,有了逻辑演绎,通过演绎,我们建立起了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再通过更多的测量来验证,来修正, 这是辩证法,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 其实本身,也只是一个思维的过程。
总结一下, 我们的起点是思维,或者我来认识这个世界,通过感知或者测量,发现重复,发现规律, 通过分析,形成概念体系,通过演绎,搭建理论框架,再重复测量,检验,更新概念,更新理论。 我,和不管什么别人,都可以基于同样的概念,可重复,可验证,逐渐的给概念大厦,理论大厦添砖加瓦,日积月累,我们有了科学大厦。 科学来源于主观,所谓的客观是可重复可检验,所以科学是主观的客观。
3. 科学到哪里去?
现在先回到现实世界, 来看一看我们是不是掌握的科学的概念。先问两个问题, 医学是科学吗?数学是科学吗?前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只有很少一部分是, 大多医学是技术,不是科学。后一个问题的答案是, 数学不是科学。
我们已经提到过, 技术是用来解决问题。也都知道科学和技术通常是相辅相成的,科学和数学也是相辅相成的。 那么科学,技术,和数学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我们说: 技术是科学的用, 科学是数学的用。反过来,科学是技术的模式, 数学是科学的模式。 啊,这都是什么奇怪的说法?
这里尝试解释一下, 先问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能理解这个世界? 我们的大脑是非常有限的, 相对来说这个世界大到几乎无限。 有限的大脑,能理解,近乎无限的世界,为什么? 是因为这个世界内含规律, 可以被理解。 规律又是什么?规律是重复性。 重复性又是什么? 重复性最好的描述方式是信息共享。 通过这一串追问,我们总算走到信息论。
组成这个世界的, 是物质, 驱动世界的是能量, 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组成精神世界的, 是信息, 驱动精神世界的是计算, 信息和计算也互为依存。 由物质到信息,由信息到计算, 是我们能够理解世界的本质。
这个世界是能被理解的,因为可计算。 可计算,因为各种意义上的重复简化。 数学是通过建立计算结构,帮助我们提高计算效率。通过计算,或者说思考,我们可以对这个世界的信息进行“压缩”, 近乎无限的信息在压缩后只剩大脑可以处理的一点。 在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时代, 我们还可以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扩展自己的计算能力, 更多的信息存储,更多的计算能力, 将会引领人类到可预知的未来,计算世界。 以上即是科学的未来。
今天聊聊西蒙的人工物的科学, 中文书名是: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西蒙有个中文名字司马贺。搞人工智能方向的大概都听过这个名字。司马贺同学有个外号贺三多, 因为拿的成就多, 跨界多,女友多。没听过吗?那是自然,因为这个外号是我起的。。。
作为拿过图灵奖的人工智能创始人之一, 赫伯特.西蒙,在以下领域有突出贡献:经济学,计算机科学, 政治学,管理科学, 心理学, 社会学等等; 所以不论怎么夸赞都不为过。除了图灵奖之外,司马贺还一不小心就拿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实在以上列出的专业领域, 贺同学拿了各种奖,这里从网上抄个单子:
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1969年)
美国计算机学会图灵奖(1975年)
美国经济学会杰出会员奖(1976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1978年)
国际人工智能协会杰出研究奖(1978年)
美国管理科学院学术贡献奖(1983年)
美国政治科学学会麦迪逊奖(1984年)
美国总统科学奖(1986年)
美国国家科学金奖(1986年)
美国运筹学学会和管理科学研究院冯·诺伊曼奖(1988年)
美国心理学基金会心理科学终身成就奖(1988年)
美国心理学会终身贡献奖(1993年)
美国公共管理学会沃尔多奖(1995年)
国际人工智能学会终生荣誉奖(1995年)
这个单子还不全, 所以完全可以称他为历史上,达芬奇之后的最博学多才小能手,通吃学界第一人。对司马贺生平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他的自传: 科学迷宫里的顽童与大师。友情提示,人工智能符号主义领路人的书里有各种符号,所以这本书并不好读。
简单说几句人物生平。司马贺的父亲是一位德国出生的爱好发明的电气工程师,母亲是著名钢琴演奏家。1916年出生的小贺,是双子座,从小天资过人, 17岁去芝加哥大学读政治系。毕业后,司马贺就开始自己的学术生涯, 先后在加州伯克利,IIT, 芝加哥大学工作,后来长期在卡内基梅隆任教。 参与了1956年创立人工智能学科的达特茅斯会议,成为人工智能之父之一。与人合作设计了最早的符号计算语言IPL。通过研究心理学,提出了启发式搜索,和通用问题求解器。 在管理学方面搞出了决策支持理论,成为现代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这个成就被授予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还研究了自然语言,提出了语义网络作为知识表示的基础。 更多研究成果,不再赘述。 总之司马贺为很多热点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
在研究工作之外,司马贺能写会画,家学渊源,钢琴自然不在话下,小提琴水平也是表演级,体育更是棒棒的, 加上年纪比别人小,17岁上大学的时候是一个风流倜傥的小才子,特别受欢迎,所以女友众多。不过最后还是被研究人类社会的社会学系女秘书拿下,毕业后一年,21岁时就结了婚。当然婚后两人琴瑟和鸣,一起做出了不少研究成果。
司马贺有个中文名字,他对中国也特别友好, 1972年中美刚破冰时,就来中国访问,后来和中国学界多有合作。1985年,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给了名誉研究员称号,1994年又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当选了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时,司马贺教授还是中国科学院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的名誉教授。司马贺教授于2001年85岁时因病去世。
司马贺为啥能在如此多的学科获得这么多顶级的荣誉呢? 除了他的天分和勤奋之外, 个人认为他是集中在一个核心问题上,并获得的部分解答。这个核心问题就是:人类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司马贺通过研究人的思维过程,特别是决策的过程, 给出了部分解答,参见他的大作人类的认知,思维信息加工理论。其中一部分答案就是他的符号主义人工智能路线。在定义语义网络符号的基础上,对完全信息确定性问题通过逻辑演绎推理解决, 对不完全信息不确定问题, 用启发式搜索解决。 这个基础思路应用到不同的领域, 不管是管理,还是经济学,甚至下棋, 都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
另外一个要点,就是所谓跨学科学习。 司马贺说自己为啥能精通这么多的领域, 就是因为爱读书且会读书。对于不同学科领域,有一些共同的思维是可以在学科之间迁移的。核心就是所谓类比, 掌握了方法,就可以进行迁移学习。他认为一个人可以用7+-2年掌握一个学科,并且做出独有的创新。 这大概也是现今从大学毕业到博士毕业需要的时间。 东拉西扯了半天,还是回到人工科学这本书。
这应当算是一本小册子, 司马贺从理解自然和人工物出发,构造了人工科学这个概念,然后在经济学,思维心理学, 记忆与学习, 设计, 以及社会学科等领域,应用人工科学这个概念做具体分析。 最后作者针对复杂系统的层级构造,讨论了复杂系统的不同层面的特性。
刚刚读过莫诺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大家肯定对这个着手点非常熟悉, 莫诺也是试图从生物和其他人工物以及非生物有什么不同出发,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偶然性哲学框架。 对司马贺来说, 人工物,或者设计物,也有其内在的逻辑。 核心思想就一句话, 设计是通过内部环境适应外部环境来达到造物目标。 在司马贺看来,自然造物符合自然法则, 是历史的必然, 人工造物因为受到人的目的影响, 是多变的,有很多复杂性和随机性。 司马贺的最重要观点是认为,人工物的复杂其实并不是人自身有多复杂, 主要是环境很复杂, 在适应机制下,因为自然的复杂,产生人工物的复杂。 人的思维的内在机制可以相对简单。
我代表在人工智能的大坑里还爬不出来的诸多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抗议一下司马贺师爷轻视人工智能的这种观点。 您通过符号来理解人工智能,做了太多简化了,符号世界的人工智能确实看起来没有那么复杂, 但是没有复杂,也解决不了现实世界的复杂问题。 人脑能够理解操控现实世界的复杂, 除了能够符号化抽象,在抽象世界通过逻辑和数学解决问题以外, 还需要针对复杂现实世界的出入机制,在抽象思维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来去自如, 所谓拿得起放得下,两者要兼具。人脑或者智能本身,并不全是简单,必须内含复杂。
除了这一点之外, 司马贺全书打通学科的高瞻远瞩还是令人敬仰。 这本书应当是设计学科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反过来,司马贺也建议每个人都学一点设计思想, 这对日常应对问题, 会是很大的助力。
综合莫诺和司马贺, 其实世间万物可以分成三类,自然,生物, 人工/智能. 不同类别底层的机制有所不同的。相对应的就是作者提出的理解世界运转的核心问题,也就是三个本源问题。 今后有机会,再聊聊这三个问题的现状和可能解决问题的重点方向和手段。
谢谢阅读!
从今天开始, 打算花两三篇文章写一下科学哲学。 书单上相关的有五本书:
这几位都是科学哲学界鼎鼎大名的人物, 尤其是波普尔和库恩,可以说两人的大作是科学哲学发展路径上的两次跃升。 但今天先不说他们。先读读莫诺的这本小册子: 偶然性和必然性,副标题是略论现代生物学的自然哲学。
找书的时候在网上搜了搜,这本书的中译本只有1977年的版本。于是去孔夫子网上买了一本二手书。到手一看,书上盖着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的章, 封页还有借阅卡,从1988年到1995年有四个人借过这本书。书是作为内部资料出版的,是不是很奇怪?翻开书,首先是书的译者,上海自然哲学编译组写的导言:一部反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著作。。。
以下直接摘抄第一段:偶然性与必然性一书, 是直接攻击唯物辩证法,把矛头对着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一株大毒草。
一本科学哲学的小书有这么厉害? 以致于只是当年作为批判对象翻译了,后来再不出版了?(也许有出版我不知道)莫诺其实是个法国分子生物学家,并不是专业搞哲学的,他本人的主要科学贡献是研究分子基础上基因的调控机制, 并且拿了1965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莫诺是第一个预言mRNA存在的人,因为当下病毒的肆虐,这个名称大家已经很熟悉了。
莫诺的这本偶然性与必然性,主要内容其实挺简单。开篇引用了德谟克利特的名言—世间万物皆出于偶然和必然。 随后又摘抄了加缪的西西弗斯的神话,加缪说:人们必须想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这是什么意思?
莫诺的书里,首先讨论了人造物和自然造物的区别,这对我们熟悉的地球环境是显然的。但是如果人类去了火星,怎么判断火星上是否曾经有智慧生物存在呢?也就是说在火星上能否区分火星人造物和自然造物吗?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 莫诺举的例子包括: 一匹马和一辆汽车本质区别是啥?问题的关键是莫诺想区分自然,生物和机器。尤其是生物有什么不一样?莫诺认为生物有三种属性,目的性,自主形态发生, 繁殖的不变性。
莫诺回顾了历史上试图对生物特殊性的解释, 包括活力论和万物有灵论, 然后就开始“大肆攻击”自然辩证法了。他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的,讨论的是思维演化的辩证过程。黑格尔并不关心自然本身的规律,只关心体现在思维过程中的经验知识。 而自然辩证法,从唯心走到了唯物,认为辩证法是一切自然物质的运动规律。这包括如下主要观点:
莫诺攻击自然辩证法的理由是:以上命题其实假设了思维和自然世界的完全对应关系。但是思维只是局部的和片面的。 因为有了自然界的辩证唯物主义,所有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这种联系本身是经不起推敲的;对立统一,螺旋上升?似乎自然的运动也是向上的积极的,然而事实并不总是如此;一切皆动,没有不变性存在吗?就有李森科否定基因遗传学。
随后莫诺回到了他的专业领域,讨论了蛋白质酶是怎么从无序中创造有序的,他说这个过程非常像麦克斯韦妖,通过消耗一点化学势能,就能创造复杂的化合物。 在莫诺的时代,还没有复杂系统和耗散结构。 但是莫诺已经明确指出了麦克斯韦妖利用的信息本身也要消耗能量,相当于输入了负熵。
在这之后,莫诺又借用控制论的观点进一步讨论生物的调控机制。有意思的是,维纳的控制论在1950年代曾经被苏联人批判过,说控制论把人当做机器,否定了人的独特性,是大毒草。 这段历史在控制论的中译本前言里有介绍,这里不展开了。
总之,莫诺在分子水平上看到了生物怎么合成各种复杂的化合物,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 所以他不觉得这是否定之否定。 讨论了生物的基础是DNA的不变性之后。他进一步用进化的机制来解释不变性和可变性,也就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他看来,进化起源于偶然。 他特别讨论了人类语言的出现,认为语言主要是后天发育过程中习得的。
莫诺在全书的最后,提出了知识伦理学。他认为做为现代社会的基石,通过科学手段研究客观世界获取的知识,可以自证自己的伦理价值。 对知识没有预设, 发现什么,运用什么。 知识就是正义! 所以西西弗斯必然是幸福的。当然,因为没有什么是历史必然,偶然就代表自由选择。
所以本书前言的批判文章里说: 莫诺的不变性是为资本主义不变站台; 历史发展不是纯粹的偶然,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莫诺否定自然辩证法,就必然成为被垄断资本主义奉为主流思想的存在主义。书的开篇引用的加缪就是个著名的存在主义大毒草作家。
历史上, 1976年,莫诺66岁时候患白血病去世,死前是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所长。本文没有介绍莫诺的生平,作为一个著名成功的学者,他出生优渥,妻子是个考古学家,有一对双胞胎,分别成长为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除了二战时参加过法国抵抗运动,冒了些小风险外,长居戛纳,一生平安。
40多年过去了,莫诺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只有在旧书摊上才能偶然看见,这是历史的必然。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已经不剩多少偶然性了。在必然面前,大家陆续躺平。沿用加缪的说法, 躺平就是幸福!
上周之前已经写了一次哲学类读书笔记的回顾与小结,有人在后台评论说隔靴搔痒,并没有串起这些哲学书的脉络,希望能更系统的总结一下。今天就按照我的个人理解,把这些读书笔记再串一遍。
1.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
按照读书的顺序,第一本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天才马克思韦伯的大作。他本人后来又写了宗教社会学, 可以说是比较社会学的开创者。韦伯从历史出发,围绕着一个核心观点:人的价值取向和立场对行为起关键性作用,来展开论述。他发现资本主义商业和古代商业完全不同,古代商业面向贵族提供奢侈品,不求量, 而资本主义商业面向平民提供工业品,需要量,所以才有工业化大生产等技术驱动的一系列事情发生。 卡尔马克思说资本主义追求高额利润的方式是追求剩余价值, 超额利润。马克思韦伯说清教徒资本家虽然也追求利润,但是他们的价值观让他们主要是追求扩大生产规模基础上的合理利润。两个马克思对比一下, 谁说的对呢?韦伯的逻辑链是,追求财富变成的正当行为→新教徒崇尚现世劳动→禁欲主义不追求享乐→有了劳动和资本,于是就有了资本主义。观念一转变,主义就可以自生,主义一出生,就能自我驱动。
接下来就是穆勒也翻译成密尔的 论自由 。穆勒天才是罗素的教父, 他自己没有孩子, 一生富裕,追求自由,他的夫人是最早的女权思想带头人。穆勒提出他讨论的自由不是自由意志,而是在社会意义上的个人自由, 也就是政府和平民的关系。 他给出的原则是:个人的自由以不影响他人为限度。 从这个原则出发,可以导出以下几个自由:个人思想自由(没有人能事先判断别人的思想,只有通过讨论才行,如果谩骂可以事后追责), 个人兴趣自由(每个人能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人和人的联合自由。 回到个人自由和社会的边界:穆勒讨论了不好的生活方式作为榜样算不算有害?有没有不要自由的自由?有没有损害自己的自由?在穆勒看来, 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有自由选择,才需要负责。
穆勒的思想继承自边沁的道德与立法原理引论。边沁是个有很多故事的人,是天才,活的久,独自过一生,他本人的头还在伦敦大学成为传说。边沁因为提出了功利主义,马克思说他庸人的鼻祖。实际上一个7岁拉小提琴的人,怎么会没有精神追求呢? 边沁试图从人性出发,导出道德原则,再提出立法原则。 他的功利主义的核心,就是所谓最大幸福原理,我们追求的是社会总体的幸福最大值,而这个总体幸福,是个人利益的叠加。 边沁的功利主义是基于结果,不看动机的,他和韦伯都认为,没有办法针对对动机来预判好坏。边沁还试图具体量化幸福。他认为幸福的量化就是痛苦少少,快乐多多(可能因为这个别说成庸人),当然他也说了,因为个人的好恶不同,就算同样一件事发生,个人对痛苦和快乐的感受也不同。幸福要根据个人的兴趣加权。同时行为也有简单和复杂,单次和重复之分, 感受到的幸福值也不一样。
我们还简单读了下卢梭,社会契约论。核心其实就一句话:人民通过订立契约来让渡权力,才有了政府。而人民联合起来,对政府是一种保护。 与上面几个自由主义天才不同,卢梭是个底层人物,更有烟火气,但是他的书却是空想。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政府是因为先和人民订立契约而出现的。。。,毛爷爷曾经反对过自由主义,他反对的是庸俗化的一团和气。 所以其实这个自由主义这个靶子很容易就跑偏了
有关自由主义的源头,还有一本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说法就是规则。他把法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他修改了君主,共和,专制的定义。主要是把受法约束的一人统治称为君主,把没有法约束的统治称为专制。并以此来大肆攻击中国是专制。 孟德斯鸠的一个核心观点是,权力必然会被滥用。所以他提出要分权。 同时他也首倡地理环境对政治的影响,孟德斯鸠试图用法来约束权力,保障自由。
以上就是构建自由主义和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思想基础。 总体上,是从天赋人权开始,个人思想自由,基于个人选择的权力和义务对等,通过法约束权力,所以不问动机,只问结果,用事后惩罚的来保障制度执行。
所以拆解自由主义主要是两条路径, 一条路径是说幸福指数太庸俗,快乐痛苦就代表一个人的幸福吗?个人的幸福叠加就是全社会的幸福吗?另外一条路径,是为什么只能从结果来追责,为什么不问动机? 道德主义就是要问动机。 如果真正出现有破坏力的人,比如希特勒第N, 靠追责来得及吗?
换一种表达方式自由主义的出发点实际上是最大化善。这涉及到什么是善,也就是什么是正义?在柏拉图的理想国虚拟对话里,尝试了以下几种观点:正义是每个人分到自己合理所得, 比如说按劳分配或者按资分配都可以是合理;正义还可以是助友攻敌;正义也许还可以代表强者的利益,自由主义基本上就代表强者的利益。最后柏拉图把这些都否定了, 他的理想国是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国家主要有三种角色的人, 统治者代表理性, 护卫者代表激情,生产者代表欲望,理性哲人为王。维持统治秩序要有神话,而且在柏拉图看来,灵魂不灭。 特别提醒一下,柏拉图其实有意无意忽略了三种人之外,还有奴隶存在。
历史上柏拉图的理想国从来没有出现过。人类政治制度的路径主要是三种,成本最低的是血统传承,其次是通过绩效考试选拔官僚,最后是公民投票选代理人。实际运行的政治制度大体上是这三种的组合。 在讨论政治哲学时,还需要考虑,对不同的对象,比如上层和底层也许会有不同的解释。解释的原则是:弱者要平等,强者爱自由。
2. 哲学思想传承
梳理了自由主义之后,先读了一本 奥义书。也就是吠陀veda学说的哲学部分。 吠陀是口口相传的史诗故事,奥义的意思就是坐在身边。上古知识传承有两个体系, 首先是语言,有了语言,就可以言传身教, 知识就可以传承,其次是文字,文字是逻辑符号体系,有了文字,知识才可以积累,这一点很重要,后面还会解释。 奥义书有13种,都不太长。按照书的导言,奥义书出现是权力从祭祀转向了知识。是上古时期世俗统治者和巫师争夺权力的结果。 这是题外话,奥义书本身,主要讨论的是梵,梵是通过否定方式来描述,类似道可道,非常道。奥义书里还有自我,并且提出自我和梵本质是一个东西。自我或者灵魂最终要回到梵,达到梵我合一。奥义书给出的路径是吠檀多和瑜伽。前者是对知识的追求,后者是修炼身心的方法。 有六种瑜伽:调息,制感,沉思,专注, 思辨, 入定。 在近代总结成了冥想方法。
奥义书之后,就是佛陀。佛陀的学说,最接近原义可能就是阿含经。阿含是agama,也就是传承。 学说怎么传承,是个问题, 佛家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结集。历史上一共有四次结集,其中,第二次就已经有东西部教分裂。佛陀涅槃四百年后最后一次结集,形成了完整的 经,律,论,三藏。 佛经记载,佛陀涅槃前最后的嘱托就是:依戒为师;依四念处(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安住;遇恶,默摈置之;经首安立如是我闻,就叫人起信。修习佛法,主要有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菩萨乘是大乘,大乘说小乘断烦恼障,不能断所知障, 因为小乘只有破,大乘先破后立。汉传佛家,大乘是主导,具体又有中观,唯识,如来藏,这里不具体展开了。
借着漫谈帕斯卡Pascal思想录,先讲了活了90多岁的霍布斯。霍布斯最重要的著作就是利维坦,也就是国家。他认为国家天生就是邪恶的,所以要约束。 帕斯卡本人身体不好,32岁隐居,39岁就病逝了。他对人生有很多思考,最著名的就是帕斯卡之赌,他借此认为,应当信上帝。 这样不管是不是有上帝,期望利益是最大化的。
帕斯卡因为上帝的问题,一生纠结。而阿奎那则想反,他的神学大全, 就是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方法论述上帝的存在。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的出现就是为了研究神学, 在中世纪, 一神论三个主要宗教的理论家是互相辩论,互相借鉴,共同提高的。 神学家的论述,把神学推向了形而上学。理性和感性,原因和结果, 无限和有限, 绝对和相对, 语言和概念, 运动与不变,自然和人为, 思想和物质, 个人和集体, 实体和表象。 各种对立的抽象概念都在思辨过程中出现。 这一串矛盾之下,出现了自由主义忽略的东西-教育。教育的原则是强制,总体无自由。这里不展开了。
接下来我们读了人渣和人类教主孔德先生的实证哲学教程。从孔德先生开始, 情感和非理性,对政治也很重要。他提出人类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神学阶段注重虚构和本源;形而上学阶段,注重思辨和抽象; 实证阶段, 现实和规律。所以孔德认为,我们只关心实证,实证圈定了人所知有限, 只有相对没有绝对, 永远不能看到本质。
孔德之后是叔本华出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工业革命开始以后,社会开始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需要思想解释,也需要思想引导来应对变化。 在德国, 有康德先生抛出了二元论,头顶灿烂星空,还有内心法则。还有注重教育的历史主义哲学家洪堡,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塑造思想。当然还有叔本华的一生之敌黑格尔,他用辩证法把神学和个人做了统一。叔本华的思想受到古印度或者东方思想的影响, 他推崇柏拉图, 认为世界作为表象是由意志操控的。意志是本源。 意志包括自私,恶毒,和同情, 只有同情才能产生道德。人为什么受苦? 因为人受限就痛苦。所以应该禁欲, 把欲望转化为对美的追求。
叔本华某种意义上的同道, 浪漫主义代表人物维科,在新科学里说。各民族都有史诗传承。史诗中包含了人性普遍原则,因为不同民族的史诗都有类似结构,都是 从神到英雄再到人。维科为文科生站台,提出了诗性智慧。他认为代表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诗, 与之对立的是逻辑推理能力。所以要智慧,就要发展形象思维能力,要学会以己度物, 以物度物,这才是美的来源。维科还认为数学属于人文科学,人能真正理解的,只有自己发明的人文科学。人文科学最重要的是要有宗教,作为教徒,他认为天主教是最好的。
接下来是读卡西尔 符号形式的哲学 ,卡西尔传承自马堡学派, 他的书又叫人论。他认为哲学的关键是认识自我。 人是什么? 其实就是人创造的符号世界的总和。 我们前面提过,先有语言,再有符号,有了语言,知识才能口口传承, 有了符号,知识才可以累积。因为有了符号或者说文字, 凭借外物的记录,人类可以协作,可以交流,可以互相补充,人类文化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整合体,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卡西尔说: 符号体系本身也在演化, 个性和普遍,主观和客观,是驱动符号系统演化的内生动力。矛盾双方的转化是动力之源。
卡西尔之后,是福柯,词与物 。福珂58岁死于艾滋病, 他学过精神分析, 参加法国的外交活动。尼采说上帝死了, 宣扬人性, 超人。 福珂说人死了,他说的其实是没有固定的人性, 人只是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不存在固有本质。他的一个著名比喻是, 人是沙滩上一幅画,每一波海浪过来都会改写。
福珂指出, 西方文化史的两次断裂: 第一次是从文艺复兴终结到古典文化开启,引入了分析的手段。在这个阶段,词与物从同一走向了分裂。第二次是古典的终结和现代的开端。同一和差异被有机结构取代。人进入了学术领域, 社会科学变成了人文科学。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一套与之前不同的认识型,或者知识型构规则。古典哲学讨论的抽象偏离现实太远,人是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要具象讨论。 提到福珂,不得不提萨特,这一对朋友加敌人。 萨特的存在主义,其实是人本主义。 萨特说福珂是资本家代言人,他说人死了,那就是只剩下资本了。 萨特有没有道理先不说, 总之存在主义就一句话,存在先于本质。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有福珂和萨特, 其实哲学发展到他们这里, 追寻意义,问为什么的传统已经到头了。 问来问去,什么都被解构了,都不剩下了。于是生活本质就是很无趣, 人生就是没有方向感。怎么办? 存在先于本质, 活着就是活着呗!
什么?你说还有开悟的境界。不管悟没悟,不还得活着嘛!就算你开悟了,无非还是两种状态, 要么无欲无求, 灭人欲,要么从心所欲,诗意且适意。
最后一本就是乔姆斯基的, 句法结构。 这本讨论语言一般构成规则的书,看上去有点出戏, 跟前面的哲学一脉传承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其实到卡西尔和福珂的书名,大家已经看到了,现代哲学就是跟语言在较劲。 弄明白语言结构,才能让逻辑变得更清晰。 现代哲学除了让文科生讨论生活的意义,如何生活之外,还有一条路径是科学哲学, 怎么研究和理解世界。这一系列的书,我们接下来会继续读。 论及科学哲学的源头,大约应该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开始。
在当代世界, 与现实相关哲学都是围绕资本主义展开的,因为资本主义出现实际上极大的改造了人类社会。 有一种所谓加速主义,是希望加速资本主义终结的。有趣的是, 加速主义包含完全相反的,传统意义上的左派和右派。其中以齐泽克为代表的左派:要加速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来推动资本主义快速走到终点。 为此齐泽克曾经投了特朗普一票,就是为了让人民早早看出特朗普和右派的荒唐。 右派代表人物兰德认为人类是阻碍科学和技术进步的障碍,社会发展的下一步,是新生命形态取代人类,要通过技术发展,加速这一时刻的到来。
不疯魔,不成活!哲学终究是真,善,美, 虽然先有真,才有善,先有善,才有美。但是没有美,就没有善,没有善就没有真。谢谢阅读!
预告了好几次乔姆斯基,本想用解读乔姆斯基的机会,总结一下我理解的哲学,给这个哲学读书系列画一个句号。 但是一直难以动笔, 今天终于写文了,理由最后说。
我们曾经讨论过孔德的实证哲学, 人类教主兼人渣孔德的三段论可以对应人的精神,也可以对应哲学的发展。第一段是神学时代,也就是哲学的婴幼儿期。神学主要就是用来回答保安三问。神学之后就是形而上学, 讨论抽象的概念,以及概念的关系, 追寻事物的本质,并试图构建精神的大厦。这大概是青少年期, 青少年就是要刨根问题, 什么都要问为什么。 再往后就是孔德说的实证期, 成熟期,要回到现实世界,在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和实证, 不追求虚头巴脑的绝对/唯一/真理。因为那个唯一触及不到也没有用,论辩也毫无意义。
现代和当代哲学,基本是在实证的路径下继续演变, 从罗素到维德根斯坦引入的数理逻辑, 分析哲学, 哲学家们开始意识到理解语言或者符号才是研究哲学的基础。需要回头审视语言到底是什么。
逻辑方法的运用,不管是演绎,还是归纳,甚至人和人交流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 而人类语言本身不精密,存在很多模糊和歧义,导致讨论抽象概念极其困难。 为了描述一个抽象概念需要非常严密审慎的思维, 以防误解。即使这样,还是可能存在不同人的不同理解。这一点,经常在网上跟人吵架的人估计会很有心得, 经常吵了一通,发现鸡同鸭讲,同一个词说的不是一个事。另一方面,片面强调一个概念的某些特质,甚至偷换概念,是网上吵架的最有效技巧,甚至可以说是致胜的唯一法门。 其实中国传统里最会吵架的就是春秋战国的名家,一个“名”字已经说明了这一派的法门。 但是名家吵架的方法也不是那么容易掌握,抽象概念的逻辑运用技巧,特别是发现对方的实际手段和漏洞都需要一定的天分。 康德和黑格尔的书不好读,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抽象概念的思辨和推演太费脑子。
从实证发端,运用逻辑来分析语言, 我们跳过维特根斯坦,和罗素(罗素此人一生如此多姿多彩,活得时间又长,肯定还要读他的书谈他),就是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 因为乔姆斯基本人还在世, 没到定论总结的时候。 以下只简单说说他早年的经历。
乔姆斯基出生在费城, 他父母都是来自于前苏联地区的犹太人。他父亲是个希伯来学者。乔姆斯基从小衣食无忧, 17岁进入宾大学哲学, 10年后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其中博士论文工作主要是在哈佛做的。毕业后五十年,他一直在麻省理工工作。今年93岁的他是退休状态。当然作为世界上公认的思想领袖,还是会时不时谈谈自己对时局的看法。
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这本书,就来源于他的博士论文。 就是一本100页的小册子。 书的一开篇就说,本文要以公式化的方法讨论一般性的语言结构理论。通过公式化方法可以让思维和逻辑更严密,也容易发现语言自身的问题和错漏。 反过头来就能够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书名叫句法结构,就是要研究语言中构成句子的一般方法和结构。 乔姆斯基认为最合适的研究路径就是构造能够生成语言中所有合法句子的一部语法。 在语言理论中,核心概念是语言平面,也就是语言构造的不同层级, 包含音位,词素,词,词组,每一级别都形成自己的语言平面。从这些基本元素出发构造句字的所谓生成式语法,就是乔姆斯基想表达的核心内容。
这些内容整天和计算机语言打交道的码农应当都非常熟悉了, 几乎等于是常识。 计算机语言就是关键字,变量这些基本元素通过语法生成的。唯一区别是计算机语言是通过语法构造的,先有语法结构,后有语言,非常严密。而自然语言是先有语言,也就是乔姆斯基定义的有限或者无限的句子的集合, 通过分析得到的语法,就不那么严密了。
乔姆斯基在构造语法的过程中,首先排除了语义的干扰和基于统计的方法。 然后提出了状态图/有限状态机的概念,并且论述了从有限状态机出发用马尔科夫过程,不能构造生成英语(非正则语法)。 随后,乔姆斯基给出了形式化语法表达方法,这在有限状态机上进了一步(多状态机),但是还是不够。 因为存在不同层的语言平面,简单并列关系不能表达层次结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乔姆斯基提出了转换式结构的语法。 其实就是符号的交叉引用和递归。 事实上,乔姆斯基否定了语言生成是严格分层的思路, 通过所谓转换式,或者符号引用,可以更灵活的处理层次关系。 他在随后又给出了基于英语的一些实际转换式语法的例子,解释了他的方法能够处理各种复杂的语言现象。
最后乔姆斯基强调,语法应当和语义本身分离, 语法应当只关注结构, 这样才能能够揭示出语言本身的隐藏规则 。 只关注结构,在公式化方法基础上建立的语法分析方法更…科学。
以上这些内容码农看起来应当毫不费力, 但是文科生估计就头大了。 这就回到了前面一直想说的哲学的两条路径,文科生和理科生路径:
文科生的路径注重概念,是思维体操是心灵体验。文科生哲学长于概念的思辨, 追寻概念的意义, 喜欢问为什么。文科生哲学的影响力来源或者最有威力的武器就是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并且用这些概念来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有些概念是非常厉害的,比如黑格尔提出的异化。 后来我们知道,各种异化都出现了…
理科生路径基于实证, 注重现实世界的连接,也就是经验。理科生哲学一定要来源于实践,并且高于实践。是不是存在绝对真理和上帝,对理科生没有意义。理科生哲学的核心是公式和数学, 数学本身是结构, 理科生就是要研究深入理解并且揭示现实世界内涵的深层结构。
为什么有文科生和理科生这两条路径,因为西方科学和哲学一开始就是二分的。因为逻辑推导的基础是语词概念(集合)本身就是一种二分。
逻辑化公式化,是一把双刃剑。现代哲学引入数理逻辑之后,很多命题变得更加清晰。比如无中生有或者有生于无, 其中的无是可以逻辑消解的,逻辑上等价于有自生(空集在逻辑表达式中不起作用,可以消解)。自古以来,无就是一个能够导致各种思维混乱的概念,引来了很多麻烦,其实在逻辑命题中没有啥意义。
另一方面,逻辑或者公式化又引入了逻辑悖论这个大麻烦。属于集合和不属于集合,一二分就有了讨厌的罗素悖论,也就是有没有一个不属于这个集合的元素构成的集合? 这个悖论导致了逻辑世界是不完备的, 比如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 也许可计算型的问题也是无解的。忙了几百年,都是一场空吗?
怎么应对?作者的个人理解是应当一分为二,二合为一。天下大事都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 要走路的时候,就要文科生,理科生两条腿, 要站住的时候,两条腿就是一条腿, 就是所谓道。一条腿站着比较舒服, 但是一条腿就走不了路了。 这一段是个人的观点,仅供参考,接受任何反驳。
哲学会继续演变吗?当然,和所有的生物体都一样,哲学当然也会继续演变,后续的哲学家还会不断的复杂化哲学,推翻旧概念,提出新观点。哲学之花继续迂回生长,目前还看不到尽头。我一开始想的给哲学画个句号,这种文章写不出来, 所以句号是画不上了,不如回到起点。
所以我们回到哲学/语言的起点, 看一看语言发展的历史。下面是一张语言发展的谱系图:
啊,错了,谁干的!这是计算机语言的,而且这张图也不太全,连COBOL都没有。。。哲学世界其实不是一张图能说明白的, 连更简单的计算机语言都不能, 建议大家还是多读书。
读了几个月哲学书, 哲学系列还有最后一本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这只是一篇论文,篇幅不长。但是没想好该怎么写,我想斗胆就着这篇论文对哲学这门学问划上句号,想说的太多, 难度很大,容我再多想几天。
今天先回顾一下哲学书读书系列,我们都读了啥?
以下不按照读书的顺序,按照哲学发展的历史顺序吧。 话题先从最早的哲学书之一:奥义书 说起。 我最近跟人交流学了个新词: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Karl,Jaspers)提出来的。 他认为在公元前500年前后300年,世界上各个文明都开始推崇精神力量,代表人物有老子,孔子,佛陀,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等。 人类从此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人类文明在之后的漫长时间里,也从对神的献祭转到自我的觉醒和实现。
其实比这个更早的世界文明之光,似乎大概也是一根同生同长。世界起源,道/梵的单一文明,是在文字出现之前,口口相传就有的, 但是因为没有文字,很难确定具体起源的年代。我粗粗判断(YY)一下,应该在8000年前就出现了,误差前后三千年,最晚也在5000年前。这个源头文化/文明传下来到今天,都变成了神秘主义。神秘主义认为灵魂是不死的, 但是每一世都会抹去灵魂的记忆。所以神秘主义要以各种方式追求灵魂的觉醒。炼金术/瑜伽/修道追求的都是长生/解脱。
打开神秘世界大门的钥匙,就是要让自我去理解自我。 侯世达的名著GEB 指出:自指是生命出现的奥秘,也是智慧出现的奥秘, 同时也是科学和数学的麻烦, 各种悖论,哥德尔不完备性,都来源于自指。 理论上,自我是不能理解自我的。而实际上,当自我能够理解自我的时候, 你就觉醒了,可以是神/佛/仙。所以喜欢神秘主义,想觉醒的人,奥义书还是可以多读。
下面一本读过的就是最早的佛经阿含经。 佛陀的学说是一个庞杂的思想体系。 佛陀说的和前面奥义书代表的上古学问,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我。 没有我,就能避开自指的悖论。但是我明明坐在这里,一边看,一边想,怎么能没有我呢?佛陀告诉你这是执念,要破。 佛陀的学说就是要破各种你认为是客观实在的东西: 法,相,识见,还有我。 破完了就转头成空。
那么一切成空,这个道理本身空不空呢? 你看看,又回到自指的悖论上来了! 绕来绕去,这不又绕回去了吗? 别纠结!空不是没有,不然就把自己绕死了。空是变化, 一切都在变而已,这是无常。 反正变了就没有了嘛, 我们离开佛陀,去下一站吧。
下面走到了上帝的代言人阿奎那先生的神学大全, 这篇读后感我其实通篇都在八卦,啥也没说。 阿奎那先生的巨著当然不是八卦。 本质上,他是把古希腊的哲学结合到了神学领域。 从他开始,亚里士多德本人成了神学家。 阿奎那先生就是要借助亚里士多德的基础哲学概念,去证明上帝存在。他的出发点其实是人的理性。
阿奎那先生论证上帝的存在的五条,这里复述一下:是运动的第一推动,是万物的第一因,是从偶然有限到必然无限,是人和自然的终极目的,是从不完美到完美。总之,阿奎那先生认为人的理性可以触及到神,但是人永远不是神,从逻辑就可以得证。
应当说把亚里士多德变成神学家,大大提高了神学的水平。这里不讨论亚里士多德本人到底说了啥,但是当时的人把人类理性和逻辑得出的文明之光,都归于亚里士多德,于是亚里士多德可以著述几百万字,包罗中世纪人类(阿拉伯)文明已有的几乎所有知识。 总之, 从阿奎那先生开始, 神学有了逻辑助推,变得更加完善和成熟。
当然按照上古文明传承,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成熟意味着死亡也不远了。逻辑的导入,特别是逻辑自带的怪圈,在建筑神学大厦的同时,也埋下了大厦倒塌的种子。楼建得越高,就越容易倒,世贸大楼都倒了。 经过几百年的理性思考之后,黑格尔达到神学的顶峰,同时也达到了神学的终点。
说了这么多,我们一直都没说哲学为什么很重要?在现代社会,哲学基本上是用来指导人生的。 在古代社会,哲学主要是用于政治的。 哲学家论证辨析基本概念,归根结底是要论述政治制度和法律的合理性。 为什么你必须听我的,你辛苦的劳动收获要分给我,我还可以想打你就打你的PP,都需要哲学证明。
西方的政治哲学这一脉, 在当下最主流的就是自由主义思想。我们在这哲学书单里读的最多的,就是自由主义思想的脉络:论法的精神, 社会契约论,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论自由,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这一系列论述,搭建起了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大厦, 这里不再展开了。
论证政治制度和法律可以说是哲学发展的显学和明线。另外一条暗线是通过理性来摆脱神性,觉醒人性。从Pascal的思想录到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到后面的尼采,人性终于解放了。同样,按照上古文明传承的道理:人性的发展很快就要让人变得无所适从。 符号形式的哲学 进一步拔高了人性, 到了词与物 这里人性已显败象。福珂先生死于艾滋病就是人性解放的注脚。
在神和人之外, 世俗社会也很重要, 毕竟马克思先生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研究社会, 当然绕不开孔德先生的实证哲学教程。 孔德先生写出了研究社会的奠基作品,不妨碍他本人是个人渣。 为文科生助力的还有维科的新科学。维科先生可比孔德先生正派太多了,主要是他家境比孔德先生好太多。 总之维科先生给文科生扳回一局。 文科生的哲学当然不这么简单, 后面还有各种现代,后现代, 没读书,也不展开了。
理科生的哲学, 我们下次读乔姆斯基的时候再说。 另外还有科学哲学的5本,也打算再起一篇一起读完。 谢谢阅读!